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5-6-3 16:48 编辑
抓点写风景
--读肖明远《碧血染得剑门红》及李齐先《剑门听涛》两篇散文
梁星钧
前次当地作协主席问我,你写过剑门关吗?我很惭愧而心中有数地说,没有。说自己惭愧,已身为剑门关人,却咋没写过这一别人写了无数的国家风景名胜呢。说已心中有数,指己心里想过:假若我写,或迟早某一天我会写,我定会以不同角度及不同手法写之,当然该“有底”也有另一层意思,即是任由你外人写吧,我到时再发力。其实这是一种自信自励的内心真实想法,说这话时,我自然想到,当今风景游记难写,难被认同,主要是内容方式上不好拓展,难写出独特的考证及发现,也抒发不出独有的情思。但是,事物均非绝对,也有相对写得好的。我在自己的文学评论集《说长道短集》里,就盛赞过一些作家的抓点写景法。我感觉,这是目前较好,也是我极为欣赏的写法。今读当地两位作家的早期散文,发现他们早在20年前就对此已稔熟,这实令我惊羡,故再品细读以快之。
以“红”字喻剑门
肖明远先生原为我地县委领导,工作之余勤于笔耕,多有成就建树,他的这篇散文《碧血染得剑门红》堪称抓点写景之佳作。他用一个“红”字,概尽了剑门雄关的红色镜像。
该篇开首即总揽秋天的剑门关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和“风翻火焰欲烧人”。剑门路旁的枫树红得像火焰在燃烧,悬崖峭壁上的杜鹃灿若云霞,特别是那重重叠叠的红军果蔚为壮观。紧接的过渡句是表明“我”的喜爱感受:不仅因其红得明艳,且为革命烈士的鲜血所浸染。
作者从三个方面展述这个“红”。
一是剑门枫树红。实为红军的鲜血染红。1935年,红四方面军为了长征,从本地的苍溪、阆中西渡嘉陵江,攻占剑门关。红军一路劳顿,抢关夺隘,他们的草鞋烂了,脚板起了血泡,滴滴鲜血印红了长征路,浸润了路边的枫树。作者用当地农民的话佐证:剑门过去的枫树本为黄色,路上的石子本为青色,因红军的路过,都变成了明艳的红色。这自然是一种象征的说法,喻示红色革命的碧血壮歌。
二是特写剑门杜鹃红。1935年红军血战剑门关,由二七四团主攻,最后五连只剩下三十余人,仍然锐不可挡;四连一个排长牺牲后,手握一把砍断的大刀,其身边摆着五人砍死的敌人。这场战斗中有无数的红军英雄鲜血,染红了竞相开放的杜鹃花。
三是烈士鲜血化成的红军树及红军果。1935年红军在此建立了红色政权,但受伤留下的五位红军被地主逮捕,最后杀害于红枫坡大榆树下,后长成五丛叶绿果红的小树。敌人见之欲砍,霎时天昏地暗,旋风卷扬果子,撒满剑门山峰,此后就有了这样的小树红果,人们称之“红军果”。
作者以此写实和民间传说,全文充满着浪漫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给人以极大的鼓舞。作者最后的抒发也是水到渠成。他说,这些漫漫故事,表达了剑门人们对为祖国流血牺牲的红军战士的无限深情极其怀念。红军能克此天下史上难关,是“征战之胜在德不在险”,此见地独特,令我们深刻反思。作者就是抓住剑门的红色枫树、杜鹃和红军果,由这些红花、红树、红峰、红果,联系剑门的历史传说,心中升腾起一种理想信念,想象恣肆汪洋,不愧是一篇出色有风景美文。
以“涛”声写剑门
李齐先先生也是我们相处过的一位熟识的老领导。他一生笔耕不辍,数获创作大奖,被誉为“剑门山上不老松”、“宣传战线孺子牛”,他的这篇《剑门听涛》我很早就读过,印象也极为深刻。
作者写了剑门的四种涛声。
一是梁山寺松涛。作者以一言概剑门顶峰梁山寺,是“剑壁门高五千尺,七十二峰插烟云”,其松昔日是“巍峨梁山十万松”,如今是“千万松”、“万万松”。他写了松涛的几种形状:清风时林间松涛翻腾;大风时涛如猛虎过山,如雄狮搏斗,如春雷贯耳,如大河决堤;小风时涛如器乐合奏,如男低音齐唱;无风时山林寂静,一片松香,令人心弛神往。这是在梁山寺听松涛。接着作者移步换景,来到“安史之乱”的唐明皇幸蜀过此的“惊皇洞”听松涛,则又是另一番感受了。这里因地形奇特,松涛迂回起伏,翻腾冲滚,松涛声似几声鹤泪,作者对此“鹤泪”进行了大胆想象:如当年唐明皇失位失妃后的哀号,又如杨贵妃在马嵬坡自缢前绝望的呼喊,更如“六军”兵变时的怒吼,也如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向唐明皇的哀怨。作者就这样两处听松涛,给人的是松涛的不同形状及人文气息呼唤,从而使文鲜活。
二是剑门关风涛。写不同风向给剑门关楼带来的响动。即大风时古关楼轰轰巨响,如古时两军对峙之“金鼓齐鸣,战马嘶鸣”。有时是山风相撞,卷起的石子碰壁,像一曲韵律和谐的交响乐。两层古关楼上有四个铜钤,因风向不同时有叮当或者哐啷之响,这种声音入谷,有如当年唐明皇幸蜀过此之“剑阁闻钤”。
三是大剑溪水涛。这是写剑门今朝之金凰水库、剑雄水库、大吊崖电站等10多座水库及80多口山弯大塘,造就了大剑溪山高水活的新景观。这里的溪水是哗啦哗啦、扑通扑通之声响,似歌唱,似吼叫,有“流向大海不回头”之气势,为“练石作怒涛”。
四是雷霆谷峡涛。作者用投石探深浅声音,只听哐哐、当当、咚咚、隆隆等不同声响。作者在此穿插了仙女桥的传说,说这是仙女不原被召回天宫而掷下的琵琶,遇雷声震动琴弦奏出的动听曲调。
两文简短,他们一位写颜色,一位写声音,但他们都是抓住了自己感受最深的特点而言尽文止,给人的印象和感受也极深刻。我们写景,不必面面俱到,因面面俱到而实则不能到,抓特点抓重点,抓我心中感受最深,表达最强最力的触发点,也许正是通达你写景达物之本质精神的重要且有效途径。(2015,6,3清江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