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05|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行走的风景——江南桥都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1 2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一座,一座,又一座,弯虹一般的石桥,卧在潺缓的碧水之上,静穆,渺远。
  
  在薄薄的水意中,一个碎花旗袍的女子,一肩长发,一步一石阶,移步换影,款款走上了桥头。
  
  石桥下,一叶轻舟犁开月华,悠然行进着。
  
  那伊人,那小楫轻舟,那枕河人家,一次次在她的心海中滑翔,荡起童谣般的轻俏与浪漫,撩拨着她向着幻境之界出发。
  
  二
  
  那年春分时节,她和闺蜜随团探访了神州水乡第一镇。
  
  甪端,以黑亮亮的石身和深藏若虚的包容,率先扑进她们的视野。
  
  形似麒麟,融犀角、狮身、龙背、熊爪、鱼鳞、牛尾诸生灵为一体,这一只独角神兽,必定会雪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奥秘了吧。
  
  民间读物《甪端故事》里,6个神话故事涉猎广泛,内容丰富,上自华夏古文明,下至百姓婚庆、孝义奉亲、案头的摆设,围绕着甪端其品其节,生动地展陈了一个拥有“仁爱、圣智、果敢、刚毅、吉祥、亲和“等品性,且能“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的甪端形象。
  
  摸一摸吧!祥瑞与福运就会垂临于你。好奇的游伴们,瞻视甪端的同时,便会心有所祈,神情端然地摸它一摸。
  
  作别神兽,他们鱼贯进入了古街。脚下的软底老北京,与青石板路一吻,她的整个身心洋溢起杨柳吐绿的古意。
  
  或东西,或南北,并立的街巷,隔了河水,两两对望。最扎眼的是街巷中那些招展的幡旗和高挑的红灯笼,与古旧的店铺相伴相随,鲜气而新雅。
  
  珍珠坊,丝绸店,面塑铺,草编室,剪纸屋,一间连着一间的店铺作坊,整饬有序地排列着各式特产。
  
  临街的民房或简洁的河棚中,扎包头巾的大妈,着蓝布褂的大叔,穿拼接衫的女子,迎来送往,忙得不亦乐乎。慢讨生活,快做生意,他们循古向新,蔽而新成,如鱼得水,活得滋润。
  
  青团子,蟹黄汤包,嵌桃麻糕,箬叶芝麻糖,黑黢黢的菱角,黄橙橙的南瓜饼,香喷喷的臭豆腐,红白汤的奥灶面,浮泛在前村后河,汇成一种粘而甜的稠香,蜿蜒着抵达人的五脏六腑,勾引出一些隐秘的“馋虫”。
  
  河棚下,廊亭中,石椅上,到处都晃动着花花绿绿的人影。那些馋了的观光客,几人围成一小圈,或坐,或站,分享着热腾腾的小吃、现做的糕点和时鲜的水果,举箸提勺间,笑声朗朗。
  
  你与闺蜜,依古樟,共长椅,就一杯茶水,并肩而坐,神态澄净,静观浮华,枕水听音,默然不语。
  
  古樟,烟柳,骑楼,驳岸,石桥,乌篷船,次第入眼,心事初乍,便已微澜止水,涤除心上尘,拾起一份远离世故的优雅和静定。
  
  三
  
  享有江南"桥都"的甪直镇,位于苏州东部,以水多、桥多、巷多、名人多而著称。不说古色古香的民居,也不说纵横交错的水巷,单那斑驳陆离的石桥,据考证,一平方公里的古镇,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72座半,现存41座。石桥古朴,但造型却是同中有异,各尽其妙:有独孔也有多孔的石拱桥,有宽敞的拱形桥,也有狭窄的平顶桥,有巧饰也有连成直角的双桥,更有守望亲情的姊妹桥……漫步甪直,置身于古代桥梁的室外博物馆,又恍如徜徉在水城威尼斯,充溢着道不明的惊喜和震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桥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富含多层蕴意,既是亲情、爱情、友情的生命之桥,亦是通向极乐世界的精神之桥,彰显着一个地方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底蕴。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杜荀鹤有诗为证。
  
