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12|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沈从文——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5-8-26 11:0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沈从文——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

 沈从文——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 


  上学的时候,接触过很多现代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徐志摩,戴望舒,丁玲,冰心,曹禺,等等,都是教科书安排的。一个都不爱,就喜欢躲在角落的寂寥的朱湘。朱湘在李白捞月的采石矶投江自尽,悲壮里多了浪漫。虽然水已不是淹死李白的水,长江也不是收留李白的长江。早已记不得朱湘的诗句,但每见他的名字,想到他,就有一种纯粹的诗意。1933年冬天,灰灰的纯粹充斥在长江的雾霭里,朱湘脖子上的长围巾结束了他自己的时代。允许绝望,也是诗歌的一种选择。沈从文是从朱湘背后的荒野走出来的作家,他的纯粹不再有朱湘的江南的柔弱和委靡,多了湘西的蛮野的厚重。
??
  读《从文自传》,跟随他的足迹去湘西、川东和鄂南。不只跟随足迹,还跟随眼睛,跟随心性。那些水,那些山,那些人,那些事,美而残忍,纯而惨烈。人性从纷繁的事端渗出,有天然的美,有天然的恶,有人间的机巧。文字的笔触就像从文自己的足迹,深浅、粗细、大小全由世事的软硬、脚步的轻重、用力的大小来决定的。行文就同行军,穿插,迂回,宿营,突击,抢渡,遭遇。地理是蛮野的,人也有蛮野的成分,但蛮野里有更多天然的趣味。一支军队不断地变化着上级,自由而无奈,不时被遗忘在深山老林与土匪为敌为伍,不时又被指挥着转移,清乡或者混战。少年沈从文就跟从了这样一支军队,动游西荡混饭吃,除开目睹的打仗杀人,简直就是旅行。
??
  在纯粹但又混杂了血腥的美丽里呆够了,终于要“叛逃”了。为了理想。理想是沈从文那个时代的青年的命根子。看见过太多的死,难免会想到自己的死。尽管非常的年轻,但死总是在前头等着你了。说是前头,也不知是千万里的前头,还是几十米几百米的前头。在不缺乏流弹飞弹的年代和地理,再年轻的过活也都是脑壳提在手头的过活。在床上,在水边,在山头,在大厨房和马房,沈从文痴呆地想了整整四天,谁也不商量,一个人秘密地想。到后来得到一个结论:“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力气,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些意思。”到后来便做出这样的决定:“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的世界走去,把自己的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置我更合理一点呢还是更糟糕一点……”于是,十九天后,沈从文提着一卷行李,出了北京前门车站,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文学人生。
??
  上学读沈从文的《边城》,觉得特别的美,水,山,人,就是有阶级有斗争有贫富,但也不是对立的,像书上说的那样你死我活不可调和。沈从文呈现了一种和谐,边城的和谐,自然与人,人与人,抒情的和谐。但这抒情,不是浪漫主义的主观,是天地人本身的一种情调。边城也有悲,有惨,但这悲惨也不是独立于自然的人的争斗的悲惨,而是一种参合了多种元素的、主调是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奈的悲惨。美的毁灭的悲惨。这样的悲惨发生在有人生存的任一地方,伴随着春去春来、花开花落。宁静的地理和天生的才情成全了沈从文。时间是速度的,但速度表现在人物的变迁。相对没有变迁的地理让时间沉积,得以捕捉沉积在时间里的永恒。飞驰的速度让时间弯曲甚至缺席,世界因此而成为现象。
??
  沈从文从来都不是主流。作品不是主流作品,作家不是主流作家。读沈从文,发现他从来都不屑于主流,甚至小视主流。对待主流,沈从文不止是冷静、怀疑什么的,而是根本就不去沾边,沈从文深知文学的本质。而这本质,又非西方和现代提供给他的,倒是湘西地理人文提供的,且融入了他的骨髓。沈从文从本质到本质,他写他(是他,而非其他)看见的、感觉的、理解的,就是到了北京、上海和青岛,就是有了漫长丰富的城市生活经历,他的笔触依然是湘西的,个人的,沈式的。这不是一个“乡土情结”可以解释的,一定还涉及到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指向、艺术趣味和艺术品质。为什么写作?写作为什么?这不是简单的问题。
  
