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7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得以坐集千古之智”——有关方以智,一些细节[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2-12 1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方以智一生有几大奇特之处。他善诗善书也善画,医道更精湛,却是个大哲学家,熟悉西洋文物,写的《东西均》古奥无比。他是明末四公子之一,年轻时倜傥潇洒,过着富贵优游的贵公子生活。后来明亡时他做了和尚,做和尚也就罢了,竟然四处周游,横生议论,比个世俗人还热闹,甚至在死后还引起场不小的官司。本文将就他一生中的一些细节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作出考证。

一、《留都防乱公揭》
明末文人有结党评论政治和讨论文学的习气,比如复社和更早的东林党,《五人墓碑记》的作者张溥就是复社的先驱人物。

在公元1638,亦即崇祯十一年,方以智所参与的复社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百余名士子签名《留都防乱公揭》,攻击魏的余党阮大铖,令他逼居山野,数年不敢出。主其事者,有吴应箕、顾杲、黄宗羲等人。然而我们在几个版本的名单里都没有发现方以智的名字。

方,于一六三三年秋应试南京,后来连着在南京呆了好几年,过着“跃马纵酒”的贵公子生活(“密之先生衣纨彀,饰驺骑,鸣笳叠吹,闲雅甚都……”),与当时之名流亦多有交往。这件事情,为什么独独没有参与呢?

陈贞慧(定生)在《防乱公揭本末》中曾记,张贴散发前“飞驰数函”给一些名流,其中就有上江方密之先生。而后来阮大铖等人在南明小朝廷清算复社一党,也曾以投降闯军的罪名罗织于方。如果我们从方的交游范围和政治主见来看,他归于复社一党也是无疑的了。

通常在其社而不署名,我们可以粗糙的设想出以下情形,一则内部主张其实不一,但维持表面的协和,因而沉默;二则时间或者人事不暇,三则交接出错,比如书信遗失。当然,这只是我们现代人漫无边际的意向分析,但这一瞬间的意向使我想,这事件其实没有后人以为的那样单纯或者说荣耀。

由“意气横厉”的次尾公子所主导的这次运动,也深深的打下了他本人的印记(“次尾灯下随削一稿,子方毅然首唱”),应箕先生当年四十五岁,“八试南都不第”,然而“罗九经廿一史于胸中,洞悉古今兴亡顺逆之迹”,乃当时南京文人中佼佼者。其性格之疏狂与仕途之坎坷而不厌倦,不难令我们有其他方面的联想。明末文人党风既盛,往来亦是丝毫的不饶人,《桃花扇》里说的好:吴次尾是秀才领袖,陈定生是公子班头。阮自己背后操纵中江社,又广交士人谈兵论剑,复社人会觉得不可忍耐。然而有了矛盾,阮以暗中经营权力的一方,自然不想将篓子捅大,然而书生意气当然不容,于是就有了《留都防乱公揭》的草案。

这一事情的筹划,起先是秘密的,然后来“同室之内,起而相牙,揭迟留不发,事稍稍露矣”,“铖遂有《酬诬琐言》一揭,语虽鹘起,中实狼惊……”

之先秘密的事情,一定是想给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并造成轰动效应。阮当时逼居南京,从表面上看,是失势的,尽管他暗中经营,且有值得复社铲除的名声,但从表面上来说,士人间来来往往的文字官司很难牵扯到政治上的打击报复,阮主动求和并退居南京城外牛首山寺庙数年,这表明了他的弱势,也表明了双方所争只是在舆论上的,即爱慕阮的文人圈子,被复社的强势给震倒,使阮终于孤立无援。

本这事情之初,据记载,社内的反对派有杨维斗,以为“铖不燃之灰,无俟众溺”,实在多此一举,“子方因与反复辩论”。然而最后,我们在公揭名单上又见到了他的名字,这,使我们对方密之先生的没有署名更感到困惑。

