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13 编辑 <br /><br /> 兰亭寻幽
风静带兰气,日长娱竹阴。这是清幽的兰亭。 兰亭地处兰渚山麓,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种兰于此,故地名兰渚,亭亦以兰名。汉代,兰亭被设作驿站,现园中仍能见驿亭,亭上二字散发古老幽深的气息。然勾践植兰、驿亭传邮,都未使兰亭流芳遐迩,真正让兰亭名扬天下、至千余年不衰的,是东晋王羲之的书法圣品《兰亭序》,令人称奇的是,其真本已为唐太宗殉葬,我们所见的,均为历代摹本,摹本都能引发世人不竭的兴趣,并且没有任何一位书法家说自己的字在《兰亭序》之上,其人文与书法魅力之大,近乎无限。 我站在唐代虞世南、褚遂良摹的《兰亭序》前,感觉这些字离我并不遥远,其清雅灵逸的风格,并没有在时间的鞭击中显出衰老之象,反而能够忽略时间,象一位年轻朋友,与我进行眼睛和心灵交流。我记起老师聂鑫森在讲课时讲到《兰亭序》,说这个作品的另一个境界是文,意为字是王羲之所书,文是王羲之所创,双重原创,使作品超凡入圣,单是书他人之文的书画家,达不到这个境界。在这儿,我又一次感受到艺术原创力的强大。
初冬的阳光依然大方,沿路可见“鹅池”、“兰亭”两块厚重硕大的碑刻。碑配以亭,形成一景,行书“鹅池”碑、楷书“兰亭”碑均黑底灰字,“鹅池”相传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合笔,故肥瘦有别,此碑看上去较新,想必是仿品。“兰亭”碑显得年代久远,自繁体的“兰”字下端开始出现裂痕,更似真迹。
兰亭因兰花得名,现园中兰花不多见,多见的是亭与竹,举手投足间,便可将“茂林修竹”摄入镜头。曾多次在《兰亭序》文本中读到“曲水流觞”,入园中有幸一见,曲水淙淙流动在约半米宽的沟渠内,沟渠两旁放着棕编的圆形坐垫,供人席地而坐;清流自山上来,弯弯曲曲,说古代的酒杯非现在这种高脚杯,其底儿较平,似船,用荷叶托着放入“曲水”便可成“流觞”。一千六百多年前的王羲之,与四十一位贤人伴惠风翠竹,用“曲水流觞”的形式饮酒赋诗,只觉古人比我们风雅。
“深林闲数新添笋,曲治时现旧放鱼”,我默默对兰亭说,愿再偷浮生之闲,于某一个春日,来数笋、观鱼,界时在曲水边,可许我乘兴吟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