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17|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旗袍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26 1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6 编辑 <br /><br />
                                                   旗袍梦
                                                 文/熊荟蓉
   
    旗袍当然是一个名词,但更像是一个形容词。妖娆、旖旎、曼妙,都是旗袍自身所带的韵味。
   
    旗袍天生是风情的,带点巫气。否则,唐代的霓裳化作了云彩,宋代的霞帔尾随了尘埃,它凭什么一直摇曳在时光烟雨里,袅袅婷婷地走过来,还将袅袅婷婷地走下去?
   
    海涛是这样写《中国旗袍》的:
    不知是身段描写了旗袍 /还是旗袍叙述了身段/在滚边和收腰中/红玫瑰盛开在胸前/淑女的魅力光彩四射/每一件旗袍都有一个故事……
     
    确实,旗袍是不会单独上场的。它总是与玲珑的曲线在一起,与清凉的眼神在一起,与粉色的团扇、红木的座椅、雕花的窗棂、线装的古书在一起,也与深深浅浅的心事和影影绰绰的爱情在一起。
   
    据说,陆小曼初见徐志摩,就是凭一件“含露玫瑰般”的旗袍,娇艳、妩媚,轻而易举地勾走了大诗人的心。
   
    陆小曼是深谙衣道与人情的。作为交际花,她没有穿低胸露乳的晚礼服,亦没有穿高腰裸腿的小洋裙,而是以一袭清丽、婉约的旗袍,在莲步轻移中款款地绽放自己花月沉香的神韵。
   
    含蓄的优雅的旗袍,是一种水样的诗样的语言。那旗袍,立领半掩着粉白的脖颈,裙摆半开隐映着细长的小腿。内修而外敛,欲盖而弥彰,像极了爱之初的那种欲语还休,欲拒还迎。
     
    一个窈窕的女子,将爱情的分寸拿捏得这么好。纵然徐志摩有铜墙铁壁,怎禁得起这化骨绵掌?一不小心,就陷进去了,并且付出了短暂而华丽的一生。
   
    叶倾城曾说:“沉静而魅惑,古典隐含性感,穿旗袍的女子永远清艳如一阙花间词。”
   
    是的,旗袍拂过的空气里,总是荡漾着茶香与琴音。闻香识女人,不管是大家闺秀,还是风尘女子,一旦穿上旗袍,举手投足间,就有了优雅和韵致。
   
    参加过一个茶会。那些小姑娘们,都戴着印花头巾,穿着碎花旗袍,款款地焚香、烫杯、养壶、投茶、注水……将一期一会之美,演绎得如梦如幻。而那氤氲在茶烟中的旗袍身影,因为太年轻,美则美矣,总觉得缺点什么。

    风月无边,庭草交翠。一览无余的风景是不美的,一眼看透的人也是乏味的。旗袍也需有味道的人,才能穿出味道。
   
    金陵十三钗,就是穿着旗袍逃到天主教堂来的。倪妮饰演的墨玉,一袭蓝紫色的旗袍,随红粉的大花大朵们出场,可谓别具风情,艳压群芳。最有味道的是她的眼神,三分妩媚,七分妖艳,再配上婀娜的身段,撩人的手势,让正人君子的约翰神父,也禁不住春心荡漾。
   
    而旗袍的风情一旦与人格的高洁同台上演,那撼人心魄的力量就不是时空可以阻隔的了。影片的结尾。当墨玉她们代替女学生去赴日军的死亡之约时,她们都梳着清汤挂面的学生头,穿着清一色的蓝布旗袍,最是这清淡简朴的素面铅华,折射出了人性最绮丽的光彩。
   
    那婉约的线条,那雅致的连袖,那精巧的手工扣。哪一个女子,没做过美丽的旗袍梦?着一身花样旗袍,与喜欢的男子,徜徉在杨柳依依的湖畔。眉眼盈盈,两情缱绻。那样的时光,才是一刻千金的呀。
   
    然而,更多的旗袍女子,是没有这个福分的。如席慕容在《千年的愿望》里所说:她们在玉阶上转回以后,也只是枉然地剪下玫瑰,插入瓶中。
   
    如戴望舒《雨巷》里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穿着一身青花的旗袍,独自走在白墙黛瓦的雨巷,寂寥、凄清又惆怅,只留下那太息一般的目光和梦一般飘过的芬芳。
   
    女为悦己者容,曲为知己者弹。与一个懂得的人一起,烹茶煮酒赏梅花,当然是人间至乐。而过尽千帆皆不是之后,还有心情浓妆淡抹,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云卷云舒的人,何尝不是人间极品!
   
