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6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追随经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5-24 0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追随经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曾被认为是一个人心灵的长征和身体的长征,曾被认为是一个人是不是见多识广的标志,也曾是我们对自己人生阅历的一个远大向往。

  坦诚地讲,面对这八个字,我一直十分惭愧。第一,我没有行过万里路,有生三十多年,我绝大部分的时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没有离开过甘肃天水这个陇上小城。一直到前年,我的远足,仍然是西到兰州为止,是去求学;东至西安而返,是去旅游结婚。所以,我的笔下一直没有西藏的雪山,没有新疆的黄沙,也没有大海的涛声,如果一个作家的笔下一定得有这些,那么,我承认我就不是一个作家。第二,我也没有读过万卷书,我时常为自己的读书太少孤陋寡闻而内心不安。我有时真想不通:都是一样的时间,为何别人的嘴里却老是有新的书名新的人名新的名词,尤其是当别人评论我的文章说“你的文章中知识的含量越来越多了”时,我更是如坐针毡,因为我知道,他这句话的另一个意思,是说我的写作,距离“知识分子写作”或者学院派的学者化写作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如果说一个作家的文章里一定得有对外国作家与古代先贤的文字引用,那么我承认我也还不是一个作家。

  坦诚地讲,我确实好久好久地为自己笔下游踪和引用的荒凉而不安。

  有一个人曾给了我人生不必行万里路的安慰,他就是美国小说作家福克纳。福克纳一生没有离开过他生活的那片土地,相比于那些行动文学家,他可以说是足未出户,然而众所周知的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于世界人生的深刻洞察与完美表现。然而,福克纳虽然让我不再时常向往远行,虽然让我不再为自己的足不出户而自卑,可是,他却并没有打消我的另一个顾虑,也就是说,我依旧为自己文章里名人名言或者怪人怪言尤其是外国人的外国话之缺乏而不安,也一直在努力找些这样的东西来试图为自己的文章增添些“知识含量”与“书卷气”。

  是谁让我最终走出了这种不安?是谁让我最终彻底地放弃了对人生脚的过程(行万里路)和眼睛的过程(读万卷书)而终于发现了心灵过程的重要?

  是刘亮程!

  刘亮程以《一个人的村庄》迅速享誉,被称为是中国二十世纪最后一位散文家,读他的作品,对我最大的震动或者说是安慰,就是他的文章中,几乎没有引用,或者连成语也很少。我们不能怀疑他的读书之多。没有读书没有破万卷,他的笔下不会如此如有神助,可是,他却明确地在自己的文章中拒绝了引用,他用自己朴素的语言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农民”的尊严:不靠在文章里掉书袋来提高身价,不顺着别人的口气感叹唏嘘。他好像在向我讲述着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人(不管他是工人也好,农民也好)的心灵和生活之间,应该是一片草地与泥土的自然旷野,而不应该是成语与名言的赫赫墓地。他就写一个人的村庄,他不行万里路;他就用农民的口气来讲述,他不在那儿表现自己也是读过了万卷书的。他和福克纳一样,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人心灵的远足和心灵的博大,他们的人生与作品,就是我们人类的心灵之歌。当好多现代人把自己日渐萎缩在他人与物质的躯壳里时,他们却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天然胴体与赤子之心。

  他们给我的启示是巨大的,他们让我终于明白了:一个人可以不行万里路,只要他从来没有停止行动;一个人也可以不读万卷书,只要他从来没有停止读书。

  毛泽东说过: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于是我认为我的读书,就应该是读经典的书。世界上的书很多,可是成为经典的书却很少,一本书而要成为经典,其间的道路何其漫长。一部书而要成为经典,它必须出其类而拔其翠。

  一般人对待书,基本上是一种对待材料的态度,然而我对待书的态度,则是对待工具的态度。一节木头,只有一节十分出众的木头才能成为我们手中的斧柄,成为工具。工具是从材料中脱颖而出的一部分,是材料的背叛者也是材料的升华。这也正如人与神的区别:人其实就是神,一如木棍和斧柄都是木头,可是神却毕竟不同于人,因为它来自于人而高出于人,是人的升华与质变。平凡者与高尚者其实也都是人,然而,高尚者也毕竟不同于平凡者,因为高尚是金,而平凡者则是金出于之的石头。

