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13|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读《诗》有言之——向天控诉殉葬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7 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15-8-7 09:01 编辑

读《诗》有言之——向天控诉殉葬风

  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规模庞大,非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且还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于是继万里长城之后,成了又一个令国人骄傲、令世界惊叹的奇观,竟引得200多位国家元首前来参观,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化的一张名片”。然而,惊叹古人如此伟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却很少有人想到,该奇迹的诞生恰恰源于中国古代一个残忍的陋习——殉葬制度。

  《诗经·秦风》中的《黄鸟》就给我们生动地再现了殉葬这一惨绝人寰的场景。公元前621年,秦国君主秦穆公死去,殉葬者竟然多达177人,其中就有秦国大臣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针虎兄弟三人,《黄鸟》就是为这三人的不幸表达了深深的痛惜。今天,《诗经》中大多数篇章都不能准确地确定其作者原意或写作背景,然后这首《黄鸟》,史籍中却有明确的记载。《左传·文公六年》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史记·秦本纪》亦载其事:“缪(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据此,不仅的本事有信史可征,作诗年代亦有据可考。

  全诗共分三章,分别咏诵兄弟三人,皆以“交交黄鸟”起兴,为后人展现出一幅悲惨的画面。黄鸟,即黄雀,是一种样子娇好、叫声清脆、惹人怜爱的小动物。然而,这时候黄鸟交交的鸣叫,传到人们耳中,却显得那么凄惨悲切,叫人哀痛。

  “交交黄鸟,止于棘。”“交交黄鸟,止于桑。”“交交黄鸟,止于楚。”虽然说的是黄鸟落在三种不同的树木上的情形,然而三种树木却各有寓义:首章的“棘”字谐音“急”,此字一出,便给全诗渲染出一种紧迫、悲哀、凄苦的氛围,为全诗的主旨定下了哀伤的基调。而次章“桑”则谐音“丧”,末章“楚”含双关义“痛楚”,不仅使这一氛围层层加重,更加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年纪轻轻便因殉葬而丧命的痛惜和哀叹。

  人们之所以会为他们感到痛惜,因为他们可不是那些身份低贱可以不当人看的奴隶,而是秦国三个十分优秀的“良臣”,甚至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维此奄息,百夫之特。”“维此仲行,百夫之防。”“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他们兄弟中的每一个,都是百里挑一的俊才。“特”“防”“御”三字,层层深入,并不是说他们兄弟三人哪一个更好,而是说,在秦人的眼中,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同样出色。而正因为他们如此出色,所以当他们被选中为穆公殉葬时才更加令人痛心;当他们站在墓穴前面,因恐惧而“惴惴其栗”的时候,也才更引起人们的怜惜和愤慨。

  然而,在那个君权至上的社会,百姓们对此是无可奈何的,他们的意志没有人会考虑,他们的话语也没有人会去倾听。对此,他们能做的也只有向老天发出沉痛的哀告和愤怒的质问:“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老天爷啊,怎么就这么不公平,非要杀害我们的才俊呢?如果可以代他而死,我们宁愿付出一百个人的代价!

  可惜的是,民众的呼声根本就传不到王公们耳中,即使真的传到他们耳中,也没有人会在乎。况且不要说一百个人?就是一千个人又顶什么用?因为秦穆公要的就是像子车氏兄弟这样“良臣”,要的就是他们尊贵的贵族身份,要的就是他们以一抵百的优秀人材(换成是你,你愿意要一帮窝囊废陪葬吗?)。177个殉葬者,诗歌并没有提及其他人,正可见他们中的大多都是奴隶或平民,只有像子车氏兄弟这样的臣子,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少数。

  提起殉葬制度,孔子对此也深恶痛绝,以他一向“温良恭俭让”的性格,竟然也说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样尖刻的话来。不过据学者们考证,孔子是以为先有人做了人俑陪葬,后来才发展为以活人殉葬,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应该是先以活人殉葬,后来才有逐渐改为以人桶代替。毕竟,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还是进步的。

  殉葬制度据说起源于殷商时期,后来春秋、战国、秦一直延续,汉后基本废除,但与宋同时的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此制度仍然普遍存在,但范围多局限于皇家。直至明朝重拾这一陋习,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共陪葬及殉葬40个嫔妃,除两个先死的,其余38人均是殉葬。给明成祖朱棣殉葬的妃嫔也有十数人之多。清朝入关前,殉葬尤其是以女人殉夫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到了康熙时期,虽名义上废除此制度,社会上却鼓励女人在丈夫死后主动“殉夫”,其实仍是这一制度的遗存。甚至到了抗战时期,一些地区偶尔还会发生买童男童女殉葬的事情。若说“文化”,似乎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不过殷商时的殉葬还是以姬妾为主,到了春秋时期才发展为姬妾、仆从和武士并重,以大臣殉葬的只是特例。有学者认为,秦穆公以子车氏兄弟三人殉葬,其实是他们自愿的,或者说是在穆公生前就已经有过明确表态。然而看他们在“临其穴”时“惴惴其栗”的恐惧表现,即使他们在穆公生前真的表示过愿意陪葬,也只是慑于王权,绝不可能出于真心。俗话说,蝼蚁尚且贪生,又何况是身份显赫、风华正茂、人气暴棚,而且远远没有享尽人世繁华的大活人呢?