  一个作家,只做一个作家。这是沈从文的人生理想,也是他的人生实践。时代需要弄潮儿,但他不报名参加。不是怕被潮水吞噬,是浪尖压根儿就不是他的立足之地。再说,在湘西,在军阀的部队里,他已经知道了弄潮是咋回事。与“左联”的青年交往,沈从文却没有加入“左联”。这是为文的选择,也是为人的选择。不是软骨、,不是没有脊梁。说到底真的一种朴素的价值观念。朋友胡也频被捕了,沈从文跟丁玲在上海和南京奔走,营救也频。也频被害,模仿也频笔迹给湖南丁玲的母亲写信,冒充也频陪丁玲护送婴孩回湖南。沈从文写胡也频等“左联”青年被枪杀,已经是后来的事了,但里面的痛却是新鲜的,里面的冷却是凝固的。一个作家,并没有目睹那场枪杀,却写出了一种大悲。“……海军学生听说几人即刻就应枪决了,一句话不说,只向同伴凄惨的微笑着,且把头转动着,注意那些同伴,用温和眼光去安慰那些同伴。于是二十三个手足为镣梏缠裹,口中被布片堵塞的年轻人,十二个荷枪的兵士,一个排长,一个监刑的副官,共同沉默地走到军工厂堆积材料的旧房子前面,把二十三个人编排在一堵土墙边,十二个兵士退后十步,一声呼哨知会下,响了八十七枪,一群青年人倒下,完事了,几个兵士方用手电筒晃着,解除了每个人手足的镣梏,且拖曳到数尺外白天预先掘就的土坑里去,再把旁边的柔软的泥土盖上。士兵们作完了事,便沉默地携着镣梏走了。”这恐怕是距离沈从文最近的死。如果说过去目睹的大片的死还是“别人”的死的话,那么这二十三个人的死多少是自己的了。就自己的感情,就自己的心,就自己对国家与政治的失望。这么零度的叙事,难免会被人议论为冷漠与旁观。的确也没有呐喊,没有要拯救要拼命的嚎叫。一个作家的态度,一个作家创造的方式。沈从文实在看得太多了,革命与死。文学终究是美学的,个人的,真实的,沈从文在给丁玲的信里说:“我不轻视左倾,却也不鄙视右倾,我只信仰‘真实’……争论谁是正统原近于精力的白费,毫无裨于事实。若把文学附属于经济条件和政治环境之下,而为其控制,则转动时代的为经济组织与政治组织,文学无分,不必再言文学。若否认文学受两者控制,文学实有其独创性与独立价值,然则文学论者所持论,仍无助于好作品的产生。不问左右,解决这问题还是作品。一个作者接受了一种主张并不能成为历史上的‘巨无霸’,他所需要的还只是对于他作品制作的努力!……”
  
  用今天的说法,沈从文是做纯文学的。但沈的纯文学,实在不是象牙塔,而是根植于湘西甚至中国土壤的深广的地理与人性。沈从文没有去延安,四九年也没有去台湾。这是耐人寻味的。没有去延安和没有去台湾,都是因为他视野的广阔与通透,因为他的怀疑精神。一个不依附于任何主张的作家,与政治无关,只与创造有关。四九以后,还活着的作家大都放弃了文学,投入了革命的新生活。沈从文也放弃了文学,做了故宫博物院的一名工作人员,把时间花在了研究中国古代服饰上。革命不允许隐私,当然不允许真正意义的写作。后来那些历史的地震就免谈了,好些作家都死在了时代的废墟里。以前谴责中国作家在集权专制时代没有坚持,没有像前苏联的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和布洛茨基那样在险境写出伟大的作品,现在我有所醒悟了,那就是写作必得有隐私权。
  
