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时光安然 于 2015-6-3 22:20 编辑
多年前,喜欢上了诗歌,苦于文字感受不到位,行文间不能恰如其分的表达,就问一位水一般的人儿,回答我的,就两字:诗经。当然,后面还有解释,无非就是这《诗经》乃诗歌的祖宗,所有诗歌应该有的元素,应该有的情感表达跟修辞手法,基本上都可以从中找到。当年懒,也疏于阅读,这与古人沟通的勾当,对于我来说,实在是个难事。飞快地扫了几眼《诗经》后,便把书一扔,于是,我是我,那本《诗经》小册子依旧还在那里,唯一的交集,就是记住了‘硕人’篇里经典的两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我想,对美的追求,再也找不到这么传神的描绘了。 这经典的两句,出自于《诗经》‘硕人’篇对庄姜的描述。据说,‘硕人’二字,含有身材高大的意思。也就是说,在这篇诗歌的年代,美人的标准,不同于后来文人笔下的玲珑娇小,反倒有些像西方古典主义油画里,关于典型女性形象的文字诠释。我不解,不解就瞎琢磨。 《诗经》不属于文人闭门造车后的文字结果,更多的,就是民间市井里歌谣似的传唱;是你一句我一句,或者口语能力强的个人,一人就忽悠出来了一首完整的歌等等……就这样,唱多了,形成了规模,是蔚为大观。另外,在那个年代,在我的瞎琢磨的想象里,这些民间的原创者,是少有机心,比较淳朴的,不同于后来时代文人的考究,所言所歌的,那是自然的状态,所谓‘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写情’,大抵如此。所以人物也好,风景也罢,最为忠实的还原人物景象的最初。也难怪孔老夫子总结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而‘硕人’,也应该是民间对女性形象的认同标准。当年,君权思想没有后来时代乃至到如今这么强烈。她(硕人)应该是身材高大四肢修长,手大脚大干农活是把好手,绝不是风摆杨柳纤弱无力娇喘声声。又因为出身的高贵(硕人所言的女性人物庄姜身份尊贵),而衣着华丽。而这个‘华丽’,也因为年代的限制,也无非是麻制的衣物。记得出入博物馆时,看过那个年代的衣物布匹,虽然隔着玻璃,光线也暗淡,可还是明显的感觉到,比现在的麻袋纹路质感,那是要精巧的多。 ‘硕人’的历史背景,按照今人的眼光,就是典型的政治婚姻。就像电影《茜茜公主》里那样:一个王国的公主嫁给另外一个王国的君王,是个好故事。新人出嫁的描写,后来多朝多代后,文人某集子也曾经有过专门描述。集子名称忘记,记忆里是用宋词或者元曲的形式,那个腻啊,宛如裹脚布里的小脚,味道出了偏差。《诗经》里这篇‘硕人’,则无这个毛病,前面几句简单又有气魄的交代了一下主人公庄姜的身份外,就着重开始描写她的美貌,不是干巴巴的说好看或者漂亮,而是比拟的手法,形象的比喻,宛如文字当初是以象形面目出现一样,说她的手要像茅草的新芽一般鲜嫩,皮肤如凝固的油脂一般细滑,脖子了,就像幼虫一样又白又长,牙齿如瓜籽洁白又整齐排列等等……这些鲜活的句子,俱是出自生活里的场景选择,用此物比彼物,读来别有洞天,却又是原汁原味。接着文字部分就放弃了种修辞手法,直接点出新人庄姜最为动人心魄的一瞬间,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个千古的画面,就此从笔端流动到竹简,到后来观者、诵者的脑海,荡人心魄。 孔老夫子当年读到此句,不知能否做到眼观鼻,鼻观心。 从第一次读这篇‘硕人’到如今,从来就没有完整的读完过,说起来也算是读书不精不纯,这也罢了,而且,还有挑毛病的习惯。这篇‘硕人’篇里对女性美的描写部分古今无二,叫人无法否认,遗憾的是,主人公不是寻常百姓家的女儿。这么个完美的人儿,跟我前面文中忽悠的美女出自民间又有了距离,她出自君候之家,又落户于君候之家,叫人心里感觉怪怪的。仔细想想,大概除了传统的尊卑观点根深蒂固外,也该有它存在的道理。从遗传学来说,子女的相貌,会得利于父母的遗传,而君候,可以挑选民间最美丽的女子,一代一代下来,不美丽都不行。另外,君候之家,营养与教育,都是最好的。营养好就健康挺拔,教育好,那个气质加上心理暗示的结果(现代语汇),自然就卓尔不群了。 扯远了,不能多说了,最后感谢一下主编孔老夫子,给我们留下诗三百。虽然当年诗歌万千,孔老夫子依照他自己的美学原则,掐菜似的把民间浩瀚的诗篇掐成三百段(篇),总算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给我们留下了最美的酒窝跟最为灵动的眸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