  不过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毕竟还是进步的,就在殉葬之风最为盛行的春秋时期,已有许多人对此提出异议。前文提及孔子就曾对此表示深恶痛绝。此外,荀子也说过“杀生而送死谓之贼”这样的话。至于墨子,则将以活人殉葬与儒家的厚葬一并反对,认为“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舆马女乐皆具……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到了战国时期,,虽然这一制度时立时废,各国、各国君的情况也都不同,但整体上殉葬之事已经大幅度减少了。自汉代以后,人殉制度基本废除,则更多的代以陶木俑。虽仍然偶有帝王以活人殉葬,却远远没有之前的残忍,整体数量更是少之又少。至明朝虽然一时死灰复燃,但终究没有持续多久,明英宗时期便彻底废除。到了清康熙时,则明令禁止八旗包衣佐令以下的奴仆随主殉葬,从而基本上彻底结束了延续三千余年的这一残酷习俗。

  那么,是否可以就此断定,这一陋习从此终于做古,再也没有卷土重来的可能了呢?还是不敢肯定。因为尽管整个社会已经发展为由真人殉到人俑殉,但毕竟其遗风尚在。如今,在各地的乡村,有人死去,亲人们总会扎上一些“纸活儿”为其烧化,这其中,除了洗衣机、电视机之类的生活用品,还会有一头骡子(男人专用)或一头牛(女人专用),而在这头牲畜前面,则必定站着一对眉清目秀的金童、玉女。更有甚者,为死去的老爹烧个小姐的新闻也常常见诸媒体(只是没听说有为死去的老妈烧个“面首”的)。而有的老人临终前甚至还会向子女提出要求,活着时候没看过彩电,所以死后要一台;或者活着时候没用过新家具,所以死后要一套的(想想他们也是够可怜的,活着时得不到,只有把希望寄托在死后了)。正可见在人们的骨子里,尤其是在那些濒死之人和孝子贤孙们的骨子里,仍然隐隐地相信人死后仍然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而一旦到了那个世界,还是希望有来自这个世界的人前去伺候或陪伴自己,乃至于解决诸如性饥渴之类的现实问题。而今天的我们,只去赞叹秦陵兵马俑的宏伟而诲言其所代表的殉葬制度的残暴,大概也算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吧?因为事实证明,无论哪一种陋习,只要与之相关意识没有彻底消亡,只要斩草没有除根,就很难说不会有死灰复燃的那一天。

  说起这首《黄鸟》,有研究者认为它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因为穆公之死,殉葬了177人,诗中却只为子车氏兄弟三人痛惜,对于其他的174人只字不提,其中或许有着认为其他人被殉葬是理所当然的意思。对此,今天的我们也无法准确地加以判断。因为诗歌毕竟是诗歌,很难想像在一首诗中,要把那些奴隶或仆从、姬妾都提上一句。然而即便真的如上所说,在那个殉葬普遍成风的时代,能仅仅为三个贵族鸣不平,能认为这是一种不人道的制度,且能向苍天提出控诉(从某种意义来说,苍天即是君主),实在已经很是难能可贵了。与之相比,今天仍然为死者大烧“纸活儿”、仍然为兵马俑大唱赞歌的我们,又进步了多少,又“文明”了多少呢?

  附《诗经·秦风·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5-8-7 09:51 | 只看该作者
啊,这就念上了,我先占个座。
3#
发表于 2015-8-7 09:51 | 只看该作者
啊,这就念上了,我先占个座。
4#
发表于 2015-8-7 11:11 | 只看该作者
契丹的断腕太后述律平在阿保机死后掌权,手下人不服,太后就说,你对先帝那么忠臣,你下去殉葬吧,于是别人就不言语了。有人不服,说按说你作为皇帝的老婆,最亲近啊,要陪皇帝你也是首选不是?太后震住了,一转身一刀把自己的胳膊砍了,先帝说,我还有很多事指望着你,你就别来了,这只手就够了。下面的人一个个面如土色。
这个女人不简单,连殉葬都成了政治武器啊
5#
发表于 2015-8-7 11:21 | 只看该作者
还是18兄这招灵,果然就出来了,
6#
发表于 2015-8-7 11:26 | 只看该作者
憋了这么长时间,原来是放个烟幕弹,整出这么一篇好文!咋看咋舒服!没说的,赞一个!
7#
发表于 2015-8-7 11:27 | 只看该作者
一孔 发表于 2015-8-7 11:11
契丹的断腕太后述律平在阿保机死后掌权,手下人不服,太后就说,你对先帝那么忠臣,你下去殉葬吧,于是别人 ...

这评论也让人耳目一新!
8#
发表于 2015-8-7 13:13 | 只看该作者
这风格跟一孔又不相同。
9#
发表于 2015-8-7 13:52 | 只看该作者
真是狮子滚绣球,好戏在后头~
10#
发表于 2015-8-7 18:08 | 只看该作者
忽然想起那个谁,铁齿铜牙的那公的儿子,临死了忽地睁开眼说,我的马腿瘸了。家人一看,果然是纸扎的马腿被谁踩坏了一条腿。
这事听来直让人赶脚不可思议。纪某可是最讨厌聊斋的耶。
11#
发表于 2015-8-7 19:47 | 只看该作者
若说“文化”,似乎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新思维,欣赏。
12#
发表于 2015-8-7 19:47 | 只看该作者
若说“文化”,似乎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新思维,欣赏。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5:58 | 只看该作者
在18兄不择手段的威逼利诱下,学习18兄布局谋篇的手法,凑成本篇。多谢大家捧场!
14#
发表于 2015-8-9 19:46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5-8-8 15:58
在18兄不择手段的威逼利诱下,学习18兄布局谋篇的手法,凑成本篇。多谢大家捧场!

如果不是你当初撺掇倡议,我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累,每每梦中还说诗!
15#
发表于 2015-8-10 20:24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5-8-8 15:58
在18兄不择手段的威逼利诱下,学习18兄布局谋篇的手法,凑成本篇。多谢大家捧场!

这么舒服的文字是谁的功劳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8 10:15 , Processed in 0.13597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