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漫谈“文盲”林森浩 [打印本页]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5-12-11 22:55
标题: 漫谈“文盲”林森浩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15-12-12 10:52 编辑

  今日,林森浩被最高法复核并执行死刑。看到这个新闻,我的内心五味杂陈。说实话,我的内心深处还是赞成最终取消死刑的,但我认为目前中国国情还不允许;再者,我以前写过一篇关于林森浩心理分析的博文,被新浪博客首页推荐,近二十万的点击量。我一直认为媒体舆论不该过于干涉林森浩类案件的判决,那样或多或少影响法律的独立性,而我自己那篇文章却又或多或少的起到这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对林森浩案件的沉默,似乎又不利于社会今后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因此,林森浩的死刑,既让我感到“正义伸张”的了结,又有看到另一个年轻生命终结的无奈悲叹!

  林森浩的记者采访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学里一共只读过三本文学书籍,其他都是专业书。”因此,我得出这样的结论——林森浩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文盲”!

  这个问题警醒我,我晚上和晚自习回家的儿子谈到这个话题,谈到《红楼梦》贾政棍棒教育贾宝玉的一段,儿子居然不知道贾政是谁。这让我非常惊讶,一个初三的孩子居然不知道贾政,这说明他的阅读量是多么的贫乏!

  我对儿子说,虽然你经常年级考试第一,但其实你仍然只能算一个“文盲”。

  关于“文盲”的定义,传统的说法是“不识字”,识字即扫盲。

  在儒家文化盛行的封建科举时期,中国人重文轻理,理工科被认为是不入流的奇技淫巧。宋初宰相赵普的“一部论语治天下”成为很多中国人遵守的法则。诸如享誉全球的建筑师贝聿铭、科学家杨振宁、李四光这些人在古代都不属于文化人。中国人俗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里的读书都意指“四书五经”。如果一个中国人只会琴棋书画或理工科技能,却不会四书五经,仍然属于“文盲”,而不是读书人。

  随着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轰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西学中用从此成为中国人的口头禅。西方文明的人性、自由、民主之风直接催发了百日维新和后来的五四运动。但改变最大的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具体表现是中国人对“理工科”的认识。在清末以前漫长的封建时期,中国人一直蔑视“理工科”为奇技淫巧,但到民国初年这个看法就迅速改变。绝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去欧美学习更为“实用”的理工科。即便著名才女林徽因女士也是如此,她热爱文学艺术,选择的却是建筑。而林徽因的父亲之所以让女儿选择梁思成而不是徐志摩,因为前者除了辉煌的门第还有非常实用的建筑学专业,而徐志摩的诗人身份则被认为浮夸不实。

  从此之后,中国人至今对“理工科”都是矫枉过正,实用主义统治着中国人的教育理念。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很多中国人的共识。而文学艺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沦为意识形态的工具,而背离了文学的本性。

  至今为止,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仍然是应试教育的本质面目。学生学好语文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人文情怀、人文修养”,而是为了考试,而体育、音乐、舞蹈这些有益身心的人文教育则成为陪衬。对于很多老师来说,只要提高了学生的数理化成绩,即算成功了大半。

  而林森浩这样的“文盲”便是这个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产物。他是一个高材生,一个著名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他的数理化成绩优秀,但同时他整个大学期间只看过区区“三本文艺书籍”。我们如果联想一下,在他整个漫长的学生时代,他可能根本就没看过几本课外文艺书刊。

  这样的应试教育体制和实用功利的世俗观念导致了一个高学历的文盲。

  什么叫文盲?

