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06|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大明国里一石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6-13 1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虞城传奇 于 2015-6-13 20:17 编辑

  欲讲《石灰吟》,再读于谦史。从中,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深切的感伤,与巨大的悲痛。谨以此文,缅怀之!
——题记

大明国里一石头


  悲情英雄袁崇焕自称为“大明国里一亡命”,他为大明朝奋斗一生,结果大明却将他千刀万剐。大明朝的另一位悲情英雄于谦,同样光芒万丈,名垂青史,可同样惨遭杀害。在此,笔者敬称于谦为“大明国里一石头”。

  有诗为证: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意不难理解,谦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之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也表明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高洁情怀。


  一


  史料记载,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他除了将当时的课内读物四书五经学得很不错以外,还能自觉阅读诸如军事之类的课外书籍,也相当有成就。据说有一天,于谦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煅烧石灰,见到一堆青黑色的石头在烈火焚烧后变成了洁白的石灰。一番思索,于谦便吟出了这首名传千古的《石灰吟》,那时他才十二岁。(一说十七岁)


  歌咏言,诗言志,少有大志,且为之奋斗终生,于谦可说是立志的典范。他的一生,就是由山石成就宝石,再由宝石而崩解为石灰,最终成为永留清白于世之石碑的过程。


  在宦官王振专权之时,朝廷上下大大小小的官员都要孝敬之。尤其是地方官进京,多少要给王大人带点礼品以示尊崇。而王振此人属于雁过拔毛型,不论礼物多少,都是来者不拒。可身为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一带的副部级大官于谦,却是一点儿不贪,不但自己不贪,还不给王振孝敬哪怕一针一线。


  在王振看眼里,这个不会讨好不懂贿赂的于谦就是一块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不讨人喜。所以他寻了个借口,将于谦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择日正刑,就此拔除这颗眼中钉。于谦被关三个月,好在上有周王、晋王等藩王齐心上言,下有山西、河南一带千余官吏与百姓宫门上书,感受到压力的王振无奈,只好将之释放,并官复原职。


  有人劝出狱的于谦委曲求全,与王振搞好关系以求明哲保身。但在狱中就敢梗着脖子大骂王振的于谦,又怎肯同流合污?出狱后的他,依然清廉如故。他还赋诗一首对劝说之人作答:“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诗,就是成语“两袖清风”之出处。
任凭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岸石却坚守本性,我自巍然不动!于谦这块他人眼里不开窍的石头,恰恰是清廉为官之楷模。这块石头,有才干,有人品,有民望,在巡抚任上干了十九年,工作兢兢业业,爱民如子,声张正义,深得百姓拥戴与朝廷赏识。


  于谦这等德才兼备的官员才是真正的国之柱石,欺软怕硬的王振望而生畏,于是不敢再动于谦的脑筋。


  二


  正统十四年,大明朝闹出了个土木堡之变。皇帝英宗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错误百出的指挥与部署下,二十万精锐大军全军覆没于土木堡,英宗被俘,成了人质。知此噩耗,大明朝野震惊,上下乱作一团。瓦剌也先挟土木堡大胜之余勇,步步紧逼,视明都为囊中物尔。大明京城里,留下的是不到十万的老弱残军,是惊慌失措的文武百官,是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一言以蔽之,一片纷乱的京城就是一个基本不设防的破烂摊子!


  大明朝危在旦夕!当时身为代理兵部尚书的于谦,就在这外有强敌虎视,内里一团乱麻的危难时刻,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己任,不避艰险,挺身而出,大智大勇,力挽狂澜。他,斥徐珵迁都之逃跑主张,下齐心抗敌之艰难决心。他,杀王振以平定民愤,立新皇以争取主动。他,招募勤王之师,巧解粮草之困,殚智竭虑,一力扛起了整儿朝廷,一肩挑起了大明江山。从八月到九月,于谦就是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大到粮食储备,军队训练,小到城内治安,修补城墙,所有的问题都要他来处理。


  此刻的于谦,无疑是英勇无畏的,时局的艰难,同僚的颓废,巨大的压力,渺茫的希望,这些不利的因素并没有让他心生畏惧,反而让他奋发出了绝大的勇气。那时的于谦,就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不绝地散发着光与热,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给糟糕的现状与低迷的士气注入了一针速效强心剂。


  正因为一系列正确的主张与策略在于谦的努力下得以贯彻执行,所以看似无解的危局得以迅速稳定,也为后来顺利逼退也先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决策层的全力以赴下,在上上下下的齐心协力下,历史的车轮终于没有复制南宋的“靖康之耻”的轨迹,而是拐向了另一个方向。于谦在改变车轮方向的进程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于谦这样刚强豪迈,舍身为国的英雄气概,古往今来都是十分罕见的。这要归功于他少时所立之志,在于谦书房里挂着的是偶像文天祥的画像,他给偶像献上了赞词: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这,也是于谦给自己的座右铭,最后则成了他一生的写照!


