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24 编辑 <br /><br /> 失语者——翠翠的爱情悲剧溯源
贫弱自卑者往往失语。他们心境平和,凡事顺其自然,不论成败,因为不谋。 沈从文小说《边城》里的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便跟爷爷的失语有关。爷爷是个少谋多虑,在关键问题上没有决断的人,在关键时刻常常恍惚或者失语。爷爷是个失语者,这在小说中表现得很明白:首先是对翠翠妈的爱情悲剧失语。
翠翠妈跟军人的恋爱,到有了小孩收拾不住的时候,军人想私奔,翠翠妈不忍心丢下孤独的父亲。军人要顾及军人的名誉又要顾及女人的感受,走投无路的时候服毒自杀了;女人想着肚子里的孩子,不忍心死,两难之中,没有主张。这时候,作为父亲的翠翠爷爷成了失语者:
“事情业已为作渡船夫的父亲知道,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 翠翠妈怀了羞惭和怜悯的心情守着父亲,把孩子生下来之后,故意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我惊异于一个山野女子和一个受过部队教育的男子,何以把自己的名誉看得比生命还重,何以轻率地处置自己的生命。抛掉一老一小而一死了之的绝情,难道能看作一种爱情至上的光荣?他们的殉情也许并没有什么高尚的爱情哲学,而是缘于边城人忠诚的品性!翠翠妈除了对一个已死之人的忠诚还有对一个新生命的责任,她生下孩子后选择死亡,也许不是父亲的什么话能够劝止的,但如果有了父亲一句话的劝解,她就可能活下来。翠翠妈寂寞的死,不但是因为单纯的丈夫面对困境的时候成了失语者,也是因为作为渡船夫的父亲成了失语者。渡船夫作为父亲的失语,不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宽容、明智和单纯,而是对于悲剧命运的麻木、无知和逃避。 爷爷以为女儿的死,谁也无罪过,而是该老天去负责。口中不怨天,心中却还是不平。他既然有“怨天”和“忍耐”的生存法则,哪里还能够从思想上反省和进步呢,只能把这样的爱情悲剧一代代传下去罢了。 也许翠翠妈的骨气也是来自于父亲渡船夫的硬脾气,但是渡船夫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渡口上操劳,他的情感靠什么支撑的呢?这一点,作者似乎确实没有触及,只说这小兽似的女孩翠翠是他的情感支撑。难道久远的记忆都已经彻底埋葬了吗?这个对孙女极尽温柔,对他人笑得可谓妩媚的七十岁的爷爷,对于生命难道没有更深沉的感受,更深远的追忆吗?没有,他的记忆只到死去的翠翠母亲为止,其它的都被作者割舍了。只有眼前的渡船和孙女的婚事充满了爷爷的心。 作者还是一个全知全能的思想者,像是一个冷眼看众生的上帝。两省交壤的边城茶峒小城,小河街,这个爱情故事中将要涉及的人物,一一走上渡船,出了场,表演自己的歌哭和声色。人情醇厚,安宁和平,读之令人心醉。在这样的亲和温柔之中,爷爷依照惯性在对付生活:他只有操纵一只渡船的能力,而没有操控人事的能力,他的性情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怯懦者——当然这也不难理解,他担心翠翠和她那执著于爱情的妈妈一样,会酿出爱情的悲剧。 翠翠话语当中屡次透露的对二老的热情,爷爷似乎总没有听出来,而是沉浸在自己的快乐和骄傲里——当然,他哪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只不过人家对翠翠的热情都急于向他传递,以为只要他同意了,翠翠就同意了。 这里有他对于翠翠的失语,他忽略了翠翠的心思,也不知道如何达成翠翠的愿望,这就使翠翠更加烦恼和郁闷。这也是他在众人面前的失语,作为翠翠监护人的失语,他既然不知翠翠的心思,就应当让有意婚娶的人去向翠翠当面表白。
