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23|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凌家滩上思绪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4 1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汽车在不住的颠簸中,缓缓地穿过一段沧桑里流露出寒伧的小集镇不久,就好像驶入静静的一潭秋水,宛如一枚秋末的落叶静止下来,无声地停在一片寂寞荒凉的土冈子前。潜意识里不住地催促着,眼里带着探寻的渴望和丝丝缕缕的迷茫,匆匆忙忙地下车,但还是不住地朝四周围多看了几眼。冬日的阳光宛如害羞的孩子,一直躲在浓淡不匀的云层里,偶尔露出一下笑脸,转瞬之间又重新躲藏起来。远处零散的小村庄,空空荡荡的田野,全部笼罩在薄薄的雾气里。多情温柔的裕溪河,披着乳白色的轻纱,一脸的娇羞,一如千百年来的模样,缠绵在高冈下,缓缓流入烟波浩渺的巢湖。


  向上缓步登上一片满是黄土的荒冈,恍恍惚惚里,似乎穿越了时空隧道,置身于六千年前的远古时期。脚下,就是最近三十年来刚刚传出盛名的凌家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裕溪河畔,是华夏古代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六千年前,这里曾是辉煌灿烂的一方热土,玉文化的熠熠光芒曾经在人杰地灵、风景秀美的江淮之间,绵延闪耀了数千年之久。


  凌家滩玉文化遗址发现于一九八五年,因地处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而得名。此地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这里是北部的黄河与南部的长江流域,即泰山以南至长江边最高的山峰海拔四百四十一米的太湖山南麓,沿着一条南北走向的土冈一直延伸到裕溪河北岸。遗址区域东西长两公里,南北宽将近一公里。大概是因为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海拔较低,不足三十米,有的地方甚至不足十米。


  站在这块近乎荒凉的土冈上,看着一幅幅展示玉文化悠久历史的图片,聆听着绘声绘色的细致介绍,脚踏着千百年来的热土,慢慢地得知,凌家滩遗址曾经是一座规模较大的远古城郭,一眼望不到边际,方圆达一百六十万平方米。就是以后稍晚出现的城市,面积也不一定比它大。这个城市沿河而建,在这个城市的周围,一条大型围壕形如后来的护城河,使城市与外界隔离,主要用于防御外界的侵袭。


  一边细致地看着展板,听着介绍,一边脚踏着六千年前初具规模的城市,依稀可见凌家滩遗址以三个台阶划分为三处功能不同的区域。第一区域是普通部落成员的居住区,庭院区,房子带有明显的“城市”规划和精心设计的痕迹。在这个区域,出土的主要是大量的陶片。第二区域是面积达三千平方米的红陶土广场,这里是部落首领的宫殿区和部落会盟、祭祀、操演的场所。第三区域是大型的墓葬区,中间部分有一处高约一米的祭坛,陪葬品有玉器、石器和陶器等。


  在遗址周围,依稀可见远古时期凌家滩先人们挖出的壕沟。壕沟曾是冷兵器时期一种重要的防卫设施,在远古的原始社会末期更是如此。凌家滩的壕沟规模较大,分为内外两道。内壕沟近环形,壕沟也是划分居住区与贵族墓地的一道重要界线。壕沟既可以防止敌对部落以及野兽的入侵,还可以起到防止洪水的作用。


  在凌家滩两块墓葬区分界处的石墙遗址,就其建筑本身而言就令人惊叹。这道东北、西南走向的石墙不高也不宽,高约三十厘米,宽约二十厘米,是利用石块自身宽窄大小不等的形状,一块块累积起来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粘合剂,但是至今仍然不能将其中任何一块石头轻易拿起。这就说明了五千多年前,凌家滩的先民就掌握了几何力学知识,并且有着高超的建筑水平。


  在红陶土块遗迹中,发现了一口古井的遗迹,井壁的上半部用红陶土块圈成,井的直径一米,井深将近四米。从这口水井看,凌家滩的先民已经知道饮用干净卫生的井水,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可是,从井底仅有的极少数陶片来以及井所处的位置来看,当时的井水并不属于每个平民。从井壁的磊积来看,磊井的技术居于同时代前列。


  凌家滩遗址自从一九八五年发现以来,以后经过一九八七年六月以及十一月两次发掘,此后,又经过一九九八年十月、二零零零年十月,二零零七年五月,共计五次发掘,形成当今的规模和格式。


  第一次发掘就出土二百多件文物,其中包括玉版、玉龟、玉勺等一大批精美的玉器,最特出的是一把重达四点二五千克的石铲,这是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大的一把石铲,成果惊人。第二次发掘共计出土文物三百多件,仅仅玉璜的种类就达到二十余种。这次发掘,还发现墓葬十一处,灰坑两个,人工构筑的遗存三处,认定了这是一处人工营建的墓地。第三次发掘扩大了面积,因而墓地的整体面貌被揭露出来,同时明确了以前发掘的人工营建的遗存是祭坛的遗迹,就此发掘出一座祭坛遗迹,房屋遗迹一处以及将近三十处墓葬,出土包括玉龙、玉鹰、石钻等重要文物在内的共计五百余件,是前两次出土文物的总和。


