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94|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研究透了天地人,才能写出有意境的散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9-22 12: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研究透了天地人,才能写出有意境的散文          谢有顺   贾平凹   孙绍振

        第六届在场主义散文奖颁奖期间,一场主题为“穿越千年·对话东坡”的名家对话活动中,作家贾平凹,文艺理论家、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孙绍振,文艺评论家、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同台对话苏东坡散文的当下关怀。

  贾平凹:要把苏东坡说透,不仅要看其散文,还要看其词,看其诗赋、绘画、家世、时代背景、仕途、经济、政治建树、爱情亲情友情等一系列因素,全面了解以后,你才能读懂苏东坡,也才能读懂苏东坡的散文,才能了解苏东坡是个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我为了学历史上大家的文章,就把他们的所有作品文字全搜出来看一看。当时看《古文观止》,特别喜欢归有光、张岱的文章,觉得《古文观止》里收集的太少,就到处找,把他们的文章都过了一遍。后来发现,他们也就写了那三、四篇好的抒情文章,其他的都是谈天说地的,或给别人写序的,或写给别人送朋友的。在这些东西里他们把天地人说清。正因为他们研究透了天地人,才能写出有意境的散文。就比如说,一个大土堆上只长一棵苗的时候,那棵苗肯定长得粗壮。所以每个作家都是这样,苏东坡更是这样。苏东坡一生大量地做其他的事情,他一方面才气特别大,一方面他从事不同的工作,为他积累了太多的社会经验,他才写出了这么多好的文章。
  谢有顺:今天谈苏东坡,总是和他的散文连在一起。其实在古代,恐怕是没有“散文家”这个说法的,甚至恐怕也没有“书法家”这样的说法。他们不认为文学艺术这样一种文类要切割得那么细,他们可能被统称为文人。
  苏东坡是文人,他的诗、书、画、印,可能都囊括在这个概念里面了,就像贾老师所说的:你要了解苏东坡,要了解苏东坡这个人,你要读懂他的散文,也不能就散文论散文,要把他放到他这个人的生活史、文人写作史的大背景里面。这个观点,其实是我们中国文学非常核心、非常重要的观点,有“文如其人”这个说法。
  我曾经看过一篇论苏东坡的文章,大概意思是苏东坡无需作文,因为随意记事、随意写就是文章。苏东坡被我们反复提及的比较正式的文章,有《前赤壁赋》等等。其实,苏东坡的文章中有大量的属于奏折、杂感、碑记,甚至是一些信札,这些更能够鉴定出苏东坡的看法。所以,光读他那些比较正式的文章,不足以了解这么一个体量的人,要全面地了解他,就要了解他的文章、书法、生活中的趣事。
  贾平凹:评价散文,不了解作者的全部东西,有时就搞不懂,他写得好,好在哪里?张岱、归有光一生就写了那么几篇散文,而上百万字的文集,却是杂论、诗词、进寿、贺词、序言之类。但正因他们写了那么多,参透了天地人事万物,写抒情性散文就可信手拈来,脱口而出,不做作、不媚情。所以,我主张不要专门做散文家,尤其抒情性散文,哪有多少情要抒呢?画家也是这样,所以有常画常不新的说法。
  反过来说苏东坡。苏东坡到了民间,他壮大了抒发人生的感怀,领悟了人生的大意义,而进一步获得了文学的大自在。古人讲文章知命达观,命达就入仕途,就是主流。从古到今,仕途是最扼杀人性的,而人性又恰恰是文学的根本。所以好文人都是在仕途上落寞的,失去主流的。
  苏东坡在失意后,了解了自己的角色和处境,获得了人生的自由和文章。什么叫自由?就是了解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苏东坡的一生,用一句话说,就是曾经在高高山上站,也曾经在深深谷底行。苏东坡说过,“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其中“不合时宜”“独弹古调”完美了他的人格理想。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深思:不论当下发生了什么,人要获得自我。一般情况下任何事一发生,你先有感觉,再立即做出反应。如果你能了解这件事发生了,你做出了反应,这个时候你就获得了自我。这就是说,一旦有了自我,你就会有正确的办法处理。
  这就又有一个问题,如果有了“自我”,你就不会偏激,不会愤怒或痛苦。愤怒和痛苦都是你毫无意识时发生的。也就是说,任何事情一旦来临,你都在“那里”,你都会“接纳”,而不是逃避。什么叫逃避?谴责是种逃避,辩护也是一种逃避。这就说到了在场主义,目前很多人写文章,人不在场,脑子也不在场。所以说,在场不在场是一回事,在场或到场做出反应是另一回事情。在当下社会,到场或在场,是一种良知;到场或在场表达出任何愤怒和痛苦,是良知人群中的精英。文章写到这个地步就是相当好的了。而接纳自我的存在,是精英中的超越者,这就是苏东坡。苏东坡受了那么多苦难和失意之后,也就是很多苦难他都在场,但他的文章没有一句刻薄的话,没有一句愤怒的话,没有一句指责痛苦在他的诗词赋中。中国人以天为上,以天为高。但现实中,常常不相信天,不相信生命。总是竞争、焦虑、嫉妒、恐惧。实际上这就阻止了天道运行,阻止了生命行走,而放下一切,让天运作,人就恢复一切本来正常的感知,恢复到自己的角色,就能明白自己的角色和处境,就是真正的活人,这样就是苏东坡。
  西方的现代艺术以及后现代艺术,是以“自我”的发泄作为艺术源泉和创作动力,中国则是以修养构建一种“人格”。这种东西不是政治的,也不是概念的。是非理性的,但又离不开理性,带有群体性和积累性,是在建构这个群体性、积累性的理想过程中,建构个体的“自我”,在这种建构中完成自我。苏东坡之所以千年来中国人推崇他,就是因为他代表了中国人的人格理想,而这种人格理想又集中体现在他的文学中。
  谢有顺:贾老师提到,这么一种命运坎坷,看起来苦难重重的人生,但是他在文章里居然没有怨气、没有刻薄的话,没有抱怨的东西,没有阴暗的东西。这就是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话,无论人生多曲折,他的文章是刚健的,是明亮的,是饱满的,生命依然是能够滋养的。这就表明,个人生命的能量,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超越的。