  科举八股文时期,不懂四书五经即为“文盲”;

  改革开放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时期,学不好数理化即为“文盲”;

  近年,随着成功哲学、功利哲学的兴起,文盲的定义又有了扩展:不懂学习方法即为文盲;不懂电脑多媒体操作的也算文盲,这样的人连最简单的论文都写不了,甚至无法正常工作;知识更新落后的也算文盲,比如软件行业。

  但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缺乏“人文情怀、缺乏文化内涵”的才是真正的文盲。林森浩就是这样的高学历文盲。用这样的角度来看,明朝著名的大儒“方孝孺”也算一个高水平文盲。他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大儒,但他学问的根基却是有毒的。他推崇的被历代君王篡改的儒家文化植根于“忠君思想”,严重的偏离了真正的儒家思想——孟子所推崇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句话洋溢着人性人文的光辉,也属于东西方世界至今普遍推崇的普世价值观。

  因此,当朱棣要求方孝孺低头承认其为皇朝正统时,方孝孺为了心中的忠君正义,宁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家人亲友以及八竿子打不着的乡人被屠杀873人。这样的“正义”何等可怕,这种忠君正义让我联想起臭名昭著的“希特勒和现在的IS组织”,让我想起鲁迅的有些偏激的言论: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字——吃人!

  而当前的社会也是一个逐渐“文盲化”的社会。

  中国人这些年来一直有逐步“文盲化”的危险。首先,建国后历次阶级斗争和除四旧就是一种文化与人文的破坏;其次,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但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一切向钱看。人们的情感物质化,人们之间的关系功利化,成功哲学、厚黑主义、功利主义盛行。基础教育得到普及,人们学历得到普遍的提高,但整体的“人文”素质却大大的降低,应试教育压低了素质教育,使得中国当代大学生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林森浩这样的高学历文盲。

  其次,中国乃至全球都出现粗鄙化的倾向。爱情粗鄙化、文盲化。电脑、手机等快捷方便的通讯手段以及性观念的开放,导致爱情出现快餐化、文盲化。不少年轻人几乎不会写情书,而粗野、粗鄙的手机“约炮”成为一部分人的口头禅。

  建筑文盲化。到处拆迁开发,拆掉富有地域特色的石板老街、青砖黑瓦,建起了全国千遍一律的灰蒙蒙的火柴盒、骨灰盒一样的水泥公寓楼。全国随处可见的比弗利山庄、曼哈顿广场、山寨白宫、克隆天安门,建筑单调、乏味、粗野、媚俗,没文化。

  语言文盲化。人们一方面时尚时髦,一方面嘴里随时喷出傻逼、屌丝、sb、草泥马,这些语言渐渐有不分男女老少、高低贵贱的蔓延化趋势。

  文学领域文盲化。有近乎文盲的人居然成为作协主席,作出脍炙人口的奥运鬼诗;一方面几乎人人拿着手机看网络小说,看似文学迎来繁荣第二春。但其实不然,盗墓、挖坟、修仙、泡妞的小说读得越多,人们的内心越贫瘠,越偏离了人文,趋近了“文盲”。

  读图时代使得人们内心越来越文盲化、荒漠化。读图时代的孩子们主要娱乐是电视、电脑、手机等图像媒体,内心丰富的联想力受到遏制,情商能力大大降低。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常常以读图模式进行,据说有一家人几个房间懒得用言语交流,而用手机qq代替,发个微信、上传个片片、点个赞。读图时代的人们情商渐渐退化。

  人类在文艺复兴之前活得像个文盲,文艺复兴之后,人性人文主义得到张扬。但进入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渐渐的却被机器所奴役,人性人文被遏制。人们离开人性人文的田野园林生活,将自己囚禁进拥挤不堪的都市水泥火柴盒,呼吸着雾霾,吃着农药激素快速培育的食物。经济发展依赖浪费,食物依赖催肥,走路也要催着走,过着三点一线的忙碌的、机械的、僵化的、冷硬的、刻板的“机械生活”。

  我忽然想起,人类这样的生活是不是某种程度的印证了电影《黑客帝国》的预言提早实现。虽然机器看似还没电影中那样聪明,但现实社会中人类已经成为机器的奴隶。出行离不开汽车,生产离不开机器,种植离不开机器化肥,做饭也离不开这样那样的机器。