爷爷的失语还表现在,他没有给翠翠足够有益的爱情启蒙教育,他只在等她自己觉悟,如果翠翠觉得什么话羞于出口,他也绝不逼她回答,总之,他不善于替翠翠拿什么主意,也不善于同翠翠进行某个话题的讨论,最多只是旁敲侧击地提醒翠翠睁眼看身边人的态度和话语。爷爷是翠翠唯一的依靠,他不是教会翠翠生存的本领,而是想靠自己的斡旋,争取在有生的日子把她交付给一个比风烛残年的自己更有保障的对象。 爷爷对于翠翠来讲,不只是外祖父,同时也是母亲和父亲。可是他事实上只能够做个慈爱的外祖父,他不善于培养孩子健全心智。说到这里,我不能不生出一点个人的感慨:生而为人,女人的灾难多么深重,责任多么重大,在恋爱和婚姻上如果没有智识,对上对下都将是无尽的罪责——这种罪责并不因为一死就可以逃脱。
爷爷对于翠翠的婚事,一时拿不定主意,但他明白地告诉对方,只要翠翠答应,他没有不答应的。这是极好的。但是二老找借口来家拜访攀谈的时候,爷爷却没有把翠翠留下来,而是任凭她溜到船上去了,错过了听所爱的人当面表白的时机。这样的过错是可以弥补的,可是爷爷又做了什么呢,他只埋怨了翠翠一句,并没有教她弥补的方法。他在被命运摆布。他难道不知道船总家大老、二老两兄弟都喜欢翠翠吗?他早该有个基本判断的。二老说话妥贴,处事周到,还亲自上门拜访过爷爷。大老在船上调笑式地说了求婚的意思,但话里话外还不够诚恳。爷爷都应当一五一十地告知翠翠,和翠翠讨论讨论才对。一层窗户纸,永远捅不破,难道这就是小说作法的需要吗?这样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只要合乎作者所创造的自在优美的人情!
翠翠被二老请去观战,听到二老喜欢撑渡船的不要碾房的一席闲话,内心更加感动。爷爷同去观战,又遇到有人替大老说媒,就推说看翠翠的主意。翠翠听到托人说媒的是大老,是自己不曾交接过的人物,就不做声,爷爷也没问出个所以然,只好叫她想几天。过几天再问,仍然不做声。爷爷就想再等等看。这时候爷爷又成了失语者,他没有尽他所知来启发诱导翠翠,对于形势的估计也很不足。 当然后来人家又来问结果的时候,他仍然把事情推到翠翠身上去,同时悟到一件事,就是她爱的是二老而不是大老。接着,大老派媒人的事情二老也知道了,于是兄弟两人成了情敌,最后大老比不了二老的会唱歌,决定放弃。郁闷中坐下水船出了事,死掉了。弟弟自责,又怪爷爷态度不明朗,害死了哥哥。船总也冷了心,不愿意间接弄死大儿子的女子再来做二儿子的媳妇。 及至爷爷明白了翠翠的心思,就积极为她跟二老奔走,而翠翠却全无心机,似乎也不懂得配合,最后两个有情人失去了见面的机会,二老的误会更深。爷爷在翠翠面前说起二老,还是“一个熟人”,他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是翠翠最后的机会,并没有叫翠翠自己迈出一步去争取这个机会!翠翠担着大老的一条人命,二老不明不白的怪罪,怎么度过余下的日子呢,还会有人给她说亲吗? 二老因为心思还在渡船与父亲争执一番出走桃源了,爷爷对二老的过分热心受到船总的冷落,灰心之中死去了。翠翠在伯伯杨马兵的陪伴下守着渡口等二老回来。杨马总是个善于说故事的人,于是所有围绕着她发生的事情翠翠都明白了,哭了一个晚上。然后在渡口一直等,不知道二老回来不回来,什么时候回来。 也许她还记得爷爷说的一句硬气的话:“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这句话交代了边城人民的信仰,说明了一个失语者怎么度过他的七十多岁的苦难而诗意的人生。 (2015-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