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46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杜甫悲催的求官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7-21 1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穆博烨 于 2015-7-22 11:15 编辑

            杜甫悲催的求官路


  在中国的各个行业里,最复杂的恐怕就要数官场了,在几千年的历史上,虽然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但失败的例子要多得多,尤其是文人,更是惨不忍睹,叫“血泪史”也不为过。

  或许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中国文学史上排前几位的顶级大文人们,像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在官场上混得都不是很如意,其中最典型的,就要算杜甫了。你看李白、陶渊明,虽然在官场也不顺心,但人家摆明了老子不伺候你,活得很潇洒;还有苏轼,虽然仕途也很坎坷,典型的被贬专业户,但举国都很敬重,从皇帝到士大夫再到老百姓,都给他竖大拇指。只有我们的“诗圣”,一辈子汲汲于官场,求这个求那个,委曲求全,低三下四,争来争去也不过八九品官,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其实说起来,杜甫的家世是这几个人里面最好的,爷爷杜审言做过国子监主簿,还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之一,父亲杜闲也做过兖州司马,典型的官宦之家。但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环境,注定了杜甫不能像李白那样潇洒,那样傲视王侯,而是一生都想融入官场,即使再憋屈也不想退出,用现在话说就是“死也要死在体制里”!

  因为小时候的良好教育,年轻的杜甫对自己的前途是非常自信的,所以他没有像大多数读书人那样去考科举,而是像李白那样背着一把剑,游荡江湖,广交朋友。直到35岁时,杜甫感觉玩够了,这才准备到京城求取功名。不过,一件偶然的事发生了,奠定了他一生霉运的基调。

  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可能觉得科举考试太正规了,有一天突发奇想,要从乡野中求取贤才,只要你有一技之长,都可以来应征,算是唐朝版的“达人秀”。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坏就坏在主持这次活动的人叫李林甫。

  李林甫这个人大家都知道,“口蜜腹剑”这个成语就是专为他发明的。大凡奸臣,在乡野中的知名度都是非常高的,作为名列“中国历史十大奸臣”之一的李林甫,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李林甫为了避免乡野中人给他“造谣”,决定一个也不录取。不过在皇上面前怎么交代呢?李林甫不愧是百年难遇的大奸臣,他用了一个词——“野无遗贤”,不光为自己省了麻烦,顺便也狠狠地拍了玄宗的马屁,一箭双雕!

  可惜的是,杜甫就在这次海选的名单上。这也让他第一次见识到了官场的黑暗与复杂。

  不过,心气很高的杜甫并没有就此消沉,因为他相信,以自己的才学,成功是早晚的事,一次的失败算不了什么。于是,杜甫开始走第二条路——写自荐信。

  当时,虽然科举考试已经通行天下,成为读书人进入官场的最重要途径,但魏晋时期的举孝廉仍然在文人当中很流行,像李白、王维都曾向大人物写过自荐信。

  杜甫写自荐信的第一个对象叫韦济,时任尚书左丞,说起来跟杜甫还是世交,两人的爷爷曾一起共过事。仗着这层关系,杜甫给韦济写了一封信,把自己狠狠地夸了一顿,像什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最后还没忘了说一通自己的委屈:“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这封信既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又表达了急切想为国效力的决心,再加上两人的世交关系,杜甫满以为势在必得,光明的前途已经在向自己招手了。但几年过去了,韦济仍然没有动静。

  至此,既见识了官场的黑暗与复杂之后,杜甫又领略了人情的冷暖。

  后来,杜甫又给另一个人写了封信,这个人叫张垍,当时的驸马爷,而且老爸张说还是当朝的宰相,无疑更有能量。杜甫这一次也学乖了,在信中不再吹嘘自己,而是拍起了张垍的马屁,说什么“翰林逼华盖,鲸力破沧溟。天上张公子,宫中汉客星”,要多肉麻有多肉麻。

  事实证明,拍领导马屁比吹嘘自己要实用得多,过了不久,杜甫就得到了生平第一份工作——河西尉。

  河西尉是干什么的?用现在话说就是河西县城管大队大队长,至于品级嘛,不说也罢,反正比没品要好点。杜甫一看,也傻了眼,我堂堂的官宦世家,一肚子都装不了的大学问,你竟然让我干这个?打死也不去!于是又写信给张垍,张垍想了半天,给换了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这个职位又是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管兵器库的管理员,但比河西尉的品级高一点,待遇好一点,空闲时间也多一点。杜甫虽然也不是很满意,但也将就干下去了,再啰嗦连这个也没了。

  杜甫找到了工作,就想把老婆孩子也接过来,过几天安稳日子。却不料迎头又撞上了百年不遇的大灾难——安史之乱,在路上被叛军抓了起来。

  跟杜甫一起被抓的,还有大诗人王维,当时王维官职比杜甫高得多,又跟公主打得火热,因此备受叛军“关照”。而杜甫就自由多了,一个小小的八品官,没人在意你,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杜甫偷偷跑了出来。或许这是他唯一一次感觉到官小的好处。

  当时唐玄宗已经引咎辞职,新皇帝是唐肃宗李亨,正在召集旧部。这时杜甫来了机灵,直接去找肃宗,得到了一个“左拾遗”的工作。

  这个职位说起来也不是很大,跟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样都是八品,但好处是可以跟皇上在一起,“拾遗”嘛,就是皇上有什么事忘了,你给提醒一下。这也是我们的“诗圣”一辈子官场生涯中最拿得出手的职位了。