  人们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制造了更多的雾霾,但雾霾却让人仿佛生活在一个油烟弥漫的机器车间,而每一个人就是这个巨无霸车间流水线的一个机器。

  而林森浩就是这个工业时代诞生的一台机器,用机器一样冷冰冰的方式毒杀了同窗室友。然后,电视采访上,我看到他几乎从来不苟言笑的机器样的冷峻面容,他的冷静的目光让我联想到机器闪烁的金属寒光,他其实也是这个机器时代的一个受害者。

  于是,我和儿子说,你今后上学书包里带一本文艺书刊,每天只看10页,这样积少成多,你的人文修养便会渐渐提高了。要知道,一个初中孩子居然不知道贾政是谁,无论他的考试成绩多么优秀,他都是一个真正的“文盲”。

  看守所中的林森浩在给父亲的家信中写道:请将我写予你们的书信给我的兄弟姐妹们看看,告诫他们要多读书,开卷有益。请将我银行卡中剩余的钱用于购买一些书籍,置于家中,供兄弟姐妹及他们的后代阅读。从小养成一个阅读的习惯并终身坚持,不会差的。”
       我想,假如林森浩他很认真的读过《红楼梦》,假如他的内心曾经被黛玉葬花所感动,一个能为花花草草所落泪的人,这样的人还会去毒杀同学吗?再假如林森浩认真的读过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到那句“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我想他和黄洋的生命一定不会是这样的不能承受!愿他安息,来生好运!

  所以,所谓文盲,某种程度就是缺乏悲天悯人之人文情怀的人;而文盲化的社会,就是人被机器奴役的缺乏人文关怀的机械社会。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5-12-12 10:22
“文盲”新概念!赞叹!其中透出的社会隐患,值得深思!问好老版主!
作者: 秋风向晚    时间: 2015-12-12 12:46
我们的国家,正在被一群少量的非文盲带动一大批一大批真正的文盲。可能世界也如此。
文章涉及面广,阐述得也很有力度,受益匪浅,问好。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5-12-12 12:49
还好我读过红楼梦,不然也保不齐会杀人的。
作者: 枫落吴江    时间: 2015-12-12 14:34
微风轻佛老师说的很有道理,长见识,特别欣赏最后一段话:
所谓文盲,某种程度就是缺乏悲天悯人之人文情怀的人;而文盲化的社会,就是人被机器奴役的缺乏人文关怀的机械社会。
现在多少人是文盲恐怕不自知吧。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5-12-12 15:00
照文章所说的细数下来,咱们国家的文盲还真不是少数。
观点新颖,论述恰切,直击现实。
作者: 一介草民    时间: 2015-12-12 15:48
读罢此文,心里顿时感到沉甸甸的。文盲,还是法盲?造成现象的原因到底是啥?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5-12-12 18:02
微风兄的角度很独特,很深刻。其实,老一辈理工的大家,人文方面也是很过硬的。如梁思成,如茅以升,如杨振宁……他们小时候,接受中国传统的教育,所以人文方面并不欠缺,所以对科学研究也是一个促进。西方的科学家,有人会写很漂亮的散文,有的会写很精彩的童话,不像我们从高中就一刀切,分得那么清楚,而且也不会有重理轻文的偏见。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5-12-12 19:22
文学可以滋养一个人的心灵!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15-12-13 18:17
这篇见解独到而深刻,读来令人反思,叫人受益!我以为,子不教,父之过,林森浩性格里那种偏激、另类的因素,与家庭教育也有些不可分割的关系!
作者: 梅边    时间: 2015-12-13 18:46
我们那里有个陶山,山上有范蠡墓,我们市里有范蠡文化研究会,范蠡墓的刻石,有不通的句子和错别字。市里一处新建的文化园,其文化处,也有很多笑话。问好微风老师!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12-14 10:49
赞佩微风先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重建是个太大的课题,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太少了,只是一席诤言,不知听者几许?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5-12-14 17:43
lvhq018 发表于 2015-12-12 10:22
“文盲”新概念!赞叹!其中透出的社会隐患,值得深思!问好老版主!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5-12-14 17:43
lvhq018 发表于 2015-12-12 10:22
“文盲”新概念!赞叹!其中透出的社会隐患,值得深思!问好老版主!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5-12-14 17:44
秋风向晚 发表于 2015-12-12 12:46
我们的国家,正在被一群少量的非文盲带动一大批一大批真正的文盲。可能世界也如此。
文章涉及面广,阐述得 ...

