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过年那些事儿 [打印本页]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6-1-1 12:25
标题: 过年那些事儿
本帖最后由 虞城传奇 于 2016-1-1 16:44 编辑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绝句。公元十一世纪的六十到八十年代,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发动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也称“熙宁变法”或“熙丰变法”。1069年二月,王安石被神宗任命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年终岁末,王安石见家家户户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元日”就是春节之意,诗中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诗意并不难懂: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人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即春联)都换成了新的。这首诗充满欢快气氛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含蓄地抒发了王安石的政治抱负。他要藉新政之机一展宏图,除旧布新,强国富民,让革新之“曈曈日”光耀天下,泽被苍生。
这首诗既是句句写新年,也是句句写新法。王安石巧妙地用“除旧迎新”这一共同特点将春节与变法两者结合得紧密贴切,天衣无缝。他把元日的温暖光明景象,写得如火如荼,歌颂和肯定了实行新法的胜利和美好前途。熙宁三年,即1070年新春,王安石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因为他和神宗赵顼一起,给北宋绘制了一副全新的锦绣蓝图。
变法始于两人的相遇,两个锐意进取的男人间碰撞出了美妙的火花。名为君臣,二人实乃好友。其实赵顼一早就很赏识名满天下的王安石,继位次年,他就促成了二人的会晤。一番长谈,让赵顼深感王安石就是能与自己成就大业的人才。而王安石也被赵顼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的远大抱负所折服,君臣二人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了一起。深得神宗的信任与倚重的王安石于1069年二月官拜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年后又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王安石就此承担起变法重任,尽心辅佐朝廷。
1070年这个春节,处于蜜月期的君臣二人过得十分舒畅,尤其是王安石。皇帝的信任与支持让王安石对未来充满信心。他拥有最高统治者的全力支持,拥有一展抱负的政治舞台,拥有志同道合的新政群体。新时代的到来可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尽在掌握,一切都是如此美好!站在人生巅峰的王安石应该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做什么都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儿,好像天底下没有什么能够难住他似的。
看着那家家户户喜滋滋换大红春联,看着那三两顽童乐呵呵放烟花爆竹,看着那百姓团圆庆贺新春痛饮屠苏,心花怒放的王安石眼前仿佛出现了新政之无限美景。那即将出笼的条条新法将带着雨露甘霖润泽大宋的每一寸国土,惠及大宋的每一位子民,甚至连大宋朝的牛马牲畜也将在新法之下焕然一新,茁壮成长。新政将化身为一轮光亮耀眼的旭日,腾空而起,泽被万物,将朝廷的恩泽遍洒天下,让本苦不堪言的大宋子民也能脱离水深火热之窘境,从此安居乐业。就像本已奄奄一息的小苗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也能尽情舒展开身姿,肆意生长。
只是,这阳光能否顺利落到小草身上,不仅要看阳光本身的强度,还得问问云的意见,或许也要考虑一下雾与霾的态度。后来玩起了云遮雾罩伎俩的,自是大宋权贵势力的代表,他们是新政最强悍的拦路虎。
革新的理想很丰满,只是大宋的现实却骨感,不妨来看看那时北宋的“旧”,说是“内忧外患,危机四伏”一点不为过。当时北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三冗”与“二积”,即冗官、冗兵、冗费与积贫积弱,财政与军事的双重危机压得北宋喘不过气来。外有辽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在庆历新政之前,公元1040至1042年,西夏连续向宋朝发动了三次大战,分别是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宋朝三战皆负,损失惨重。连年征战又屡战屡败,宋朝国库空虚,捉襟见肘。此前,大宋还与辽国多年鏖战,由于北宋政治腐败和军队软弱涣散,虽然耗费了巨额的财力和人力,但胜少败多。内里,广大农民由于豪强兼并、高利贷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屡屡暴动反抗。民不聊生之糟糕现状仅从赋税一项就可管中窥豹,民众除了缴纳名正言顺的“两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如“丁身税”、“杂变”、“支移”、“折变”等等,多不胜数。由于没有生路,农民只能纷纷揭竿而起。
为改变大宋朝内忧外患之现状,实现复兴,宋仁宗决定施行新政。他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范仲淹、富弼为首推行新政,希望彻底解决朝庭的财政危机与军事危机。史称“庆历新政”的温和革新历时一年即告失败。改革其实很微小,但触动了皇族的利益。享受了既得利益的权贵势力十分强大,在他们的阻挠下,新政很快就败下阵来。大宋朝只能依旧积贫积弱,且每况愈下。
这般局面其实源于北宋初期实行的一项政策:集权。统治者吸取了以往的教训:五代十国的分裂主要源于诸侯拥兵自重。于是他们刻意加强了中央对权钱兵的控制,增设机构人浮于事,年年增兵庞大臃肿,分散军权又造成战斗力低下,“三冗”与“二积”结果直接造成了北宋的经济危机与军事危机。
就在这般危局下,王安石踏上了他的除旧迎新之路。王安石变法比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走得远,他的改革涉及的范围与触及的深度都远超以往,虽然两者最终都难逃失败的命运。与后者一样,王安石的努力也是折损在坚不可摧的权贵势力手里,撞得头破血流。