  北平解放前夕,沈从文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大局玄黄未定……一切终得变……”他留在了北平。不久,北京大学贴出壁报,抄转了郭沫若的《斥反动文人》,指责沈从文“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由此带来的巨大压力,致使得沈从文一度神经错乱。当与沈从文同时代的作家当上部长社长,坐飞机出国访问之时,沈从文却天天骑着自己的破脚踏车,风里来雨里去,上班下班。在一本现今编撰出版的有关故宫的工具书里,沈从文的名字零落在很多沽名钓誉的人的名字里。好在沈从文不存在心理不平衡,做了什么,不有做什么,自己心头清楚得很。写了《边城》,本来他就不是一个普通人了,但命运时时“关照”他,让他只能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人又一次成全了沈从文。北京文联偶尔请沈从文参加一点活动,沈总是默默地坐在最后一排,有人要他“讲几句”,他总是自语:“我不会写小说,我不太懂小说。”沈从文去世前不久曾对汪曾祺和林斤澜说“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
  
  1988年,我在一张报纸的角落得知沈从文去世的消息。我并不如了解鲁迅郭沫若茅盾了解沈从文,我无比悲伤。一个沉默的作家、一个真正伟大的作家告别了世界,我希望挽留。悲伤也来自沈从文所得到的待遇,一张报纸的角落,就如同他多年扁窄的居室,为什么不可以公正一点?真的说不上什么宽容!我不明白原来那是待遇,组织配给的。我悲伤了好几天,为一个作家,也为自己——我自己正是在努力做一个他那样的纯粹的作家啊。
  
  现在说现代文学,沈从文已为首要,这是历史的公正。“历史是公正的,但历史需要时间。”文学就是文学,政治就是政治,就算在一些特殊时代有过缠绕也只是短暂的,时间稍长,便会剥脱,文学终究要靠文学证名。沈从文明白这个道理,因了湘西的水,湘西的山,湘西的人,湘西的生生死死。“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我们能从沈从文的“遗言”里读出什么?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5-8-26 11:20 | 只看该作者
“沈从文从本质到本质,他写他(是他,而非其他)看见的、感觉的、理解的”

非常喜欢沈从文的文字,但知道他却非常的晚。

阿贝兄好文。平静,却无比悲凉。
3#
发表于 2005-8-26 13:01 | 只看该作者
文学就是文学,政治就是政治,就算在一些特殊时代有过缠绕也只是短暂的,时间稍长,便会剥脱,文学终究要靠文学证名。

正是!
4#
发表于 2005-8-26 16:29 | 只看该作者
喜欢沈从文!
5#
发表于 2005-8-26 20:34 | 只看该作者
读此文,又是一番新味。
6#
发表于 2005-8-26 20:39 | 只看该作者
对沈从文多了份认识。
7#
发表于 2005-8-26 20:41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厚重!
8#
发表于 2005-8-26 22:06 | 只看该作者
如此的评论,阿兄驾驭得如此好,只有仰望了啊。
9#
 楼主| 发表于 2005-8-28 13:37 | 只看该作者

在纯粹但又混杂了血腥的美丽里呆够了,终于要“叛逃”了。

在纯粹但又混杂了血腥的美丽里呆够了,终于要“叛逃”了。
10#
发表于 2005-8-28 16:25 | 只看该作者
读此文,对沈从文多了一份认识。
11#
发表于 2005-8-28 21:40 | 只看该作者
想去凤凰,只为想去沈从文的故居看看。
12#
发表于 2005-8-29 00:0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仰望或者倾听 发表
如此的评论,阿兄驾驭得如此好,只有仰望了啊。


同感!
13#
 楼主| 发表于 2005-8-30 08:33 | 只看该作者

一一谢过!

朋友们!
14#
发表于 2005-8-30 14:55 | 只看该作者
上学时,老师就推荐我们读他,还有孙犁,汪曾琪,边缘散淡而悠远
15#
发表于 2005-8-30 17:55 | 只看该作者
我出去画壁画回来了,又读好文章。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7 00:28 , Processed in 0.04951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