  前街后河,桥桥相望,桥桥相通,几十座古老的桥连接着两岸,街上走人,桥下行船,悠然自在,各得其所。
  
  过来了,又一只乌篷船轻轻慢慢地摇了过来。
  
  一对青年依坐船头,十指相扣,呢喃私语,一幅沉醉于热恋的娇羞模样。那少女流瀑似水,随风轻飏,清丽绝俗。
  
  无视逸动的水岸风景,除了那对情侣,还有那位着蓝衣褂的摇橹女子。但见清爽的她,怡然地划着双桨,轻哼着评弹小调,如若无人之境。一个个绵软脆生的音符,像一群游鱼,在明净的水面起伏,蹦出一串串跳荡的波纹,追着迂回的水道,一去不回头,渥流到任何可以抵达的远方。
  
  一座以半旧木板为墙的雕花楼,斜矗在桥头,与石桥浑然一体。沧桑的木屋,又会珍存着一个什么样的红尘旧事?
  
  渺远的岁月里,也该有一位芊芊素指的妙龄女子,面向一汪春水,琵琶和莺啭,拨弄一曲千回百转的爱之传奇。
  
  波光清冽的流溪上,轻舟浪横,木桨拍歌,摇曳着情郎春潮般的深情回应。
  
  清越,疏朗,象一曲《风居住的街道》,随了季节和日夜的律动,化成了一组组有魔力的哨音,美到令人生疑。
  
  这石桥,那石桥,便都成了人间的鹊桥。
  
  四
  
  小巷深深,雨丝缠绵,空气里涌动着一缕缕若有如无的烟。
  
  探贤访古,他们时而驻足不前,时而莲步轻移,打捞散落河坊的文化珍贝。
  
  临河而居的沈宅、保圣寺、万盛米行、江南文化园、叶圣陶纪念馆等主要景点,算得上是甪直的文化名片。
  
  因了教育家沈柏寒先生的逸闻趣事,一个名声在外的沈宅,除了熙来攘往的游人,还备受影视剧者们的青睐,成为《红楼梦》等电视剧的取景之地。
  
  明清时代的萧宅民房,粉墙黛瓦,青砖翘脊,雕门雕窗,连墙壁上也雕有栩栩的花纹,古旧的底色中也不乏时尚元素。
  
  古银杏也是甪直古老的象征之一。保圣寺内的银杏,最大一棵已1300年树龄,高度50米,树围三人都难以合抱,其高直傲岸,令人叹为观止。
  
  一路走来,一路品。
  
  石桥、波光、垂柳、木屋、乌篷船……苍茂与斑驳,完美与缺憾,几许温润,几许轻烟,一片让人梦回千转的江南水乡,古拙近自然。
  
  抬头,低眉,回眸,处处都不缺少美,只是这“美”中似乎又掺杂了一些不谐和的因子。
  
  一双玲珑的倩影,附身于苍容的石桥上,对着游人争涌的水巷,对着梦起航的地方,作长长的瞻望与回眸。
  
  在望的江南古镇,一个谱系般的历史文化链条,在寻梦之旅中逐次打开:蚕丝之乡震泽,手工艺品之乡木渎,江南园林小莲庄,沈厅酒家的万三蹄,西塘古镇的艳遇,同里退思园的殊美,张石铭故居的恢宏,周庄的张扬,南浔的厚重,看不够的风景,道不尽的水意文化……
  
  当当当,保圣寺的钟声,敲醒了两颗惯于流浪的心,惊散了一帘绮梦。
  
  一白一黑两只水鸟,踏起柔波,对影成三,俄而,从迷蒙的水雾中翩然而上,转过一串串等距的红灯笼,栖于狭长带拱顶的木屋之顶,以一览众生小的气度,俯看人间万象。
  
  自拍或摆拍,自毁与他践,一群现代呆瓜。
  
  过度开发的热闹,纷然杂陈的俗风,水浊岸乱的失序,后劲不足的环卫……
  
  我是甪直的鸟,飞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要多得多。
  
  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常是老人教训儿孙辈的口头禅,却生生被鸟族偷了去,再以揶揄和忧惧的口吻还给贪嗔的人类。
  
