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12|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青泥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7-10 2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37 编辑 <br /><br />                                              青泥河
  
                                            文/王克楠
  
  她是一条小河,静静地躺在秦岭南麓。秦岭是一座不同寻常的山岭,青泥河是一条不同寻常的小河。
  
  在很多人看来,秦岭是雄伟的,是阳刚的,在我看来,秦岭是母性的。青泥河中流淌的是秦岭的乳汁,是的,这一河的乳汁流淌到前面的月河,再汇聚到汉江。汉江里流动的是乳汁——中华民族的乳汁。在陕南,我听到最多的词汇是“汉”,汉水、汉朝、汉字、汉族……一个“汉”字,打下了中华民族的生理基因。
  
  汉江发源于陕西的汉中,自西向东奔涌而来,汉江到了汉阴的漩涡镇,转了一个大弯,又转过来,形成巨大的漩涡,向安康奔去,再往东,过了丹江口,奔向湖北的武汉,在武汉汉江和长江完成汇合。说到中国,无法不说到一江一河,河是黄河,北中国有黄河;江是长江,南中国有长江。长江黄河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我却更喜欢徜徉在它们的源头,比如说汉江,在这个夏日,我北而南走过盛产秦腔的的八百里秦川,穿过苍茫的秦岭,来到秦岭南麓的汉阴县的一个小镇——双河口镇,与汉江的一条毛细血管——青泥河耳鬓厮磨,并且感受她的沉静和快乐。
  
  “青泥河,青泥河,你快乐吗?”我问。
  
  “我很快乐,难道你看不出来吗?”青泥河一边赶路,一边回头告诉我。
  
  于是,我在青泥河边,在汉阴双河口镇的斑竹园村住了下来。这个小村恰摆在翻越秦岭的古道上,这条古道古称“子午道”,江浙一带的丝绸、茶叶就被挑夫扁担担过了秦岭,顺着这条古道进入秦川,进入长安城的宫殿。唐朝的美人李玉环喜欢岭南的荔枝,那些绝美的水果,也是通过这条古道翻越秦岭,进入皇宫,流入美人的口中,滋润了旷世流传的爱情故事。
  
  因为听故事听得多了,就不太喜欢故事了,我反而喜欢哲学意义上的“存在”。比如,我关心眼前的这条叫做青泥河流的存在,想考察一下她是否真的快乐?能不能把小河比喻为一个人呢?如果可以的话,这条小河真的是一位世外高人。在她的身边,中国的历史浩浩荡荡,周朝举兵进攻殷纣王的时候,从她身边走过;自负而豪放的楚人项羽命刘邦越秦岭南退汉郡的时候,汉军一边越岭一边烧掉栈道,一边从她身边走过;白莲教暴动攻打汉阴城的时候,也从她身边走过……这一切,她都看到了,但她不参与,不表态,她是一个自由派,只是静静地流着,从远古流到现在。现在汉江的下游有了很大变化,汉江水支援北中国,分流到中原,青泥河是赞赏的,不过她没有激越的口号,她依然静静地流着。世界可变,青泥河的性情没有变。
  
  斑竹园村有很多属于南方的树,板栗树、广玉兰、油茶树、栀子花、紫叶李、石楠、小叶女贞等,村里一位老者十分耐心地教我这个北方人辨认这些难于区别的南方的树。我喜欢与树为友,因为树木可以带来大地深处的信息。青泥河在双河口镇不是最细的小河,她的上游有两条更细的小溪流,一条叫梨树河,一条叫楼房河。斑竹园村就在楼房河的北边,楼房河是青泥河的上游河,我顺着楼房河往上游走,这条小溪哗哗哗地流淌,说着属于它们自己的话语,它们说的话,有的我听得懂,有的则听不懂。在一个高坡,楼房河荡出了两条小瀑布,我张恒先生和唐不语先生在小瀑布前留影,又顺游而下,一直走到两条小溪流汇合的地方。汉阴的朋友告诉我,正是因为两条小溪流在这里汇合,这个乡镇才起名“双河口”。汉江,汉族,一旦起了名字,千百年不变,“双河口”一旦起名,也上百年不变。
  
