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16|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巷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25 1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2 编辑 <br /><br />
   天水老城像盛在竹锣里的一块大豆腐,四周被城墙围着,圆圆的,中间方正通畅。城里有大街,小巷,也有旮旯犄角。和北京不同,天水人一般不把胡同叫胡同,而叫巷道。它们大都不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样,只是顺依着城墙、城壕、城门,弯里弯曲的躺着,像疲乏了的老汉。八十年代末毕业的那会,城里到处是黄包车。车上苫一块黄布,跑着碎步,逢人多处,会高喊一声,“油来了!”“油来了!”路人不知是东来的,还是西去的,大多会让道避开。这样的景致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
   
   巷道,把天水城切成东关、西关、北关、大城、中城等一个又一个的小块,它既影响了天水人的生活,也影响着原居民的思想。

   据汪曾祺讲,胡同原是蒙古语,原意是水井。天水人眼里的巷道,就是韩愈在《柳州罗池庙碑》上写的,“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胡同也好,巷道也罢,都是集中的居住区。如官泉,原意是供大家饮水的泉。不过现在已经干枯,变了一处商业繁华之地,泉水不知所终。
   
   巷道的取名,不一而足。有的是以方位命名的,如上庵沟、下河里,南水楼巷、北水楼巷。有的是以居住环境命名的,如南坑、爷坑、漆家坑、穆家坑、城壕等。旧时城小排水不畅,污水、雨水大多流到了低洼处的坑里,形成涝坝。有的是巷道里曾住过有名的人物,如飞将巷、士言巷。飞将巷是西汉著名战将李广的故居,现在城南还有其衣冠冢——李广墓。士言巷是晚清大学士、陇上教育家任其昌(字士言)的故居。《清史列传》记载,他同治4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同治12年,弃官归来,把全部的阅历和兴趣投到了天水书院和陇南书院中。还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如枣园巷、茜毡巷、皮巷子、猪羊市、茶巷子、柴炭市。有些巷道则完全和地理无关,有极强的时代性,如合作巷,胜利巷,新民巷。
   
   如此,一条条巷道就构成了一个个社区,乃至一座城市。
   
   乡村的巷道因为窄小而命名比较简单,大巷道,小巷道的,一清二楚。城里的巷道相对宽阔,如中华东路、中华西路,经过旧城改造,大多成了闹市商业区。也有小的,如杨家寺巷,三星巷,羊肠子似的,玲珑,狭窄。天水到底有多少巷道?老天水人会说:有名的,没名的,捋着胡子数不清。

   巷道,七里八拐,长长短短的,成了贯通大街的经络。它距离闹市近,打个酱油,买个青菜的,很方便。但,又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没有熙熙攘攘,总有安安静静的阳光落下。偶尔会飘来剃头、收废旧、磨剪子、换窗纱的沙哑嗓音或破喇叭声。这些声音落下来,跌进寂寥的虚空中,反而没有了喧闹,让巷道更加安静。

   巷道是封闭的,就像院里的天井一样,清秋深锁。住在里面的居民守着几间旧房,一处破院,不愿搬家,不愿离开。有的一住就是几十年,也有的甚至住了几辈子。不管老的,少的,就爱看旧房檩,倚断砖墙,走坑洼路,赏缠来绕去的紫藤,丁香,枯梅。或者在某一个阳光斜后的下午,躺在连椅上,哼几句小曲,吼一段秦腔。这样的日子倒是自在,逍遥。

   巷道里的人容易满足,有呱呱、浆水面就知足了。过去有窝窝头就萝卜咸菜,也不错。打春之后吃个韭菜盒子、甜水萝卜,更是心满意足了。或者是香椿拌豆腐,芥末乌龙头,再有个酒碟,嘿,更好!我见过一个在京城里荡过的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天水,天水的浆水萝卜比别处好吃多了。为啥?秦州是神州嘛。天水,古来一直就叫秦州。秦州为什么是神州?我不知道。但是天水人的浆水却是没的说。推开厨房,谁家没个浆水缸?酸菜坛坛?浆水,醒酒,降火,清热。天水人一辈子吃的浆水大概能有几条过城河那么多吧!现在,要给远处的亲友捎个特产,就是真空袋装的浆水,放一年都不坏。

   巷道的文化意蕴,其精义应该是“俗”,即俗世之俗。 《庄子》里讲到,“入其俗,从其令。”俗,就是入境问俗,入乡随俗。腊八、祭灶、守岁、拜人宗庙、朝观,这是年俗。人宗,就是伏羲。天水人常说,人宗爷是天水人的守护神。还有,三月拾茵陈野菜,做槐花包饭,四月八逛庙会,五月五戴荷包,八月摘桂花,九月九登高,十月一送寒衣,都是恒久的习俗。天水城解放时,市民在东关城门迎解放军,就端的是官泉水,捧的是桂花酒。清水,洗尘;花酒,迎客。
   
