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56|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挑野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12 1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39 编辑 <br /><br />
挑野菜

大哥在大城市工作,来信叫妈去住一段时间。信中再三关照,不要忘了,带点儿野菜去,他想解解谗。菜场倒有野菜卖,那是人工栽培的,吃起来不是野菜的味。我想:一向古板的大哥,现在也赶时髦来了。现在人们讲究吃绿色食品,野菜成了餐桌上的新贵。登山晨练的老人,只要听说某种野草可食,就争着去挖,什么酱瓣草、河豚草、灰灰菜、蒲公英,悉数虏掠进网袋,带回家尝鲜。使我回想到饥荒岁月,认识的那几种可食用野草。其实,我都尝过,并不难吃,“吃树皮草根”,只有可数的几种草根树皮可吃,其他都不可吃,有的还有毒,可吃的味道都不坏。


江南水乡的传统野菜,只是两种——荠菜和马兰头。荠菜,吴语便叫野菜,挖荠菜叫“挑野菜”。孩子们一边挑,一边唱:“挑马兰头挑野菜,隔壁细娘烧夜饭……”做孩子时,谁都挑过马兰头、野菜。倒不是没有吃的,要用它充饥,而是野菜(荠菜)和马兰头比较值钱,市场上容易卖掉。孩子挑上一点,卖了钱可以买铅笔橡皮。放学后,三五成群的孩子,每人一只竹篮子,一把丫字形小铲刀,蹲在野外挑野菜。野菜在荒郊野外很难寻觅,它喜欢“人气”,爱“轧闹猛”,人来人往的村头路旁,菜地四周,稀稀拉拉的野菜连成片。野菜娇小,挑的时候要耐心,蹲在那里,一蹲就是半小时,一小时,头不抬,眼不眨,一个劲地挑,这样才能积少成多。文静认真的小女孩干这活在行,屁股坐不热凳子的男孩子难有作为。我每次去挑野菜,野菜总填不满篮子的角落。天黑了,从邻居女孩的篮子里抓一把,为自己遮羞,回家敷衍塞责。


野菜(荠菜)有三种不同的面孔。最常见的是摊叶野菜,锯齿形的细小叶片紧紧贴在地面上,一棵棵野菜规规矩矩的正圆形,像散落在地面上的一枚枚铜钱。米粞野菜恰恰相反,叶片蓬松向上,每张叶子异化成羽毛状,拳拳弯曲,像时髦女郎的电烫头发,远远看去,就像小小的绿色绒球。还有一种野菜,叶边上的锯齿已经消失,像光溜溜的菜叶,仔细看,才能发现,叶根处还残存着两三个小小缺口,整棵野菜就像小菠菜。小孩子精得很,别看野菜面目不同,它们菜心处都有一圈微黑的晕圈,就像上帝在它们脸上打下的印记:凭这印记,逃不出孩子眼睛。三种野菜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开一模一样的花,结一模一样的籽,可以说是“异途同归”吧。


野菜花也有名,俗语说“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这话是杭州人说的吧,我们吴地没有戴野菜花的风气,我对这句话颇为怀疑。野菜花,纯白色,极小,小得像针尖,掩映在草丛中,毫不起眼。它结的籽更小,我们常说“细如芥末”,野菜籽比芥菜籽还要小,几乎是粉末状。这么微不足道的花,怎么能“桃李羞繁华”呢?再三思量,只能这样理解:野菜花开得早,其他花草还睡在梦里,它就迫不及待开花结籽了,淡出人们的视野,不愿意跟姹紫嫣红的春花争奇斗艳。而野菜的名气又大,是美食,它这么素雅,这么淡泊,这么不慕荣华,悄然隐退,使繁华的桃李花也若有所失,自感羞愧起来。确实,过了正月元宵,野菜就在人们的餐桌上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马兰头。


