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505|回复: 4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闲扯《诗经》——纠缠不清的《式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7 1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15-8-7 11:47 编辑

         一部《诗经》似乎是中国文学的开山之作,自然不是孔子写的,也不一定就是他删减与编订的,因为他出世的时候,已基本定型,所以逻辑上不大对上。它原本可能就是膝下无子的那些采诗官专门四处采集的,地域跨度较大。孔子本人也四处溜达过,民情民风的比较熟络,对其有所共鸣,可能时常吟诵过,也可能替它配过乐,拿它说过事儿,以他的影响力,算作他的名下也就不足为怪了。


        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匹配中国古代最大号的文宗,怎么看怎么协调,养眼就好,不需较真的。


       相对而言,除非专业人士面面俱到以外,大多读者面对《诗经》风雅颂的内容,多半侧重点在“国风”上面。毕竟,“雅”尤其是“大雅”与“颂”那块阿谀吹捧的较多,也就当时图一个排场,让领导们乐呵乐呵。时间长久了,领导们羽化了,没有人买账也就不足为奇!


       唯一不好的遗传是,由此发端的拍马屁的恶习坚挺地传承下来,数千年不绝,无论是汉赋还是骈文都是嫡传一脉的,直到今天,依然影影绰绰。


       反倒是国风那块反映的都是地方的民歌,来得实在,想说什么就来个什么。可以可劲地忽悠春心萌动的少女,可以狠命地诅咒老爷们的恶毒,可以拉着长脸祥林嫂般地絮叨着老公的二心,不遮掩不矫情,既可以让我们领略先民的率真,也可以让我们知晓生命的从来不易。


       民歌就是历史,民歌还是性情。


        国风就是春秋时期的历史,还是春秋时各色人等的真实写照。


       读书时教材上选的多半是《硕鼠》《氓》《七月》《伐檀》之类的,都是控诉。而年轻时自己偶然看看的多半又是《关雎》《蒹葭》《柏舟》什么的,又落在了情感上面了。想来也不奇怪。姑娘怀春小子动心古往有之,而琼瑶阿姨可劲地编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故事,间或掺杂着诸如《诗经》还有汉乐府之类的句子,把适时的我们折腾得五迷三道。上学时,就有同学成天挂在口边“有位伊人,在水一方”,水的那边是个啥呢?没准就是个水鬼。还有就是什么“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怎样怎样。成年之后,虽然认可这样的事情,但是事实上,这只是亿万分之一的存在,不至于那样的,花前月下的信誓旦旦很多时候只是情动于衷的生物性反应,在生活面前脆弱地很!经不住敲打的,而另一方面,即便修成正果,发现之前的憧憬大多枉然。


        其实,男女感情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极小的组成部分,甚至还只是某一个阶段的事情,陈寅恪接近四十岁才结的婚,而他的搭档著名“吴宓苦恋毛彦文”的吴宓折腾了一辈子最后也就是落了个形单影只,他要是再专注一些也是绝顶的大师啊。我们后人所推崇的那些个感天动地的故事,多半是片面的,放大的,掺杂着太多个人喜好在里面。我要是说一见钟情就是见色起意长相厮守就是因利趋避太过残忍,但是爱情与婚姻的功利性谁都无法否认。牛郎要不是事先抱走的织女的衣服,谈不成恋爱。李隆基不是皇帝的话,杨玉环只会骂死那个糟老头子。而除了神仙和帝王之外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百姓,他们的生活往往与这些无关。


         中国历史向来喜欢记录很少人的很多事,却忽视很多人哪怕是很少的事情,集中而言就是帝王将相的年谱。他们代表不了生活,他们还遮蔽了真实的生活,他们穷兵黩武好大喜功铸就的所谓辉煌被我们后人大书特书,却往往漠视那些沿路塞责的尸体和东躲西藏的难民。


        好在还有文学,还有民歌。我们至今感念于杜甫“三吏”“三别”,也会白居易的讽喻诗舌深深动容。而由此上诉到古诗十九首以及两汉的乐府都有同样对民生的真实写照,而这些都发端于《诗经》,比如《君子于役》,比如《式微》。


