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有才就是任性的赵执信 [打印本页]
作者: 荒野游侠 时间: 2016-1-1 21:41
标题: 有才就是任性的赵执信
本帖最后由 荒野游侠 于 2016-1-1 21:47 编辑
如果不是在错误的时间看了一场错误的演出,如果不是逞一时快意得罪了小人,如果不是事发后主动揽罪,才华横溢的赵执信不会从如日中天的官场骄子一下子变成坠地凤凰,给自己的仕宦生涯陡然画了个休止符,更不会潦倒余生终老乡里。而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他太有才了,有才就会任性,任性必然坏事。自古以来,任性似乎是才子们与生俱来的坏毛病。
赵执信确实有才,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二十三岁任山西乡试正考官,二十五岁升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赵执信在科举道路上跨越式超常规跑步前进,不仅在当时把一些和他父亲一样屡试不第的儒子们远远甩在后面,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就是在整个科举史上,能够和他争辉的,也寥寥无几。二十八岁以前,赵执信太春风得意了,他得意的都有些忘形了。他出身名门,没有经过上天将降大任于他的磨难,他以为人生不过如此,什么功名呀,利禄呀,都不在话下,只要他愿意,他就能“屈指取公卿”。他得意得开始任性了。
赵执信也确实够任性的。国丧期间,他接受朋友邀请观看戏剧《长生殿》,违反了朝廷不准举行各种娱乐活动的禁令,属于顶风违纪,被小人添油加醋告到康熙皇帝那儿。按说看戏这档子事,可大可小,毕竟那佟皇后也是刚封了皇后第二天就死了。只要赵执信到皇帝那儿把头磕得山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念一遍从百度搜来的悔过书,说自己放松了世界观改造,没有和朝廷保持一致,只顾自己享乐,造成恶劣影响。今后一定痛改前非,希望给他一个继续为朝廷效命的机会云云。估计康熙也就大手一挥,名义上搞个就地免职严肃处理的新闻发布会,然后给他挪个地方,过不了几年就官复原职了。可是赵执信任起性来,不仅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更不把皇帝给的官衔放在眼里。本来他去看戏,是受好朋友也就是《长生殿》的作者洪升邀请的,同去的有50多人。若要追责,他只能算是从犯。可是他非要逞能,把全部罪名揽下来,包到自己身上。结果他受到的处罚最重,被革去了官职。赵执信好像也无所谓,他或许早就厌倦官场生活了,他有的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干脆卷铺盖回乡,过起了“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游历生活。
赵执信不仅在官场任性,在交际圈也任性。他少年得志,才华横溢,是一颗迅速升起的政治明星,自然拥有一大群粉丝,当时世人皆以能结交赵翰林为荣。以赵执信在京城引起的轰动,估计比现在的韩寒、郭敬明的影响要大得多。可是赵执信对那些只知道巴结权贵,并无多少真才实学的人却瞧不上眼。有个叫黄六鸿的知县,刚刚调任给事中,仰慕赵执信的才气,或者也许是为了巴结炙手可热的赵翰林,把家乡的土特产和自己的文集投到赵执信门下,希望得到赏识。结果不知赵执信看不上此人的文品还是看不上他的人品,居然把黄六鸿的土特产留下,把他的文集给退了回去。这下可把黄六鸿羞辱得不轻,于是在他狭窄的心灵里,埋下了忌恨的种子。不久,洪升邀请赵执信观看《长生殿》,同时邀请了50多个有名气的官员才子,偏偏没有邀请一个叫赵征介的士子。此人也有一定名气,对洪升等人不把他放在眼里心生嫉恨,便到同乡黄六鸿那里举报。黄六鸿正掌弹劾官员之职,于是到康熙那里参了赵执信一本。其实这事也不能全怪黄六鸿心眼小,只怪赵执信太任性。人家拿了土特产和文集投门子,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你不该收了人家的特产把文集退回去,堂堂翰林,你也不差这些个土豆瓜果的,这不明摆着羞辱人吗。
赵执信在做学问上也十分任性。比他长28岁的王士祯是清初著名诗人,“神韵说”的集大成者,文坛公认的盟主。王士祯对赵执信的才华非常赏识,早年赵执信写了诗,也常请王士祯批评指正。他们既是同乡,又是亲戚,赵执信是王士祯的外甥女婿。按说有这么一位大师级的师长,赵执信在王士祯面前,只有崇拜仰慕的份,一时半会出不了风头。可是他的才情却容许他这样做,这位才子的才情如锥处囊中,非得冒出来不行。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诗如真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赵执信则认为“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他批评王士祯的神韵说脱离实际,并提倡“诗外尚有事在”,还专门写了一部诗话《谈龙录》来批驳王士祯。赵执信这样做的结果除了在诗歌史上留下一部理论著作,另一个就是最终导致两人交恶。这位才子一旦任起性来,六亲不认。