  所以,我认为与其追随木棍,不如追随木柄;与其追随平凡,不如追随高尚;与其追随人,不如追随神;与其追随一般的书,不如追随经典。于是我的读书态度,就是反复地再三地读那几本已为世人公认的经典之作,追随着伟大人物的脚步,让他引领着我前进。于是,我也就不会为自己寥寥的几本藏书而惭愧也就不会为自己赶不上读书的时髦而不安了。

  《歌德谈话录》第88页说:“我每年都要读几部莫里哀的作品,正如我经常要翻阅版刻的意大利大画师的作品一样。因为我们这些小人物不能把这些作品的伟大处铭刻在心里,所以需要经常温习,以便使原来的印象不断更新。”是的,伟大的作品,的确需要我们不断地重读。“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这是从空间上讲的,如果从时间上讲,是不是“有多少次阅读,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呢”?同时庄子说得也很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这可是大师的箴言啊。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5-5-24 09:45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可以不行万里路,只要他从来没有停止行动;一个人也可以不读万卷书,只要他从来没有停止读书。
量与质之间的关系,首先取决于质。囫囵吞枣式的数量并不能引起真正的质变。
3#
发表于 2005-5-24 14:35 | 只看该作者
“反复地再三地读那几本已为世人公认的经典之作,追随着伟大人物的脚步,让他引领着我前进。”

要得也要不得,不敢苛同!

文人写作到一定程度都喜欢卖弄几下,怎么卖弄无非是引经据典,可事实上,文人写出的东西越来越为文人这个圈圈里的人传读,因为那么多经典你捧着肚子大笑,而不知典故者,不知道为何发笑,于是有时我很讨厌纯文人的作品。
4#
发表于 2005-5-24 14:40 | 只看该作者
  所以,我认为与其追随木棍,不如追随木柄;与其追随平凡,不如追随高尚;与其追随人,不如追随神;与其追随一般的书,不如追随经典。

雪笑兄此文道出了读书的态度,对学子们很有帮助。:))
5#
发表于 2005-5-24 19:50 | 只看该作者
所以,我认为与其追随木棍,不如追随木柄;与其追随平凡,不如追随高尚;与其追随人,不如追随神;与其追随一般的书,不如追随经典。

"与其------不如"充满了人生的选择,倘若没有大量的阅读与思考,那么,如何选择?这与其是一个个人命题,不如说是一个两难的过程,后者充满对前者的否定却又不得不依赖前者,这或者才是人生的真意味.
6#
发表于 2005-5-25 09:20 | 只看该作者

读书在培养本源

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最后一位散文家!
7#
发表于 2005-5-25 09:33 | 只看该作者
读书行路多少,只是相对而言.
雪笑先生没有必要寻找什么安与不安.也没有必要找出福克纳与刘亮程来作比.只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地去多走多学就行了.
先生的文字,多源于生活情感的感悟,这也很好啊.
博采百家,贯通中西,时间是第一位的,而我们的许多人恰恰时间太少.但当成一个目标,总有好处.
8#
发表于 2005-5-25 13:00 | 只看该作者
刘亮程的散文读过几篇,甚是喜欢。
9#
发表于 2005-5-26 20:08 | 只看该作者
  大象无形。
10#
发表于 2005-5-27 10:2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旭日东升 发表
所以,我认为与其追随木棍,不如追随木柄;与其追随平凡,不如追随高尚;与其追随人,不如追随神;与其追随一般的书,不如追随经典。

"与其------不如"充满了人生的选择,倘若没有大量的阅读与思考,那么,如何选择?...

我读此文,些许感受,就教原作,不得回复,切切伤心如斯!盼思量,期结论!
11#
发表于 2005-5-30 06:24 | 只看该作者
近来少读书,想来惭愧~~`见故人文,些些感受,镌字品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 12:53 , Processed in 0.04853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