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200|回复: 9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另眼看城市之 仰视曲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3 1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vhq018 于 2015-12-3 12:52 编辑

    在我的心目中,曲阜永远是一个善良的城市。走进这个面积不到90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不到30万的小城的角角落落,到处都充满着温馨和宁静,你的心也会因为当地人的安逸、平和而安静下来。

    这个城市因孔子而名震世界。整个城市就像一座儒家文化教育基地或者孔子学院。清一色的围绕
"三孔"(孔府、孔庙、孔林)的建筑风格而设计建造的城市建筑群,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彰显着城市的古朴和文化厚度,使城市成为"三孔"的陪衬。孔子耀眼的光芒照射着城市的每一个地方,以至于使人们似乎全然忘记了这里还有轩辕黄帝、少昊天帝、亚圣孟子、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元圣周公和木匠鲁班。这些我们耳熟能详、在全世界都赫赫有名的历史名人,在曲阜却黯然失色,因为这里有至圣孔子!这里是神农故都、 商殷故国、周汉鲁都,却因孔府、孔庙、孔林而显得无足轻重。当湖南新晃与贵州桐梓县为夺“夜郎”发祥地而大打出手时,当某些城市为“西门庆”的出生地争得面红耳赤时,他们肯定恨死了曲阜璀璨的人文积淀,因为在曲阜随便拿出一个遗迹,随便拿出一个人,都会让他们激动得痛哭流涕。

    今天的曲阜作为一个城,显然已经黯然躲在“三孔”之后,靠“三孔”的圣光和它剩下的残羹冷炙苟活。这没什么可哀怨的,因为现在的曲阜城,用当地人的话说,本来就是在孔子去世后,各地的孔子仰慕者自发迁入孔子墓周围,为其守坟而逐渐形成的。这些守墓者包括孔子的后人、弟子、仰慕者以及后世尊崇儒家的学人,以至于以坟为风水宝地而聚集成城,竟成中国绝唱!这是真正的“众志成城”!这样的意志竟然使得由周公长子伯禽一手建立起来的鲁国国都、直至汉朝仍然熠熠生辉的故城曲阜成为废墟和遗迹。因了孔子的恩泽,曲阜虽不像梵蒂冈那样成为国中国,也不如麦加城那样神圣,但也难免成为许多国人的向往之地。作为一个县级小城,能受到历朝历代的皇帝推崇和青睐,就连满族人乾隆皇帝也屈尊八入曲阜,并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孔子第72代孙孔宪培,这在中国也是绝无仅有的,用孔子的话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之于曲阜又是何等的荣耀!何况,自宋代以来,历代由孔子直系后裔长孙世袭的衍圣公均坐临曲阜,官位最低也至四品,高的竟达一品,这无形中抬高了这座小城的行政级别,能不荣耀吗?至蒋介石封孔子第77代孙孔德成为最后一代衍圣公并因战乱而由蒋介石亲自督办令其举家迁居台湾后,曲阜悲怜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半个多世纪。

    谈不上悲哀。因为这座城市只是孔子兴衰的记录者和历史真实的见证者,它只是一座城,没人和它计较,就像躺在它旁边它自己的遗迹一样。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管、道、儒、墨纷纷登场,杏坛讲学的惬意人生,到始皇帝“焚书坑儒”,从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对儒家的批判,从乾隆的八下曲阜,到文革的批林批孔,曲阜从来只是一个看客,和我们一样,也和孔林里的千年古树一样。

    孔子是和善而中庸的老人,他既不想被后人唾骂,也不想一家独大,既不想让人称为祸水,也不想被人尊为素王。如果孔子活着,他肯定不愿意看到曲阜只是孔子的曲阜。他喜欢付出,不求回报:“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然而后人却给了他至高无上的荣誉;他喜欢宽容而豁达:“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然而后人却将他置于独尊之境地;他喜欢清贫、合众而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后人却给了他皇宫般的殿堂,没了别人的份儿;他喜欢中和礼让:“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第一》)然而后人却让他高处不胜寒;他喜欢孝而有序:“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学为政第二》)然而后人眼里只有孔子,全然忘了在孔林不远处还有孔子父亲叔梁纥同母亲颜征在的墓地。人们只是在推崇孔子,但孔子所希望的,应该是接受和推崇他的思想。人们在推崇孔子的时候,无意中却把孔子推向了他所推行的仁、义、礼、忠、孝的反面,孔子在天之灵,也应难过!

    荒唐的历史总是拿死人说事。有组织、有指示的公开挖人家的祖坟,这恐怕在文明社会是绝无仅有的。发生在1966年11月以砸烂“孔家店”为目的的捣毁“三孔”文物的运动,不但毁坏一千多块石碑,烧毁、毁坏文物六千多件,烧毁或被当做废纸处理十万多册书籍,砍伐五千多株古松柏,而且盗掘二千多座孔林坟墓,包括铲平孔子墓,挖开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的坟,对其曝尸批判。这不是一句“令人发指”就能让人们释怀的事。孔庙里已经修复但不能复原的“成化碑”默默地见证着那一切,那条被拦腰斩断的伤痕带着无尽的哀怨,日夜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穿击着所有祭奠者的心。而那只驮碑的赑屃仍然忍辱负重,不离不弃。当年事件的带头人北京师范大学的谭厚兰却终未能善终。政治的“不破不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是显得那么幼稚而可笑,斗争的哲学推崇者也终将会被斗争所毁灭,靠贬低别人获得的荣耀,短暂而无根。因为人心自有一杆秤。

