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寻梦天涯 于 2016-2-23 14:41 编辑
前不久,我市处理了十几名在寒假期间有偿补课的在职教师。处理结果:轻者在区域内通报批评,年度考核一票否决为不合格;重则工资降级,年度考核定为不合格,五年内不得评优晋级,并且调离市区,到偏远农村小学任教。
近几年,有偿家教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就我市而言,每年寒暑假之前上级主管部门都三令五申,甚至与每个在职教师签定承诺书。但有偿家教却屡禁不止。不是在编教师的人,公开举办各种培训班,教育主管部门也拿他们没办法。一些在编教师呢?从半公开转为全地下,有偿补课活动越来越具有隐蔽性,一些教师逐渐成长为“地下工作者”。今年寒假期间,侄子说:“XXX说了,假期都去XX学校补课,不去下学期跟不上课程,其他同学都去了,我不去肯定跟不上。”我弟望子成龙心切,总是想:别人孩子要做的,他的孩子一样也不能少。立即开车进城,交纳培训费一千多元,把侄子送进寒假培训班里。这个培训班之所以敢明目张胆大量招收学生去参加寒假培训,按照培训班负责人的说法是,他们有各种办培训班的“资质”或“许可”。侄子培训期间,我去过探望过几次。我问一些孩子,培训班谁在给你们上课?他们告诉笔者,就是我们学校的老师。期间我与一位教师交谈过,他说,上级禁止“有偿家教”,我这是“无偿补课”,并不违规。明白人一想就知道是咋回事。
现在高考形势严峻,就大学毕业就业,也要参加就业考试,一考定终身,一考定命运。每个家长和每个学生都暗暗较劲,比谁能到某有名的学校就读,比谁能得到某名师的培养。家长们总是对孩子现任任课教师表示出种种不满。寒假期间,有不少家长咨询,让孩子参加哪个培训班或找哪个培训老师更好些?有些学校的家长甚至私下约了十几号学生,找下了补课教室,租赁了课桌凳,让一名与我关系甚密的家长来请我,让我给学生们辅导作文。我哪敢以身试法呢?
某天,我去小区附近散步,看到一根电线杆上贴着一张某辅导班招生广告,上面写着对补课教师的简介:某老师,硕士研究生学历,某某导师团金牌导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北京人类启智研究会研究员,经他辅导过的孩子学习成绩会直线上升。等等。这样极具诱惑力的广告很能吸引家长眼球。但据我所知,张掖市教育界还没有这么一位“高人”。有关有偿家教招生的虚假广告比比皆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令家长们眼花缭乱。
有许多学生到社会上办的辅导班去了,家长补课费花了不少,学生学业成绩却没有提高。钱被别人挣去了,孩子行为习惯,知识体系却被搞得一塌糊涂。上学期我班里有个孩子,家长请了一名家庭辅导老师,辅导费还蛮高的。一次测试,有这么一道判断题:“门外好像有个人。”让学生判断这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全班只有那个孩子认为那是一个比喻句。我把那个孩子叫来谈话,问:这个问题老师讲过多次,你为什么还会出错呢?孩子回答:这是家教老师讲的。孩子说完拿出练习本,上面有家教老师布置的练习,练习本上有一句话,被孩子连续抄了20遍,还被家教老师打了一个红红的对钩。这句话就是:“有‘好像’的句子都是比喻句。”我一看大为生气,立即给那位家长打去电话。家长也感觉很冤。说,孩子学习成绩差,我们整夜整夜发愁得睡不着,有偿家教对家长来说也是一种心灵慰藉……
满大街的培训班,满世界的辅导站,还需要有关部门“明察”或“暗访”吗?