但凡重大改革,往往都是以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为目标。王安石变法也不可避免地触动了权贵的利益,权贵们釜底抽薪,通过各种手段瓦解神宗对王安石的支持,终让赵顼对王安石产生了怀疑。保守派抓住了新政的命脉,没有皇帝的全力支持,所谓新政只是镜花水月。另外,由于推行新政的人群良莠不齐,主张不一,新政本身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改革派内部出现了裂痕。神宗的犹疑不决与集团内部的分裂,给王安石的打击格外沉重。变法革新就此走向了下坡路。最终,在神宗对保守势力的妥协下,进退两难的王安石两次罢相,第二次罢相后直至1086年去世,王安石再未回朝。当初两人一起规划的宏图伟业最终成就了一场革新闹剧。
之后,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任司马光为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止。最具讽刺意味的一幕出现,“旧”仍在,“新”却已薨。除旧迎新结果竟是如此,着实让人唏嘘。
王安石变法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统治者缓解了财政危机,延长了北宋王朝的寿命。但这不完全是他强国富民的初衷。他光耀天下的理想发生了不可预知的折射,最终没有落到黎民百姓的身上。没有做到富民,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问题根源在于改革并未真正提升社会生产力,只是在分配上更倾向于统治者,将社会财富快速向统治者聚拢。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人民的生活水准自然只能明显下降。
虽然除旧迎新化为泡影,但王安石的变法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他卓越的才华与革新的勇气自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那“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豪言至今依然掷地有声。王安石与神宗的惺惺相惜,携手共创伟业的史实也算是一段佳话。只是后来遭遇了不可抗拒之力,两人才被迫分崩离析。不妨这样推想:如果变法一如初衷而不是后来的分道扬镳,也许,北宋的局面会大不一样也未可知。可能,结果会更接近两人当初的美好设想。只是,历史没有如果,所以王安石的《元日》只能成名诗,而成不了现实。
纵观古今中外,成功的改革基本都符合历史的趋势与人民的利益,这是革新成功的关键。这一点对如今的各项改革依然具有积极的警示意义。只是,王安石毕竟是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虽才惊天下但有他的局限性。在今天这辞旧迎新时刻,遥想王荆公当年之意气风发,细品他离去时的寂寥落寞,让人不禁慨叹:人生若只如初见,那,该有多好!
2016年1月1日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6-1-1 13:57
不知如何才能让标题变色,只能静待斑竹帮忙。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6-1-1 14:12
已经点亮。
问候祝福!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6-1-1 14:14
谢过夏版,国假仍需驻站,辛苦了。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 15:11
以前读课本,对王赞叹有加。后来读书多了,对他颇有微词。如今想来,专政之下的改革就是不可能成功的,所谓改革,只是换一种方式专政而已,所以王的勇气和担当还是难得的。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6-1-1 15:17
王安石毕竟只属于那个特定的年代,他不可能有如今诸人的眼光,也就决定了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当时的产物,再超前也不可能达到现在的层次。所以他的才能与勇气光耀史册,哪怕他算是一个失败者。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16-1-1 15:24
虽然是过年那些事儿,却是大手笔,与苍生相关。
拜读,问好。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6-1-1 15:31
何版夸奖了,只是漫谈,算不了大手笔。问好版主。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6-1-1 16:10
按照活动规则,标题统一用一个,正文部分的取消吧。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6-1-1 16:11
这个写得与众不同。着眼点不同,效果就不同。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6-1-1 16:18
是这样吗?夏版。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6-1-1 16:28
嗯,你可以看下活动公告。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6-1-1 16:30
看了,也改了。现在请夏版看看是否符合要求?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6-1-1 16:41
嗯,挺好的!谢谢老师支持!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6-1-1 18:51
应该的,既然是规则,大家都应遵守。
作者: 梅边 时间: 2016-1-1 21:01
这不像是写过年那些事儿啊?再来一篇吧虞城老师。
作者: 秋实 时间: 2016-1-1 22:12
俺是来学习的,新年快乐哦传奇老师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6-1-1 23:05
历史上的改革,通常不容易成功。而改革者的下场,也大都不很好。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6-1-2 09:09
梅大侠着相啦,这可是近千年以前的春节那些事儿。其实,过节的主旋律就是除旧迎新,这么说来,我这还算是实实叨叨的过节那些事儿。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6-1-2 09:10
谢秋实,也祝你新年快乐!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6-1-2 09:12
恩,改革的实质是利益的再分配,这可是个得罪人的活计,不好干哪。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6-1-2 09:19
响应夏版号召,要写出独特性,不知我这能不能算另辟蹊径?