    没有人能阻止曲阜这座城市的人民不向善。那年,我住在一户普通百姓的家里,当他们得知我是从内蒙古来的时,眼里竟然露出一丝恐惧,因为在他们眼里,内蒙是一个很残忍的地方,电视里曾报道过杀人案件的新闻。由此看来,所有有过人命案的城市都是恐怖的。这倒反衬出曲阜人的善。上个世纪末,曲阜好像连公交车都没有,也许当地人是怕打扰孔子的安宁。我在曲阜的旅行是靠人力三轮车完成的。人力车夫可能正是曲阜个体经营者的先锋,他们接触外界更多,市场意识更强,用现在的话说,头脑更灵活。这也成为当地人厌恶他们的原因。因为他们有时候宰客,有悖于这座城市“礼仪之邦,信义之乡”的信条。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你都可以安安静静地体味曲阜的文化魅力,沐浴在中华五千年灿烂思想的长河中,享受着被文明的鲜花熏陶出来的人们体内散发出来的善良、和蔼、平静、文质彬彬的馨香。饿了,静静地坐在小饭馆里,点上一份香酥煎饼,一盘熏豆腐,一壶孔府家酒,于是,五千年文明的长河就会从你的眼前缓缓流过,清澈而沁人心脾,顺便带走你心底的污垢。如果再吃上一块高粱饴糖,你定会因为那滞留很久的甜而永远记住曲阜。

    近几年因为孔子热,去曲阜的人多了,听说那里的一切都与外界大同小异了,有了所谓现代化的模样。当初建城是为了守护,守护一个人和一种思想。如今却要挖掘了,挖掘这个人或这种思想蕴含的宝藏,为的是换取活命钱。而这和砸烂孔家店的唯一区别是,今天的挖掘是无形的,并披上了“发展”的外衣 。人对物质的欲望一旦被调动起来,其贪婪的程度堪比貔貅。

    曲阜只是一座城。那里发生的一切都没有什么值得痛惜和奇怪的 ,因为我们正在经历并且还将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商品经济社会。一切都是商品,包括思想。



2#
发表于 2015-12-3 14:37 | 只看该作者
占座先。
3#
发表于 2015-12-3 15:30 | 只看该作者
先占位……
4#
发表于 2015-12-3 16:25 | 只看该作者
这文写的好,一座城不仅只是因为有了孔子,才灿烂五千年,也因为有了这篇文,让它再继续灿烂五千年,更长。
5#
发表于 2015-12-3 16:26 | 只看该作者
文章有隐隐的伤怀与担忧,但又不可奈何。

近几年因为孔子热,去曲阜的人多了,听说那里的一切都与外界大同小异了,有了所谓现代化的模样。当初建城是为了守护,守护一个人和一种思想。如今却要挖掘了,挖掘这个人或这种思想蕴含的宝藏,为的是换取活命钱。而这和砸烂孔家店的唯一区别是,今天的挖掘是无形的,并披上了“发展”的外衣 。人对物质的欲望一旦被调动起来,其贪婪的程度堪比貔貅。

    曲阜只是一座城。那里发生的一切都没有什么值得痛惜和奇怪的 ,因为我们正在经历并且还将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商品经济社会。一切都是商品,包括思想。

       这不仅仅只有作者才有这样的担忧,也是每个人都必须有的。
6#
发表于 2015-12-3 17:04 | 只看该作者
哎,对孔夫子,总有一份愧疚,因为1974年批林批孔,俺也是个积极分子,写些乱七八糟的所谓诗,连同其他师生写的,老师给用粗毛笔写在大白纸上张贴到校园里,哎,虽然这也不能全怪我~
7#
发表于 2015-12-3 18:11 | 只看该作者
看到夏版自我解剖式的点评,内心里的愧疚之情顿时涌出。当初批林批孔的岁月里,我曾画过很多幅批判栏的刊头,还深受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称赞。唉——往事如烟啊。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 21:33 | 只看该作者
高骏森 发表于 2015-12-3 16:25
这文写的好,一座城不仅只是因为有了孔子,才灿烂五千年,也因为有了这篇文,让它再继续灿烂五千年,更长。

曲阜因为孔子,灿烂两千五百多年。以前的灿烂归于皇帝。
高版不愧为诗人,夸人都充满豪情。吓得我不敢正视。;P
9#
发表于 2015-12-3 21:38 | 只看该作者
现在从三孔之中终于知道一孔的来历了
  谢谢18老师!

             我感觉我也叫18兄过瘾一些,可惜我不敢,没这么大的胆子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 21:44 | 只看该作者
高骏森 发表于 2015-12-3 21:38
现在从三孔之中终于知道一孔的来历了
  谢谢18老师!

如果你称我兄,那是我的荣幸!
11#
发表于 2015-12-4 08:39 | 只看该作者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生有无限意想不到的事情,多一份坚定,将会活的越辣越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09:57 | 只看该作者
高骏森 发表于 2015-12-3 16:26
文章有隐隐的伤怀与担忧,但又不可奈何。

近几年因为孔子热,去曲阜的人多了,听说那里的一切都与外界大 ...

如果每个人都有这种担忧,那么这种担忧就不会发生。正如高版所说:我们只能伤怀与担忧,但无可奈何。
13#
发表于 2015-12-4 11:28 | 只看该作者
耳目一新。喜欢这样的“游记”。不粉饰,还原真相!令人回味无穷。18兄,好样儿!
14#
发表于 2015-12-4 11:29 | 只看该作者
你的城市也写个系列?
15#
发表于 2015-12-4 12:23 | 只看该作者
“一切都是商品,包括思想。”这里,传递的是一种悲悯情怀,道出的却是现实的无奈。忽然觉得,这篇文字的视角很高很高,那是从根本上对文化本源的描摹与拷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8 01:56 , Processed in 0.22168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