  第四次发掘虽然面积不大,但是成果丰硕。除了发现二十五座墓葬,出土一百一十余件文物外,还发现了一处玉器加工作坊的遗址,发现了大面积红陶块建筑遗迹,和一口红陶块砌成的水井。截止到现在的最后一次发掘,又发现墓葬四座,灰坑三处,玉器石器作坊遗址一处,出土文物四百余件。其中祭坛顶部发现一件重达八十八千克的玉猪,堪称新石器时代玉器之最。


  五次发掘面积合计不过二千五百多平方米,仅占凌家滩遗址总面积的八百分之一,神秘而丰富的凌家滩遗址仅仅才露出冰山的一角。可是,出土文物的数量已经将近二千件。出土文物的精美,特别是玉器的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精美的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些事实告诉我们,长江中下游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名族的摇篮。


  数量惊人的文物以及精美的玉器,显示了凌家滩先民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在展示图上发现,发掘出的红烧土块内有水稻碳化后的稻壳痕,土壤里浮选出了水稻的种子。同时,还发现了较多鸟禽类、猪、鹿等动物的骨骼。已经出土的饮食器具里,锅碗瓢盆的数量较多,各种用具均为陶器,例如,炊煮用的鼎,盛食物用的碗、豆、盘,装水的杯子、壶,储藏的缸,以及能够磨块状食品的刻槽盆等。眼前的器具,无声地告诉我们,凌家滩的先民们在饮食上,已经做到了荤素搭配,早已远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凌家滩先民们已经发展了种植、养殖、打猎等多种经济。


  先民们在远古创造的文明,令人惊叹,让人赞叹。但是,也有令人迷惑不解的地方。在介绍中我们得知,凌家滩文化距今已有将近六千年历史,最晚的可以持续到距今四千年前,跨越了漫长的时间隧道。但是,出土的文物清楚地显示出凌家滩文化经过两度兴衰,中间出现了千余年的断层。这个断层形成的原因到底是啥,至今一直是一个谜。


  头顶着轻轻流淌的轻云,沐浴着无声飘过的一阵阵冷风,探寻中带着渴望的目光时而飘过眼前的高冈,望着亮如银带的裕溪河;但是,常常停留在脚底下的土地上。这一片看起来极其普通平常的黄土中,隐藏了太多太多的秘密。


  据介绍,凌家滩原有“巨石阵”好几处,这些巨石的高度普遍五六米,有些竟然高达八九米,这样的“巨石阵”早于英国的“巨石阵”一千年左右。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些“巨石阵”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隆隆的爆破声里,灰飞烟灭。但是,在钻探中发现,凌家滩的地表下以及附近的裕溪河畔,还埋藏着许多巨石。考古学家们推测,这里的“巨石阵”可能和英国的“巨石阵”一样,用于天文观测。经过研究,这些巨石全部来源于五千米以外的太湖山。五千多年前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科技水平都还极低,能够把这些巨石从五千米外运来,实属不易。至今,还不知道先民们是如何把这些巨石开采并运来的。


  相当一部分考古学家认为,凌家滩文化其实可以定义为玉文化。可是,近处的太湖山上,裕溪河畔,并不是玉的产地。那么,如此精美而且数量之多的玉器来自何处呢?有的专家认为,来源于数百里以外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的霍山县,也有部分专家考察认为这些玉的产地就在巢湖沿岸的庐江县和肥东县。经过专家们的考察和细致研究,凌家滩玉器的来源极有可能就是附近不远的庐江、肥东两县。


  细致地在凌家滩诸多的遗迹附近徘徊着,凝视着;脚下的步子虽然缓慢,但是脑子里却一刻不停地飞速旋转着。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凌家滩的先民们已经创造了如此辉煌灿烂的玉文化,实在令人难以形象,也实在令人敬佩!转了一圈,靠近遗址大门边的一长排安装了玻璃的画廊,一幅幅清晰的图片配着言简意赅的文字说明,牢牢地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


  展示的图片全部是对照着实物拍摄的照片。主要有以下几类:


  工具、武器类主要有缺乏实用功能的斧、钺、戈。装饰类的主要有镯、璜、环、块、双联璧、珠,此外还有制作较为特殊的宝塔形饰、扣型饰、喇叭形饰、月牙形饰、冠形饰。动物或人物形象类,主要有玉猪、玉龟、玉龙、玉凤鸟、玉鹰,玉制站立人像和坐姿人像。金属类主要是厚大的甘锅片。从甘锅片推测,五千三百年前,凌家滩人已经具有了金属冶炼技术。


  在展示的图片里,最令人注意的是玉龙、玉鹰、玉人和石钻。


  玉龙扁圆形,首尾相连,吻部突出,头部雕出两角,龙须、嘴、鼻、眼部清清楚楚。玉鹰呈展翅飞翔的形状,鹰首侧望,眼睛是对钻的孔眼,腹部是八角纹。玉人是浮雕,长方脸,浓眉大眼,蒜头鼻,八字须,大耳,大嘴,头戴圆冠,腰系纽带,一身的装束宛如蒙古人。玉人装饰和打扮,显示了当时比较发达的纺织技术,表现了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和追求。


