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08|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阳谷县的雪——读《水浒》笔记之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12 1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起英雄武松,人人皆知他是一个打老虎的英雄,然而,如果把武松的英雄只理解为打死了一只区区动物的老虎,那也太不理解作者惊天动地的奇才了。统观武松一生,打死景阳岗的老虎,只是他“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走下景阳岗,这个七尺男儿,马上就要与另一只老虎不期而遇了,这只老虎,就是他的嫂子潘金莲。

  把女人——尤其是美丽的女人——视做老虎的理解,以一段佛家故事最为著名,它讲的是一个小和尚从小出家,对红尘中事全无知晓。一日随师父下山入城,碰到一个美丽的女子。小和尚心里禁不住嘭嘭乱跳,跳得自己莫明其妙热血沸腾。他忍不住问:“师父,这是个什么东西?”师父知道徒儿动了凡心,就说:“这是一只老虎,会吃人的,可怕得很。”晚上回到山中,小和尚生来第一次神不守舍,因为他的魂儿早已被美丽的女子勾去了。师父就开他的玩笑,问他一天来所见所闻,什么是让他最难忘记的。徒儿认真地答道:就是那只老虎!

  所以,杨义先生在他的《中国民间文化精神的史诗》一文里说《水浒传》:“除了写景阳岗打虎显示武松的神勇之外,其实还写了武松与五个女人的纠葛……这五个女人有美有丑、有贞有淫、有真有假、有爱有恨……从各个角度撩拨你、纠缠你,从而把你的心理行为、人生态度的角角落落都抖腾出来了……景阳岗的吊睛白额大虫是‘山中之虎’,女色则是‘心中之虎’,在《水浒传》的作者看来,山中之虎可怕,心中之虎更可怕。武松正是既征服了山中之虎,又征服了心中之虎,才成为中国民间无限佩服的堂堂正正的一条好汉。”

  这五个横在英雄面前如狼似虎的女人,一个是淫荡而漂亮的嫂子潘金莲;一个是野蛮女友母夜叉孙二娘;一个是与武松有过“亲密接触”的有点傲气的快活林蒋门神的小妾;一个是鸳鸯楼的玉兰姑娘,一个是蜈蚣岭的张太公之女,其中与武松的关系最为微妙的,就是潘金莲。

  武松在阳谷县与兄长相遇后,住在了哥哥家里,“不觉过了一月有余,看看是十二月天气,连日朔风紧起,四下里彤云密布,又早纷纷扬扬,飞下一天大雪来。当日那雪,直下到一更天气不止。”就在这一天,潘金莲决计要向“踏着那乱琼碎玉归来”的武松摊牌了:“我今日着实撩斗他一撩斗,不信他不动情。”而这位女子以她的观察与判断说出的最让武松感到震惊的话,应该是这一句:“只怕叔叔口头不似心头”,因为这句话,直接是承着武松说自己:“武二从来不是这样人”而来的。

  这两句话,一句从英雄自己口里道出,一句从女子口里道出,却殊途而归于天下英雄的人性之命门,那就是他们的“口头”与“心头”剧烈的交锋,就是他们身上两种截然对立的力量复杂的搏斗。古语云:英雄难过美人关,它讲的是一种人性的真理,它说的是我们的心,论心自古无完人;可是同时,无数的英雄毕竟还是过了这个难过的美人关——尽管过得十分艰难——的事实,却也道出了另一个真理:伦理的真理,这种真理说的是我们的行为事实,在我们的文化中,可以发乎情,但是必须止乎礼义。且听武松对他嫂子“睁起眼来“讲的那一段斩钉截铁般的宣言:“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嫂嫂休要这般不知廉耻!倘有些风吹草动,武二眼里认得是嫂嫂,拳头却不认得是嫂嫂!再休要恁地!”

  听了武松的这一番“口头”,潘金莲“通红了脸……自向厨下去了”,她当时的心理状况,一定像是整个阳谷县冰冷的雪都落在了一盆炭火上。而武松当时的表情,一定比整个阳谷县冰冷的雪还要“酷”,还要“深沉”。可是武松当时的“心头”想的是什么呢?

