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15-10-25 22:52 编辑
“仁者无敌”好像是那个电影上的台词,好像连带的画面是某个人被打得七死八活的,忽然灵光一现,浑身像是被打了鸡血似的,高呼一声:仁者无敌,立马反败为胜,昂扬不倒了。
李连杰好像有个电影也有类似的段子,那个胖胖的雷老虎动辄来一句:以德服人,以德服人!
或许是那个胖子原本就长得喜感,也有可能他的发音方法别具一格,我在看过这些画面之后就想乐。不是唯心的,更不是嘲讽的,就是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情绪展示。笃信“仁者无敌”的人自然是醉心于我们的国粹,指望着靠精神的力量便可以通杀一切;而后者更是对于精神力量的极度自信,潜台词是:不是我不揍你,我是想感化你,傻帽!
“仁”这个词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最为凝练的提纯了。夫子把这个当做品德的最高境界,相关的言论也是很多,诸如:“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德行仁者王”等等。无论是孔孟,还是同期后期的儒者,无一不认为“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仁政”是最好的政治模式。
不过,问题的另一面是我们更喜欢别人是这样的,至于对自己大可不必要求那么高。毕竟,克己才能复礼,和自己较劲挺累的,因而,自古而来堪称君子的人是极少极少的,至于政治家,实施仁政的帝王更是凤毛麟角了。
而且,仁者未必就是无敌的。
第一个被尊为“仁宗”的皇帝是宋仁宗,而中国历史上五百几十个皇帝当中,配以仁宗的皇帝也就那么三四位,朱高炽是一个,算是心肠好的,对于骄横的弟弟没下杀手,主政其间听取别人的意见,然后也能给老百姓休养生息的,政声挺好,无奈只当了十个月皇帝就病死了;还有就是清朝也有一个称为仁宗的,就是嘉庆皇帝——这绝对是凑数的,除了解决了和珅狠狠地赚取了一笔之外,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经天纬地的事业,反倒是白莲教什么的造反事业开始做大做强,还有就是好像有一次非常莫名其妙地被两百来人窜到了皇宫,要不是他那什么还算英武的儿子道光处变不惊,真不知道会闹出什么笑话。所以,他既比不上他爹赫赫有名,也不比他儿子勤劳节俭,估计给他加个“仁宗”的称号实在是因为死者为大,给个面子罢了。
道光皇帝没那么垃圾的,不要因为一提到道光就想到割地赔款什么的,然后他就是罪魁祸首。咱们的历史就喜欢断章取义地评价人,今天说这个不好,明天说那么不好,说到最后好像就自己最好似的。这样的心态不好,这个就不展开了。
宋仁宗是实至名归的仁义。他做了四十二年的皇帝 ,生前就有大臣多次给他上尊号为“仁宗”,他不许,觉得自己还不够,看来还挺谦虚。而死后,举国哀痛,老百姓自发地举行了各种悼念活动,纸钱烧得“天日无光”;即便是远在川蜀之地,依然会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最最令人动容的是, 皇帝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又是痛哭,又是建衣冠冢的,完全是发自内心,因为他们没有必要做那个秀。
宋朝的臣民爱戴他,是因为他是个好人;辽国的君臣尊敬他,也是因为他是个好人。在他主政的四十年之间,两国友好往来,自由贸易,辽国很快地汉化,快速地走向文明。其实按照澶渊之盟的约定,当时宋朝得叫辽国为老大,那个地区在世界上的合法国家应该是大辽国,然后辽道宗却说,我要是生在中国的话,也只能当了都虞候罢了,可见敬重绝非虚伪。
