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212|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苏轼的《枯木竹石图》说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3 09: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每次都是这样,一走进状似画卷的自然风景里,不待双足站定,潜伏在山峦、小溪、绿树、鸟鸣甚至就是一截枯木或是一丛劲竹中的灵秀美丽的气息,就会跃身而起,彻底将我的身躯萦绕,不由分说。惊鸿一瞥间,许多植根于意识深处的情形,便循了儿时在纸上涂鸦形成的童趣的那条路,兴奋地走在眼前的画卷里,陶醉得恍恍悠悠,终于禁不住诱惑的一颗心儿,弃了身体,与童趣携手飘向这幅自然画卷的深处,无论我怎样呼唤,就是不肯回头。同样不肯回头的,是眼光与苏轼的《枯木竹石图》邂逅时的流连。
  冬天的晨曦,竹林里弥漫着浓浓的白雾,几缕令人心动的阳光,慢慢把雾染成金色的帷幔,温柔地覆盖在翠绿的竹叶上。风儿吹过,哗啦啦,哗啦啦,象一支美妙乐曲里的轻快节奏,拨动着我的情怀。偶尔伸出手触摸一下竹干,“劲节不肯俗”的手感瞬间形成。刺骨的寒风愈加疯狂起来了,我裹紧大衣,双手也缩进了衣兜,只有刚才形成的手感,还在绵延。竹干的“吱吱”声和竹叶的“哗啦”声,在寒风的恣意中,阵阵着响,揪动着我的心发出渴望温暖及宁静的震颤。即使地面布满了枯黄的竹叶,即使被斫为屋掾和截作笙笛,长存的绿色仍然经久不凋,原本清高脱俗的生命象征,此刻却化着庇护寒士,喜报平安的的实际。我就是在这种感动中成长的,以至于当我看见翘在书架边缘的一册书里的《枯木竹石图》时,感动也瞬间就追进了我的视野,同时也看见,先前不肯回头瞥我一眼的一颗心儿,此刻也驻足在了这幅画里。
  《枯木竹石图》简洁明了的画面上,怪石盘踞左下角,石后冒出几枝竹叶,而石右之枯木,屈曲盘折,气势雄强,“怪怪奇奇”,于笔意盘旋之中,凝聚成一团耿耿不平之气,更有一股浩然气脉,由石而树、由树干而树梢,扭曲盘结,直冲昊天。如是情形,一下子就拽了我的眼球,兴冲冲落在“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错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的苏轼自题画字上,沿了这些文字摹写笔划的走势,渐渐咀嚼出苏轼的一生,虽然几遭贬谪,并在错综复杂的宋王朝政治斗争中饱尝仕途的滋味,愤懑不平之气交织于心时也会发诸毫端,借诗画以泄胸中盘郁。但是,从石后冒出几枝竹叶的画笔中,更玩味出了苏轼对仕途追求烟消云散后的那种淡恬平静的书生本色,还有逸出名利场工于心计、残酷倾轧之后的那种物我相融以及亲近自然的草野之心,麋鹿之性。并且,草野之心与麋鹿之性在苏轼的诗歌、散文、书法作品里,也是随处可见,伸手可及。
  虽然苏轼的仕途曲折不平,然而他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却有着极高的成就。除了书画,他在诗歌、散文、书法、音乐和对养生、佛教、儒学甚至炼丹探索等方面,也都有极高的造旨,被后人赠予「豪放派始祖」的盛名,可說是一位全面的艺术家和不可多得的大文豪。对于才华上的高歌猛进,苏轼一直看得很淡,一直保持着谦虚内敛的性格。这一点,也可以从苏轼亲近自然,向自然学习,向他人学习以及不断探索创新而就的《枯木竹石图》作品里看出。文同既是苏轼的亲戚又是好朋友,文同的诗文书画都很出色,尤其善画墨竹,创造了以深墨画竹叶正面,以淡墨画竹叶背面的画法。苏轼画竹也受到他的影响,并且品题了他的不少作品。一次,苏轼在品题文同墨竹时,曾记叙了文同的一句绘画理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就是成语“成竹在胸”的来历。经过苏轼的品题与发展,后来画竹的人学文同的很多,“湖州竹派”便由此而产生。苏轼在绘画上的成就比文同更大,加上他又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所以文人画很快在人们中传开,成了独立于画工画、画院画之外的新流派,并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
  苏轼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渗透着诗人的情才和画家的技艺。诗歌在描写景物时浓墨淡写,构图简括,达到了虚与实精妙结合的境界;善于刻画自然事物的运动状态,写出景物运动的时间感、距离感、立体感或变静为动,赋予景物运动情态;并且还通过描写景物的新鲜色彩,使作者之情融于景物,唤起读者的色彩感觉,从而给人以美的感受。这些都无不是得益于他在《枯木竹石图》中凝聚的自我表现和追求意境、“神似”的风气,也是受惠于《枯木竹石图》中体味到代表了虚怀若谷的竹的外直中空,代表了刚正不阿的竹的宁折不弯的情怀。也正是因了《枯木竹石图》,才使苏轼彻悟了“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道理。大概崇尚自然,摆脱束缚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思想和“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的理论,也是源自于信手拈来、不拘形似、没有追逐功利目的的竹子的遣性移情。
  飞白为石,楷行为竹,随手拈来,自成一格。作为艺术家,苏轼在绘画上不落前人之窠臼,不拘古人之绳墨,强调表现自我,有所创新。倡导“士夫画”,批评院体之匠气。强调神韵,不拘形似,真诚抒发胸中意趣。再观其文、其书、其人,诚然如是。我以为,只有真正与自然相融,平等对待我们周围的一花一竹,一石一鸟,我们的一举一动才会象苏轼那样灵秀得如同自然优美的风景画。再瞥一眼《枯木竹石图》,总是感觉这就是苏轼精神的一种写照。当然,我并不知道苏轼是否是“倒梯型”额头的人,但他却完全具有这类人的突出优点:有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化个人的有限生命为无限的社会生命。
  一幅《枯木竹石图》,揪动着我的心发出渴望温暖及宁静的震颤的同时,竟然让我想到了一种生命不能蔑视另一种生命的存在,一种意识和行为不能限制另一种意识和行为的发生的严肃命题。确实,在很多的情形里,我太注重自己的表现欲、贪婪心、掠夺性和征服的意念,完全漠视或蔑视自然界的平等生存权利,以至于我过分滥用能动性而轻视或无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在英国著名古生物与古人类学家迪克森于《后人类》一书中把五十万年以后的人类勾勒成“一种浑身呈鳞茎状的、布满红色血官、栖息在树上的动物”的那条“悲观进化论”的路上,越走越远。我不愿意再在这样的路上走下去了。笼罩在如是心态里,我忽然明白了终于禁不住诱惑的一颗心儿,弃了身体,与童趣携手飘向《枯木竹石图》这幅画卷的深处,无论我怎样呼唤,就是不肯回头的原因所在。能够使心儿弃了我身体头也不回的诱惑在哪里?“在《枯木竹石图》里。”苏轼的声音,由远处递来。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1-13 10: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03 编辑

