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471|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尘灭洱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9-5 14:2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2 编辑 <br /><br />
  自从有了讨厌头发肮脏蓬乱卷曲的癖好后,我对风和尘埃非常敏感。

  三十年前我时常进出横断山脉考察真菌资源。每一次路过洱海,不管是在邓川、喜洲、洱源、大理还是下关,柏油马路上被风吹起来的弥漫尘埃,总是让我不敢下车小便,购买路边的乳扇,大理石做成的笔筒和花盆。

  到过大理之后,这种敏感与日俱增。只要刮风,或者别人提到风这个字眼,我就会联想到下关(大理市前称)的风,就会勾连出尘埃把风当成舞台,把我的头发当成虐待我的刑具的景象。

  尘生于风而灭于水。洱海就是尘埃的坟墓。那个时候我就在幻想,如果柏油马路是洱海的堤坎就好了。

  大理的柏油马路是我进出横断山脉的通道,也是我迁徙生活的载体。我无法像洱海上空飞翔的白尾鹞,可以鸟瞰洱海鸟瞰人。我只能想象在白尾鹞的眼睛里,我就是随风迁徙的一粒尘埃。在我经历过的迁徙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的情况不多,常常遇到的还是被风卷尘埃肆虐的日子。

  刮风的日子里我特别留恋洱海。哪怕洱海不在身边,只要想想洱海的样子,都能够减轻风和尘埃带给我的敏感与肆虐。

  留念洱海,与其说是我的一个夙愿,还不如确切说成是我迁徙生活中的一个宿命结局。洱海的一个波浪,一抹暗绿的水色,一只水鸟的投影和一株水草的摇曳,都昭示了尘埃毁灭式的隐遁。

  我已经记不清路过洱海的次数了。我只记得走上一条路,就会失去另外一条路上的风景这句话。它是我迁徙生活的真实写照。其实在不同的时间里走同样的路,也会失去这条路上原有的风景。时隔三十年再次到洱海,曾经熟悉现在陌生的大理古城景象就是一个佐证。它们如同风停后降落在我脑袋里的尘埃,覆盖了我的记忆。

  只有洱海是我在这条路上看见的不变的风景。洱海的样子基本没变,是有河水雨水雪水源源不断的补充,是有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相互交融的湖盆地势保障。这还是其次。关键的是过去居住在洱海边的白族人,靠水吃水捕鱼为生,自然而然把洱海当成了他们心目中虔诚敬畏的神灵,不敢轻易对洱海造次,怕伤天害理遭五雷轰顶。

  我经南华、祥云到洱海,三十年前开在路边的杜鹃花、茶花、兰花、松柏和竹子,还有开满野百合及龙爪花的草坡和裸露的岩石,都被三十年后填充在苍山与洱海之间的高速公路、立交桥、铁路、密密麻麻的高楼和汽车尾气、喧嚣、广告牌等取代了。它们在车窗外漫延,展示出不同的侧面和纵深度,仿佛这里天生就是它们的领地。

  单独看建筑物,它们很宏伟。无论线条还是轮廓,都散发出了刚性的美感。要是把建筑物放在苍山洱海构成的背景中看,它们就成了苍山上崩塌下来的岩石,梗在苍山脚趾缝里,伤害了苍山的肌肤也伤害了洱海风光的许多细节。

  不知道山水相连的苍山洱海,有没有因为滚滚红尘而感到痛楚与悲哀?

  苍山太高,加之时间匆匆,我从来没有上去过。洱海我倒是遥望过好多次了。洱海是天空的倒影。三十年前在阳光明媚的下午看洱海,三十年后在阴霾的天空下看洱海,洱海留给我的都是这个印象。

  是说大理人把洱海当成了自己的神灵,原来洱海就是天堂投下来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倒影。

  过去我是从途经大理的汽车上看洱海。因为距离远,感觉洱海就是一幅静止的时间画面。天有多蓝,洱海就有多蓝。天上的白云有多悠闲,洱海中的白云就有多悠闲。除了颜色给人带来感官上的刺激外,看不出潜伏在倒影里的层面、动感、线条和野性这些细节。

  蓝天白云可以掩埋洱海本来的水色,地理和时间上的距离也可以掩埋环境,尤其是环境中尘埃和人的细节。没有了细节的纠缠与阻扰,大片大片富有油画质地的美感和美韵,就顺着苍山的走势和洱海的轮廓裸露出来了。虽已不是单纯的南诏历史时光,苍山的山腰上也嵌合了大量的商住房,但洱海和苍山原始的质地还在,三十年前它们留给我的轮廓、线条和原生的味道,还是像一曲无声的交响乐。

