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95|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灾难是改变人的法器--品读秦岭作品《透明的废墟》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1 00: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碧波荡漾 于 2016-2-11 00:32 编辑

  我们在日常的谈资中,一提起地震,无不令人谈“震”色变。地震,可以说是民族和国家的加速器。汶川地震之后,作家们往往注重于围绕灾后重建,恢复家园,对惊魂未定的幸存者进行心理疏导等题材大做文章,这似乎成了老生常谈,缺乏了新意。
  
  近日,有幸拜读了秦岭老师的地震系列题材的小说之后,灵魂为之一振,感慨颇深。
  
  秦岭老师的写作手法迥异,他一改大众作家的常态思维,以其独特的构思风格,通过强大无比的虚构和想象功能,洞穿汶川“5.12”地震现场和过程,直逼死难者灵魂及其精神的家园;通过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写,增添了主人公触及灵魂深处的元素,从而让整个的地震灾难摆脱图片和记录呈现出的呆板性,使得整个作品变得玲珑剔透而又立体丰满;凸显了灾难过程的画面质感,真正在人无我有中求得了突破。2009年,秦岭老师作为唯一的小说作者出席了首次“中国地震文学研讨会”,并以小说的名义作了发言。这也正是他的地震系列作品被学术人士称为“跳出地震灾害关注人性”而倍受社会关注的重要原因。
  
  作为一个喜欢看哲理性文字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思想型作家秦岭老师的文章已然成了我的不二选择。秦岭老师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不仅具有厚重的文学价值,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折射着人性向善和灵魂救赎的万丈光芒。他对生命有着独特的感悟,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体现。
  
  在秦岭老师地震系列作品中,最打动我的要数小说《透明的废墟》,文章切入点选得十分巧妙,置身废墟这一特殊场景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别具一格。小说中的人物灾前居住在同一幢楼,有即将订婚的打工妹刘丹丹、身负重伤的军转干部吉国立、帮教对象赵云逸、婴儿的母亲吴姐等,彼此之间原本交往甚少,但在灾难降临后,在一息尚存的一刹那间,他们之间便自然而然构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废墟下相互之间的问候、安慰,关照乃至忏悔,无不影射他们曾经有过的猜疑、误解、争执和提防。当彼此之间真切地感知到对方的心灵深处和道德底线的时候,人类最弥足珍贵的部分终将袒露出来。

        小说《透明的废墟》着重塑造了主人公刘丹丹的人物形象。刘丹丹,一个含苞待放,还没有真正品尝过人间烟火的花季少女,在这场灾难中,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面对一个陌生婴儿的生命寻觅,她居然不顾一切尊严,不计婴儿母亲吴姐的前嫌,义无反顾地充当起了母亲的角色,给婴儿带来了生的希望。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这在常人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刘丹丹做到了,这要付出多大的代价,牺牲多少尊严才能做到啊!小说把未曾做过母亲而试着去做母亲这一灵感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是小说的高潮迭起和最感人至深之处。
  
  毋庸置疑,地震带给人们的心灵创伤一定是巨大的。灾难是无情的,张狂的地震来临时,大地的狂啸并不在乎人间的疾苦,推枯拉朽的灾难毁灭了成千上万的家庭。但灾难同时也是改变人的法器。古语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恰恰揭示了人性在灾难和死亡面前的非常态逻辑。其实,人性的善与恶,向来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秦岭老师笔下的这些主人公在面临死亡或侥幸逃生的一刹那,在道德和良知的天平上也一直在不断拷问自己,最大程度地表现出人心向善和灵魂救赎的一面。这也是秦岭老师从社会学、心理学视角考察人情世故而得出的基本结论,而不是他一时心血来潮的刻意安排或人为的艺术处理。
  
  事实上,人性在常态生活和灾难面前的表现其实就是不一样。在秦岭老师看来,死神唤醒的那种生活与内心的新常态,尽管带着血腥和悲壮,尽管为时已晚甚而于事无补,却非常值得去探究、深挖和尊重,这是人类的需要,值得我们去反思和回味。
  
  灾难是改变人的法器。这应该成为古往今来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此,秦岭笔下的人物在灾难过后,最终都能回归到善良的本真,这也正体现了文学作品弘扬真善美的初衷。
  


  


6463295e18591f3bf97fad2ec86747e7.jpg (299.6 KB, 下载次数: 719)

6463295e18591f3bf97fad2ec86747e7.jpg
2#
发表于 2016-2-11 10:13 | 只看该作者
提读。问候新春!
3#
发表于 2016-2-11 10:13 | 只看该作者
提读。问候新春!
4#
 楼主| 发表于 2016-2-11 11:55 | 只看该作者
感谢版主,祝新春快乐!
5#
发表于 2016-2-11 17:18 | 只看该作者
好像作者对秦岭的作品情有独钟,有机会也拜读一下!
6#
发表于 2016-2-11 20:01 | 只看该作者
有时在灾难面前, 才让我们感悟到了生命的厚度 ;有时真正面对了死亡, 才会让我们看淡欲望和权力。拜读了,好文,赞一个!
7#
 楼主| 发表于 2016-2-11 21:56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6-2-11 17:18
好像作者对秦岭的作品情有独钟,有机会也拜读一下!

安然版主说对了,秦岭的作品的确耐读,文学之外富含社会价值。问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16-2-11 21:58 | 只看该作者
夕阳1 发表于 2016-2-11 20:01
有时在灾难面前, 才让我们感悟到了生命的厚度 ;有时真正面对了死亡, 才会让我们看淡欲望和权力。拜读了 ...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感谢文友的精彩点评,问好!
9#
发表于 2016-2-11 22:13 | 只看该作者
新年好,王老师!拜读大作来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2-12 15:4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小欧文友,新年快乐,祝佳作连连!
11#
发表于 2016-2-13 14:0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必须通过灾难才能使人变得更有厚度和广度,那我宁愿无知。问好朋友,你的文字总能触动人心。
12#
发表于 2016-2-13 16:09 | 只看该作者
灾难是改变人的法器,   可惜这法器不收妖,  只害人.
凡有天灾皆是人祸,   不管你信不信,   反正我信了.  台湾地震也证明了这一点:  用油桶做梁筑在楼里,   难怪会倒塌.   见得多了,  如今很难会被感动,  只会悲愤......
13#
发表于 2016-2-13 19:06 | 只看该作者
看到作者的书评,更想找作品来读一读了……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2-13 22:17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6-2-13 16:09
灾难是改变人的法器,   可惜这法器不收妖,  只害人.
凡有天灾皆是人祸,   不管你信不信,   反正我信了.   ...

人灾大于天灾实在令人痛心。感谢好友的精彩点评,问好!祝新春快乐!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2-13 22:18 | 只看该作者
shadowflow 发表于 2016-2-13 19:06
看到作者的书评,更想找作品来读一读了……

值得一读,感谢好友的点评,问好!祝新春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7 23:54 , Processed in 0.27720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