如果说这只是一篇文章,但是,我却看到了月色,和竹林,一堆篝火,然后有琵琶。
很怡然,很心境,如果可以,我宁愿这是一幅山水画,山高水远,悠然清雅,还有一位智者,在为心智指路,衣袂飘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穷其毕生,奋力追逐。

3#
发表于 2006-1-13 10: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03 编辑

苏轼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渗透着诗人的情才和画家的技艺。诗歌在描写景物时浓墨淡写,构图简括,达到了虚与实精妙结合的境界;善于刻画自然事物的运动状态,写出景物运动的时间感、距离感、立体感或变静为动,赋予景物运动情态;并且还通过描写景物的新鲜色彩,使作者之情融于景物,唤起读者的色彩感觉,从而给人以美的感受。这些都无不是得益于他在《枯木竹石图》中凝聚的自我表现和追求意境、“神似”的风气,也是受惠于《枯木竹石图》中体味到代表了虚怀若谷的竹的外直中空,代表了刚正不阿的竹的宁折不弯的情怀。也正是因了《枯木竹石图》,才使苏轼彻悟了“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道理。大概崇尚自然,摆脱束缚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思想和“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的理论,也是源自于信手拈来、不拘形似、没有追逐功利目的的竹子的遣性移情。
非常深刻!