目前,家教乱象是有资质、有一定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在职教师被教育主管部门严格管理下基本停止了有偿家教活动。而社会上一些素质低劣的闲散人员又迅速补充进有偿家教的教师队伍中来。前年寒假,我去外市走亲戚。亲戚说,孩子想送进一个有名牌大学毕业生举办的寒假临时培训班去补课,补课费一千多元。亲戚怕报名人数多报不进去,便让我带孩子去。在那个辅导站,我遇见了那位“名师”。见了面,他显得很匆忙。说,早上8点到11点在这个辅导站给学生补习3小时;下午2点半到5点半还得到另一个点辅导3小时;晚上还有2个小时的登门辅导。闲谈中,他戏谑地说,我每天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因为他是“地下家教”世界的“名师”,很多培训机构都愿意请他去讲课,几年下来,他的出场费也不断上升。他还自嘲地说,干这个很好,现在公办教师那点报酬,只能供我喝一两次茶。
我在他递给我的名片上看到:徐XX,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西北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华青少年教育基地特聘导师。初一看,吓我一跳。还真是厉害人物。后一想,不对啊,这样一个人才,国家怎么不正式录用,而终年在“地下辅导站”奔波?当我要提出查看相关证件时,那位“名师”面色一下窘迫起来。在我再三请求下,他从公文包里拿出几张证件,其中那张毕业证我看出了破绽。“名师”一看我是内行,又听我是外地的,便向我道出了实情:原来这位“名师”高中未毕业便到新疆打工挣钱,工地劳动任务繁重,他便想找个清闲些的事做,溜达中,在一根电线杆上看到某课外辅导站招聘老师的广告,便在黑市上搞到几张假证件,在新疆辅导站干了几年,又辗转到甘肃,一直从事“地下”有偿辅导工作至今。不能否认:在七八年的地下辅导教学中,他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专业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
我对那位“名师”说,国家严令禁止有偿家教,你这样做不觉得不对吗?他说,他又没做啥犯法的事情,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去挣钱,有错吗?再说总有家长托各种关系来找他,近乎“哀求”地希望孩子能跟着他补习,家长愿意花钱,做有偿家教也是为家长们排忧解难!
一想也是,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之下,家长花钱请家教仍是帮孩子赢得竞争优势的不二之选。据一项某市相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88%的家长有为孩子请家教的意愿。有70%的初三、高三学生正在或已接受过有偿家教。
巨大的需求面前,家教市场不断发展,催生出各种各样的有偿家教培训机构。上学期,我到山东培训学习,在乐陵市目睹了一种城市奇观:一条很长的城市街道,马路两边清一色的各种辅导站。广告形形色色、教育形式五花八门、家教师资鱼龙混杂、家教收费标准混乱不堪……由于家教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家教品质根本无法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在职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就成为家长和教育机构争相追逐的对象。课堂外人见人爱,做兼职又供不应求,再与校内按部就班的工作和僵化的考核制度相比,一些老师或半推半就,或主动亲为,都会“理性”地选择在课外做有偿家教,扮演起“地下工作者”的角色。
一边是越发旺盛的家教需求,一边是教育部门的一道道禁令。但“有偿家教”始终屡禁不止,相关禁令也被称为“最难执行的禁令”。就像所有的教育问题一样,有偿家教现象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不找到根源,只堵不疏,不仅不能彻底根治,反而会连带产生新的问题。只有把相关利益群体的诉求摸清楚,治理有偿家教的措施才能更有针对性。
如何治理有偿家教,笔者有如下思考:第一、“对待有偿家教不应简单‘一刀切’。”目前对教师的评价和管理体制并不完善,比如教师上班时间的界定、业余时间的身份和责任等,并没有明确的认定。因此,要想禁止有偿家教,首先要在政策上进一步细化和明确。第二、造成有偿补课风行的原因,主要是地区间、学校间的师资水平不均衡,而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名师的指点提高成绩。在这种矛盾之下,简单地禁止有偿补课,必然造成禁令出台后的“执行难”。第三、现在唯分数论的升学考试评价方式,导致了家长和学生把目光全都集中在提高成绩上。“但这并不能怪家长,而应靠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一个更完善的机制。”第四、靠“堵”的办法难以制止家长有偿家教的“热情”。那么,我们就应考虑如何通过“疏”的办法解决问题,比如,可以通过培育完善的市场化教育机构,通过家庭教师资格认证,让家庭教师成为一个受监管和约束的“有尊严”的职业,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即动用公安、工商、教育等政府力量,逐点排查,一律关停现在运行的如培训班、辅导站、辅导学堂等名目众多的教育培训机构,让教育回归到正规校园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