  三十年后的今天就不同了。我离洱海更近了,它就在我的脚边。看脚边微波簇拥的洱海就是看摇晃的天空,看迂回的时间漩涡。虽然水质的天空比我头顶上的天空更深沉、更厚重、更颠簸。漩涡里的时间比手表上的时间更黝黯、更立体、更野性。然而,水质的天空和时间里除了鹅卵石、鱼、水生植物和漂浮的绿色藻类外,没有喧嚣,广告牌,拥挤的汽车摩托,飞舞的尘埃,油烟或者汗臭的气味。即便有,它们也早就沉淀在了水底的淤泥中了。

  坐在礁石上看阴霾的天空和洱海,我有大把大把的时间追踪乌云坠落到洱海里的过程,观赏我叫不出名字的水鸟,在漂浮的水葫芦上边跳边把头伸进水里觅食的细节。水鸟站在水葫芦上抖动羽毛的样子像是一个驻足的逡巡者。贴着弯弯拐拐的水岸线飞起来如同一个精灵。从水葫芦上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就成了洱海里的幽魂了。

  整个下午,我与洱海的关系,应该就是水葫芦上那只水鸟与水的关系。也算是我这个肉质的尘埃被水淹没的关系。

  我很喜欢这种关系,寂静而不孤独,有在水中沉沦的快感。大理古城的拥挤和喧嚣,还有洱海岸边卖油炸鱼的商贩吆喝,特别是梭织往来的游人大呼小叫的声音,都在一个失水的世界中运行。虽然跌宕起伏,但是少了水的韵致和旋律,显得干巴巴的。想象一下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洱海水哪天漫过河堤将岸上的世界淹没,让喧嚣停滞,拥挤消失,钢筋混泥土不复存在,把尘埃弥漫的岸上世界变成湿漉漉的天空倒影,应该是一件诗意的事情。

  随波起伏不定的水葫芦,增添了水鸟的灵性和洱海的画面感。遍布在湖滨地域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树木和远处白族人用色大胆的民居,又让洱海显出了丰腴的情调。这个时候脱掉鞋袜把脚杆伸进水里,我体验到了身体向着洱海沉沦的快感,比洱海显露出来的画面和情调更瓷实更诗意。洱海水来来回回抚摸我的脚杆,像是温存之中一次次的难舍难分,极尽柔软慵懒的慢节拍韵致。

  脚杆伸进水里,水也淌进了我的心里。三十年前我在洱海边的歌声中,用精神向着洱海沉沦的记忆,渐渐浮现在我的脑袋里。

  是一个夏天的傍晚。我们结束横断山脉的阶段性考察,投宿在邓川洱海边不远的一家客栈里。川大化学专业毕业的女才子,晚饭后生拉活扯要我陪她去洱海布满了鹅卵石的滩涂走走。习习凉风和黝黯的水色相互交融,让洱海显得特别阴柔也让女同事显得特别风韵。从她嗓子里跑出来的歌声,也因为身边的洱海显得特别潮湿。晚风拂洱海涌,歌声就生出了倒钩刺,钩住我的魂魄飞了起来。

  田野小河边红莓花儿开。

  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爱。

  可是我不能对他表白,

  满怀的心腹话儿没法讲出来。

  他对这樁事情一点不知道,

  少女为他思恋天天在心焦……

  当时我没有明白她歌声背后的心思。只是忽然觉得这首凄婉多情的歌,不适合俄罗斯人唱,不适合在尘埃弥漫的世界里唱,只适合她在洱海边唱。

  天色越来越黝黯,水面上什么也没有,对岸也模糊不清。等她的歌声停下来,我才看见她双脚站在洱海水里,头发随风摇曳遮盖了她的脸颊。不清楚她知不知道,我在告诫她不要滑倒在洱海里的时候,我自己的灵魂,已经被她的歌声牵引,滑进了洱海中。

  月夜的洱海比白天看上去更像一个阴柔的女人。如果上苍给我选择死亡之地的机会,我真的很想死在如阴柔女人一般的洱海怀抱中。

  一个小孩在鹅卵石堆上捡好看的石子。洱海在他的一侧涌动,他的轮廓就多出了沙砾的味道,线条上也散发出了洱海的水色。我横看竖看他简直就是一枚肉质的鹅卵石,沉浸在被水淹没的陶然中。可惜好景不长,一条水蚂蝗在小孩惊恐的大叫中爬上鹅卵石,终结了他的好奇心。细碎波浪的涌动可以抚平成人心里的皱褶,却无力安慰小孩的惊恐。