我们的国家,正在被一群少量的非文盲带动一大批一大批真正的文盲。

深思!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5-12-14 17:44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5-12-12 12:49
还好我读过红楼梦,不然也保不齐会杀人的。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5-12-14 17:44
枫落吴江 发表于 2015-12-12 14:34
微风轻佛老师说的很有道理,长见识,特别欣赏最后一段话:
所谓文盲,某种程度就是缺乏悲天悯人之人文情怀 ...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5-12-14 17:44
夏冰 发表于 2015-12-12 15:00
照文章所说的细数下来,咱们国家的文盲还真不是少数。
观点新颖,论述恰切,直击现实。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5-12-14 17:44
一介草民 发表于 2015-12-12 15:48
读罢此文,心里顿时感到沉甸甸的。文盲,还是法盲?造成现象的原因到底是啥?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5-12-14 17:46
水如空 发表于 2015-12-12 18:02
微风兄的角度很独特,很深刻。其实,老一辈理工的大家,人文方面也是很过硬的。如梁思成,如茅以升,如杨振 ...

老一辈才是素质教育。那时候的学者无论风骨还是学识都是今天的人们望尘莫及的。就像林徽因这些人,都一专多能。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5-12-14 17:46
夜莺 发表于 2015-12-12 19:22
文学可以滋养一个人的心灵!

赞同!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5-12-14 17:47
范廷伟 发表于 2015-12-13 18:17
这篇见解独到而深刻,读来令人反思,叫人受益!我以为,子不教,父之过,林森浩性格里那种偏激、另类的因素 ...

社会 家庭 都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心理。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5-12-14 17:47
梅边 发表于 2015-12-13 18:46
我们那里有个陶山,山上有范蠡墓,我们市里有范蠡文化研究会,范蠡墓的刻石,有不通的句子和错别字。市里一 ...

这种的“笑话”看似荒诞,其实很普遍了。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5-12-14 17:47
一孔 发表于 2015-12-14 10:49
赞佩微风先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重建是个太大的课题,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太少了,只是一席诤言,不知听者几 ...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5-12-14 18:33
梅边 发表于 2015-12-13 18:46
我们那里有个陶山,山上有范蠡墓,我们市里有范蠡文化研究会,范蠡墓的刻石,有不通的句子和错别字。市里一 ...

这样的时发生在范的身上不怪,发生在孔子身上就奇得很。俺市孔庙还有这奇葩呢?哎!

作者: 梅边    时间: 2015-12-14 19:10
本帖最后由 梅边 于 2015-12-14 19:41 编辑
夜莺 发表于 2015-12-14 18:33
这样的时发生在范的身上不怪,发生在孔子身上就奇得很。俺市孔庙还有这奇葩呢?哎!

……
作者: 刘玉清    时间: 2015-12-15 20:17
这篇文章像一张撒开的网,捕获着诸多有目共睹的社会盲区。
这篇文字像一杆枪,弹无虚发,直指社会弊端黑点。
读此文受益匪浅。学生受教于微风老师,何其幸。问好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5-12-15 21:15
老师这文写得入味,点面结合,切中要害,人情世理解析得熨帖。教育是个大问题,中国真正的人文教育确在路上。
作者: 善洁用    时间: 2015-12-16 10:15
微风轻拂老师可谓用心良苦,利人利己呀。赞了!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5-12-17 08:45
点精理由:时文一篇,彰显作者的文化良知,我们又觉察到了久违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道德重建之路,慢慢修远兮……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