  武松给他嫂子的最后一句话是:“……再休要恁地”,正是它给我们泄漏了一些武松的心理信息,十分耐人寻味。这句话显然是武松放缓和了语气后说的。英雄武松并不是粗人,他也知道嫂嫂喜欢自己并非罪莫大焉,至少他也要给自己的嫂嫂一个台阶。这句不再那么铁一般强硬的话其实也表明了武松内心当时的两大考虑——或者竟是顾虑:一为人伦道德,二为做人廉耻之心。换言之,在那个雪天中,在那盆炭火前,在那间屋子里,横亘在武松与他嫂子之间的“障碍”,非它,而是一颗英雄的知耻之心与英雄的人伦精神。因为知耻好名,武松没有在景阳岗回头而成了打虎——山中之虎——的英雄,同样因为知耻好名,武松在这个阳谷县的下雪天里没有回应潘金莲的情欲,而终于成就了自己的另一个更为可贵的形象:另一个打虎——心中之虎——的英雄!

  这是我们中国的民间文化长期认可的一种英雄形象,或者是一种英雄理想,他是善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人们却越来越觉得,他却不一定是真的,同时也不一定是美的。也就是说,人们后来对武松和潘金莲的故事,理解越来越复杂,感情越来越矛盾。那种在武松早已于当天的雪中解决了的矛盾,后来却不断地出现在历代武松与历代的潘金莲身上,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金瓶梅》,甚至有了后来人们对武松与潘金莲故事的一再演义。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世界上本没有无风而起浪的事情,所以人们同情潘氏也好,或者竟说武松是性冷淡也好,也都有其各自的道理。于是,在《水浒传》这个英雄侠义的世界里,英雄的武松光芒四射,可是到了《金瓶梅》的世界里,西门庆却成了时代的大英雄,因为他手里的银子,实在比侠义英雄们手中的剑更为有力也更为实用——

  于是我为天下英雄而长叹的,并不是他们少近女色或根本不近女色,实在是他们越来越打不过银子了。世界上有一只老虎,是谁也打不倒的,它就是金钱。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5-7-12 15:46 | 只看该作者
雪笑兄:现在一周只计酬一次了,你不知道吗?江天置顶的帖子你看看吧:))
3#
发表于 2005-7-12 23:15 | 只看该作者
评水浒的功底了得。
五个女人+武松才真正衬托出一个生动形象的好汉来。
4#
发表于 2005-7-12 23:20 | 只看该作者
雪笑老师的读书笔记,篇篇耐读,不精华一下是不行了,呵呵:)
5#
发表于 2005-7-14 19:35 | 只看该作者
恭喜老师,在同一期内竟有两篇文章都被计酬!
6#
发表于 2005-7-14 19:36 | 只看该作者
先生的读书笔记甚是耐读,好读!

喜欢极了!
7#
发表于 2005-7-15 09:2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有意思,好文字,学习

呵呵,有意思,学习
8#
发表于 2005-7-15 12:30 | 只看该作者
文笔就是好,值得学习。
9#
发表于 2005-7-15 20:59 | 只看该作者
四大名著里有很多让人永远也想不到头的东西,
也许只有这样的东西才会传世不朽吧.
10#
发表于 2005-7-15 21:36 | 只看该作者
  我这个贴子可能要受到批评了。

  雪笑关于《水浒》的一组文章写得很好。可我对《水浒》这本书却有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梁山上没有几个人是真正的贫苦农民。他们并不是因为遭了灾生活不下去了才上梁山的。他们大部分是杀人犯、抢劫犯等犯罪分子,走投无路后才上山的。还有些是军官,被人家用阴谋阳谋拐骗上山了。当然如林冲等人例外。
  高俅害一个人(如林冲),还要再三地考虑和设谋,可梁山“好汉”杀一个人如杀一只蚂蚁。这些人什么事情也干得出来。你看:张青、孙二娘、李立、李俊等人分别杀人越货,开黑店剥人皮,卖人肉包子;张横等“水贼”专事谋财害命的勾当;鲁达打死郑屠,让人觉得有些“轻罪重罚”的偏差犹可过去外,李逵更是头脑简单,好歹不分,身边经常人头乱滚。为坑骗朱仝上山而将四岁小男孩的脑袋劈为两半……就是那位武松也是杀人不眨眼,为了报答施恩的小恩小惠而去大闹快活林,最后杀人杀到了连马夫、丫环、老太太都不能放过的地步。这样的“英雄”确实是太狠毒了。
  我真的想不通,我们这个有着“温良恭俭让”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为啥却将《水浒》这部书尊为“四大名著”之一,并将魔鬼式的人物大肆颂扬呢?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7-16 06:57 | 只看该作者