  我儿时也遇到过这样的情景。我的小表弟带领几个比他更小的娃娃,跳进田边的河沟里逮鱼。一边打水仗,一边弯下腰杆在水里逮鱼。篾巴篓子里数量不断增加的鲫鱼,见证了他们雄赳赳气昂昂的架势和对我这个小表哥的敬意。如果不是水蚂蝗的出现,说不定就是到了吃完饭的时间,他们也不会上岸的。被水蚂蝗叮在腿肚包上的娃娃,使劲涮了几下脚杆也没有把水蚂蝗甩掉,慌忙爬上岸裂开嘴巴大哭起来。沾在腿杆上的淤泥浆混着血水,弯弯拐拐从腿杆上汩汩流淌下来。

  洱海边的这条水蚂蝗浑身黝黑,像一截橡皮筋不断把身体拉长成线条,又不断收缩回来形成一个团状。它用这种运动方式朝水的方向爬去。鹅卵石堆是水蚂蝗路途上绵延起伏的山峦。它每一次身体拉伸和收缩的过程并不急促。我可以想见它向水而行的坎坷。也相信它这一路跋涉锲而不舍的动力,是来自于洱海的召唤。它看上去有些惊恐,大概是岸上的肉质沙砾太多,移动太紊乱,霸占了它的活动空间。

  岸上的世界对水蚂蝗来说只是一个伺机吸血或者临时逗留的地方。它真正的生存世界还是洱海。它一生都在洱海和洱海边的岸上穿梭,简简单单的,不像我还有更多的地方想去。

  洱海与岸上的尘埃世界有千丝万缕的牵连,水蚂蝗就是洱海与尘埃世界互通款曲的一个通道。我的目光,油炸鱼的气味,小孩惊恐的叫声,还有岸上风刮起的尘埃,都可以被水蚂蝗带进洱海。但水蚂蝗从洱海里爬上岸的时候,洱海只托它给尘埃世界捎来了水分。

  无论岸上发生了什么事情,除了委托水蚂蝗捎来水分外,洱海都不会予以评论。它只在乎自己波浪涌动的姿势和角度,还有在我眼前四下漫漶的趋势。这就是天空倒影的实质,也是洱海水时间的实质。

  几株光秃秃的树丫长在洱海的浅水处。隔着树丫看洱海上拖着马达声的铁皮游轮,游轮就多出了木筏子的柔性。铁皮游轮与洱海仅仅构成了场景关系而非鱼水性命攸关的联系。

  没有看见木筏子,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幸运。木筏子不是用来捕鱼就是用来捞人的,对水对鱼对人都是一件伤感的事情。几年前我在岷江边上看见,有人在雨中用竹竿撑了木筏子打捞溺水而亡的尸体的记忆,迄今还停留在我的脑海里。

  那是尘埃向水沉沦的另外一种形式。

  溺水者的沉沦并不悲哀,悲哀的是木筏子上打捞尸体的人。悲哀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打捞者接触到的水世界,没有溺水者接触到的水世界更具体更深刻。

  我现在看见的洱海,包括它的水色,细碎波浪,还有在岸边上下晃动的弯曲水线,仅仅是洱海的一个局部细节,也是尘埃灭于洱海的一个片段。和这个局部细节相连的,是鹅卵石、水草、鱼、水鸟以及河床中的淤泥组成的场景。在这个场景的背后,是那些溺水者,以及更早的时候就沉沦在了洱海里的高原断陷而成的湖盆地势和南诏国的整个历史时光。湖盆地势和南诏国的历史时光,也仅仅只是整个澜沧江水系的一个转瞬即逝的过场。和这个过场相连的,则是青藏高原,以及在青藏高原的头顶上奔流不息的广阔无垠的浩瀚银河。高蹈与深邃的银河,是洱海也是我置身在洱海边的尘埃世界所无法企及的。

  天更阴霾了。贴着洱海水面掠来的风凉飕飕的。我背后的苍山和洱海对面的山峦起了乳白色的雾。水里面冒出来的光秃秃的树丫,反差性地衬托出了洱海的朦胧与寂静。先前来洱海边时我脑袋里乱七八糟的念头,此刻也随了水面朦胧与寂静的格调沉沦下来了。

