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姬宇 于 2015-12-26 23:11 编辑
《莱菔子》是刘梅花的一篇散文,2009年3月20日发表在中财论坛,并且收集在中财的散文集《石上柏》之中。这篇散文以“莱菔子”为题,通过写莱菔子的一生成长过程,让我们认识到人生若要繁花似锦,就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历练,需要从平凡与普通之中变得精致,这样活得才有价值,生命才会有意义。
说实在的,在没有读这篇散文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莱菔子是什么东西,更不知道它就是由我们吃的萝卜衍生而来的。读过这篇散文后,我惊叹于刘梅花的语言功力,她能用最朴素的语言,将莱菔子的一生叙述得娓娓动听,并冠以绵长的哲理于其中,读后深有感悟。
《莱菔子》这篇散文在构思上作者是动了心思的,构思非常精巧,起承转合自然不露痕迹。
文章的开头部分是“起”,作者这样写到“莱菔开花的时候,青稞正在灌浆。谁开谁的花,谁灌谁的浆,至于花的颜色,都是莱菔们自己决定的。想开白花就是白花,想开紫花呢就来一朵紫的,这有什么关系呢,主要看莱菔们的心情如何了。”开篇作者就写出了莱菔的繁盛,花或白或紫,美丽至极。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运用了排比,拟人的手法,把莱菔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正如作者所说“莱菔的花也算不上美丽”,但它“很清雅,一点也不如大蓟花俗气。”让我们领略了莱菔的魅力。
当我读到“不是每棵莱菔都可以开花的,真的不是。开花的莱菔是经过挑选和历练过的。让谁开,让谁不开,那是我说了算的。”这一句时,心生疑虑,怎么了,莱菔开花还要经作者同意,难道她是主管莱菔的命运。这里,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写作技巧,转折和伏笔不漏一点痕迹,然后自然过渡到“承”。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们知道莱菔子是一味中药。莱菔子的前世是萝卜,那它就应该叫“萝卜籽”。换了马甲,是不是就显得很高雅呢。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莱菔”是很有书墨的韵味,就像其他中药一样,都有个雅俗共赏的名字。换了一个称呼就是不一样,隐去了平凡与普通,归到中药的行列就是身价百倍了。可中药都有自己的秉性,莱菔也一样,它入药主管消导,吃到人身体里,归脾,归胃,归肺经。药是不走错路的,中药各走各的道。这里埋下了伏笔,为后文作了铺垫。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写莱菔的成长过程。并不是所有的萝卜都可以转世为莱菔,只有长得粗壮,缨子旺盛的萝卜才有资格。莱菔的成长过程就是一种历练,它需要先拔起,经晾晒后再次栽入,浇水,等待,经数日的沉寂,慢慢才能起死回生,才能开出醉人繁花,否则,只能长成大个儿萝卜。经涅磐后的萝卜终于修成了莱菔,结出他的果实----莱菔子。作者在这里由莱菔子的根而想到村里的哑巴那张二指宽的脸。很自然地转到写哑巴的成长,哑巴就是另一种莱菔,他的成长经历是令人惊叹的。哑巴的一生“就像我家的那些莱菔们,从水坑里拔起晒晒,晒晒又栽进水坑,再拔起晒晒。”但他能皮实地活着,让人唏嘘。由物及人,完美的转承。
最后,昔日水灵灵的萝卜修炼成了干瘪瘪的根,于是收获了莱菔子。“拔掉莱菔的地方,一个个圆圆的坑空着。”这就像我们人的一生,在岁月中老去,完成自己的一生。这也就是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
另外,这篇散文还有一大特色——寓理于景,哲思绵长。
文章中写到莱菔子入药是“蛇钻的窟窿蛇知道。啥药走啥道都是预先知道的,药们按自己的脉络走就对了。”这里写到我们人有时候是不如药材的。“自己明明该走天涯大道,却偏偏跑到七拧八歪的羊肠子小路。人走错路,回头就难了。不像药,牢牢记着自己该走的道儿。”这一段很有深意,告诫我们人每走一步都要慎重,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盲从。
“有些付出是要等很久才能有收获的。等的过程要耐心才行。多大的耐心呢?直到你差不多忘了曾今付出的时候,收获才翩然而来。”这一句就是人生的一种感悟,人生要想有所收获,首先必须付出,而且付出不要企求一定会得到回报。人生就是一种等待,就是一种历练,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行,收获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出现。哑巴的一生就是一种历练,哑巴的生命过程是平凡普通的,他生活在无可奈何之中,他虽然很卑微,但他有着坚强的毅力和忍耐,他虽然活着像莱菔一样干瘪,但他有对生命的渴望和依恋,他的一生应该也是完美的。最终,他会像莱菔一样,从此岸到彼岸,度完自己的一生。
(2015年12月26夜) 《莱菔子》作者简介:刘梅花,又名刘玫华。生于甘肃古浪,在天祝县生活并创作。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武威市作协副主席。主要作品作品曾发表在《读者》《散文》《青年文摘》《散文百家》《散文选刊》《飞天》《散文诗》《海燕》《安徽文学》《福建文学》《文学港》《少年文艺》《甘肃文苑》《青海湖》《岁月》《西北军事文学》《陇原文萃》等刊物。部分作品入选《青年文摘原创精华版》《感动你一生的散文全集》《飞天60年典藏散文随笔卷》《新时期甘肃文学作品选》等选本。获奖经历荣获二零零九年《飞天》全国征文散文一等奖。第十八届“文化杯”全国孙犁散文奖。第三届甘肃黄河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