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38|回复: 4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蒙千有棵“航标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7 09: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5-8-7 14:54 编辑

             蒙千有棵“航标杨”

  在宁津县城关镇蒙千村西首,有着一棵神奇的杨树,由于树木高耸入云,因而成为济南飞往北京的航标,所以人们才称呼它“航标杨”。在当地,它还是棵具有魔力,能保佑人们平安的神树。

  蒙千村离县城12.7公里的路程,该村地处陵县与宁津县的交界处。车辆穿梭在林间公路,一排排杨树向后倒去好不惬意。在蒙千村西边有一条直达“航标杨”的小公路,这条乡间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如今村里铺上了条砖,变得通畅了。从拐弯处往西望去,模模糊糊有一棵特别巨大的杨村在路边矗立着,周边的杨树与这棵巨无霸相比,显得太渺小了。这棵“航标杨”的确太高大了,停下车从远处观看。只见它平地而起,树势雄伟,足足有五六十米高,三个成年人刚刚能搂过来。从总体轮廓上看,南面少侧枝、其它三面却茂盛异常。树上栖息着喜鹊、麻雀、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鸟,它们占树为家,叽叽喳喳欢叫,像是为家长里短吵闹不休。微风吹过,杨树叶哗哗作响,像是给观赏它的来客,讲述自己的前世今生。

  杨树为杨柳科,落叶乔木。是我国北方平原地区主要树种,也是我国最古老的树木。“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汉代古诗十九首中,就对白杨有了这般描述。杨树叶柄较长,风吹叶翻,飒飒作声。听来如诉如泣。古人常在墓地栽植杨、柳、松、柏等树,既寄托对亡者怀念,又作坟墓之标志。因而许多祠墓诗中有白杨的影子。杨树是杨柳属的泛称,属内又分胡杨、清杨、白杨、黑杨和大叶杨五种。而这棵古杨树,应该属于大叶杨。她的叶片特别大,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以前人们盖房子房檩之间的铺盖用的就是这种大叶杨。这种杨树的叶片,大若手掌、特别厚实,晒干后有劲道,防水能力也强,于是,就成了那个时代建房铺盖房顶的必选材料。

  这种杨树有别于现在的速生杨,生长缓慢,故而材质特别好。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木材需求旺盛,从而激发了老百姓种植的热情,苗木需求量很大,县林业局连续几年,都到蒙千村大杨树去采摘枝条,用于扦插繁育苗木,每个枝条5元,价格应该是很贵了,说起此事,村中许多老人都记得。从古至今人们重视杨树,就是因为杨木坚硬而强韧。古时是制作箭杆的最佳用材,而近现代是制作家具、建设房屋的必需木材。“影随流水急,光带落星飞”的弓箭,其出现可上溯到数万年以前。从金文、甲骨文中的“弓”字可知,我国三千年以前,便发明了发射威力更大的返曲弓。弓箭,自古便是兵家、猎户手中显要的武器。唐太宗时,薛仁贵三箭定天山,这其中必有杨木之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津的家具行业迅速成长起来,由于技术先进、制作精良、做工考究很快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市场,先后荣获中国桌椅之乡,中国实木家具之乡,中国实木家具生产基地等诸多荣誉,杨木作为本地较好家具耗材,在这里也应记上一功。

  宁津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杨树随处可见,蒙千村的百年杨树长得如此之巨大,没有被砍伐,这与当地人的保护密不可分。该村78岁的尚丙文说,这棵大叶杨是土生土长的苗子,原来不在这个位置,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入社分田地时,老队长袁吉庆从南边移栽过来作为东西生产队田间的界树。百十年来,一直枝繁叶茂,记得有一年夏季刮大风下大雨,路边的很多树不是刮断了枝干就是被连根拔起,而这棵树却安然无恙,有人从树下拾起几百只“虫艺儿”(麻雀的方言),炖了好大一锅肉。从那时起,村里上年纪的老太太都说,这棵树被神仙占着了,因为神仙保佑,所以没伤着半根毫毛,那些死去的“虫艺儿”是神仙超度用的。
      一传十,十传百,这棵树从此被罩上神奇的外衣。说来也怪,每逢农历的三月三、九月九都有许愿与还愿的人们,在树上系上红绸子,俗称“穿红袍”,为家人和孩子们祈福,保佑全家人平平安安。有小孩子吓着了,晚上不睡觉,孩子的长辈会拿着写好的红纸在树下默念“天灵灵、地灵灵,俺家有个夜哭童,君子走路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明。”据说非常灵验。传说有一年,因为扯电线,这棵杨树的南面一些树枝碍事,很多人碍于传说不敢下手,而村支部书记不信这些,亲自上树,把杨树的侧枝砍去两个。奇怪的事果然发生了,就在几年时间里,这个人家里接连出现祸事。或许,事情仅仅是阴差阳错的巧合。可是,悲剧的发生,陡然增加了这棵树的神奇色彩。