4#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11: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03 编辑
最初由 拈花微笑 发表
如果说这只是一篇文章,但是,我却看到了月色,和竹林,一堆篝火,然后有琵琶。
很怡然,很心境,如果可以,我宁愿这是一幅山水画,山高水远,悠然清雅,还有一位智者,在为心智指路,衣袂飘飘。
路漫漫其修远兮...

拈花斑斑的回帖确实很有心境,问好!

5#
发表于 2006-1-14 09: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03 编辑

飞白为石,楷行为竹,随手拈来,自成一格。作为艺术家,苏轼在绘画上不落前人之窠臼,不拘古人之绳墨,强调表现自我,有所创新。倡导“士夫画”,批评院体之匠气。强调神韵,不拘形似,真诚抒发胸中意趣。再观其文、其书、其人,诚然如是。

6#
发表于 2006-1-14 09:32 | 只看该作者

^_^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03 编辑

读这样赏心悦目的文字真是享受!

7#
 楼主| 发表于 2006-1-14 17: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03 编辑
最初由 雨点 发表
苏轼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渗透着诗人的情才和画家的技艺。诗歌在描写景物时浓墨淡写,构图简括,达到了虚与实精妙结合的境界;善于刻画自然事物的运动状态,写出景物运动的时间感、距离感、立体感或变静为动,赋予景物运...

谢谢点评,问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06-1-14 17: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04 编辑
最初由 枯木 发表
飞白为石,楷行为竹,随手拈来,自成一格。作为艺术家,苏轼在绘画上不落前人之窠臼,不拘古人之绳墨,强调表现自我,有所创新。倡导“士夫画”,批评院体之匠气。强调神韵,不拘形似,真诚抒发胸中意趣。再观其文、...

确实是这样的。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06-1-14 1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_^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04 编辑
最初由 清风盈袖 发表
读这样赏心悦目的文字真是享受!

还请清风盈袖斑斑多提意见才是。

10#
发表于 2006-1-15 10: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04 编辑
最初由 拈花微笑 发表
如果说这只是一篇文章,但是,我却看到了月色,和竹林,一堆篝火,然后有琵琶。
很怡然,很心境,如果可以,我宁愿这是一幅山水画,山高水远,悠然清雅,还有一位智者,在为心智指路,衣袂飘飘。
路漫漫其修远兮...

完全赞同!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6 11: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04 编辑
最初由 杨灵燕 发表
[QUOTE]最初由 拈花微笑 发表
如果说这只是一篇文章,但是,我却看到了月色,和竹林,一堆篝火,然后有琵琶。
很怡然,很心境,如果可以,我宁愿这是一幅山水画,山高水远,悠然清雅,还有一位智者,在?..

问好!

12#
发表于 2006-1-18 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原创] 从苏轼的《枯木竹石图》说起

最初由 敬一兵 发表
  每次都是这样,一走进状似画卷的自然风景里,不待双足站定,潜伏在山峦、小溪、绿树、鸟鸣甚至就是一截枯木或是一丛劲竹中的灵秀美丽的气息,就会跃身而起,彻底将我的身躯萦绕,不由分说。惊鸿一瞥间,许多植根...


新颖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1-20 1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回复: [原创] 从苏轼的《枯木竹石图》说起

最初由 木祥 发表
[QUOTE]最初由 敬一兵 发表
  每次都是这样,一走进状似画卷的自然风景里,不待双足站定,潜伏在山峦、小溪、绿树、鸟鸣甚至就是一截枯木或是一丛劲竹中的灵秀美丽的气息,就会跃身而起,彻底将我的身?..

谢谢老木指点~~
14#
发表于 2006-2-13 21:19 | 只看该作者
琴棋书画,怕是没有敬版不通的。佩服。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2-14 15:3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潇湘珍珠 发表
琴棋书画,怕是没有敬版不通的。佩服。

偶晕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3 22:12 , Processed in 0.05497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