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47|回复: 4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盐津豆沙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1 1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5 编辑 <br /><br />
  一夜的雨后,天上云层厚得如冬天的棉被,地上则湿漉漉的。这不是一个好天气,我还是决定去豆沙关。很早就听过这个名字了,最初我以为它盛产豆沙,却得知它最有名的是五尺道,天长日久之后,我忘了它与豆沙的关系,只记住这里在数千年前有条路,让云南通往外界。

  五尺道,是秦统一中国时,在云南设置郡县开的道路。因路仅五尺宽,所以称为五尺道:横阔一步;斜亘30余里,半壁架空,奇危虚险”。五尺道的开辟,使得秦的首都咸阳能够经四川与云南联系,并派官员入滇。

  虽然仅五尺宽,也十分不易,有一部分是把一整座石山削出五尺来,开辟为路:路与山是一个整体,青石的大部分是峭壁,一小部分是道路。开路时还没有发明炸药,据说是在岩石上架了柴火点燃,把岩石烧得滚烫后,再泼冷水让它裂开。这样坚硬的青石竟然还被分为一级一级的台阶,遥想当年,人们蹲在青石上,一锤一锤把大石凿成台阶,抬头看看,山连绵,低头望望,河澎湃,不知哪天哪月路才能开通,想想就绝望。但路还是穿通了绝望,绵延而去。如今这青石因人来马往,被踩踏得特别光滑,又因昨夜的雨水,更是滑溜,我每走一步,都认认真真看好路,小心翼翼迈出脚。突然想起小学老师要求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要留下脚印,就是这样走路的吧。青石阶上的确有印迹,那是马的脚印。它一步一步走过,脚印就这样一个一个留了下来:现今残存300余米的五尺道上,有深深浅浅240多个马蹄印。马负重,又打了铁掌,它一次一次地走,再坚硬的青石也一寸一寸地软下去,让蹄印纹在自己的身躯上,成为永恒。看着这蹄印累累的石阶,好像马蹄声依旧得得得,一路远去。

  削开青石,凿成台阶,马把脚印留在台阶上,这完全是部励志大片:肉体会消逝,无论是人还是马,而曾经有过的坚持却留了下来——持之以恒,愚公移山,水滴石穿。

  五尺道又被称为中国自然交通博物馆。站在山崖侧、石阶上,可以看到五道并行的景象:从左至右依次为关河水道、内昆铁路、昆水公路、秦五尺道、水麻高速公路。水道如今大约没有船只航行了,铁路,就在我们走在五尺道时,还见火车开过,而我们是从水麻高速公路下到昆水公路,进入豆沙关的。这真是非常有趣,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更替,就这样并列坦陈,让人一览无遗,一时间,不再知道穿越是何意。

  因两岸对立石壁被关河一分为二,所以豆沙关旧称石门关,现石门关三字为楚图南所题。时常可以看到楚图南的字,虽然我不了解其生平,不过,我知道毛泽东的哲学老师艾思奇就是楚图南的得意弟子。所以,每每见到他的字,都感觉特别好:在云南这种蛮荒之地,出了这样的学者,自然是要大大感叹的。

  走在五尺道上的,除了游人,还有当地村民,他们依旧以五尺道为交通要道,从这里走向豆沙关,也从这里回到自己位于对面山梁上的家。

  走在路上,总会有感动。五尺道难走,一对来游玩的老夫妻,手牵手一步一步慢慢地走。但就是这把年岁的夫妇了,见了迎面走来的我,立即放开彼此的手。有一头发花白的当地老妇,则背着背箩,抱着孙儿,走得匆匆忙忙,稳稳当当。我忍不住想:女人,究竟要操劳到哪一天?这五尺道从秦朝到如今,又看过了多少人世悲欢,几许岁月更迭?

  在五尺道的对面:关河另一侧的石壁上,有僰人悬棺。僰人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悬棺则一直在,时至今日仍然不明白他们当初是怎么把棺材放到悬崖上,所有的设想仍是猜测。

  走在道上,听不到当时小锤击打山石的声声脆响,也听不到马帮铃声的渐行渐远,但道路留了下来,蹄印留了下来,面对这样的石道,沧桑这样的词都轻了浅了,它的光滑,它的承纳,它的容颜,让人只能静默。此一刻,我匆匆赶来,看一看它光滑得圆润的石阶,然后离开,带不走一块山石,也带不走一片云彩,只是知道,在它面前,所有的过往都脆弱了,所有的曾经都黯淡了,汉时楼船唐时铁柱,昨夜雨水今日长风,于它而言,谁不是过客匆匆,唯有它是永远、是恒久,唯有那轮明月,从秦时,或亏或盈陪伴着它,一直到如今。


2#
发表于 2016-3-21 13: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5 编辑 <br /><br />五尺之道,看似狭窄,却有无限风情和哲理在。多少人过往,唯有路漫漫。

3#
发表于 2016-3-21 13: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6 编辑 <br /><br />豆沙关,五尺道,我很想沿着静静的石道,欣赏周围的风景,平复一下疲惫而焦虑的心情。为什么不呢?在这样一个春阳温暖的午后,读昙花的字,本身就是一份享受,心情自然也在这流水一般舒缓而又极动人的描述中慢慢平静了。感谢昙花版主带来好字。