  蒙千村常驻人口300多,村里的姓氏以尚、张、袁、刘为主。村里的老人,已经说不出这个村的来历。该村的西边是蒙洼村,从村名蒙千来看,村里应该有姓蒙的人家,据袁向春介绍,早年间,应该有蒙姓人家,在大杨树的西北地,曾有一片蒙家坟。可几十年间,从没有上坟的,也没有寻祖的,可见早就绝了户。单从地名上我们可以推断,蒙千与蒙洼可能是从山西迁来、或是更早的的两家姓蒙的人,迁来后相邻而居。蒙千村姓蒙的人家越过人越少,可能有过短暂的繁荣,但不知什么原因最后走向了衰亡。

  蒙千村的杨树,从生产队“地界杨”,栉风沐雨,历经百年,渐渐成长为“航标杨”,见证了我们祖国从贫弱,逐渐走向富强。现在,这棵杨树归蒙千大队所有,已经成为宁津县林业局特别保护的古树。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慕名而来看“航标杨”的人们,络绎不绝。随着“航标杨”名声的传播,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能够见到它直冲云霄的风姿风采!

                          

                                            2015年8月5日修改于迎春堂


通联:山东省宁津县开瑞社区二号楼三单元101     高迎春    邮编:253400





古杨参天:







2#
发表于 2015-8-7 09:52 | 只看该作者
抢沙发,讨茶。
3#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0:27 | 只看该作者

香茶来啦!
4#
发表于 2015-8-7 11:18 | 只看该作者
长了知识!也多了一份膜拜古树的向往!不过,说杨树是我国最古老的树似乎不妥。公认的我国最古老的树种是银杏树,大陆最古老的树长在山东莒县定林寺。说“杨树是我国最古老的树种之一”似乎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1:23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5-8-7 11:18
长了知识!也多了一份膜拜古树的向往!不过,说杨树是我国最古老的树似乎不妥。公认的我国最古老的树种是银 ...

胡杨、毛白杨、大叶杨、青杨、黑杨,都是我国古老的树种。近代,才引进了加拿大杨等速生杨。
6#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1:28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5-8-7 11:18
长了知识!也多了一份膜拜古树的向往!不过,说杨树是我国最古老的树似乎不妥。公认的我国最古老的树种是银 ...

杨树易活速生,古代先民很早便发现了杨树的这一特性。战国时,田需为魏王所重视,惠子便以杨树虽易生却不及人损,来奉劝田需善事左右:“今夫杨横树之则生,倒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杨,一人拔之则无生杨矣。故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然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今子虽自树于王,而欲去者众,则子必危矣。”时至今日,人们仍然以“树杨”这一典故,来比喻培养人材难,摧毁人材易。
7#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1:30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5-8-7 11:18
长了知识!也多了一份膜拜古树的向往!不过,说杨树是我国最古老的树似乎不妥。公认的我国最古老的树种是银 ...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汉代古诗十九首中,就对白杨有了这般描述。杨树叶柄较长,风吹叶翻,飒飒作声。听来如诉如泣。古人常在墓地栽植杨、柳、松、柏等树,既寄托对亡者怀念,又作坟墓之标志。因而许多祠墓诗中有白杨的影子。例如宋代的沈辽说“墓下寂寥无角鼓,秋风独向白杨悲”;明代的屈大均说“遗墓东安县,萧萧遍白杨”;清代的陈维崧说:“千秋定论归青史,一夜悲风起白杨”;清代的高孝本说:“白杨风急祠前树,犹作金戈铁马声”;清代的董元恺说:“年年是、白杨衰草,断送英豪”。墓地中,风吹杨叶,天赖音响,寄托了古人无尽的哀思。
8#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1:31 | 只看该作者
曾经写过一篇《林遍平原是绿杨》,所以对杨树有所了解。
9#
发表于 2015-8-7 11:43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5-8-7 11:31
曾经写过一篇《林遍平原是绿杨》,所以对杨树有所了解。

文章背后还有精彩,足见庞大的底蕴!
10#
发表于 2015-8-7 13:04 | 只看该作者
这哪里是杨树,分明就是文化。
11#
发表于 2015-8-7 14:00 | 只看该作者
七大姑八大姨 发表于 2015-8-7 13:04
这哪里是杨树,分明就是文化。

对,九九归一,就进入了文化范畴。
12#
发表于 2015-8-7 14:01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5-8-7 11:43
文章背后还有精彩,足见庞大的底蕴!

是,底蕴超足。
13#
发表于 2015-8-7 14:03 | 只看该作者
字里行间,是知识之渊博,是文化之精髓,是传承不断的精气神儿。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7:35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5-8-7 11:43
文章背后还有精彩,足见庞大的底蕴!

我写过140多篇植物系列散文,在全国来说,也够得上是大系列了。谢谢你的鼓励,问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7:36 | 只看该作者
七大姑八大姨 发表于 2015-8-7 13:04
这哪里是杨树,分明就是文化。

百年古树,不仅把自己站成了风景,也凝聚了文化积淀。谢谢阅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8 06:59 , Processed in 0.11318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