他的好人角色是可以罗列出许多的。
一提到北宋,我们总能浮现出一连串彪炳史册的人物,什么范仲淹、欧阳修、包拯、富弼,韩琦、晏殊父子、文彦博,吕夷简、司马光、王安石、曾巩、三苏、柳永等等都曾经在那个朝代活跃过,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纸币交子开始流通,国家稳定,对内对外战争很少,辽国安生了,西夏虽然迎来了他最强的时期,可对于大宋朝也谈不上什么伤筋动骨,历史上也称那段时间为仁宗盛治。我们无法想象,中国历史如果屏蔽了那个时代,将会多么的黯然失色,还算不算是中国的历史。
我倒绝不是这样的文化昌明完全归功于他一个人,但是这与他的好人天性是有关系的。
比如包拯,是谁成就了包拯?皇上想给自己的喜欢的女人张贵妃的伯父当个官,包拯不同意,皇上说,那就给个稍微小点的官,包拯还是不同意,说话的时候吐沫都溅到皇帝的脸上。退到后宫的时候,张贵妃询问结果怎样,皇帝说,你不知道有包拯啊?此事作罢。
按说,读书人是知道君臣礼仪的,况且,发个小帽子真的就能影响国家社稷?随便弄个国企或者下属事业单位当个老总实在是司空见惯的。可是,宋朝那帮文人就是很自信,以为只要我是为国家社稷的,我就能寸步不让,比如那个寇准为了让皇帝亲征,愣是拽着皇帝的袖子不放,真宗也拿他没办法,也还就亲征了。不过寇准结局有点惨,从宰相混到了八品,包拯不然,死的时候还得到了追封,还是可以看出仁宗的胸怀的。
苏辙以一个毛头小子的身份写了一篇文章,说皇帝生活是怎样怎样穷奢极欲,后宫里是怎样怎样美女如云,应该怎样怎样——要知道,这可完全是瞎掰啊!这是属于对皇帝诬陷,搁在谁手里都不行。可是,仁宗笑了一下,这小伙子不还是为国家好吗?后来,还对皇后说,我给后人找了两个清平宰相——另一个当然是苏轼了。
四川一个老秀才写了一句诗“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太守给绑起来了,说这家伙是在写反诗啊,仁宗说,这就一老头想当官当不了写两句诗泄泄愤,不如给个官做——你说,那个老头他能不好好做官吗?就这事要是搁在康乾盛世的话,九族差不多都能给灭掉了。乾隆爷说自己最佩服三个皇帝,一个是李世民、另一个是康熙,还有一个就是仁宗皇帝了,真不知道他有这样的认识是不是因为自己大兴文字狱之后始终心虚?
柳永写了一首首肝肠寸断的词,粉丝无数,仁宗一看,这家伙当官可能不行,再说你自己不是说了吗——“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给他划掉了。三变心里不舒坦,说自己“奉旨填词”,暗含讥讽,可仁宗压根就没追究他。讥讽仁宗的柳永不但没被杀头,填词也没受影响,且填得更加放肆,活得也更加离经叛道,一点都不生仁宗的气,还“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对于放诞的柳永来说,这应该是他的心里话。
历代皇帝中不乏擅于纳谏之人,比如,李世民的名声最好,然后和宋仁宗相比,他们的纳谏更加功利化,表面上听着背地里骂人家乡巴佬,不似仁宗的真诚,仁宗从来不秋后算账。
这似乎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厚道”,是天性使然,不仅仅是对文人这样,对于下人乃至于老百姓都这样。
皇宫里的宴席上摆了二十八只蛤蜊,可他一算,这得不少钱,能干不少事儿,硬是没吃;他办公到夜里,有点饿,想喝点羊汤,可一想到只要他开口的话,这以后每天就得准备着羊汤,也就浪费了,于是给自己忍着;还有次回去之后和皇后说自己口渴,皇后纳闷,那么多人侍候着,怎么能没水喝?他说,我要是说出来的话,那般下人势必要遭受责罚,算了吧!
手下人送来不少美女,他立马就给送回去了,因为他的理解是如果在宫里呆长了,会有感情的,不如趁早送走。
这真是有点“暖男”的气质啊!