      《君子于役》意思明了,没有什么争议,无非就是指老公在在官家干活,老不见回来,太阳落山,鸟儿归林,妇人望眼欲穿。是一首思夫的歌谣,也是对劳役的控诉。


      《式微》也应该是这样的主旨。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很短,像个小令,字面的意思也好理解,天黑了,干嘛不回家呢?要不是帮那帮人干活,何至于又是风里来雨里去的。从形式到内容就这么简单,连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篇》都没录这个,否则还能套用一两句大师现成的墨迹。不过,我们也是可以尝试着咀嚼咀嚼的。“式微,式微!胡不归?”这是在问谁?问那个在外奔波的人吗?非也,应该是一句反问句,不需要回答的,也没人回答。为什么不回来,不就是为了那个“君”吗?后面就很明了的,不是为了那个“君”,谁愿意踏着清早的露水就出门。第二小节的意思雷同,语气更为强烈一些,这也是诗经的惯常结构,不需要重复。


         这样一来,很明显,这首诗表面上是思念尚未回家的人,实际上思念的成分很少的,因为作者知道短期的思念无望,想了也是白想。情绪转而演变为抱怨直至谴责:不是为了这些杀千刀的,他不就回来了吗!像我们习惯性的讲法,把矛头指向了统治阶级。


      我们可能会不屑,干嘛呢,谁不干活?不干活咋养活自己?没准这就是新婚不久的小两口在一起腻味着,矫情!真到哪天没饭吃的时候,没准还不是怀揣简历拎着烟酒,求爷爷拜奶奶四处找门子,看到那时候,是不是还成天躲在家里。


        肯定不是那回事。


        有必要大略了解一下古代的徭役制度。遵从“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的真理,除了帝王他们家是主人之外,其余所有的人都是为他们服务的。离他近的就是他的大臣,离他远的就是贱民。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起初都是服务于皇帝本人的,是从“私臣”演变而来的,到两汉之后才逐渐将内臣和外臣分开,直到隋朝才有三省六部的框架,这是题外话。既然老百姓啥都没有,你就得无条件养活他们养好他们,让你干啥你就得干啥。他们庞大的开支用度就完全取自下层来源于赋税,既有田地的赋税也有人头税,多了去啊;而他们的公共设施基建维修等待,则取道于徭役;至于打仗,则又有相应的兵役。

到了雍正爷的时候,开始了摊丁入亩,只算土地不算人头,相对简捷一些,不过一不小心,那段时间人口暴增,没有直接关系,但一点关系没有也不真实。


        另一方面,虽说政府有固定的成例,但是多半又不会按制度办事,讲起来一年通常有一个月的时间在服徭役,实际上遇到皇帝头脑发热什么的,远远不止这个时间。比如秦始皇修长城,修骊山陵墓,修阿房宫,哪能有一天的好日子,最后修出了刘邦与项羽。隋炀帝也是,几十年的光景恨不得把几百年的事干完,民众不堪其苦,最后江山风雨飘摇,江湖再见!


       作为帝王,他们赖账赖得你一点脾气都没有,通常的情况都是你要想在那个社会喘气,让你掏钱就得掏钱,让你干活就得干活,让你卖命你就得卖命,治你没商量。


         还有,让你给人家做老婆你也得应着,“在水一方”的那个没用,够不着的。“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七月》);春天来了,也不知被谁提回家啊?一脸愁容!


