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常听老人们说起一句口传数百年的话:咱们是海丰吴,从外面迁来的。当时六七岁的年纪,哪知道海丰吴是什么概念,大概能了解的也就是说是外来户的意思;再稍微大了一些,再次听老人们说起,便渐渐对海丰吴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海丰就是无棣,或许我们的祖先就是从无棣迁徙而来的吧。当时的我并没有对此产生太大的兴趣,觉得这似乎和我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毫无关联。
转眼间到了小学的年纪,让父母很操心的事情是我不爱说话,内向害羞,看了生人总是低着头,见了至亲的人也只是简单的打个招呼而已。爸爸妈妈对我的表现很是失望,他们便经常的教育我说:“你长大了,要有礼貌,看到长辈主动说话,要给长辈让路,别没大没小。”说实话,当时这是委屈的不得了,觉得自己就是个孩子嘛,干什么那么苛刻。村里有喜欢逗小孩的两位秦姓和张姓老人家,因为我的名字叫小牛,所以他们总是叫我小牦牛蛋子,有的时候还掐掐我的屁股,当时我还不了解人家那是对孩子的喜爱,有时候自己生气了,就口带脏字的顶撞前辈们几句,孰不知,这可闯下了滔天大祸,我的“罪行”被爸爸经过严格的“审讯”,被罚站了两个小时,好像是屁股上还留下了几个红红的印记,这件事情我记得很清楚,从那以后,我变得礼貌了很多,慢慢的,村里不再说我是个不爱说话的孩子,在爸爸妈妈面前的夸赞也多了起来。
父亲兄弟三人,排行老三,我在家族中也是最小的,有一个姐姐,五个堂哥,一个堂姐,这种优越的地位让我很是受宠,哥哥姐姐们的爱护,至今是我温暖的回忆。大伯是村支部书记,我和他家的四哥相差一年,感情笃深,记得那时我十三四岁时候的一个春天,和四哥在大伯家玩耍,这时,带着厚玻璃眼镜的伯父走了进来,当时我们对他都是有所敬畏的,可能主要是畏吧,因为他总是一脸严肃的样子。他进来没和我们说话,而是拿出两张村委会的红条纹信签纸,喊我们到他身边,大伯对四哥说:“小杰,小牛是你弟弟,你写个书面材料,让我看看打算怎么照顾弟弟。”然后转过身拍着我的肩膀,说:“小牛,吴杰是你个哥哥,你要尊重哥哥,你打算怎么做,也写一下,我看看”。我和哥哥相觑一笑,觉得大伯太官僚了,当官上瘾嘛。但是,我们没有反抗的权利,都在小茶几上写了起来,四哥写的是“我一定会做到不欺负弟弟,爱护弟弟,不打弟弟,好吃的让给他,多关心他”,我写的是“我会时时刻刻尊重杰哥哥,不和哥哥顶撞,听哥哥的话,多向哥哥学习”。大伯看完,很满意的点头微笑,让我们签上自己的名字,很郑重其事的塞在了穿衣镜的背后缝隙里,然后拉着我们的手说:你们记住了,十年以后,就拿下来看看,看看自己做到没有。这一晃,二十年过去了,我和四哥感情更深,大伯再也没提过这件事情,但是我却始终记得那个感人的场景,不知道纸条还在不在。
我的命运可以说是多舛的,父亲在我十一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但是母亲硬是用一米五的身躯养育我和姐姐长大成人,在这母亲饱受艰辛的岁月里,我没有听到母亲一句的抱怨,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两个孩子,依然坚持承担对奶奶的赡养义务,大伯大娘商量说不让母亲种奶奶的地了,可是她依然坚持着,她说:“小月(姐姐的名字)她爸爸没了,我得替他尽这个义务。”2007年,奶奶病了,母亲愣是坚持从东北姐姐那回到老家照顾,每次回到老家,说到此,家里人都对母亲挑大拇指。