这些事不是什么大事,也不一定完全真实,但是,这些事情集中放在一起的堆积而成的一个帝王形象实在是有些另类。我们可以说他宽仁厚道,我们甚至都觉得他有点软弱,这哪是君临天下的帝王啊,这分明是被大臣、被百姓、被下人绑架的老好人啊!
皇帝怕大臣、怕老百姓不是件坏事,因为大臣也好、老百姓也好,没有人是傻子。
事实上也没有人说他老好,一个纯粹的老好人身边不可能围拢着那么多忠臣良将——都说宋朝重文轻武,可就在仁宗朝,还出了个杰出的军事将领——狄青,连范仲淹仗都打得很漂亮,因为,这些人知道给这样的皇帝出力值得。
当然,我们在阐述一个人的时候总是带着自己的感情,喜欢渲染正面,而有意无意地遮蔽负面的东西。仁宗当然有缺点,在他的朝代里,依然未能改变重文轻武的局面,尤其是出现诸如机构臃肿,官员太多,养兵过重的情形,贫富的差距也很大,很多弊政积重难返。尽管我们清楚,养兵也是一种策略,可以威慑别国,宋辽和平与他手里有一百多万的士兵是有关联的,但是,他手下的士兵战斗力实在不值得恭维;而机构庞杂这些问题,他自己也能意识到,也起用了诸如范仲淹之类的政治家,也实实在在地推行了庆历行政,但是,因为改革触及了太多人的利益,他自己毕竟也还够不上雄才大略,做决断的时候也时常犹豫反复,加上改革的践行者也准备不足,最后和很多的改革一样,基本上以失败告终。不过,也有遗产,一是推出了一批出色的政治家,保存了改革的火种;二来为后来的王安石改革拉开了帷幕——尽管,那场中国历史上最支持改革的皇帝和最出色的政治家组合在一起的改革依然以失败收场,但影响毕竟不可同日而语。
皇帝也无奈,也有办不了的事情。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如果皇帝什么事情都能办好,那就可以为所欲为了,那样国家就容易失控。再说,当时那种改革的功过是非也非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我们肯定的只能是想法很好,热情也很高,但是失败也自然有失败的理由,他们最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连这样的好皇帝都办不了。
这是个永远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得来说,仁宗在位的时候,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治开明,文化鼎盛,但是,就没那么多的人说他的好,他的功绩与成就多半被忽略,没有多少人会把当棵葱,粗通历史的人是不屑于讨论他的。他即便是他的名字能被流传下来,多半是因为与众多名臣捆绑在一起的,给人一种臣强主弱的错觉,好像不是皇帝成就了大臣,而是大臣训导出了个还算说的过去的皇帝,尽管事实上不可能是那样的。
这种选择性失明原因何在?
回到开始的话题,就是我们的文化表面上是推崇仁爱什么的,实际上,这样的推崇近乎奴化,目的是为很少的一部分人培养奴才和打手。我们骨子里并不见得就看起真正仁爱的人。我们推崇的是征服、是杀戮、是掠夺、是开疆拓土、是威震塞外、是“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虽万人,吾往矣!”;是视老百姓为草菅;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理所当然。民本思想基本上说忽悠人的,“唯我独尊,一览天下”是很多人心里隐隐闪现的野心与幻觉。
