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8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大难不死 必有后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14 1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1 编辑 <br /><br />                                                                               大难不死
                                                                                                ——记我的老师孙荫栢
       我的老师孙荫柏是唐山乐亭人,于老家初中毕业后,1936年考上了四中。次年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老师是学生也是亡国奴,他们的宿舍里就有三名日本特务,时时刻刻要受到监视。国民党在抗战,共产党在抗战,国共合作,全国在与日本侵略者在进行殊死搏斗!1940年孙老师高中毕业,他不想做亡国奴,他没去延安,选择了昆明。他的目标是考取西南联大。
        如何才能到达西南联大?作家汪曾祺在他的一篇散文告诉我们,有位青海的考生买了一头毛驴,翻山越岭骑行数千里,到了昆明再把毛驴卖掉。性情沉稳行事有序的孙荫柏老师不曾骑毛驴,而是乘车到天津,走水路坐运煤的货船到上海;到法租界办理去越南(法国殖民地),乘船到海防,再乘火车至昆明(越南到昆明有铁路)。走入西南联大,一身劳顿全无,心神立即清爽,因为他不再是被日本特务监控的亡国奴。
        全民族在奋勇抗日救国,在极其艰难条件下,创办西南联大。西南联大的老师要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首先是抗战人才,当务之急是打败日本这只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恶魔。1944年包括我孙荫柏老师在内的八百多毕业学子,面临毕业而不发毕业证,一起走向抗日第一线——为一拥而入的美国援华空军当翻译官。行前要进行口语训练,闻一多是他的口语老师;他非常敬重闻先生,闻先生也非常喜爱他这个沉实刻苦的学子。
        他的具体工作地点是陕西安康机场。飞行员有中国的与美国的,情报系统有中国的和美国的,地勤人员也有中国的与美国的。数百人的机场就他这一个翻译,双方都要通过他一人进行沟通交流。机场的战机要随时升空,轰炸日本本土的空中堡垒负伤归来,不能返回成都,随时要迫降。工作不分白天与黑夜。睡觉,是站着或者坐着打个盹儿。吃饭,是顺手牵羊随意地往嘴里塞上几口。工资微薄。是一腔爱国情怀,使他通宵达旦,忘我而又精细认真的工作。
        日本投降,他(们)毕业。由于西南联大解体,他从清华领取了毕业证。他回到了自己的母校,于四中任教。1950年我(们)考入四中,他成为我们的老师,教我们历史。转入高中后,任我们班的班主任。他把西南联大的班风转入为我们班上来,严谨自由自主,尊重个体的个性。他应允并鼓励两位同学离开班集体,结伴到八达岭崇山峻岭中步行春游。这两位同学后来都考上了北大,其中一人还写出了二十余首游八达岭的诗歌。他让我们自己独立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活动,他鼓舞我们到国务院借来出行的载重汽车。他提倡阅读,开阅读是人类进步阶梯的主题班会。他不仅让我们积极参与学校里请来的赵树理作刘炽马约翰等各界名家名流的讲学,还支持我们到清华把梁思成请到班上来做学术报告。他把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句——我赞美祖国的现在/更三倍赞美祖国的未来——写成墙标,激励我们憧憬明天。我们犹如得到细雨滋润的春苗迅速地成长起来。1956年高考,我高三二班50名学子,四分之一去了清华北大;四分之一去了哈工大 南开 中国人大与 北师大 ;四分之一去了天大  体大 航大  与北方交大 ……队列之雄壮,步履之矫健,色彩之美艳,足以让天上的太阳金光四射刮目相看!
        孙老师随后就被提拔为教导主任。他的工作更加沉稳细致火热,他申请入党,填写入党志愿书,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他要在党的领导下把全校每一个班都打造成1956届的高三二班。他引领人们奋发有为,要把西南联大的校风变成北京四中的校风。各种兴趣爱好小组,各种文化社团,各种文体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人才的队列果然越发雄壮,人才的培养越发精良,引得世人瞩目。四中在京城,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有口皆碑。每年高考之前,北京所有高校的大客车就会蜂拥而至,邀请应届毕业生去参观他们的学校,争夺四中的生源。考取北大清华的比例人数逐年上升,从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乃至二分之一。在北大校园内有个四中校友会,是唯一的设立于北大内的中学校友会。
        四中有自己的校友报,通过校友报与海内外的校友进行联系。美国的哈佛 麻省理工 英国的剑桥牛津以及世界各地的名牌大学,都有四中的学子,或是在那里学习或是在那里工作。作为四中的校友每月接到一期校友报,数十年来从未间断过;我有许多诗文曾经付梓于校友报。我与我的母校心心相系。
        不少学子学界精英,后来都成了国家栋梁之才。中国科学院院士有六十多人,当初都毕业于北京四中。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许多学子都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与个性,在各自的知识领域有自身的发展空间。方励之 王小波  北岛 冯至 殷承中 于丹等名流 (挂一漏万)都出自四中。
        孙老师再一次递上他的入党申请书,他在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市里来了调令,组织找他谈话。希望他能与高万春(地下党员 四中副校长)一起携手,到路德中学建立起一个新的中学领导班子,打造第二个四中。孙老师毅然决然服从组织分配,因为党的需要就是他的心愿。全国都在听话,他更要听党的话。
        文革起。漫天腥风血雨。大中小学校建立起红卫兵组织,造反有理。造谁的反?造资产阶级的反,造修正主义的反!谁是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校长高万春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是执行17年(1949——1966)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孝子贤孙!主任孙荫栢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帮凶,是执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干将!孙荫栢还是国民党的翻译官,是特嫌(嫌者从有也!)。二人是北京市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安插在路德中学的黑干将,必须除之以后快!
        如何除之?戴着红袖章的男女小将立下保卫伟大领袖毛主席誓言,群起而攻之,众殴棒打之!第一个被打的是校长高万春,高是高大的活人,要活活地被打死。他不平,他想不开,他兢兢业业为党工作一二十年,怎么今日要被置于死地?!他是地下党员,他是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而加入的共产党的,没有被国民党杀头,今天要被毛主席的小将棒杀于光天化日之下?!他开始愤怒,他的脸色开始阴沉。越是愤怒越是阴沉,那棒也就越发打得厉害。越是愤怒越是阴沉,那被绽开的血口越是涌流,越是猩红……不消十余分钟,这个曾经在街头与国民党军警搏杀过的热血青年就一命呜呼了!
        面对高校长的血腥,孙荫柏很平静。随之是自己的被血腥,他顺从地躺倒在地,他很平静,因为与高校长相比,他已经获得一种心里上的平衡。高,是多年工作在一起伙伴,也是诤友。高是共产党党员,在共产党的天下被打死;他虽然不是国民党党员,但他在国民党的部队里供过职,如今又被怀疑成“特嫌”,于共产党天下被打杀,应当理得应当心安……
        至此,人们不无惊奇地发现,两具尸体的血流有着不同的走向,一个在往高处走(犹如《百年孤独》那种血流),一个在往低处流……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具尸体就是一具尸体,另一具尸体出现生命的特征,有了一丝微弱的呼吸……
       我们的孙荫柏老师就是这样从鬼门关闯了过来,可谓大难不死!自然也就要有其后福!斗转星移,于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被新闻媒体挖了出来,一个没有被红卫兵打死的国民党的“特嫌”,一下子成了国民党抗日老兵!于中国青年报刊载出来,被凤凰请上电视台,一时间成为灸手可热的风云人物。当老人家以97岁高龄戴着一副深度眼镜,平和沉静地出现在我这个弟子面前的时候,我几度又惊又喜,我几度唏嘘不止,我几度泪流满面……我祝我的老师万寿无疆,我祝国民党老兵永远健康!