  我为什么说这个问题特别值得探讨?我觉得这确实说出了非常重要的写作问题:我们究竟该怎样面对世界,面对人,面对生命?由此,我想起很多年前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写得很好,但是胡兰成不喜欢。他为什么不喜欢?他说:“苏东坡和王安石是政敌,他们在生活中尚且能和平相处。但是,林语堂却在《苏东坡传》 里面帮苏东坡恨王安石。”他说得太精彩了,说出了非常有意思的话:“恨”———为什么在苏东坡身上没有,但后人理解还要帮他来恨?苏东坡本人没有,这就表明苏东坡生命里确实有很超越、很达观的东西;这表明他对人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可能比我们要宽广,要超越。我们之所以有恨,有怨气,终归是因为我们对人的理解还是很狭窄的。
  我记得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说过这样的话:他为什么后来变得宽广、慈悲?因为他看到别人有的弱点,我也会有;别人容易犯的错误,我也会犯。他是站在生命更高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人有非常复杂的一面,有非常丰富的一面,如果没有对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充分理解,你的作品就很难超越一时的怨恨和个人的怨气,达到真正的所谓宽广的、慈悲的境界。
  鲁迅在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之后,为之写了一篇小序言,特别说:“文学要写出灵魂的深。”怎么才是深呢?就是写出善人身上也有恶,恶人身上也有善。他说到了双重的审判,作家应该———当法官审判一个罪犯,说他的恶的时候,我不断地要取证他的善,不断地要在他看起来恶的事实上,说出人还有善,还有光辉,还有亮光,还有希望。因为对人有全面的理解,才有对人的慈悲之心,才有对生命超越的、仁慈的、宽广的,才有对人的现实恩怨的、计较得失的赦免。
  我曾经有个表述:中国当代文学中,心狠手辣的写作太多,就是写黑暗的经验,写痛苦、绝望、焦虑和人生的黑洞般的经验写得非常好。二十世纪以来的文学,应该说这样的经验写得特别好,但是,写不出人的善、温暖、关怀、光辉和光明的东西,即便有,可能都是很假的。一个作家没有能力证明善、光明是真实的,也就是说我们习惯了这种黑暗的写作,习惯了心狠手辣的写作,尤其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文学,基本上是黑暗的和心狠手辣的写作,对人毫无同情,缺少对人的宽广的、慈悲的心。
  在中国文学里面,有这样的传统,那就是对生命的理解、对世界的超越的、达观的理解,假如我们写作中多一点超越的东西,多一点生命中刚健的、明亮的、慈悲的东西,少一点个人的斤斤计较的东西,中国文学的今天会宽广很多。
  孙绍振:苏东坡懂得珍惜生命,他生活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饭也吃不起,刚谪居黄州的时候没有粮食。但他还是很热爱生命,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赤壁怀古》。我们实际上没有真正读懂和理解苏东坡的深刻,他的爱情,他的亲情,他的生活。我觉得,真正能读懂《赤壁赋》的也不是太多,我们看 《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后来范成大跑去一看,根本就没有,苏东坡就是一种逆境中的豪气。但光有豪情还不行,人生就是一种苦难。不能只是看到抒情,不能光看审美,否则看不懂苏东坡。
  要读懂苏东坡的文章,光有抒情是不行的,你得有思想,人生是件很难办的事情,可生活往往不是想象,而是很深刻的道理。所以我讲“审智”,没有智慧,感情就不能解决问题。
  谢有顺:前面贾老师说,他的散文是业余的,他不喜欢专业写散文的人写散文。容我说句冒犯的话,我认为,最好的散文,都不是专业散文家写出来的。散文本就是业余的艺术,用张爱玲的话来说,是读者的邻居,是一种谈心式的自由事。如果没有进入到这种自由的境界,确实是写不好散文的。所以我发现有些散文太像散文了,你明显感到,作者坐下来打开电脑就是要写文章了。
  作家叶兆言曾经对我讲了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有意思。他说,周作人的散文堆砌很多材料,引用很多东西,他的很多散文都是给报纸写的。如果报纸的编辑给周作人约稿,说这个八百字的专栏是他的,周作人的习惯,写到八百字就结束了,不管这句话有没有结束,不管这个意思有没有解释,反正写到八百字就句号。如果从一篇文章的角度来看,你经常感觉到这篇文章没有写完,不完整;但如果编成一本集子的时候,就非常好看了,有错落,有参差。我发现有些散文家,每篇文章都写得很工整,每篇文章都是开头、高潮、结尾。从修辞的角度来看,每篇文章都像文章,但是编成一本集子就很难看,非常单调,篇篇如此,没有破绽,没有旁逸斜出。这就表明,周作人在写这批文章的时候,确实有自由的心性,所谓笔之所笔,笔之所到———随意,如水一样。这就是写作的一个秘密。
  胡兰成还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他嘲讽现在的一些书法家,纸一铺就开始写书法了。他们的书法拿来写字,王羲之的书法拿来记账,平时买菜记账、记一个便签都是书法。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日用,这个艺术就不能长久。为什么现在有些人不喜欢书法,就是不能日用。其实,散文也应该可以日用,为什么我们把苏东坡谈诗、谈情、谈砚台、碑记、奏折,放在一起就觉得很丰富?我相信,那个时候苏东坡一定不觉得自己是在写文章,就是心之所至,笔之所到,随意挥洒。你生命里要有这样一种文采。
  这就是为文的境界,那种自由,那种随意,那种心之所属,那种生命中恣意的挥洒。这就是大作家,大艺术家的自在境界。有时候,我们太缺少这种东西了,太把写文章当文章了,太把文章经营得工整、修辞、华美,太有一个文章的框架,缺少这种生命自然挥洒的东西,限制了生命的宽度、广度和厚度。(原文有删节,标题系编者所加)
2#
发表于 2015-9-22 12:31 | 只看该作者
读了。很好。很值得我们评者读读,也值得写者读读,特别是写散文及作散文评价的人读读。
3#
发表于 2015-9-22 12:32 | 只看该作者
太像文的文,原来境界也不过如此。
4#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13:25 | 只看该作者
梁星钧 发表于 2015-9-22 12:31
读了。很好。很值得我们评者读读,也值得写者读读,特别是写散文及作散文评价的人读读。