  也先率瓦剌精锐长驱直入,兵临京城。在国家最危险的时刻,作为京城保卫战役总司令的于谦第一次脱下官服,穿上盔甲,以决死之志亲临战阵,以无比的勇气与信心,给来犯的也先及他的精锐军队以迎头痛击,以二流的明军战胜了之前全歼三大营一流精锐明军的瓦剌军。泰山石敢当一般的于谦,给做着一统天下美梦的也先上了一堂生动的教学课,将不可一世的瓦剌铁骑打成了千疮百孔的鱼腩。


  挽狂澜于即到,扶大厦于将倾,谦实乃绝代之英雄、中流之砥柱也。英雄造时势,时势也成就英雄。此刻的于谦称之为大明朝的国之瑰宝毫不为过,那块在巨大压力之下被百般锤炼、反复煅烧的石头,蜕变为了无与伦比的绝世稀珍,光耀千古。


  三


  回到大明朝的英宗在他的南宫里蛰伏了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不是夺门之变,相信他就该在这里安度余生。可历史就是这样吊诡,在“还乡团”的鼎力支持下,势弱的英宗居然复辟成功,再登帝位。还乡团骨干徐有贞在英宗面前诬陷于谦,说于谦迎立藩王,欲公报私仇,这等伎俩英宗自能识破,遂对贞曰:“谦实有功!”可是,徐有贞一句话就把不甘被利用的英宗逼上了不归路:“不杀于谦,此举无名!”意思是说英宗再登皇位师出无名,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为了证明自己重登帝位属于正义之举,于谦就只能成为牺牲品。一代名臣,有大功于朝廷的于谦,就这样被英宗与徐有贞这两个阴谋家给谋算了。


  丙戊,英宗改年号为天顺,丁亥,英宗把于谦在闹市处死并弃尸街头,还抄了他的家,其家人都被充军边疆。


  一代书生英雄,一曲慷慨悲歌,一缕报国忠魂,一番石之传奇。大明国里这一块石头,终由石成灰,分崩离析,散于天地之间。但他的清正廉洁,大智大勇,却将永垂不朽。正如诗中所言: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抄家时,飞扬跋扈的执行者最终却是怀着崇敬之心离开的。作为从一品的大官,于谦家里竟然无有余资。如此高官,他竟然是一个穷人,还穷得捉襟见肘,古来能有几人?谁会不对这样的人肃然起敬?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几个构陷于谦的阴谋家,最终也没落到什么好下场,当然,如今还要捎带上遗臭万年这一条。


  想起了岳飞墓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是啊,老百姓心里,自有杆秤!于谦,一个人品高尚,清正廉洁的好官;一个大智大勇,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于谦的英雄气概与高尚品格,将光耀青史,成为人们心中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

2#
发表于 2015-6-13 19:59 | 只看该作者
占了沙发,不错!
于谦还有一首《咏煤炭》,很喜欢: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3#
 楼主| 发表于 2015-6-13 20:18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5-6-13 19:59
占了沙发,不错!
于谦还有一首《咏煤炭》,很喜欢: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问好如空兄!
4#
发表于 2015-6-13 22:12 | 只看该作者
借古喻今。一声叹息!
5#
发表于 2015-6-14 10:42 | 只看该作者
观点鲜明,主题与时俱进,论述有深度。
6#
 楼主| 发表于 2015-6-14 13:59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5-6-13 22:12
借古喻今。一声叹息!

呵呵,也许某天也会发现共和国里有石头也不一定。
7#
 楼主| 发表于 2015-6-14 14:00 | 只看该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发表于 2015-6-14 10:42
观点鲜明,主题与时俱进,论述有深度。

多谢张奇兄点评,问好!
8#
发表于 2015-6-14 15:06 | 只看该作者
一代天子一朝臣,于谦属于站错队伍型的。
其实皇帝聪明的话,应该想到忠臣与良臣的关系。然则大明气数就那样了,没办法的事。
9#
 楼主| 发表于 2015-6-14 15:51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5-6-14 15:06
一代天子一朝臣,于谦属于站错队伍型的。
其实皇帝聪明的话,应该想到忠臣与良臣的关系。然则大明气数就那 ...

英宗嘛,的确英得很,“英明”得很。
10#
发表于 2015-6-14 16:29 | 只看该作者
想起了许多相类的人和事。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6-14 16:41 | 只看该作者
夏冰 发表于 2015-6-14 16:29
想起了许多相类的人和事。

古来英杰皆相近,问好夏版。
12#
发表于 2015-6-15 09:33 | 只看该作者
于谦,虽然处在一个废除宰相的朝代里,但还是被后人称为救时宰相。他改写了历史,顺延了大明王朝,却无法改变群小的陷害,身首异处,家人牵连。他的实践似乎也回答了岳飞一直的期待:老皇上回来怎样?
不怎样!
好在历史是认账的,于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平反,而其气节与忠烈更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6-15 10:30 | 只看该作者
一孔 发表于 2015-6-15 09:33
于谦,虽然处在一个废除宰相的朝代里,但还是被后人称为救时宰相。他改写了历史,顺延了大明王朝,却无法改 ...

是的,光耀千古,名垂青史。问好一孔版。
14#
发表于 2015-6-15 19:54 | 只看该作者
于谦的北京保卫战,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一场战争。
集勇敢,智慧,忠诚于一身的大明英雄。很是让后人敬佩。虞城铿锵有力的文字再现了这位英雄的风采。赞一个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6-16 08:06 | 只看该作者
刘玉清 发表于 2015-6-15 19:54
于谦的北京保卫战,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一场战争。
集勇敢,智慧,忠诚于一身的大明英雄。很是让后人敬 ...

谢谢玉清姐夸奖!夏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8 12:40 , Processed in 0.10908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