    在大明湖畔,我曾经听到一个苍凉的声音唱着: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只有翠竹掩映的凉亭间,一个落寞的旗袍的影子。
   
    听人说,这些唱歌的旗袍女子,都是免费的。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她们甘愿对着这大明湖畔,朝朝暮暮地弹唱?答曰:她们喜欢唱歌,她们唱歌,为的是自己的心。
     
    好一个为了自己的心!人生天地间,若所说所写,所歌所舞,所书所画,所行所止,全都只为了自己的心,该多么逍遥多么自在!
   
    三毛曾经这样活过,但没有坚持到最后。
   
    张爱玲曾经这样活过。在异域他乡,在四壁皆空的屋子里,用一根文字的银针,绣自己的春闺梦,绣自己的小团圆,绣自己的心。
   
    张爱玲是裹着一件赭红色的旗袍走的。她在遗嘱里说,要把她的骨灰撒向太平洋,同时要撒的是红的白的玫瑰花瓣。她到底还是没有,真正放下。
   
    独一无二的旗袍,是要穿给独一无二的你看的。你不在,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旗袍,犹如爱情,是一生解不开的死结。

   
  
   


2#
发表于 2015-12-26 19: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6 编辑 <br /><br />老师老师你还不会排版啊木门又要瞪眼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6 19: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6 编辑 <br /><br />老师老师你还不会排版啊木门又要瞪眼了[/quote]
哈哈,不怕不怕。这文章乱一点,木版也会看滴!

4#
发表于 2015-12-26 19: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6 编辑 <br /><br />旗袍还是一个代词——美女。

5#
发表于 2015-12-26 19: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6 编辑 <br /><br />陆小曼的旗袍勾了徐志摩,鲁迅瞧不起徐志摩,而萧红不著旗袍却勾了鲁迅。熊老师啊?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6 19: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6 编辑 <br /><br />陆小曼的旗袍勾了徐志摩,鲁迅瞧不起徐志摩,而萧红不著旗袍却勾了鲁迅。熊老师啊?[/quote]
小梅,你以为,旗袍的意义,就在于勾人?

7#
发表于 2015-12-26 19: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7 编辑 <br /><br />小梅,你以为,旗袍的意义,就在于勾人?[/quote]
我用的你那个勾字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6 19: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7 编辑 <br /><br />我用的你那个勾字[/quote]
我文中那么多字,你咋偏偏看上了勾字?

9#
发表于 2015-12-26 19: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7 编辑 <br /><br />我文中那么多字,你咋偏偏看上了勾字?[/quote]
情有独钟啊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6 19: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7 编辑 <br /><br />情有独钟啊[/quote]
小梅,这里的长官都哪去了,就咱两只菜鸟在啁啾!

11#
发表于 2015-12-26 19: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7 编辑 <br /><br />不过熊老师写的文章是真好,你那篇落在父亲生命的一场雪一发我就看上了,不过你这久了才又回来,这篇我也要好好读。梅边问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6 19:57 | 只看该作者
梅边 发表于 2015-12-26 19:56
不过熊老师写的文章是真好,你那篇落在父亲生命的一场雪一发我就看上了,不过你这久了才又回来,这篇我也要 ...

好!只要有一个人喜欢,咱写的文,就有大意义。谢谢小梅鼓励!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6 19:58 | 只看该作者
梅边 发表于 2015-12-26 19:23
旗袍还是一个代词——美女。

这段时间,我迷上了小小说,在太虚那边玩呢!你也去那边吗?
14#
发表于 2015-12-26 20:08 | 只看该作者
熊荟蓉 发表于 2015-12-26 19:58
这段时间,我迷上了小小说,在太虚那边玩呢!你也去那边吗?

对了,读过你那篇了!——我偷偷给你送了玫瑰你都不知道。
15#
发表于 2015-12-26 20:10 | 只看该作者
熊老师什么都好,就是把大,叫我小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2 00:02 , Processed in 0.13310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