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5-10-1 11:31 编辑
读邹安超散文《湖畔农家》 梁星钧
邹安超散文《湖畔农家》要急交一家名物,她让我先给看看,实说我近来事忙心浮而两读都没有结果(因每次都有事被打断),原想抓下读初感受的愿望终没能实现。
趁今天是个琐事尽去的周末我赶紧再读。 或许作者是太过于谨慎小心(想想发那么高级别的国内名刊谨慎小心点也正常),文章的一开头就给人一种“咬文嚼字”的感受:“绿树掩映下,山峦和山坳密布逶迤,把空气涵养得清新湿润,高密度的森林覆盖,翠翠茵茵,仿佛绿色汁液穿透视神经一下达五脏六腑,气息瞬间丰盈起来,有了静与幽的第六感。人穿行其间,像被负氧离子强剂注入,神情昂扬。” 我们说写文如乐器弹奏,第一声就是定调,这决定了乐曲的后面走势,故此没有谁不重视第一声的。行文又何尝不如此?作者像一位素描画师,绿树掩映是一画,山峦山坳是一景,空气清润是一觉。这里要特别注意她用的几字:“涵养”本指一个人的内涵功力,此特指景的内容含量;“仿佛绿色汁液穿透视神经一下达五脏六腑”,“汁液”是对绿的醉态描绘(有如穿透了人体人心);“气息瞬间丰盈起来,有了静与幽的第六感”,“丰盈”是对绿树环抱的山间气息的形象概括。初读这些我略感别扭,细读才体会到作者捻字的力度。在我看来作者如此开头既是一种定调,也是一种强大的介入。好的作家都是这样,他们总是善造“场”,给你思维一种强大的占据。 作者先总揽这里的乡村图景。我们看下这些关键词:幽静与墨翠,绿色植物的湿润气息,草木的清香,兹竹相拥。这里有个特别形象的比喻,“湖四周兹竹相拥,在山风吹拂中摇曳着纤细的腰身,似挺立的哨兵”。也有一句概写,“哪家种子刚播下,哪家孩子去上学,哪家小伙娶媳妇,哪家姑娘嫁他乡……”,这是前面提到的哨兵监视的,也是我们每个观者尽收眼底。 再具写“串架壁”的穿斗屋在哪里,什么色,什么样,其情状,是“呈显一种拙朴与安详”。 其间,作者间入故乡的情韵。实际上,是勾勒了一幅传统农家的生活图画。这样的农家,不是具体的哪一家,也不是没出处,没对应对象,而是一种抽象的概括,把传统农家的生活沉淀,然后剪贴,剪影成一种抽象而深得农韵的风情速写。原以为作者跑题了,说到了自己及一般的农家,原来,她还在作铺垫,最后巧妙地点明:这样的爱,此时此地,也氤氲在圣天湖周围的山峦坡地里。 当然我在三读这段插入文字时想到了两点:一是这段跟本文有多少关联?一个人趁午饭还没好去湖边走走很正常,由湖水荡漾想到故乡之水之人之农事也自然不过,但跟本地的本质关系到底有多少同?是什么?文尾虽说了是一样,但怎么个一样没多少说服性;二缺乏一种对比的层次感。 读此篇,我一直在关注作者对景点的特写,这时方已出现:圣光湖的水,清澈诱人。腊肉的香气,嗅人“几步窜上院坝”,之后是农家菜对客人的招待,以及村民对来来旅游开发剪影的美好展望。散文在这里结束。我们发现,作者在本篇投入更多的是写乡村或者说故乡风味,而稍有遗憾的是对这一特色景点的特色仍然着笔不多,或者说深化细化都还不够。当然作者越往后写越放松了。说到此处我想起我近来读的一些名家经典写法,不必面面俱到,但抓点必须独到。 当然我读这篇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即我几番都是把这篇当风景游记来读,但作者说这篇并不是游记,而是“这篇我是想来表达这个地方还没被现代气息占领时的容貌,一旦旅游开发侵蚀了,以后将与我故乡一样,被工业的脚步破坏它的生态平衡和打破纯朴的农村生活”,这就引起我重新再读的兴趣,之后我想从文章结构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去重新思考,只惜也终没能坚持下去,我就对作者直陈了自己的最新感受:还是“泛”了点,抓“特”字不够,还缺少一种大家风范的明朗简洁。但我也不否认这篇文字的实力基础:笔力深厚,词采出众,描写见长,融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于一炉,调动了人的身心及情感,不管那家名刊最终是否采用,我都认为是篇不错的精致美文。(2015,9,2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