        你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有硬着头皮对付,运气好的能勉强对付过去顺利回来过着不一定幸福美满的生活,运气不好的没准就魂断他乡了。孟姜女哭长城,干嘛哭?服徭役去了,为什么能哭倒,伤心欲绝所致!刘邦干嘛造反,没活路了,在退无可退的时候只能选择赌一把,中国的农民起义很多时候都是赌一把的心性在作祟,当然,可以换个敞亮的说法:逼上梁山。其实意思差不多。


        逼急了都会有意见,《式微》是老百姓最为真实的声音,人总是从怨气转为抗争的,你那个“君”真是让人家不消停啊!如果没有这么个君呢?如果没有这名目繁多永无止境的徭役呢?所以这首诗是愤怒,是抗争,是诅咒!与其他的没多大关系。《诗经》好像有个顺序,年轻人都在谈恋爱,瓜田李下什么的,日子一过,就是苛捐杂税什么的,日子难过多了,抱怨的抱怨,散伙的散伙。圣人不愧为圣人,心里明镜似的。


         人们会好奇,这诗的主人公是谁?或者说发问者是谁。毕竟如果发问者是征人的妻子的话,这可以套为情诗。小两口新婚燕尔,男的干活去了,小媳妇在家想老公,顺便骂骂政府,能说得过去。但就我来讲,是谁都不重要,他可以是倚在门旁的老母亲,也可以说翘首企盼的幼童。作为思念的主题来讲,这个主人公可以是除却男主人公之外的任何亲人——肯定是亲人。这未必是情人的思念,但一定是亲人的守候。


        能守到什么,其实结果往往是很悲惨的。秦始皇虽然突出一些,但是,也有点代表性的。秦朝人口两千万的样子,服务徭役的就有将近六百万,这还要刨除当官的,有钱的,老幼妇孺,成年男子基本上都出去了,留下的是一堆留守妇女,很大程度上留下的也是一堆寡妇。所以男人一出门,女主人心里拔凉拔凉的。


        刘禅投降的时候,交给魏国的户口册上是九十万户的样子,按照正常算,整个西蜀也没个几百万人,青壮年就更少了。刘备借为弟兄报仇的名义想好好赚一票,据说整了一百万(自然没有,有的话兵役年龄肯定是下降了,现如今就有国家的兵役年龄好像只有十四岁,这个俺不谈)来了个夷陵之战,死亡殆尽。我们总是算战略战术的问题,我们甚至会认为刘备义气是爷们,扯淡!没那么多兵的,都是挨家挨户弄壮丁去的,一户一人,这要是放杜甫眼里,比“三吏”“三别”更惨烈。当皇帝的,没有几个属于心宽体胖,虚怀若谷,像阿斗那样不杀人是不多的,可都说他是蠢蛋。从来权臣没有好下场。魏征前脚挂了,李世民就把他墓碑给砸了,估计心里是长出了一口气:奶奶的,憋死咱了!张居正生前死后反差太多,还连累家人,也不能怪万历,都是一路货色。诸葛死后能始终供奉,是诸葛的高洁,也是阿斗的仁善,可我们不习惯夸阿斗,这是某种价值观的在诱导着我们,我们不妨咀嚼一下。


       一将功成万骨枯,从来百姓不是人!


         而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模式很简单,轻徭薄赋,天下太平,成为治世,反之小命不长的。休养生息是很多盛世明君的惯常做法。雄才大略如汉武帝晚年都在检讨自己的不足,成为《罪己诏》的第一人。而他的后几代做得相当好,也落得“宣帝中兴”,而两汉时有时赋税达到四十比一,负担真是很轻的,即便欧洲教会,十一税也是铁板一块。


       减轻农民负担,老百姓就会说好,就会拥戴你。“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最后那句才是问题的所在。


       老百姓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着自己的喜怒,《式微》不长,两声疑问,两声叹息,欲言又止,无非哀伤!


        这是百姓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有助于我们甄别历史,有助于我们反思现在,应该被我们反复吟咏。尤其是所谓的统治者,要能从中读出血泪,读出仁政。


        可是我们的古代文人不是这么读的,他们读出的《诗经》全部是周朝贵族写的,是用来劝诫的。贵族要有个贵族样,女人要有个女人样。毛苌说这首也是赞颂女节的:你看看,你咋还不回来呢,你在外面的风雨中咋样呢?想俺吗?俺每天都在想你哎——俺屋里没有其他人!这样的联系太过牵强了。


          也真够难为他的,《关雎》都是赞扬娘娘们的贤德哎——这个笑话实在有点冷。


         后来,慢慢地这个“式微”又成了归隐的代名词,比如什么“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还有什么“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这怎么是归隐呢?怎么想都想不明白,没有个山路十八弯是接不上的。可现在就是那个意思,定论!