  在凌家滩发现的石钻,是二十世纪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大的发现之一。石钻的设计、制作,包涵了机械、力学、几何学的基本原理。特别令人惊奇的是石钻前的螺丝纹钻头这种独创的设计,学术价值难以估量,充分体现了凌家滩先民的聪明智慧和先进的技术。当时,在玉器上钻孔的技术一直令人惊奇,有的钻孔仅有零点一五毫米,细如发丝。直到今天,这种技术现代工艺也不容易做到。


  不知不觉中,画廊里的最后一张图片从眼前轻轻飘过,心里一愣,顿时生出丝丝缕缕莫名的怅惘。旁边是两座大理石碑,正式给这里定名为“凌家滩遗址”,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地区;一块是安徽省政府于一九九八年立的,另一块是国务院于二零零二年立的。


  若不是三十年前的发掘,凌家滩这一方六千年前的热土、辉煌灿烂的玉文化还默默地沉埋在这一片寂寞荒凉近乎萧瑟的荒冈上。这里精美先进的玉文化到底啥时衰落直到消亡的呢?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以后又辗转到了哪里?昂首苍穹,仍然是灰蒙蒙的一片;环顾四周,淡淡的轻雾轻轻笼罩着,朦朦胧胧,莽莽苍苍。


2#
发表于 2016-2-4 21:24 | 只看该作者
我更关心“这里精美先进的玉文化到底啥时衰落直到消亡的呢?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以后又辗转到了哪里?”草民不妨再探究一番,很可能会有意外惊喜呢!
这个地方好,草民有福!
3#
发表于 2016-2-5 06:34 | 只看该作者
从文章中看到了远古,看到了先民,历史承载多少智慧和创造,又留下多少的想像。向您问好!
4#
发表于 2016-2-5 10:12 | 只看该作者
快成考古学家了。
当今的遗迹见识了先哲的大智慧!
5#
 楼主| 发表于 2016-2-5 14:33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6-2-4 21:24
我更关心“这里精美先进的玉文化到底啥时衰落直到消亡的呢?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以后又辗转到了哪里?” ...

谢谢18兄的雅赏,敬佩您的探究精神!凌家滩这里的发掘研究,主要成就暂时如此。今后若是得知,定当学习,然后整理奉献。
6#
 楼主| 发表于 2016-2-5 14:34 | 只看该作者
文字闪耀生活 发表于 2016-2-5 06:34
从文章中看到了远古,看到了先民,历史承载多少智慧和创造,又留下多少的想像。向您问好!

远古时期先民的智慧,往往出乎意料。很多地方,也令人迷惑不解啊!
7#
 楼主| 发表于 2016-2-5 14:36 | 只看该作者
善洁用 发表于 2016-2-5 10:12
快成考古学家了。
当今的遗迹见识了先哲的大智慧!

谢谢朋友的赞赏,这是前段日子在凌家滩游玩时,耳闻目睹的只言片语,奉献于此。欢迎常来指导!
8#
发表于 2016-2-5 15:01 | 只看该作者
历史的碎片,有待更深的发掘与解读。呈现于面前的虽是冰山一角,但真相就在那里,未知于我们,却是更大我吸引力。
9#
发表于 2016-2-5 15:02 | 只看该作者
历史的碎片,有待更深的发掘与解读。呈现于面前的虽是冰山一角,但真相就在那里,未知于我们,却是更大的吸引力。
10#
发表于 2016-2-5 15:02 | 只看该作者
历史的碎片,有待更深的发掘与解读。呈现于面前的虽是冰山一角,但真相就在那里,未知于我们,却是更大的吸引力。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2-5 15:38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6-2-5 15:01
历史的碎片,有待更深的发掘与解读。呈现于面前的虽是冰山一角,但真相就在那里,未知于我们,却是更大我吸 ...

谢谢版主安然老师的雅评,的确如此,未知的世界吸引力更大!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2-5 15:40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6-2-5 15:02
历史的碎片,有待更深的发掘与解读。呈现于面前的虽是冰山一角,但真相就在那里,未知于我们,却是更大的吸 ...

随着发掘面积的进一步加大,会有更多更加精彩的发现。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2-5 15:41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6-2-5 15:02
历史的碎片,有待更深的发掘与解读。呈现于面前的虽是冰山一角,但真相就在那里,未知于我们,却是更大的吸 ...

展望未来,一定更加辉煌。若有新的成果,一定尽快了解,奉献给大家!
14#
发表于 2016-2-5 17:17 | 只看该作者
18兄弟说得是,着力挖掘一下,新意就更明显了。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2-5 17:31 | 只看该作者
夏冰 发表于 2016-2-5 17:17
18兄弟说得是,着力挖掘一下,新意就更明显了。

谢谢版主夏冰老师的指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8 00:16 , Processed in 0.11137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