作者: 熊荟蓉 时间: 2016-1-2 10:20
小题材,大构架。荟蓉向先生学习了!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6-1-2 10:28
客气,欢迎常来。问好朋友。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6-1-2 11:03
角度较新,包容的信息量也不小,尽管历史上的事情,是非绝非三言两语所能概括,任何一次改革也非一蹴而就,但是,我们的历史上还是有那么伟岸的人物心念苍生而百折不牢,都是民族的脊梁,如同辞旧迎新,希望毕竟在前头。问候传奇兄!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6-1-2 17:02
从过年的除旧迎新引发出改革,转移得很巧妙。“成功的改革基本都符合历史的趋势与人民的利益,这是革新成功的关键。”这话说得好,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时代,能够很容易地检验。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6-1-3 09:16
读出了历史的厚重感,在沧桑的历史变迁中,任何变革都会触动上层集权利益者的利益,变法的最终失败让历史更加充满传奇色彩。历史不仅仅是一面镜子,还是一场悲情的社会动荡。
在今天这辞旧迎新时刻,遥想王荆公当年之意气风发,细品他离去时的寂寥落寞,让人不禁慨叹:人生若只如初见,那,该有多好!
美好的愿望总是昙花一现,希望人生只如初见!但历史不能重演!
作者: 潭边老桑 时间: 2016-1-3 10:04
呵呵,这是把宋朝那些事儿与过年那些事儿,一块说。
作者: 姬宇 时间: 2016-1-3 11:39
引经据典,是个不一样的新年,问候。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6-1-3 17:21
一孔版新年好啊,过节了,一起乐呵乐呵。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6-1-3 17:22
嘿嘿,把事儿一块办了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6-1-3 17:23
谢谢张奇版主雅评。版主新年好啊。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6-1-3 17:25
问好姬兄,多谢来读。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6-1-3 17:48
这话不是我说的,只是拿来用用而已。至于检验,这玩意儿通常具有滞后性,不大好说。问候18兄,祝新年好!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6-1-3 18:02
这好检验,咱们都是人民,不符合咱们利益的改革,肯定不好。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6-1-3 18:04
这倒是,嘿嘿。
作者: 雪夜听琴 时间: 2016-1-4 16:51
由过年想到改革,思路开阔。欣赏。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6-1-4 17:00
谢谢雪夜来阅读点评,新年好!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6-1-4 20:20
独特的构思,有趣的时空跨越,以古喻今,值得我们警醒!
作者: 刘玉清 时间: 2016-1-4 20:47
与众不同的一篇,从一首春节的古诗进入,铺展开一幅跌宕起伏洪宏壮阔的伏历史画卷。文笔大气,内容丰实。
学习,欣赏。问好,虞城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6-1-5 07:08
玉清新年好。谢谢夸奖,要向诸位多多学习。
作者: 戈眉 时间: 2016-1-5 09:48
这个年选材特别,长见识。新年快乐!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6-1-5 09:59
问好戈眉,欢迎多来阅读指点。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6-1-5 10:00
新年快乐!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6-1-6 13:42
历史没有如果,但常有逗逼。当然,只是后人据史料评说,真相已经隐于苍茫烟雨之中。
作者: 孙凌凌 时间: 2016-1-6 16:16
独特的构思,引经据典,好特别的年,好像上了一堂历史课。问好虞老师,祝你新年好!
作者: 虞城传奇 时间: 2016-1-6 16:41
问好凌凌,多谢来读。新年好!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