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93|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感时思根源 不寐梦其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8 0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夕阳1 于 2016-2-19 09:22 编辑

       儿时喜欢朱明瑛唱的那首《回娘家》“风吹着杨柳嘛,唰啦啦啦啦啦。小河里水流,得儿哗啦啦啦啦啦。谁家的媳妇她走得忙又忙呀,原来她要回娘家……”那时年少的心,又怎能体味到回家的感觉,又怎能读懂回家的滋味?那时年轻啊,年轻的心写满的是明媚,拥有的是灿烂,少年不知愁滋味?心有落寞未曾知?
  回娘家也是女人的一种情结吧,增加的是无尽的牵挂,内心充持的是无限的感恩。女人婚后有两个家,一个是生你养你的家,一个自己成立的小家,对女子而言,婚后回家变成了回娘家,多了一个“娘”字,那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似乎增添了几份距离,但恰恰是这份距离又倍添了份亲切。是近了?还是远了?原来对回娘家的概念仅仅停留在去姥姥家的概念,结婚以后渐渐理解了,娘家成为了女子婚后的一个支撑性归宿的地方。休憩一下疲惫的心灵,抱怨一下劳累的生活。女人活得不易,源于有两个家——两个无法分出轻重,无法割舍,却又很难两全的家。不是说娘家有多么的富有,而是回到娘家心里深感轻松,可以有父母依赖,可以撒娇,可以有兄长的呵护,有种说不出来的轻松感。

  那么出嫁的姑娘为什么必须在正月初二回娘家呢?迷信观念认定,已逝的老祖宗,年底从天上回家享受供奉。老祖宗如果看到家里有“外人”,就不愿进家了,已婚女人被认为是“外人”,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里过除夕、初一。老祖宗享用供奉后,在初一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初二女儿就可以回家了。这个规矩在旧社会特别是农村是很严格的,违反了就是大不敬。新社会人们虽然不相信鬼神,但仍是比较严格地遵守着。如果由于某种特别的原因,已婚女儿在家里过年,那可能父母、家人都会十分的不高兴。这也是一种沿袭已久,而且可能还要执行很长时间的文化现象。


相传这一文化风俗与明太祖朱元璋及皇后马秀英教育女儿有关。

  朱元璋坐天下后,安庆公主下嫁都尉欧阳伦。当年除夕夜,已出嫁的姐妹们都回婆家过年去了,惟有新出嫁的安庆公主嫌婆家寒酸,仗着自己是马皇后最小的亲生女儿,硬是不回婆家,非要在宫中与父皇母后一道欢欢喜喜过大年不可。历来对子女管教极其严格的马皇后劝说安庆公主:“你已为人妻,要敬公婆,体贴丈夫。他们多么想与刚过门的新媳妇热热闹闹地过个团圆年呀。”母后见女儿不吭,又开导她,”你仗着是皇帝的女儿不回婆家,他们虽然说不出什么来,但他们心里会高兴吗?若要公道,打个颠倒。将来你当婆婆后,你的儿媳是公主,过大年她不与你们团圆,你会高兴吗?”好说歹说,安庆公主总算回婆家了。

  大年初一早上,朱元璋乐得像个孩子似地正在皇宫里放鞭炮,忽见安庆公主与驸马都尉欧阳伦来拜年了。朱元璋想:昨天夜里才把你打发走,今儿一早你们倒又来了,便问公主:“你给公婆拜过年了吗?”安庆公主嘻嘻一笑,头摇得像拨郎鼓。


  朱元璋大怒:“我当皇帝是人,普通百姓也是人!怎么不先给你公婆磕头,而大老远地进宫先拜我们呢?去!去先去给你公婆拜年,老老实实在家待一天伺奉他们,明天再来给我们拜年吧!”说着便将他们撵了出去。

  打那时起,大年初二出嫁姑娘回娘家拜年成了一种民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步入不惑之年的自己对于回娘家越发的感到迫切与亲切。紧紧拉住娘亲的手,感触着那双微微发颤的干瘪的手,也总会令自己不能平静的心更加翻腾;望着已是满头银发的老妈,感触着岁月流逝的无情,体味着老人一生的不易;扑进老妈的怀中,顿觉幸福与酸楚的泪花在眼圈中回旋。母爱它广如天际,密如细雨,明如双眸。它是我犹豫在交叉路口时一块关键的路标,是我在坎坷的人生路上为伴的路人,是我病重时对我大有裨益的良药,还是我一筹莫展时的锦囊妙计。和老妈还没亲热够,只觉身后有两双小手不断的撕扯着我的衣服,扭头一看,“呵呵、、、”原来是那两个活泼可爱的小侄子拽着我的衣服摇来晃去。赶忙俯下身抱起这两个俊俏乖巧的孩子,把嘴贴在孩子圆圆的小脸蛋上,亲吻个不止。刚把两个孩子放下,那两个自小视我为宝的哥哥满脸堆笑的奔过来,拉着我的手,左看右瞧审视个不停。