然而,任性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赵执信罢官以后,义无反顾地回到故乡,过起了一介布衣的生活。虽然他出身名门,有土地田产为生,但毕竟和在京城锦衣玉食的生活没法比。幸运的是,赵执信生在新旧王朝交替,新王朝刚刚建立的初期,政治气氛相对宽松。虽然丢了官,失去了铁饭碗,但是性命无虞,穷是穷了一点,却还能四处游历,并以83岁高龄寿终正寝。有才的人生在不同时期,任性的结果往往是不一样的。春秋战国时期,士子们越是任性,越是被各路诸侯奉为座上宾,可惜这样的好事赵执信没赶上。到了魏晋,名士们一个比一个狂狷任性,结果有的被流放,有的掉脑袋:而明朝时的方孝孺,因为任性,被诛灭十族。如果赵执信早生几十年或晚生几十年,其命运就另当别论了。如果再晚生200多年,有幸赶上一场叫文化革命的伟大运动,以他对伟大领袖的大不敬,估计荣膺一顶现行反革命的帽子是在所难免的,其结局不是被红小将揪斗致死,就是受不了屈辱自绝于人民。即使侥幸活下来,以他的家庭出身,典型的地富反坏右,土地田产肯定是要没收充公的了。罢官以后,失去了生活来源的赵执信不要说四处游历,就是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即使勉强出去游历一次,回来后恐怕连房子也被拆迁了。事实上,赵执信在博山的多处故居都已拆迁殆尽。1995年,我曾去过一个亲戚家,我清楚记得他住在一个大杂院,里面住着好几户人家,院门口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赵执信故居。现在他的家还在那里,大杂院已经没有了,而是一排楼房。现在赵执信在博山的故居只剩因园和位于20多里外石马的别墅红叶山楼了。
赵执信和他的岳祖孙廷铨同为博山的两位名人,但是在普通人的印象中,赵执信的名气威望远不如孙廷铨大。为什么,因为孙廷铨贵为帝师,最后衣锦还乡,对博山的饮食文化和民俗有深刻的影响。而说起赵执信,人们只对他年青时在仕途上过五关斩六将津津乐道,对他仕途夭折后的走麦城则往往闪烁其词。毕竟,因为任性而犯错误,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至于此后赵执信在文学上的建树和影响远远超过孙廷铨,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现在是一个讲究情商的时代,任性,说白了就是情商不高的表现,就是傻帽。情商不高的人,在职场上处理不好上下级关系,处理不好同事关系,在商场上处理不好业务关系,甚至在情场上处理不好情人关系。情商高的人会来事,会来事的人成功的机会大,成功了才能有钱,有钱了才能任性。这个道理,连初入职场的小鲜肉都懂。可惜那时,聪明绝顶的赵翰林不懂。正如世人叹息的那样:
少年科弟尽风流。
断送功名到白头。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6-1-1 22:50
提读。问候祝福!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6-1-1 22:59
都是任性惹的祸……![](static/image/smiley/default/funk.gif)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6-1-2 09:00
任性得看场合看时候,不计后果的任性,就是不成熟。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6-1-2 10:29
性格决定命运,这样的例子每朝每代每时每刻都有,这就叫犯了错误再改,改了错误再犯,生生不息,直到永远!问好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6-1-2 16:47
有钱任性不对,有才任性也不对。自食恶果,也是活该!![](static/image/smiley/default/handshake.gif)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6-1-4 20:34
历史人物,时代解读,以古喻今,值得深思!
作者: 荒野游侠 时间: 2016-1-4 21:53
谢谢各位点评。
作者: 秋风向晚 时间: 2016-1-4 21:55
任性作为褒义词的时候,一般都需要付出代价。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6-1-6 18:38
很喜欢这篇,还需多多互动撒!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6-1-7 08:42
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16-1-7 10:29 编辑
点精理由:任性几乎成了一个年度词汇,有钱任性,有才任性等等。而这个本身也逐渐被曲解为个性张扬,崇尚自我,早已偏离本意。国人待之,羡慕嫉妒恨,五味杂陈。其实生活在一个群体性的社会里,人与人原本需要相互支撑,如何能够任性,共生共赢才是真啊!此文以史为鉴,警示意义明显。
作者: 荒野游侠 时间: 2016-1-10 21:34
谢谢鼓励。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