同时没有署名的有次年五月才来南京应试的侯朝宗。普遍认为,这一事情的筹划,在十一年的七月,然而工程似乎拖了相当长,因为“会流贼扰江北,烽火及于瓜步、浦口,诸名士疑大铖且为内应,则刊檄讨之,署曰留都防乱,无锡顾杲(子方) 为首,而贵池吴应箕(次尾)……归德侯方域(朝宗)数十百人附之”,而后来冒辟疆也说阮“申酉报复,欲一网打尽,其祸首及定生、朝宗与余者,谓此揭乃三人左右之也。”

驱阮后,复社名士“无日不连舆接席,酒酣耳热,多咀嚼大铖以为笑乐”,这更证明了此事件中复社人不打死阮绝不罢休的立场。
然而,没有名列的有方以智和侯朝宗。当时似乎有一种舆论认为,前尚书公子侯朝宗是这一事件的幕后操纵者因而绝不署名,同样的理论亦可适用于封疆大吏的儿子方以智,可惜这样的揣测也很不负责任。

那么方以智当时在做什么呢?在野十二年的父亲突然为官,这对全家人来说,都是一次惊喜或者震撼。十一年的夏天,他同兄弟随父征武昌,九月即因病返南京。次年夏,应试南京,中举。而此时他又在想些什么呢?既然“大雅殊寂廖”,而国是亦不能容自己闲坐论禅,是命运将自己推向了仕途吧?从哪里开始呢?(恨不一日致荡平)他不是一个浮夸的人,即便生在这样的末世里,自己“亦不免也”,然而我们并不能将他只当作文人担待,他年少时就说过“天下将乱士君子当习劳苦”的话,后来又主张实学。气质的不同,注定了他的人生是另外一种,也许与吴次尾等人并不相同。

让我重新整理一下头绪——复社内部的异议一定让这件事情的发展有不同的方向,当然杨维斗签上了他的名字,可这不代表所有的人都没有疑惑。方于九月返南京,生病还是其他?我们不知道,大概这事情当时还未结束,方最后依然没有署名,正如同样贵公子的侯方域,虽然来晚了,后来依旧算作筹划一方。是方的人生开始激变,又或者《留都防乱公揭》是一次轰轰烈烈然而草草结束的事件,如我们看到的许多历史。
没有答案。
                        
二、怀血疏号泣,膝行于长安门外两年
对于方以智来说,这几年的确是太不寻常的,《留都防乱公揭》、父亲的出仕、自己考中进士,然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发生在一年后,也就是他29岁那年,父亲方孔炤因为讨伐张献忠失职被杨嗣昌诬陷下狱,方跪泣嚎啕,膝行于长安门外两年,欲求一洗父亲冤屈;后来记述说:“几年挟策哭长安,争奈公卿笑不看”。方曾请以身代,然而被礼部官吏以“殿试在即,方以智不得以私情陈请”的名义驳回。终于在一六四一年,方的父亲孔炤被赦免死罪,正在此时方亦得到了翰林院检讨的职位,对公卿的仇恨一扫而空——“痛饮故人酒,方知天子恩”,于后更开始了酒茗欢畅的京城“曼寓”。人生之失意得意往往如此,你又何曾见过仇恨上帝的基督徒?

在分析历史人物的聪明才智与喜好外,我常有兴趣,比如他们到底是耿耿于怀或者随遇而安?生命的平淡,已经让大多数的我们陷入周而复始的百无聊赖,偶尔惊愕罢,可弹回来的依旧是老调。他们天生精力旺盛吗,或者这些绝顶的人物也感染了得过且过的习气。
在方以智出家前,这次最要命的打击,令人疑惑,究竟有多重呢?
从现有史料看,他没有哭穷,后来还过着奢侈的生活,那么摧残应该是精神上的。

