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64|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朝访古长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21 19: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11 编辑 <br /><br />                                                朝访古长城
  
  早就听说在厂子南墙的外面有一段明长城的遗迹,打开百度地图,也隐隐有一条痕迹,上面标注着“明长城遗址”。既然离得如此之近,不去一次真的对不起自己。然而,诸事繁杂,去年到现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都未能成行。今早起床,天阴沉沉的,似在酝酿一场雨。跟同事走出厂区的大门,本打算只是就近锻炼锻炼,同事突然说道:“不然,咱们去爬明长城?"说走就走,我应声附和。心想,择日不如撞日,就算淋场雨又能怎样。我们说说笑笑就此出发。
  
  宽阔的柏油路面平坦如砥,路两旁的灌木丛长得恣肆葳蕤。贺兰山下本是乱石成堆,厂内栽种的树木令人根本目不忍睹,为何在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想来树的种类和环境的好与坏,仍是个有待商榷的问题。顺着大道一直南行,大约十五分钟后即到路的尽头。这时面南背北,眼前的视野开阔,一条东西走向,断断续续的“土墙"即展现在眼前。
  
  称它为"土墙",是它与我想象中长城的样子真是大相径庭。没有雄伟壮观,只有低矮苍凉。同事说:“走近点看是不是会有不同?"——或许真有不同也未可知。我们收拾遗憾的心情进一步走近,以便更全面详细的了解它。
  
  西向的古长城一直曲折绵延到贺兰山脚下,与一道道山梁接壤。我们折向西走,穿过一条将长城拦腰截断的高速公路,又经过大约二十分钟,才真正来到古长城的脚下,得以近距离观看它的真容。
  
  眼前的古城墙衰老而残败。城墙两旁有浅浅的山洪冲出来的沟壑。仰面看去从底到顶也就三米左右的样子。面前就近的地方有个豁口,顺着小土坡,我和同事爬到了城墙的上方。城墙的上面倒不算太窄,应该有一点二到一点三米。这样的话,以前士兵来往巡逻视察敌情也足够了。墙体里夯实的是就地取材的砾石沙土,但这些东西都很松散,而古长城能够屹立几百年不倒,里面应该添加了黄土和水。这里缺水少土,想当年筑墙时一定也耗费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
  
  踩着古长城缓步向前,城墙两侧夯土时留下的木杠印迹尚在,强劲的西北风猎猎的吹向人的身躯,坚实的墙体在脚下与北风共鸣,好似还在发出不屈不挠的声音,向外敌宣示领土的不容侵犯。我掏出手机,放一首《精忠报国》,在激昂的歌声里,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马鸣风萧萧的年代。“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而我,紧握手中的剑戈,目光炯炯遥视北方,任北风撕裂衣襟,沙尘击打脸庞……
  
  在南侧的城墙下,我们还发现了一个用土坯和石块筑垒起的房子。面积有三、五平米。如今屋顶早已不在,城墙在此处留有豁口斜坡,可以任人走动。想来这便是当年兵士们休憩的地方。铁衣甲胄冷如冰,荒冢群山野茫茫。不见双亲妻儿面,一夜悲笳泪两行。士兵的苦不能明言,但城墙还在,使命犹存。
  
  宁夏石嘴山与内蒙比邻,境内有多条纵隔疆域的长城。从秦汉时即开始修建,至明朝时规模更大。我脚下的这段长城便是明朝时修筑的。据说,在雄伟的城关隘口处,墙高七米,厚六点五米,城墙上可以并驾五马。真可以称得上是雄关铁壁。而厚实的墙体也确能起到拦截匈奴、突厥等少数民族铁骑的跨越,保卫领地,维护生民的作用。
  
  我和同事边走边聊,远远的在城墙与山脊相连处有一个高高的烽火台。俗话说,看山走远。我心里打起了鼓,同事却来了劲,“我们又没事,时间还充裕,怕什么!"有伴不觉路途远,更何况还有山脚下这无数坟茔里灵魂的陪伴?我们脚底生风,一鼓作气向烽火台进发!终于,在一个多小时的攀爬后,我们到达了烽火台。
  