  可惜(又是一个可惜,老杜的命真是太苦了),仅仅做了半个月,“左拾遗”的工作又给弄丢了。

  这次事故的起因是宰相房琯家里的琴师董庭兰受贿,唐肃宗一怒之下,就要罢房琯的官。当然这只是表面原因,深层的原因是房琯一直主张把唐玄宗接回来。这可能是一个臣子应尽的本分,但在肃宗眼里可不这么看,你把老皇上接回来,那我这个新皇上怎么办?你想把我往哪儿搁?于是,罢免房琯也就势在必行了,这次事故只是一个借口而已。

  但杜甫可没这么高的眼光,傻乎乎地想:宰相家里的琴师受贿,你处罚琴师就行了,怎么能把宰相也一起罢免了呢?不行,我作为“左拾遗”,一定要尽我的职责,向皇上反映反映。

  这一反映不要紧,正好撞到了枪口上。肃宗一看,你一个小小的“左拾遗”竟敢掺和这种事儿,活得不耐烦了?那我就成全你!这时,多亏另一个宰相张镐出来说情,说你要是把杜甫给杀了,那以后就没人再敢给你提意见了。这才保住了杜甫的脑袋。

  经过了这件事,稍微知道点好歹的人都会乖乖地闭上嘴,可杜甫偏不,又给皇上写了封信,申辩自己做的没错,还说皇上您不杀我,不光是我的荣幸,也是您的荣幸,全天下人都应该感谢您。

  你说这算什么话,连用“得了便宜又卖乖”来形容都不够了。唐肃宗忍无可忍,这个“乾坤一腐儒”(杜甫自语)赶紧从我面前消失吧!于是,杜甫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继续去最基层管理那些繁杂琐碎的事吧!

  然而又可惜的是(无语了),杜甫上任还不到三个月,又辞职了。原因是关中地区爆发旱灾,税收不上去,导致杜甫的工资也发不下来,不得已只好辞官而去。

  杜甫辞官之后,去了成都,找到好友严武。严武当时是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能量大得很,就给他安排了一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职位,其实也就是个虚职,是严武特地照顾他的。然而再次可惜的是(苍天啊!),没几年严武就去世了,失去靠山的杜甫再次流落街头。

  杜甫晚年流浪到湖南耒阳的时候,不幸遇上洪水,被困了很多天,等到被救出来,已经饿得头昏眼花,见了给他送来的牛肉,扑上去猛吃猛喝,结果肠胃承受不了,一命呜呼,终年58岁。

  回顾杜甫在官场的生涯,用“坎坷”已经不足以形容了,简直就是憋屈得要死,让后世仰慕他的人很为他觉得不值。这或许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个可悲的宿命。所谓“学而优则仕”,所有的读书人都以进官场为最终目标,可进了官场却发现,原来文人跟官场是两个格格不入的东西,做文人,就怕你没有个性,而在官场,却最怕的就是你有个性。所以,也就出现了许多文坛大宗主们,沦为官场小人物的无奈的悲剧。

  不过也好,正是因为在官场不得志,大宗主们才会在文坛开创另一番光耀千秋的大成就。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5-7-21 16:19 | 只看该作者
坐上沙发,看美文,嘿嘿,爽!
3#
发表于 2015-7-21 16:22 | 只看该作者
这文写得真好呐,投《美文》准行!
4#
 楼主| 发表于 2015-7-21 17:27 | 只看该作者
夜莺 发表于 2015-7-21 16:22
这文写得真好呐,投《美文》准行!

多谢夜莺
5#
发表于 2015-7-22 11:11 | 只看该作者
赏读,行文流水,有据有理,值得一读!欢迎东坡竹林先生常来赐玉,问好!
6#
发表于 2015-7-22 11:18 | 只看该作者
此文写得不错,特设置“高亮”!!!版块怎么显示的“解除高亮”?!
7#
 楼主| 发表于 2015-7-22 11:22 | 只看该作者
穆博烨 发表于 2015-7-22 11:18
此文写得不错,特设置“高亮”!!!版块怎么显示的“解除高亮”?!

上周那篇曾国藩的文章也是这种情况,什么原因?
8#
发表于 2015-7-22 11:25 | 只看该作者
东坡竹林 发表于 2015-7-22 11:22
上周那篇曾国藩的文章也是这种情况,什么原因?

对不起!我正在查找网络的原因!
9#
发表于 2015-7-22 19:11 | 只看该作者
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杜甫一生的悲苦,读来轻松。确实写得不错,欣赏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7-23 10:09 | 只看该作者
lichezhiyuan 发表于 2015-7-22 19:11
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杜甫一生的悲苦,读来轻松。确实写得不错,欣赏问好!

多谢
11#
发表于 2018-5-18 16:25 | 只看该作者
杜甫的求官路,虽是历史,却行文流畅,绘声绘色,跟着杜甫的足足迹走了一次穿越。看到了他的优点和个性,在那样的年代,就成了他的悲催运。好也罢苦也罢,都已逝于历史长河,唯有不朽的作品,成为中国文史宝库里闪亮的星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13:47 , Processed in 0.05597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