所以,我们推崇到后期依然穷兵黩武的汉武帝,而不待见他开明的重孙汉宣帝;我们视坑杀三十万降卒的项羽为悲情英雄,把不太残忍的刘邦当做流氓;我们视成吉思汗为一代天骄,而淡化他杀戮无数的血腥与残忍;我们把好大喜功的乾隆美化成风流倜傥,而漠视清朝就是从他开始走向下坡路。我们觉得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却忽略了花百分之零点五的钱(而且很容易地赚回来)就可以换来老百姓半个世纪的安稳。
我们的价值观有点虚伪,说的和做得不是一回事。
“仁者无敌”说的也是那么的底气不足,仁宗当然也就好不到哪儿去。
而败兴的是就这么真心实意的好皇帝,自己却相当得不走运,不但我们的历史不怎么待见他,连冥冥之中的命运也不待见他。
我给他个定义:三不皇帝。展开来讲:母不疼,妻不贤,子不孝。
略微有点过,但不是空穴来风。
所谓母不疼,倒不是说他娘不疼他,而是他在很多年不知道自己亲娘是谁,又哪能得到母亲的疼爱呢?民间这事传得最凶,故事的名字大伙都知道——《狸猫换太子》,仁宗就是那个太子。事情的起因自然不是传说的那样,真宗皇帝子嗣不兴旺,几个孩子没多大就早夭了,最宠爱的妃子刘娥愣是生不出小孩,急的他已经找了个宗室的孩子赵允让作为未来的太子备份了,多少还是有点不甘心。小银匠出生的刘娥心机很深,便让自己的一个李姓的侍女接近真宗,没想到还真生出了一个男孩。不过,她迅速地将这个男孩归到自己门下,成了她的儿子,然后顺理成章地成了太子,自己也当上了皇后。李姑娘自然不敢争夺这个孩子,刘娥能给她封个宸妃已经恩宠之极了,她哪敢奢望?太子的身世被严密封锁,没有几个人知道,知道的也不敢说,一直到仁宗亲政之后才知道——刘娥还垂帘听政了十几年。作为人子,他万分悲痛,加上有人说她娘是刘娥害死的,温和的他还是打开了棺材,见到了母亲的遗容,不过发现他娘是按照皇后的规格下葬的,也就不再追究其他了。这个故事不是什么悲喜剧,跟那个传说差别很大,只是仁宗皇帝连自己的身世被隐瞒了几十年,而等到知道的时候,又真正地“子欲养而亲不待”,对于这么个仁孝的帝王来说,不能不说是终生的疼痛啊!
再说妻不贤,皇帝的女人毕竟不止一个,我说说他的皇后。这个郭皇后嫉妒心特别强,见不到他待见别的妃子。女人追求个专一也能理解,可一国的皇后怎么着也得顾及一下场面不是?郭皇后不。仁宗喜欢一个尚美人,郭皇后吃醋,当着皇帝的面扇起了尚美人的巴掌,仁宗想劝架,谁知道刚好堵上了枪眼。好家伙,一个善妒之女必为悍妇,这个郭皇后估计是把吃奶的劲都给使上了,一巴掌就把仁宗扇出了两道血印并长期留存。后来,他越想越不对劲,加上这个皇后也喜欢参政议政,牵扯到宫内宫外的斗争,决心给她废了。可哪有那么容易?那帮谏官御史的五次三番地阻止,什么范仲淹啊、孔道辅啊豁出去的要阻止,联名上书——当真一个女人就能颠覆个世界不成?事情闹得很大,不过仁宗还是铁了心废除了,算是畅快了一回!至于他喜欢的那个张贵妃,他是想立皇后的,一开始刘娥不同意作罢,后来,郭皇后废除了,来了个曹皇后,那可是曹彬的孙女,自然非张贵妃能比,还是没封成。直到死后,仁宗皇帝才给了她一个追封,才聊以自慰了一下。
就是这个张贵妃,想给伯父讨个官,还让包拯给顶回去了,包拯落个好名声,皇帝多少还是受了点夹板气。
这就是仁宗的家庭生活,不喜欢的人老在眼前晃悠,喜欢的人别人不待见,自己只能给自己做很小很小的主。
另外一个悲催的事实是,他的子嗣也不兴旺,小皇子们接连夭折,连公主存活的都不多,吓得他把最后的一个公主送到道观里才算平安长大,这就引来了第三个不幸——子不孝。
他没儿子,哪来的孝顺?