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些倔强,但倔强的像钢铁的脊梁,给我精神上最正能量的支撑;有些时候,社会总是有些世态炎凉的,人总是有些趋高踩低的,孤儿寡母的日子,少不了别人异样的眼光,可是母亲天性的善良却始终是我一生的财富,如今的姐姐成为了一名国企管理人员,我也成为了一名副科级干部,有时候和母亲无意间聊起那些伤心的往事,个别失望的人,母亲总会对我说:“过去的就过去了,咱不能记仇,宰相肚子能撑船,你撑不开船也得撑开个小推车吧,你祖上都是厚道人,你也得这样,别那么小心眼。”我知道,母亲并非是不记得,而是不想让我们记得,孝亲坚韧,宽容待人是母亲给予我最大的财富,我会一生践行。
我的大学是在姐姐的帮助下完成的,姐姐和姐夫辛勤的付出才撑起了现在的我,至今回想起来,在校园的有些往事仍然值得玩味:大学的时候,我是班长,同学们当中有很多的贫困生,每到发放助学金的时候,我都会略有纠结,按照条件,自己应该是特困生了,但是看到有些同学们的状况,确实又不忍心“与民争利”,到了最后,往往是没有自己的一分钱,辅导员老师提醒我没必要这样高风亮节,我总是淡淡的一笑,回应一句:自己省出来这几百块钱吧,我是班长,怎么能和大家争呢。当然这样或许很傻,但是转眼七八年过去了,我不后悔,我没失去什么,却得到了让自己心胸更宽广的力量。毕业考上公务员以后,整个大家庭都为我感动自豪,但是,我的长辈们,我的哥哥姐姐们都不忘嘱咐我一句话:年轻的时候多吃点苦没什么,千万别贪小便宜。不贪小便宜,简单几个字,从几辈人口里说出,这或许就是家风的力量。
出于对家族文化的热爱与责任,受家中老人嘱托,今年春节过后,我和四哥整理家谱,寻找族源,经过半年苦苦的追寻,得吴氏同祖专家考证,终于觅得根源,我们确属海丰吴氏后裔,才对海丰吴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北迁始祖吴传原为安徽休宁人氏,后进士入元大都(北京)为翰林院侍御史,然元亡明兴,吴传携子孙至永平府迁安县耕读继世;明永乐二年,明成祖下旨移民,补充畿南地区人口。吴士义留守祖籍迁安县,吴士安兄弟五人奉旨迁徙至海丰(无棣)、盐山各处,以后吴士义长子吴高崇又从迁安迁出,徙居盐山县中留村(今属黄骅市),形成海丰吴氏的六大支脉,我支即为士义公长子高崇公后人,十三世祖因天灾谋生迁至庆云崔口繁衍至今。因长门吴士安居海丰地,历史上统称为海丰吴氏。在几乎整个明代,我们海丰吴氏是以耕读为生的,可以说是边耕读边读书,孕育了深厚的学而仕则优的耕读济世文化积淀,到了清代,海丰吴氏族人便如朝日喷薄,群星璀璨,整个海丰吴氏在清朝三百余年大约出仕为官者四百人之众,其中最为优秀的则是无棣长门吴士安家族,素有“七巡抚、八侍郎、九封光禄,三翰林、五资政、十朝邦禁”之美誉,家乘宝印为“祖孙父子兄弟叔侄进士之家”。
自己是一名出仕者更是一名文人,有着对文化的真挚热爱并不懈追求,我感谢父母长辈给我的循循教导;祖先的辉煌不能成为我们骄傲的资本,因为那已经是属于历史和过去的荣耀,但是祖祖辈辈血液传承流淌下来的重文崇儒,厚德循礼的品质却始终鼓励着我的祖辈、我的父辈和我们,我们也将把这种祖辈留下的善良、厚道、仁爱、孝道、责任、感恩传承下去。
族风淳厚,浸润我心;崇德重礼,唯有远行。
山东德州市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 吴金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