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捉刀人 于 2015-7-22 16:04 编辑
说“卡”
十几年前,我手头上的卡好像只有电话卡,当时由邮局推出,常是成套的,取材广泛,有毛泽东诗词、神话故事、风景名胜等,我用完一张卡后,不会丢弃,会像集邮一样将电话卡收好。
那会儿在单位,有位吴姓老干部常与我们闲侃,有次,他说起他到海南的见闻,说是在贝壳馆,看见一个女的,拿张卡轻轻一刷,买走一条价值四十万的珍珠项链,后来才知道,这女的是泰国的公主。不论他说的是真是假,我都如同听新闻一样,因为我那时还是存折时期,尚不曾办有一张银行卡;时间流转,手机、电脑面世而后普及,我收藏过的电话卡逐渐消失在我的生活中,我会接到在银行工作的同学的电话,诉苦说,他们带着办卡任务,让我帮忙去办张银行卡。
这前后,电报、油印机也在技术更新中退出历史舞台,而随之涌现的五花八门的卡片,纷纷跳上舞台,不惜踮起脚尖露个小脸儿,有管存钱的银行卡,有管开门的社区用户卡、有管购水、电、燃气的专业卡,有管看病的医保卡,有管积分的VIP会员卡,有管借书的读者卡……哇,卡片的管辖范围太广泛了,他们从各行各业席卷而来,包围着我们的生活,让拒绝做“刷卡族”的人也难以逃脱,似乎有资金流动和消费的地方,就可以应运而生一张卡,大到运转百万银行存款,小到使用澡堂或厕所,都可以用卡来管理。 有如手机拉近、又拉远了人的距离一样,卡片在给人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人带来麻烦。首先是数量,说百业兴旺当然是好事,但兴旺的百业各自推卡,让消费者手持一大摞的卡,不管精明还是不精明的人,都会觉得有些麻烦;再则,不小心遗失一本卡,去挂失、补办的过程,不说让人脱身皮,起码也会让人受一翻折腾,这卡,令人爱也不是,不爱也不是。 追溯“卡”字源头,结合中西方两重意义辨证来看,发现在对立兼带巧合中,隐隐道破了点什么,英语“card”被中国借用,唤作“卡”,是灵巧而便于携带的卡片,属名词;土生土长的中国“卡”字,在汉语中主要是卡住、阻拦的意思,属动词。而将“卡”字拆分,可分成“上”与“下”两个字根,是否可能这样联想:你操作得当,卡则行方便,你感觉的得分就为上;你管理不精细,卡则添麻烦,你感觉的得分便为下了。 亦土亦洋的“卡”,渐渐有了又方便又麻烦的两面,如哲学范畴内的阳光与阴影,不哼不叽地成了常态。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