跳出话题,我们来看看《明史 列传第一百八十四 孝义》,与方的孝行最为相似的,也就是子代父死一条,其中有江宁人周琬的父亲任滁州牧,坐罪论死,琬时年十六,请代父死,皇帝怀疑他受人指使,便命人斩之,然而琬临死前颜色不变。皇帝后来宽宥了他,“即赦之,亲题御屏曰‘孝子周琬’寻授兵科给事中。太祖特书‘义民’二字奖之。”

联想到这些被宽宥的先例大都发生在洪武年间,这样的末世里能有这样的原宥,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在《明史》中嘉奖的孝行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七世同居,一家二百余口,人无间言”(王焘),二是代替亲人受死,其中又可以区分:一是贼人或者兵乱流寇(徐允让夫妇事)或者其他不可及的灾乱(遇虎),二是父兄坐罪当死,请代。在前一个朝代被记述的人物中,亦即由明人编撰的《元史 孝友列传》里,我们可以找到当事人对孝行的分类,一则事亲笃孝,二则居丧庐墓,三则累世同居。那么事亲笃孝中有哪些令人称道呢?一是亲长有常人无法忍受的怀脾气,比如舜帝的父亲,做子女的非但毫无怨言,反而比旁人好足百倍,二是亲长有不能治的恶疾,但做子女的长时间尽心尽力,甚至在此间做出了些骇闻的事情,比如割股卧冰。由于生活的局限,我们并不能想象子代父死需要何等的勇气,但二十四孝的天方夜谭和对幽暗陵墓的恐惧,表明这样的孝行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

对于方来说,这样的情况并不是第一次,上一次政治上的失利使他父亲举家返乡,以智当时才十多岁,然而竟至于有了生命的威胁,这是第一次。

那位诬陷方父亲的杨嗣昌,也是明末的一员大将,明史赞曰:明季士大夫问钱谷不知,问甲兵不知,于是嗣昌得以才显。然迄无成功者,得非功罪淆于爱憎,机宜失于遥制故耶?这表明杨,群藩之一,并非出色的将领,甚至个人道德上还大有问题——当时的群议也正如此,然而联想到袁崇焕的死,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只是一次寻常的权力斗争,一个神经质而不被责难的君王带领着他的帝国陷入了末世。他勤俭自励,意欲清廉,然而这样的末世,居然无可排解。

三、出世
关于方以智的后半生,比如崇祯末年的逃亡和他传奇的和尚生涯,我不熟悉该段历史,只有留待进一步读书考证,在此仅提出一些疑惑,与各位朋友探讨。

方以智最令人好奇的在于:他一生屡经坎坷,然而在末岁的僧侣生涯里依旧优哉游哉,横生议论,甚至于他的朋友也觉得他还是做个清心寡欲的正经和尚好,他自己依然为世俗所争毫不疲惫,这一点在他死后,儿子和寺庙争夺葬所表现的更为明显。

不止出于“内怀忧谗畏讥”的本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代表了一种奇异而含蓄的人格,比如他在两年的跪泣公门后,旋即耽日娱酒。

明末遗民剃度几乎已经成了一个风气,因此我们不必责备方以智谈禅即窘,甚至于还想到了父母子女无所养而返乡。

方,于一六五三年受觉浪道盛戒,属曹洞宗。不久即发生了有名的甲乙两宗大哄,方的态度与黄宗羲相仿,以为“省一事胜多一事”,无聊耳。佛,我所不知,不敢妄论。

几个疑问,一是八大山人亦选择的曹洞,是否亦代表当时僧侣庇护遗民的取向,而这些避世的遗民所选择,或者说佛法只是躯壳,拒不仕清才是根本?二是雍正帝所御选语录直指与顺治交游的两禅师为正宗,这不难令我们揣测明末僧侣势力的分割,手头无书,无足为证。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4-12-12 22:10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新朋友!

段首空两格,用全角方式排版,试试吧:))
3#
发表于 2004-12-13 16:07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字,学习这样的写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 15:48 , Processed in 0.07208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