  烽火台千疮百孔,风沙早已把它打磨的失去了棱角。但它的形貌还在,相反,如此看来更令人感觉到历史的厚重感。这里的西北风也更大一些,古长城在此随着山势急转向西南方向,和山脊融为一体。站在高处,身后深沟大壑的贺兰山的纹理如一条条皱褶印满沧伤;眼前平坦低缓的戈壁荒野一望无边,头顶上几只苍鹰盘旋;从脚下一直蜿蜒到西边的古长城如长蛇静卧,默默诉说着久远的兵戈之争;再把目光伸得更远些,东北的方向隐隐有如带般的黄河水在闪光……是呵,亘古风沙,数载雪雨,洗不尽前朝征戮;巍巍贺兰,逶迤长城,说不完今世变迁。
  
  站在古长城的顶上,如同站立在历史的肩头。朔风低吼,好似在泣诉一段段侵略与抗击的悲壮的故事。贺兰山是静默的,古长城是沉默的。历史的烽烟消散,自然而形成的天堑与人工修筑的屏障又有什么作用?自古元朝、清朝都是少数民族入关而建朝立代。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任何有形无形的阻隔都土崩瓦解。顺着古长城的豁口,我从北侧爬到南侧,都是一样的戈壁,都是连绵的坟包,我忽然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发展与保护从来都是矛盾的。看着眼前这满目疮痍的古长城,我无从选择。横穿过古长城的高速公路使内蒙与宁夏的交通运输更为快捷,有一段倒塌的墙体,据说是因为挖矿采煤,而最近建起的一个大型钢铁厂离古长城近在咫尺……谁也不能说发展不好,但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又能兼顾古文化的保护,领导者不唯政绩是图,开发者多些文物保护意识,我觉得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驻足良久,返踏归程。老天还算赏脸,在我们快到厂区时才落起了星星点点的细雨。也算是给我们此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2#
发表于 2015-8-21 20: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11 编辑 <br /><br />登临古长城,思接千载,纵横古今,寄托了一个文化人的深刻怨诉。学习问好

3#
发表于 2015-8-21 20: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11 编辑 <br /><br />发展与保护从来都是矛盾的。

4#
发表于 2015-8-21 20: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11 编辑 <br /><br />寻访和探究,历史在此,景致在此,岁月的侵蚀和随性,让本厚重的东西,多了一种沧桑和痛楚。学习了,问好。

5#
发表于 2015-8-21 22: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11 编辑 <br /><br />深思,冥想,感受,记忆,许就是历史给予人的价值。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展个人的情绪,也应该是心性所致。文章的开笔稍缓了一些,一二自然段可以合并。问好老朋友。

6#
发表于 2015-8-22 09: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11 编辑 <br /><br />心境与景象交融妥帖,笔触平实富有感性的味道,欣赏并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15-8-22 18: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11 编辑 <br /><br />登临古长城,思接千载,纵横古今,寄托了一个文化人的深刻怨诉。学习问好[/quote]
谢老师留评!

8#
 楼主| 发表于 2015-8-23 21: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11 编辑 <br /><br />发展与保护从来都是矛盾的。[/quote]
谢老师来读!

9#
 楼主| 发表于 2015-8-23 21: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11 编辑 <br /><br />寻访和探究,历史在此,景致在此,岁月的侵蚀和随性,让本厚重的东西,多了一种沧桑和痛楚。学习了,问好。[/quote]
谢老师留评!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8-23 21: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11 编辑 <br /><br />深思,冥想,感受,记忆,许就是历史给予人的价值。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展个人的情绪,也应该是心性所致。文章 ...[/quote]
谢谢木门。远握!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8-23 21: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11 编辑 <br /><br />心境与景象交融妥帖,笔触平实富有感性的味道,欣赏并问好。[/quote]
问好老师,远握!

12#
发表于 2015-8-23 22:14 | 只看该作者
领导者不唯政绩是图,开发者多些文物保护意识

不容乐观啊
13#
发表于 2015-8-24 09:19 | 只看该作者
厚重沧桑的文笔,拜读学习。
14#
发表于 2015-8-24 11:38 | 只看该作者
叙述练达,写出了古长城的气势和历史,让人肃然起敬。
问好!
15#
发表于 2015-8-25 11:36 | 只看该作者
走入古长城,沿寻历史遗迹,在痕迹与细节中,探询历史奥秘,抒发思古幽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2 18:44 , Processed in 0.14683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