他后面是宋英宗赵曙,就是前面的那个赵允让的儿子。这爷俩也挺逗,专门给皇帝当备份,赵允让在仁宗出世之后送回家了,赵曙有了前车之鉴,所以呆在皇宫里内心估计也挺复杂的,老招呼着家人说自己没准就会回来。不过,他还是运气好点,仁宗到底没生出儿子,他顺利地当上了皇帝。问题是你当上皇帝,是以仁宗儿子身份当的,睡在棺材里的那个是你合法的爹啊!他不管,他一心让自己的亲爹也过一下皇帝瘾,说赵允让是皇考,要追封皇帝。那哪成啊!于是,又是欧阳修又是司马光的,引经据典,唇枪舌剑,成天辩来辩去,同意的英宗就没事,不同意的英宗就说自己在生病——那哥们身体是不好,三十五六岁就挂了。最后他是追认了,可史书上还是说赵允让是濮王,也不知道他是赢了还是输了。不过,不管这么着,那事可以慢慢来,不在乎一时两刻的,你名义上的爹出殡的时候,你总得参加吧,他又是称病。可怜宋仁宗一辈子宽厚仁爱,死的时候,连个法定的儿子都不参与葬礼,难为曹皇后在那儿支撑,我估计她的心中也是百味杂陈的。
后来,曹皇后和英宗皇帝关系不好,与垂帘与否有关,但未必与这事就没有关系。
当然,英宗可能真的有病,连续两代给人家当备份把人逼疯是很正常,也可能恰巧那天就有病了,因为又有人说,赵曙想给仁宗守孝三年的。可是,子嗣凋零对于一个有为之君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要不是举国上下为其哀悼,他可真是生来彷徨死后孤寂啊!
他自己不是刘皇后亲生的,对刘皇后很是敬重;南宋的孝宗不是赵构生的,可是孝宗对赵构很好,赵构还活了八十一岁,即便是后来的慈禧,实际上光绪皇帝也是非常孝顺的,怎么就轮到他这么不走运?
历史不是故事,历史是事故,还真能这么说道。
故事经常被淹没,事故却被人捞起。
无论是故事还是事故,都渐行渐远,一是时间上的走远,二是真相的走远。
我们没有必要太过相信什么什么规律,规律是后人总结的,是带着结论去取舍材料的,我们再怎么看,只是比看象的盲人稍微好一点。
那么我们不妨看得宽一点,或者换个角度来看看,或者就索性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看,听听自己内心的直觉,我们为什么非要迷信这个说法,那个结论呢?
人们喜欢关羽,我喜欢唐僧,因为我清楚,我要是在关羽面前,我会恐惧,怕他揍我,怕自己正诚心实意地和他打招呼,他就来灭我,而在唐僧面前,不会有任何的担心——除非担心自己会欺负他。
真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吗?有多少人欺软怕硬?
宋仁宗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估计是因为有话语权的人不希望真有皇帝是那样的,他这个头开得不怎么中后人的意。曾经有篇文章叫做——仁者误国,此处也不作评论,各人只有想法。我只是觉得这样的想法不太好,因为,我们到底要弘扬什么?这很重要。
至于命运给他的家庭生活开了那么大的玩笑,我想是没有任何由头的,只能当做偶然现象。即便有些联系的话,肯定不是坏事,经历多了,想法和视野就不一样,没准他那卑微的母亲给他遗传的就是庶民的纯粹与仁爱呢?一个稍微苦难一点的经历,能换取那么多老百姓的安宁,对于他个人来讲,不是什么坏事,尽管他未必意识到这个问题。
在现代意识早已根深蒂固的今天,我们有时重新咀嚼一下正史的野史的东西还是别有一翻滋味的。
宋仁宗应该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尽管在当时甚至今天,仁者都未必无敌,但是,他至少在道德层面上值得我们敬重。你们吹嘘那些威猛的帝王吧,俺就欣赏这个宅心仁厚的好人——好男人。
所以,我称他为“好男赵祯”——赵祯是他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