马兰头比野菜多得多。丛生在田埂上,一摊一摊的连绵不断,只要你有工夫,不嫌蹲在田埂上腰酸背疼,就可以一天到晚挑下去。马兰头也很细小,你就是埋头挑上一整天,也就挑个三四斤吧。它的价值和化去的工夫价值相等。人们出去打工,嫌工价太低,会说:“还不如回家挑马兰头!”“马兰头开花——老来俏”是人们爱说的俗语,说马兰头生长期短,只有清明前后几天。过了清明,它就“老来俏”了,不好吃了。相比之下,野菜(荠菜)的生长期长得多,从秋冬开始,一直吃到早春。


我是经历过饥荒年月的,早就吃过现在晨练老人采集的酱瓣草、河豚草、灰灰菜、蒲公英。其实,这些野草的味道和平常吃的蔬菜差不多,并不难吃,只是一般人不知道他们能吃罢了。


在可吃的野草和野生蔬菜中,野菜(荠菜)和马兰头是最好吃的,味道的鲜美,为任何种植蔬菜所不及。野菜(荠菜)的香味,既不同于香得拗口的芫荽,也不同于香后变臭的蒜叶,那是一种清雅淡远的香味。像成熟的稻田上空吹来的一阵风,像从荷塘中飘来的莲花香,像松林里散发的松脂香味。馄饨馅里放一点野菜,吃起来齿颊生香;肉食中放一点野菜,腻味就没了;汤菜中放一点野菜,喝上一小口,顿生山野田园之情。马兰头的特点是清凉爽口,它有退热解毒的功效,早春吃了马兰头,据说,夏季不会生痱子。


有这么多优点的野菜,唯一的缺点是难伺候,把它请进菜地,种植它,它的味道就变。我大哥不爱吃市场上买的野菜就是一例。



2#
发表于 2015-12-12 20: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39 编辑 <br /><br />写的很详尽朴实,让人有种忆苦思甜的味道。如加一点抒情会更好,
问候孙老师。

3#
发表于 2015-12-13 21: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39 编辑 <br /><br />首尾相顾,言语之间多是对自然的怀念。小小野菜本是旧时救命的植物,却成了现如今宴席里的精品。文中对人文的书写,让读者倍感欣慰。

4#
发表于 2015-12-14 08: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39 编辑 <br /><br />具有浓郁的生活底蕴,野菜的变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变化。
文字描写生动可感,野菜情趣融入浓浓的亲情,文字就有了温度与厚度。
拜读。

5#
发表于 2015-12-14 16: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39 编辑 <br /><br />挑野菜,即本文中的挑荠菜。其实,对于特定的人,必然是特定的物体所承载的情感记忆与精神记忆,一如本文的荠菜,作者对荠菜的整体细节叙述,也恰恰是为了充分表达那种情感与记忆的寄托。背后的重点,也就是人的精神归属。

6#
发表于 2015-12-14 20: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39 编辑 <br /><br />贴近原始大地生长的野菜,离开了这环境,自然就失去了原始风味。
如今原始野菜也不一定能吃了,据说都长在路边,比田里的要多吸收重金属等污染物。

7#
发表于 2015-12-15 22: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39 编辑 <br /><br />根的书写,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源与生活的本质,读来感觉亲切。问好朋友!

8#
发表于 2015-12-15 22: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39 编辑 <br /><br />随情随性的抒写,却彰显着精神的回归,乡土的温暖。野菜的改变是为乡土的量变的肇始。拜读,欣赏,问好!

9#
发表于 2015-12-15 22: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39 编辑 <br /><br />随情随性的抒写,却彰显着精神的回归,乡土的温暖。野菜的改变是为乡土的量变的肇始。拜读,欣赏,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7 10: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39 编辑 <br /><br />感谢张小刚,木门,何足道哉,房子,苏相宜,文珺,澧水寒儒的美评,向老朋友们学习。

11#
发表于 2015-12-19 21: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39 编辑 <br /><br />野菜下旧时光中是为了充饥,所以难以忘怀;在当下却也登上大雅之堂,所以弥足珍贵!拜读佳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1 21:41 , Processed in 0.16033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