407你好

我关于水浒的读书笔记,一共写了六篇,在江天版最近连续贴了三篇。原来在春雨版也贴了三篇,题目分别是《迢迢沧州路》、《景阳岗的黄昏》、《黄泥岗散笔》,你如果感兴趣,可以在春雨版里搜索。专门有一个搜索功能。

你对水浒的看法,很好,我想:你对水浒的看法一定不只是这一点。如果不只是这一点,你为何不把它写成一篇文章呢?一个人对一个事物能够有自己的看法,很不容易,而一个搞写作的人的天职,就是把自己的看法用文本的方式展开来呈现于这个世界。

在网上,有这样两种人,一种称之为水手,一种称之为枪手。枪手就是展开自己的人,水手却是这儿三言两语那儿三言两语的人。我知道你不是水手,而是枪手。我自己也一直反对做水手——老清就是生活中的水手,他这儿三言两语那儿三言两语。他忘记了写作者是用笔说话的而不是用嘴说话的。

希望我的话能够给你以另一个角度的提醒。

关于水浒的话题。我这里先提示两点:
一、没有以贫苦农民为描写对象的小说作品,即使在中国古代,也并不是只有水浒,事实上贫苦的农民形象,在中国的古代小说里,还真的是一个“被小说遗忘的角落”。
二、小说的本质,是对事物的审美而不是对事物进行的道德评价。
我们有着“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史,并不能决定我们不能有“将魔鬼式的人物大肆颂扬”的小说史。小说有小说的道德,同情贫苦人也许是社会中人的道德,但是它并非也就一定是小说的道德。比如生活中有一种道德是“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可是,这样的道德显然不适合于小说,以此道德而去观察作家,则十有八九不够道德。
12#
 楼主| 发表于 2005-7-16 0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07你好

关于小说中对英雄人物的描写,我这里再补充两点给407先生:

一、英雄人物之美,是一种人性的残缺之美。

水浒是写英雄的——而不是写平民的,什么是英雄?亚里士多德的理解是:比好人坏,比一般人好。英雄之坏,坏就坏在他们并不是严守道德的,在他们的人生中存在着一种残缺之美而不是完整之美——完美。完美的人均非英雄,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完美的人因为完美,在他们的人生中,不会出现因为性格的残缺而带来的“逆境”,可是,一个没有逆境的人,怎么可能成为英雄呢?想想看,水浒英雄之所以是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由于他们的完美呢,还是他们的并非完美?多少完美的人物在人类的历史中烟消云散了,而多少残缺的人物却以英雄的方式被我们永远记忆。
所以,在小说中,我们应该容忍那些英雄人物的缺陷。高山之旁,必有深渊。正是深渊让他们成其为高大。

二、小说艺术中的道德,是一种“天地境界”的道德。

李叔同以自己的人生印证了一个生命如此的三重境界:自然生命、艺术生命、宗教生命。所谓的宗教生命,有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那就是:一些在社会上法不能容的人,比如大盗与大匪,道德不能容之,法律不能容之,然而宗教却能容之。以此而思之,在自然生命中的恶者,在宗教生命中并不一定是恶者,同样在自然生命中的恶者,在艺术生命中也并不一定就是恶者。冯友兰先生曾这样描述人生的四大境界:一是自然境界。二是功利境界。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天地境界。他说所谓天地境界就是人物的行为虽然合乎道德但是自己却并没有意识到道德,没有意识,自然也无从标榜。在小说中,常常有一些人物正是这样:他们的人生表现常常是不道德的,但是他们的人生实质却是合道德的。以鲁智深为例,这个人浑身上下略无禅相的人,这个喝酒吃肉表现得没有一点佛相的人,竟然独于万众之中而修成了正果,这岂不是正好表现了作者的一种“天地境界”的道德观?
13#
发表于 2005-7-18 21: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回复: 407你好

最初由 雪笑 发表
关于小说中对英雄人物的描写,我这里再补充两点给407先生:

一、英雄人物之美,是一种人性的残缺之美。

水浒是写英雄的——而不是写平民的,什么是英雄?亚里士多德的理解是:比好人坏,比一般人好。英雄之坏?..


  谢谢雪笑的分析。我认为雪笑对《水浒》研究的功底真是深厚。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4 13:37 , Processed in 0.05172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