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0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莫让好意成负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8 1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莫让好意成负担
                                         叶晓燕

    岁末年关,回家的号角又一次吹响。微信电话都催促过女儿好几次,让她尽快回家,她磨蹭许久似有隐情。问其缘由,她叹了口气,妈,我越来越害怕过年了。七大姑八大姨凑一块,把我从里到外审问一遍,哪里工作?对象是谁?还没对象啊你多大了?不小了该找了········我过怎样的生活凭什么由她们来指点啊!

    我听了觉得颇为好笑,忍不住和朋友们分享。朋友也多是中年人,儿女都已离家。没想到反响甚广,似乎每家都有个不愿回家过年的孩子,听说还有篇叫做“如何堵住亲戚们的嘴”的文章很是火爆,“恐年”似乎成了年轻人的“新常态”。

    团圆和美的大节日里,长辈善意的关心,为什么会惹来年轻人的反感?以至于上升到“恐”的级别?我们的关心和问候,已经如此“可恶”了么?

    农历新年是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团团圆圆是过个好年的前提,很多人甚至是不远万里回老家,由此才会有春运这样举世瞩目的年度人类大迁徙。奔团圆,奔热闹,奔个好彩头。我们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新年,唱大戏,买新衣,逛庙会,家家户户仓廪实。只有过年,物质和精神的追求才能得到最大满足。而今,随着国民普遍富裕,吃喝玩乐的初级需求已经不再是过年的重头戏,实际上,现代人每天都像是在过年。不同的是,如今过年更看重那种亲朋好友团聚的温馨气氛,家族血脉、个体身份可以在过年时得到最大的认同,“我”从哪里来,这个西方哲学问题能够在东方的鞭炮声中得到最精彩的诠释。

    然而,过年并不是只有团年饭。这个过程会从除夕持续到正月里,其间免不了走家串户地“拜年”,除却红包和吉利话,免不了要拉家常。老家伙们知根知底,没什么可聊的,远道而来的年轻面孔自然会成为话题焦点。

    作为亲戚,作为长辈,对于小辈们的关心是自然而然的。看着他们闪亮的眼睛,光滑的额头,伪装的恭敬实则不耐烦的神态,总让我想起当年的自己。谁不曾年轻过,谁不曾有过梦,看到他们我从心底里高兴,忍不住想和他们多说说话,他们好我比他们还开心,他们不如意我就忍不住替他操心,哪里不如意了?为什么不如意?我认识的谁谁也在上海,要不要帮帮忙?

    从工作到生活,我们总想了解的更多,总想让他们过得更好。仿佛帮到他们,就是帮助了当年的自己。

    殊不知,在年轻人的眼中,这已经严重干涉了他们的“私生活”。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自己未来的路。然而在这个时代,掌握话语权的依旧是我们这群“长辈”,在“关心”他们的同时,免不了以俯视的眼光来看待,似乎他们还是没成年的孩子。我们习惯了用我们当年的规矩来约束他们,25岁要有个铁饭碗,26岁结婚,27岁生子。恨不得30岁之前就完成人生所有大事,安心养娃。如有谁脱离了这个轨迹,就忍不住替他操心,总想帮他扳回到正轨上。可是,我们无意的话语和眼神,都可能给年轻人造成莫大的压力。

   他们是互联网浪潮里扑腾大的一代,接受了东方教育与西方文明的双重洗礼,一方面,他们可以遵循祖制,客气礼貌来拜年,可心底里,他们却崇尚“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私权至上的理念。在他们眼中,怎么过生活是私事儿,用不着别人操心,更轮不到旁人评判。时代毕竟不同,如今他们尽可以创业,打工,一切依照自己的兴趣喜好来,有无对象,结婚与否,何时购车房都由他们自己安排。我们居高临下的“关心”,实则是一种无形的干涉。虽不至于让人“恐惧”,多少会让他们不舒服、不自在。
     
   年轻人的“恐年”,虽是一种夸张的调侃,却也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自身。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所说,“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沟通。”如果我们在与年轻人交流时,能够放下“过来人”的姿态,更多的倾听而不是劝导,给年轻人多一些宽容和谅解,相信他们更乐意分享生活,而不是“汇报”动向。所谓的“恐年症”,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18:05 | 只看该作者
顶!谢谢各位阅览!
3#
发表于 2016-1-29 09:50 | 只看该作者
换个角度想,如果没有这些压力和催促,年轻人可能更不愿意找对象了,这该咋办呢?
欢迎新朋友!注意加版权。多交流!
4#
发表于 2016-1-29 20:45 | 只看该作者
平等永远是人和人之间相处最好的武器。不要拿自己的强加于人,应该成为我们长辈的一个考量点。
5#
发表于 2016-1-30 17:16 | 只看该作者
有时候正因为太在意,所在太忌讳。
如果能够乐观面对,何烦别人并无恶意的问询?
6#
发表于 2016-1-31 11:23 | 只看该作者
叶老师,见解独特,赞一个
7#
发表于 2016-1-31 16:46 | 只看该作者
年轻人的“恐年”,虽是一种夸张的调侃,却也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自身。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所说,“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沟通。”如果我们在与年轻人交流时,能够放下“过来人”的姿态,更多的倾听而不是劝导,给年轻人多一些宽容和谅解,相信他们更乐意分享生活,而不是“汇报”动向。所谓的“恐年症”,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这样推心置腹,换位思考的文章,实在令人叹服!
8#
发表于 2016-1-31 17:18 | 只看该作者
好,赞一个!
9#
发表于 2016-2-3 01:31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我们在与年轻人交流时,能够放下“过来人”的姿态,更多的倾听而不是劝导,给年轻人多一些宽容和谅解,相信他们更乐意分享生活,而不是“汇报”动向。所谓的“恐年症”,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和耐心,年味就更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5 06:52 , Processed in 0.05161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