        回首我们的文学史,很多时候对于民间的愤怒,反抗的声音,一般的路径是先弱化,而后是转移,终于面目全非。咱们的文人也真够辛苦的。就像曾经某些著名的散文大师,他就那个能耐——你不管用什么素材,他都能把结尾整得特别敞亮。三年自然灾害不少人的饭都吃不饱,可那些人就能从中提炼出大大的幸福,你不服都不行。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韩愈说”“不平则鸣”,换今天得话来说,就五个字“疼了你就喊”。


        再说,国风的初衷也就是“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是同时代人对《诗经》的评价,也是命门,我们干嘛曲解呢?这么一代代地忽悠下去,最后只能是离真相越来越远,产生不切实际的癔病。


        看了史铁生的一篇散文,记录的是黄土高原的民歌。稍几句把玩一下:

        “白脖子鸭儿超南飞,你是哥哥的勾命鬼,半夜里想起了干妹妹,狼吃了哥哥不后悔”

        “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睡觉还想你,把住哥哥亲了个嘴,肚子里的疙瘩化成水”

        似曾相识的句子,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更直接,更豪放。


        还有“我把哥哥藏在我家,毒死我男人,不要害怕,迟来早去我是你的人,叠到一起再结婚”。姑且不论蓄意谋杀的动机,太过嚣张的作案风格,就民歌来讲,这是真实的声音,从中我们能看到黄土地上的很多东西。这既不是女德,也谈不上归隐。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0:54 | 只看该作者
列位看官,拱个手先,凑活着看吧,对不住各位,多担待哈,嘿嘿
3#
发表于 2015-8-7 11:23 | 只看该作者
啊啊啊,一孔版版也让拉下水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1:25 | 只看该作者
戈眉 发表于 2015-8-7 11:23
啊啊啊,一孔版版也让拉下水了……

这前面拽,后面推i,不改嫁不行了……
5#
发表于 2015-8-7 11:40 | 只看该作者
终于出山了!一出手就如此大气!纵横三千年!旁征博引,既说诗,又不唯诗。好!只是苦了我们,接下来没得写了
6#
发表于 2015-8-7 13:11 | 只看该作者
这篇不得不叫人服!
7#
发表于 2015-8-7 14:20 | 只看该作者
说诗不惟诗,纵横捭阖中。见个性,见底蕴。
赞一个!
8#
发表于 2015-8-7 17:53 | 只看该作者
这一篇颇具立体结构,读来倍感丰厚,可见下足了功夫。:victory:
9#
发表于 2015-8-7 18:11 | 只看该作者
读完,满眼尽是草。
孔版这一出手,直让我无从下手了哎。
10#
发表于 2015-8-7 19:1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扯得有学问,别人没饭吃了、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21:06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5-8-7 11:40
终于出山了!一出手就如此大气!纵横三千年!旁征博引,既说诗,又不唯诗。好!只是苦了我们,接下来没得写 ...

我可是向你交卷啰,呵呵!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21:07 | 只看该作者

哪里,就是没给自己弄什么条条框框的,写的有点野,七姑见笑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21:12 | 只看该作者
夏冰 发表于 2015-8-7 14:20
说诗不惟诗,纵横捭阖中。见个性,见底蕴。
赞一个!

估计也不是“不惟诗”,真要是全部在这两句上转悠,我估摸着也整不出来一个完整的段子。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21:14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5-8-7 17:53
这一篇颇具立体结构,读来倍感丰厚,可见下足了功夫。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现实主义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可逐渐被曲解,被遮蔽,虽然能理解,但我们还是要还原本来的面目,谢谢高老师。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21:15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5-8-7 18:11
读完,满眼尽是草。
孔版这一出手,直让我无从下手了哎。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拉到吧,安然顶会忽悠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8 10:01 , Processed in 0.15906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