  树是有根的,人也有根。斑竹园村的老者告诉我,他的父亲、祖父就住在这里,从“湖广填川陕”时,就从安徽来到这里,在这里扎根,可如今他的儿子却不愿意在这里住了,去县城买了房子,让他去住。老人不愿意,还是觉得住在古道边的老房子里,安逸。我在他家的房子前面的大院边看到两棵百年香樟树,一个人抱也抱不住,老人往树上扎了红布条,以为树是有神灵的。这里许多农民都相信树有神灵,不仅树有灵,水也有灵,双河口镇有供奉龙王的庙宇,还有双溪寺、地亩庙、八角庙、观音峡庙、新龙寺等大小不一的庙宇和寺院,人是需要有房子居住的,“神灵”也需要居住,这里的移民就建造了这么多的供神灵住的地方,与神灵同住在秦岭南麓,心里觉得踏实。
  
  虽然大山里的树多,水多,这里的百姓却不去过分索取。我跟着老人走进他住的老房子里,这是用夯土砸出来的土坯房,外墙已经落泥斑斑,露出了里面的胡草。房子虽然是老房子,却结实,空旷。房子里养蚕用的箩筐,老式的木床,红漆剥落的衣服箱子,还有农具,这些简陋的农具却可以打理好山脚下的梯田。老人说,这条古道上有八个客栈,往下三个,往上四个,斑竹园位于中间。南来北往的商帮、行人,必定在客栈歇脚。我惊异于客栈房间里没有喂马的马槽。老人说,商帮不用马驮,用扁担挑。哦,一根小小扁担,顺畅了南中国和北中国的商贸物流呢。
  
  我问老人,古道上有庙宇和石碑吗?老人说,斑竹园村过去有过一个小庙,供着观音菩萨,因年久失修而败落。南边的山包有一座庙,名为“灵官庙”,供着财神和功名神,前来求功名和钱财的人很多。老人说,我们村曾经还有一座小庙,里面供的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我一惊,孙悟空是神话里的人物,是保唐僧西天取经的,怎么成了保一方平安的神呢?细想起来,古道上商队不断,是流动的财富,由孙悟空为他们保驾护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斑竹园村,我生平第一次见到了桑树。桑树是《诗经》里经常提到的树木,她和丝绸有关,和采桑女的优雅有关。中国女子的典雅美,很多时候是桑树和采桑的优美姿态呈现的。女子采桑叶喂蚕宝宝,蚕宝宝吐丝织茧,工人抽丝而织成丝绸。如果没有桑树,没有可爱的蚕宝宝,一切会变得怎样?那条通过西方的“丝绸之路”恐怕没有必要开辟吧?蚕宝宝是很有个性的虫子,它的食谱上只认桑叶,别的树叶再高贵,它看也不看一眼。我所在的河北邯郸,古书上记载,曾经有过桑树,邯郸历史上有著名的“罗敷女的故事”,罗敷女的美就就和桑树有关。中国有许多树木,可以照见古老华夏的影子,比如银杏树,比如桃树,比如桑树,遗憾的是我过去只看过桑树的照片,没有见过真的桑树……当我以为此生见不到桑树的时候,桑树突然自天而降,就像是春秋时代春秋时代生活在汉江两岸美貌的汉女,不经意间就那么轻盈动人地来到我的面前!
  
  导游姓储,我喊她小储,是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小储老家也住在秦岭南麓,对采桑养蚕的劳动很熟悉。她告诉我桑树分嫁接的养蚕的桑树和野生桑树两种,嫁接来的桑树叫做香桑,长得不太高,但桑叶大,蚕爱吃;野生的桑树叫做岩桑,长得高,但叶子小。蚕宝宝爱吃香桑,但雨后的桑叶不能喂,蚕宝宝吃了后,会生病的。养蚕这样的劳动,是经过古诗词美化的,实际生活里的养蚕劳动是艰辛的。小储是跟着妈妈养过蚕的,她说,养蚕就像伺候小宝宝,需要非常细心。不仅白天要观察,晚上还有打着手电观察蚕宝宝的生长状况。蚕宝宝沙沙沙地吃桑叶,吃过的残叶要及时清理,新的桑叶要及时供上。喂蚕宝宝时,还要把握不能让蚕宝宝吃得过饱。我问小储,养蚕累不累?小储说,累虽然累,好在只有28天,蚕宝宝就结茧了。
  