   巷道里的市民,应该算是顺民吧。就像《茶馆》里的王利发,“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这是大部分人固有的心态。过惯了没人管没人问的日子,省府京城谁在野谁下野都不闻不问。他们只管顺着城墙行走,顺着城门吆喝,顺着巷子拐弯,也顺着时序生死。
   可惜,这样的时日没多久,城墙就拆毁了。城门没了,巷道短了。只剩下一个个零零碎碎的名字,和一截截土墙,几丛丛蒿草,风向标似的飘在虚空中。像南城根,西关城门,倒了,塌了;拆了,毁了。

   巷道在迅速衰败,没落,仿佛曾经的大户人家。除了少数的名人宅院,如南宅子、北宅子,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的屋、院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甚至下沉,只有多半截柱础还露出地面。有些院落只有门楣古旧如初,在各种电线的缠绕下还保存着失去了原样的拴马桩、上马石,石狮子。院落里,还有石板盖着的枯井眼,磨的油光发亮的石桌石凳石棋盘,供人凭吊玩赏。
   
   西风残照中,屋草离离,鸽哨凄凄。

   从东关到西关,徜徉在窄窄短短、斜斜曲曲的巷道中,不禁让人怀旧,甚至伤感。明清院落,明清巷道,被周遭的高楼掩映着,覆盖着,孤立,无援,低沉。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旧城改造之下,散发着古朴气息的巷道和巷道文化必将会漫漫消失。也许到最后,只会剩下一些有名的巷道被保护被观赏
。如弯月楼巷,那是当地民间艺人高志红的故居。他擅长画塑、纸艺,一生从来不知“忧愁”二字。如织绵台巷,前秦秦州刺史抚内窦滔之妻苏若兰的故居,她曾在此手工织就了回文诗,名扬千秋。

   沧桑巨变中,属于巷道的所有奢华、古风注定将荡然无存。只有在凄凉的回望中,还能偶尔想起尚义巷,古风巷,忠义巷,醉白巷,仁和里这样一些使人怅寥、低徊或叹嘘的名称。但它们,终究在走出历史深处后,只会剩下被写在牌匾上的名字。除此之外,谁还会记得它们绮丽而深广的来历呢?

        


2#
发表于 2015-5-25 10: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2 编辑 <br /><br />先提,待读。问好何老师。

3#
 楼主| 发表于 2015-5-25 10: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2 编辑 <br /><br />先提,待读。问好何老师。[/quote]
多谢木门斑斑的阅读!问好!

4#
发表于 2015-5-25 21: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2 编辑 <br /><br />天水的巷道,承载着太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何老师用简洁的文笔,深厚的文化底蕴,刻画出天水巷道文化的物有风情。拜读、欣赏、问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15-5-26 11: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3 编辑 <br /><br />天水的巷道,承载着太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何老师用简洁的文笔,深厚的文化底蕴,刻画出天水巷道文化的物 ...[/quote]
谢过文珺的阅评!
有空来天水感受一番小巷的风情啊!

6#
发表于 2015-5-27 10: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3 编辑 <br /><br />一座城市的巷道,是这座城市最具底蕴的承载,夕阳下的巷道就是一幅画,是城市最美的地方。
从最细微处写出了一座城市的风貌,细腻而厚重。
拜读,问好。

7#
发表于 2015-5-27 13: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3 编辑 <br /><br />表述从容流畅,比喻恰切新鲜,读出了文化,有味道!欣赏!

8#
发表于 2015-5-27 16: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3 编辑 <br /><br />文字质朴,底蕴十足,很好地诠释了当地文化。

9#
发表于 2015-5-27 23: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3 编辑 <br /><br />巷道终究淹没在时光的隧道里,以及巷道里奔跑过得车影人声。而如何传承并留存,也许艺术的记录更有魅力吧。问候何也老师。

10#
发表于 2015-5-28 09: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3 编辑 <br /><br />世事变迁,让我们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一些美好的东西
学习并问好

11#
发表于 2015-5-28 20: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3 编辑 <br /><br />文字准确、精透。巷道里沉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13:15 | 只看该作者
何足道哉 发表于 2015-5-27 10:10
一座城市的巷道,是这座城市最具底蕴的承载,夕阳下的巷道就是一幅画,是城市最美的地方。
从最细微处写出 ...

多谢你的阅评!喜欢这样俗世的地方。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13:16 | 只看该作者
赶趟儿 发表于 2015-5-27 13:03
表述从容流畅,比喻恰切新鲜,读出了文化,有味道!欣赏!

谢过阅评!也问你好!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13:16 | 只看该作者
赶趟儿 发表于 2015-5-27 13:03
表述从容流畅,比喻恰切新鲜,读出了文化,有味道!欣赏!

谢过阅评!也问你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13:16 | 只看该作者
赶趟儿 发表于 2015-5-27 13:03
表述从容流畅,比喻恰切新鲜,读出了文化,有味道!欣赏!

谢过阅评!也问你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1 06:57 , Processed in 0.05063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