因为偶然看到,读了一遍感觉不错,就转过来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13:29 | 只看该作者
梁星钧 发表于 2015-9-22 12:32
太像文的文,原来境界也不过如此。

文章当然是妙手偶得最好,不过也有心机在里面就是了。我最近读洪迈写了40年尚未完成的《容斋随笔》,感觉知识真是包罗万象,就是因为这里面有他一生的心血呢。
6#
发表于 2015-9-22 13:40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为文的境界,那种自由,那种随意,那种心之所属,那种生命中恣意的挥洒。这就是大作家,大艺术家的自在境界。有时候,我们太缺少这种东西了,太把写文章当文章了,太把文章经营得工整、修辞、华美,太有一个文章的框架,缺少这种生命自然挥洒的东西,限制了生命的宽度、广度和厚度。

原来文章是随意作的。学习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15:48 | 只看该作者
戈眉 发表于 2015-9-22 13:40
 这就是为文的境界,那种自由,那种随意,那种心之所属,那种生命中恣意的挥洒。这就是大作家,大艺术家的 ...

谢谢阅读支持,祝福中秋快乐!
写散文的人,一定要爱好广泛一点,涉猎广泛一点,而后厚积薄发,形成气候。
8#
发表于 2015-9-22 16:47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
9#
发表于 2015-9-22 18:05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5-9-22 15:48
谢谢阅读支持,祝福中秋快乐!
写散文的人,一定要爱好广泛一点,涉猎广泛一点,而后厚积薄发,形成气候 ...

是这道理,中秋快乐高老师
10#
发表于 2015-11-17 21:49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感谢分享
11#
发表于 2015-11-17 22:17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5-9-22 13:25
因为偶然看到,读了一遍感觉不错,就转过来了。

我转起走了,谢高版
12#
发表于 2015-11-17 23:02 | 只看该作者
文以载道,还需自然天成。写文作文还在于一个人的心态,摆正了心态便是大天地,能容纳万物,能行云流水。
13#
发表于 2015-11-17 23:27 | 只看该作者
戈眉 发表于 2015-9-22 13:40
 这就是为文的境界,那种自由,那种随意,那种心之所属,那种生命中恣意的挥洒。这就是大作家,大艺术家的 ...

上当了!
14#
发表于 2015-11-23 11:38 | 只看该作者
有时候,我们太缺少这种东西了,太把写文章当文章了,太把文章经营得工整、修辞、华美,太有一个文章的框架,缺少这种生命自然挥洒的东西,限制了生命的宽度、广度和厚度。:victory:
15#
发表于 2015-12-6 20: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幽谷幽兰 于 2015-12-6 21:12 编辑

  • 大家就是大家,读来,太有收获了!
再三品读,终生难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 13:03 , Processed in 0.16873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