  我沿着青泥河往下游走,小河虽然小,一路上也有瀑布,有大一些的平湖,还有小小的平湖,可以说,大江大河具有的景观,这条小河都有。我惊异于青泥河的安然,就径直走到她的河滩上。从河滩上往两边望,是高高的山坡,陕南陕北两重天,眼前不是陕北的黄土高坡,而是绿盈盈的陕南绿坡,山坡上有各种各样的树木,有马桑拐、红椿树、叉核桃、拐枣等,这些在高处生长的树木是低处青泥河的知音,青泥河望着山坡上的树们,树也望着青泥河,可谓“相看两不厌”。青泥河听到了树木的话语,就放慢了自己的脚步,尽量把树的影子留住,把树木的话语留住。还有树林里的鸟,青泥河在往下游流动的时候,优哉游哉地小声唱歌,歌声里有阳雀子、布谷鸟、锦鸡、画眉鸟的和声。
  
  我在两条小溪流的交汇处的幸和村,进了何家油坊,一下子进驻了老光阴。时间在并不高大的何家油坊老房子几乎是停滞的,阳光从天井上落进来,把老房子里的光线分开了层次,我分明看到有的光线属于明朝,有的属于清朝,有的属于民国…..我则站在现代。我无法强调现代的优越,倒是房间里的老时光,令我感到敬畏。这所房子的原主人在“湖广填川陕”时来到这条子午古道,在青泥河边安家,籍贯以诚信,经营着自己的油坊生意,它的房前是南来北往的商队,房后是静幽幽的青泥河。青泥河的语言,我想何家油坊的主人是听得懂的。
  
  我穿过天井房廊,从侧房打开了何家油坊的后门,看到两块叫不出名字的巨大的几乎透明的白石头,静卧在青泥河床,小河把水漫在它的身体上,还有两只白鸭在小河里自在地凫水,这样的诗意使想到了“文化”这个词汇,想到内涵丰富的汉阴地域文化。文化,不是仅仅靠着书本保存和传递,大自然里的一草一木都会传递文化的声音,比如桑树,比如银杏树,比如眼前的这条令我流连忘返的青泥河。
  
                                                             2015年7月汉阴采风归来后
  

2#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23: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37 编辑 <br /><br />从汉阴采风归来,写了一篇散文,和朋友们分享汉阴的美

3#
发表于 2015-7-11 09: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37 编辑 <br /><br />游记散文成了这几年散文的诟病。觉得一路走来,只有片刻的激动,没有情感的参与,呵呵

4#
 楼主| 发表于 2015-7-11 09: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37 编辑 <br /><br />我觉得只要你用自己的全部热爱去读风景,一定会有不同凡响的东西.......

5#
发表于 2015-7-11 14: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37 编辑 <br /><br />我生平第一次见到了桑树!王老师,我们这儿处处可见,还能吃到桑葚!明年给你邮寄点桑果过来!汉中这个词语,让我有了很亲切的感觉,因为几个谈的来的文友,好像都住在汉中边、。粗粗看过,几个词语留在了心中。存在。根。文化。我喜欢这样的游记散文!赞!

6#
发表于 2015-7-11 14: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37 编辑 <br /><br />铭刻历史的文字,学习欣赏。

7#
发表于 2015-7-12 07: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37 编辑 <br /><br />每一条河流都有悠长的故事,流淌着光阴,也流淌着生活,我们记录了,感动了,就是好文字。

8#
发表于 2015-7-12 12: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37 编辑 <br /><br />身体力行,总是有快乐与收获的。

9#
发表于 2015-7-13 11: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38 编辑 <br /><br />王老师,这篇非首发吗?已《汉阴文苑》,祝贺。

10#
发表于 2015-7-13 23: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38 编辑 <br /><br />文化,不是仅仅靠着书本保存和传递,大自然里的一草一木都会传递文化的声音,比如桑树,比如银杏树,比如眼前的这条令我流连忘返的青泥河。
文字里有流畅的气韵,生动的历史。学习问好

11#
发表于 2015-7-14 14: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38 编辑 <br /><br />寻访青泥河的自然、人文、历史,移步换景的描述中,透漏出地域的自然特点和生命的丰富意蕴。

12#
发表于 2015-7-14 15:32 | 只看该作者
读王老师的文字, 总是收获多多……学习,再学习!!
13#
发表于 2015-7-14 23:10 | 只看该作者
文字底蕴深厚,由点到面的思考,沉郁顿挫,读后令人深刻,令人思考。拜读,欣赏,问好!
14#
发表于 2015-7-14 23:10 | 只看该作者
文字底蕴深厚,由点到面的思考,沉郁顿挫,读后令人深刻,令人思考。拜读,欣赏,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8 05:33 , Processed in 0.04963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