  那一刻和亲人间渗透出的是无限的亲情,细细品味当中的丝丝缕缕,一阵康乃馨的芳香扑面而来。这香气,是亲情中的亲与爱散发出来的。有了亲,才诞生了爱。亲情,像一曲悠扬的笛声,清幽婉转,轻轻地打开心扉,令你心旷神怡,甜蜜地陶醉在其中。这一份份亲情,有一种无比奇妙的力量;簇拥着全身每一根神经;亲情是一则永不褪色的话题,让你徐徐道来,婉转流长;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香醇;亲情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亲情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亲情更是一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我们不必用更多修饰语去比拟,也不必用最美实物去修饰,我们只要用心去感受,她就会始终伴随着历史长河潺潺流淌。这份亲情不会随风而逝,反而会因风势的加强而倍增。

  这个初二回娘家,令我感受到,家是我精神大寄托,是我快乐的源泉,是我永恒的信念.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对家的眷恋,对亲人的爱,就像一根无形的彩线,串起我生命中最美丽、最动人的记忆。家是我幸福的港湾,亲人是我们坚强的后援;家中有用赤橙黄绿编织出的五彩画卷,有酸甜苦辣烹饪出的五味佳肴,有用喜怒哀乐酿制出的精制家醅。家中更有浓得驱不散、化不开的亲情与挚爱,现在,就让我与家人们一起欣赏、体味、感悟这份家的精彩。










2#
发表于 2016-2-18 10:25 | 只看该作者
怎么没有版权呀
3#
 楼主| 发表于 2016-2-18 10:34 | 只看该作者

哈哈,谢谢駿森提醒!小疏忽!
4#
发表于 2016-2-18 10:34 | 只看该作者
读夕阳老师的文章,能懂好多典故,真是受益匪浅。
  我家特别,加上当地也不是特别在乎一些礼仪,所以,这些习俗虽然也在说,但没有太多人遵守。特别是我家,以女性为大为尊,都是女子占上风,这些习俗就更不会遵守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6-2-18 10:38 | 只看该作者
高骏森 发表于 2016-2-18 10:34
读夕阳老师的文章,能懂好多典故,真是受益匪浅。
  我家特别,加上当地也不是特别在乎一些礼仪,所以,这 ...

一地一风俗,我们山东此地,还是“男子”为大为尊!
6#
发表于 2016-2-18 11:02 | 只看该作者
“回门”应特指新婚女子三天后回娘家礼俗;“归宁”应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回门”和“归宁”都不是出嫁的姑娘初二回娘家的特指。
大年初二回娘家,是从礼仪上约束女子行为,强化其为婆家人的概念。
夕阳1道出了女儿回娘家的幸福感,满满的亲情令人羡慕!
7#
 楼主| 发表于 2016-2-19 09:18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6-2-18 11:02
“回门”应特指新婚女子三天后回娘家礼俗;“归宁”应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回门”和“归宁”都不是 ...

谢谢18老师指点,看来外文版本出身我,中文版的还的好好学习一下!
8#
发表于 2016-2-19 09:37 | 只看该作者
只知道有这样的习俗,还真不知是怎么演变来的。长了见识。
9#
 楼主| 发表于 2016-2-19 09:40 | 只看该作者
文字闪耀生活 发表于 2016-2-19 09:37
只知道有这样的习俗,还真不知是怎么演变来的。长了见识。

谢谢朋友来读!问好!
10#
发表于 2016-2-19 09:42 | 只看该作者
夕阳1 发表于 2016-2-19 09:40
谢谢朋友来读!问好!

朋友好!欣赏。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2-19 10:23 | 只看该作者

哈哈,文字老师太客气了,本人英语学科出身,来中财不久,也是来跟大家学习的,多谢帮助!
12#
发表于 2016-2-19 10:59 | 只看该作者
当地风俗,初一初二走自家,初三初四走舅家。说的就是自家人与外嫁女的亲疏区别。当然初二也有走舅家的,我们家每年初一外甥必来拜年。亲疏自是相互经营的,亲戚不走就不亲戚。因此年是经营亲情的日子,感受年味的同时,也同时感受人世间原本该珍惜的。
13#
发表于 2016-2-19 11:08 | 只看该作者
民俗之美,有渊源,有亲情,有个人的体验,读来亲切和饶有情趣。
14#
发表于 2016-2-19 11:09 | 只看该作者
民俗之美,有渊源,有亲情,有个人的体验,读来亲切和饶有情趣。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2-19 13:09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6-2-19 10:59
当地风俗,初一初二走自家,初三初四走舅家。说的就是自家人与外嫁女的亲疏区别。当然初二也有走舅家的,我 ...

谢谢安然版主,问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7 20:56 , Processed in 0.17035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