4#
发表于 2016-3-21 13: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6 编辑 <br /><br />具象描述感性生动自不在话下,触景生情有感有悟也不需唠叨赘述。值得借鉴和圈点的是作者藉由一条古道而生发的悠悠情怀和纵横交贯的感悟与认知。事实就如作者的这篇文章一样,具象越是缜密细腻,思绪和感悟就越是灵性纷呈。一条古道既是历史画面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展示,也是生活、人性乃至精神的全息性的呈现。尽管我们对掩盖了古道历史的尘埃熟视无睹,尽管我们无意中看见了漂浮的尘埃,我们的视觉里也会充满鄙视、回避和贬义的成分,但我们的生活我的命运还是无法逃脱尘埃的属性。转眼即逝的枯荣转化之间,岁月是弱草,人仅仅是栖息在岁月之中的一粒陌上轻尘。只有像一条古道上行走的历史和历史中的草芥苍生,到了耄耋之年依旧像古道一样不做尘埃任风吹,才能够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出尘。这是一条古道的意境,也是本文的意境,确实厚实质感。欣赏并问好。

5#
发表于 2016-3-21 14: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6 编辑 <br /><br />静谧的文字,带着作者行走观察的目光和内心的温度。豆沙关或者五尺道,都形象地表明了,一个关口或者说一条道路的特点以及它所具备的历史内涵。从作者带有感受和思考的叙述和描写中,读者会领略到一个地域特有的先人的历史印记与人文风情,感受那份旷远,感受时光在留给人的幽情与怀想。

6#
发表于 2016-3-21 14: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6 编辑 <br /><br />读版主的文字,不想舍弃一个字,好干净,好质感,好文笔,好唯美,真是一次难得的享受!五尺道将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7#
发表于 2016-3-21 16: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6 编辑 <br /><br />文句简约不旁杂,实描的意象里,给了作者内心 的触动与认知及感悟。情怀千古,人生沧海,文短,却写出了纵深感,体现了作者的笔力与思悟。
问好老师,学生不善于文评,望谅。
致敬!

8#
发表于 2016-3-21 19: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6 编辑 <br /><br />一条古道,一条承载历史的古道,记载开路先锋们的古道。如今,尽管现代化的交通四通八达,但五尺道的存在,依然有意义。它让人们记得,人类正是从古道走来,从远古走来。让如今的开拓者们记得,应该留给子孙,更快更宽的道路,来去舒心、自由。

9#
发表于 2016-3-21 19: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6 编辑 <br /><br />它的光滑,它的承纳,它的容颜,让人只能静默。一条只有五尺宽的道路,因为历史染上沧桑,岁月留下痕迹,光阴错过会晤的契机,就这样给后人留下疑问,给人世写出悲欢浮沉,从秦朝至今,亘古悠远的回味着。学习昙花版主简洁干净的文字。问好春安!

10#
发表于 2016-3-21 20: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6 编辑 <br /><br />      一条古道,包罗了人间的万象,看似离我们的时间很远,其实离现实生活很近,近到我们不用侧耳就可以听到古道上马蹄声声。
      作者用婉约的文字,细数着古道稍显悲壮的历史。我们不需要左顾右盼,只要沿着文字勾描的线条,就可以进入到一个专属于古道的旧时光,那里的马蹄印应正着古道曾经的喧嚣,这些岁月里的痕迹,无一不是对行进中马队的定格。眼前光滑的石阶闪着光,毫不迟疑地牵着我们的神经来到工匠们劳作时的现场。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小锤紧锣密鼓击打在山石上,发出洪亮的声音。此时此刻,我们只该赞叹古人面对峭壁的那份从容与自得了。可当我们面对悬棺时,似乎还有了一种想走入古代社会领域乃至工匠们精神领域的渴望。继而迫切想探究到底是什么样信念,支撑着古人,排除万难,铤而走险,把一些不可能变为现实的。在文章的最后,我们不难获得答案。正如作者所说:
      “走在道上,听不到当时小锤击打山石的声声脆响,也听不到马帮铃声的渐行渐远,但道路留了下来,蹄印留了下来,面对这样的石道,沧桑这样的词都轻了浅了,它的光滑,它的承纳,它的容颜,让人只能静默。此一刻,我匆匆赶来,看一看它光滑得圆润的石阶,然后离开,带不走一块山石,也带不走一片云彩,只是知道,在它面前,所有的过往都脆弱了,所有的曾经都黯淡了,汉时楼船唐时铁柱,昨夜雨水今日长风,于它而言,谁不是过客匆匆,唯有它是永远、是恒久,唯有那轮明月,从秦时,或亏或盈陪伴着它,一直到如今。”

11#
发表于 2016-3-21 20: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6 编辑 <br /><br />“只是知道,在它面前,所有的过往都脆弱了,所有的曾经都黯淡了”,一条古道,承载了多少历史过往,烙下几多时光变迁。欣赏昙花的好文笔,文字简约,却有张力,让人读到字里行间背后厚实绵密的情怀。问好!

12#
发表于 2016-3-22 10:39 | 只看该作者
又见老朋友,亲切、干净、自然的文字。
13#
发表于 2016-3-22 10:58 | 只看该作者
非常特殊的古道,写得入木三分。
14#
发表于 2016-3-22 11:51 | 只看该作者

豆沙关,五尺道。从容而又细腻的笔触,把我们带进了一段故事、一处风景中。使我们感觉到了一份美好、沉重的情怀!
拜读昙花版主美文、佳作!祝福春天快乐!
15#
发表于 2016-3-22 15:06 | 只看该作者
五尺道充满了历史的沧桑和时空的恒久之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1 22:09 , Processed in 0.15894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