  这世上就该有阴霾的时刻和洱海这样的地方。空寂玄奧,包罗万象。游鱼萤光般的踪影,水草扭曲的身姿,水鸟一头扎进水中留在水面上不断扩散的涟漪,还有朦胧的山水带来变化莫测的诡奇元素,正在与洱海腾挪参差动静互理。

  水中沉沦的灵魂,包括南诏时期的祖先,三十年前的歌声,几年前的溺水者,现在的水鸟与水蚂蝗,还有此刻与我的思绪一道被洱海淹没的尘埃,都有了妥帖的归属。

  我们都在等待着属于自己的肉身再度出场的机会到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5-9-5 14: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2 编辑 <br /><br />
我用手机拍摄的阴霾天空下的洱海

3#
 楼主| 发表于 2015-9-5 14: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2 编辑 <br /><br />
我用手机拍摄的阴霾天空下的洱海

4#
发表于 2015-9-5 21: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2 编辑 <br /><br />多了事物的叙述和直觉写作的味道,读来很生动也很实在。像“尘埃把风当成舞台,把我的头发当成虐待我的刑具”这样形象的语言我很喜欢。

5#
发表于 2015-9-5 21: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2 编辑 <br /><br />个人的思想情感完全和一个海域融合,不管是感官的,还是感知的,都潜藏着一种对海的敬畏,还有赞美之情,含蓄,委婉,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
欣赏!问好敬老师!

6#
发表于 2015-9-5 22: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2 编辑 <br /><br />三十年不长,也不算短,我们却失去了明净与清爽,尘灭洱海更准确是人灭自己吧
学习并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09: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3 编辑 <br /><br />多了事物的叙述和直觉写作的味道,读来很生动也很实在。像“尘埃把风当成舞台,把我的头发当成虐待我的刑具 ...[/quote]
十分感谢你第一时间阅读与认同,握手致意!

8#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6: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3 编辑 <br /><br />个人的思想情感完全和一个海域融合,不管是感官的,还是感知的,都潜藏着一种对海的敬畏,还有赞美之情,含 ...[/quote]
非常感谢薄暮的专业评点与支持,严重握手问好!

9#
发表于 2015-9-6 18: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3 编辑 <br /><br />不同的经历,形成了各自的感悟,问好!

10#
发表于 2015-9-6 22: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3 编辑 <br /><br />忘我,无我,痛并痛着。这是我能想到的词,尘灭洱海。洱海是洱海,洱海是世界。我是我,我又不是我。我是微尘,我是所有。
学习老师好字,秋安!

11#
发表于 2015-9-6 22: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3 编辑 <br /><br />沉沦的是尘埃,是灵魂。我们没有溺水者看到的深刻,所以在洱海,我们都有了归属所
。所以我也在等待……
极有张力,有跨度的描述。有深度,有思想的触及与抵达。有血肉,有精神的还原与探索。

12#
发表于 2015-9-7 08:29 | 只看该作者
深厚而凝重的文字。文学快感扑面而来。问候老师。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9-7 08:47 | 只看该作者
欣欣向荣 发表于 2015-9-5 22:09
三十年不长,也不算短,我们却失去了明净与清爽,尘灭洱海更准确是人灭自己吧
学习并问好

感性回帖支持,问好!
14#
发表于 2015-9-7 09:07 | 只看该作者
人的精神信仰决定人的行为及其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然生态。对世界心怀虔敬,这其实是人与世界平等相处的表现,但在人过分夸大自己的创造力以后,从局部和个别事例来看,这种创造力是相当巨大的,但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人的行为很有可能又是一种难以拯救的灾难。
生态还是自然的好。在水汽丰沛的地区,人们完全可以享受无尘的境界,这又是对自然辩证法的有力证明。反之,人类居住环境条件的日益恶化,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对自然的过度干预,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严格来说,自然生态是不能通过人工完全恢复的,自然生态的内在运行程序是人力无法复制的。
从物理环境上升到人文环境,从自然场景转换到人文场景,文章的构思可见用心!
欣赏新作,问候敬版!
15#
发表于 2015-9-7 09:42 | 只看该作者
自然与人休戚相关,用心看世界和事物,在一风一尘中感受和感慨,过往如烟,留在人眼里和内心的,永远是美好。学习了,问好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2 05:26 , Processed in 0.20404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