2#
发表于 2015-11-14 16: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1 编辑 <br /><br />纪实性的文字,饱含一腔热忱,书写有力,孙荫柏这个抗日老兵命运坎坷,令人敬畏!

3#
发表于 2015-11-14 17: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1 编辑 <br /><br />都说经历或者阅历是一个人的财富,这话一点不错,比如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的阅历就体现出了价值的丰腴度和纵深度。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叙述,尤其是缜密的细节刻画,不仅勾勒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线条和轮廓,关键的是还透过细节的映衬呈现出了人性的更为日常和内在的层面,从而让文章增添了重量和厚度。文章的一大看点是没有太多的文学修饰元素,质朴细致干干净净,一切审美的成分或者精神坐标的构建,都是基于朴素的情愫和平铺直叙的笔触,这种集中“笔力”凝聚感染力和发自肺腑的运笔方式,是作者的行文风格也是值得借鉴的地方。欣赏并问好。

4#
发表于 2015-11-14 21: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1 编辑 <br /><br />令人唏嘘的故事。有这样的老师是学生的大幸。而文革的颠倒黑白又令我们不无痛惜。老师能够活下来,真是让我们惊喜。
回忆的是人,是事,是过去年代的烽烟和荒唐,更饱含满满的正能量。
向老师致敬!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5 20: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1 编辑 <br /><br />纪实性的文字,饱含一腔热忱,书写有力,孙荫柏这个抗日老兵命运坎坷,令人敬畏![/quote]
谢谢你的点评!

6#
发表于 2015-11-16 15: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2 编辑 <br /><br />抗战老兵,值得赞扬!

7#
发表于 2015-11-17 10: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2 编辑 <br /><br />一个时代一个人物,时代造就下的历史悲剧。老师雄厚的笔力,深切的情感再现的不仅是世事,更是对一个时代的认知。相信时间的公道,或者比畏惧那时更重要。

8#
发表于 2015-11-17 14: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2 编辑 <br /><br />人生的经历,对于写作者而言是一笔大的财富,尤其像朱先生描述一系列人物,都和自己的经历密切关联,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特征。它的要义,在于私人化的书写,反应出来的人与时代共生的命运,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9#
发表于 2015-11-18 11: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2 编辑 <br /><br />翔实细腻的叙述,展现人物风骨,传递出独到主流的价值取向。拜读,问好!

10#
发表于 2015-11-19 09: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2 编辑 <br /><br />一段难忘的经历,一个令人尊敬的老师。来学习老师的佳作。

11#
发表于 2015-11-19 17: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0:42 编辑 <br /><br />赏读学习,向你的老师致敬,向所有好人致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1 21:39 , Processed in 0.14844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