  遥听鸟啭唱,她隐约捕捉到了来自生灵的耳语,对照梦与现实,陡然生出了白居易“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的荒远之感。
  
  或许,水清岸绿的时代,果真,就一去不复返了。
        2016年3月1日
      


2#
发表于 2016-3-2 09:41 | 只看该作者
笔触洗练,文字诗意,意境婉约,行云流水的格调增添了文章的韵致。不错的文笔,欣赏并问好。

3#
发表于 2016-3-2 11:09 | 只看该作者
游记的线路,文笔简洁,凸现意境,有着移步换景的美感,人文情怀,同时也凸现出作者的感受和认知。

4#
 楼主| 发表于 2016-3-2 11:13 | 只看该作者
笔触洗练,文字诗意,意境婉约,行云流水的格调增添了文章的韵致。不错的文笔,欣赏并问好。[/quote]
谢谢敬版的认可与鼓励。

5#
 楼主| 发表于 2016-3-2 11:15 | 只看该作者
游记的线路,文笔简洁,凸现意境,有着移步换景的美感,人文情怀,同时也凸现出作者的感受和认知。[/quote]
谢谢房版的留评。
雁子一直试图改变游记的模式,但始终没有成功。心憾,但会一直坚持,不断努力,争取蔽而新成。

6#
发表于 2016-3-2 11:43 | 只看该作者
文字清新雅致,写得诗意盎然,确是一路读来,一路品。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16-3-2 15:24 | 只看该作者
文字清新雅致,写得诗意盎然,确是一路读来,一路品。问好![/quote]
谢谢雨版留评。

8#
发表于 2016-3-2 15:54 | 只看该作者
文笔清丽,有着江南水乡的清雅与写意,可谓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欣赏雁子佳作,棒棒哒!

9#
 楼主| 发表于 2016-3-3 06:02 | 只看该作者
文笔清丽,有着江南水乡的清雅与写意,可谓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欣赏雁子佳作,棒棒哒![/quote]
抱抱花。甪直之人文与风光,文字似乎还有待圆润和提升啊。
一如既与往的鼓励与支持。谢谢花。加油

10#
发表于 2016-3-23 22:41 | 只看该作者
也是到了江南,才认识这个“甪”字。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23:19 | 只看该作者
也是到了江南,才认识这个“甪”字。[/quote]
好多人不识“甪直”之甪,只缘身在偏安的南方。

12#
发表于 2016-4-2 22: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流年风逝 于 2016-4-2 22:19 编辑

     追随作者诗意的脚步,走进江南“桥都”甪直,瞻甪端形象,观古街风情,赏古朴石桥,品民俗文化。移步换景,在沈宅、保圣寺、万盛米行、江南文化园、叶圣陶纪念馆……探贤,于石桥、波光、垂柳、木屋、乌篷船诸美景里回眸,作者似丹青高手,水墨江南的清雅与古朴,桥都弯虹的形式与写意,惬意的民风民俗,丰厚的历史文化,可谓水乳交融,完美结合,渲染出一幅魅力诱人的画卷。作者文笔洗练,语言诗意,将一篇游记展现得意境婉约,格调清雅,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桥都”甪直,人间的鹊桥,浪漫诗意,优雅静定,古意蕴藉,彰显着特定地域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底蕴,带给人不尽的美感,令人心驰神往。
    向诗人妹妹学习,改变我语言拖沓的习惯。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4-2 22:05 | 只看该作者
流年风逝 发表于 2016-4-2 22:03
追随作者诗意的脚步,走进江南“桥都”甪直,瞻甪端形象,观古街风情,赏古朴石桥,品民俗文化。移步 ...

姐姐的留评,充满了诗意的美誉,雁子醉了。
14#
发表于 2016-4-4 15:18 | 只看该作者
清丽的文笔,舒缓的语境,给人以飘逸唯美的享受!似是一杯淡茶在悠悠地飘着淡淡香味。
问好雁子!
15#
发表于 2016-4-4 15:18 | 只看该作者
清丽的文笔,舒缓的语境,给人以飘逸唯美的享受!似是一杯淡茶在悠悠地飘着淡淡香味。
问好雁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1 22:34 , Processed in 0.12495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