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28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独特的以诗论诗 ——《戏为六绝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1 2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独特的以诗论诗 ——《戏为六绝句》
  绝句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形式,因为篇幅短小、音调铿锵、风韵自然、好读好记,为广大读者喜爱流传;又因语短情长、言简意赅、且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读之余味无穷,一唱三叹,深为诗家点评欣赏。宋人杨万里说:“五、七言绝句字最少而最难工。”(选自《诚斋诗话》),清人潘德舆说:“七言绝句,易作难精,盛唐之兴象,中唐之情致,晚唐之议论,然必有弦外之音,乃得环中之妙。”综观唐代列位诗人的七绝,工者甚多。自李白、王昌龄七绝圣手后,当以刘梦得为最。而“杜老欲与诸家分道扬镳,故而别开异径。独其情怀,最得诗人雅趣……”(选自清代李重华《贞一斋诗话》)杜甫的绝句,在盛唐的五、七言绝句中走出自己的一条新路子。他的绝句,除了极少数篇章如《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等外,不以落笔飘渺朦胧,蓄意绵延韵致见长。它所独开的胜境,乃在于触机成趣,妙绪纷披,读之情味盎然,有如围炉闲话,剪烛论心;无论感喟歔欷,或者嬉笑怒骂,都能给人以亲切、真率、恳挚之感,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朴质而沉郁的独特风格,是耐人咀嚼不尽的。而在谈到杜甫的绝句时,不能不提到的,就是《戏为六绝句》。这是一组诗,每首谈论一个问题;六首连缀而成,又提出了完整的关于诗歌的艺术见解。在我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著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则是杜甫的《戏为六绝句》。
    戏为六绝句     杜甫

  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 不觉前贤畏后生。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 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 历块过都见尔曹。
  才力应难跨数公, 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 未掣鲸鱼碧海中。
  不薄今人爱古人, 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 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 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 转益多师是汝师。
  “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 不觉前贤畏后生。”第一首论庾信的诗歌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庾信与,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子山妙擅文词,尤工诗赋,是南北朝时北周著名文学家,官至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与徐陵齐名,作“宫体诗”,世称“徐庾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骈偶之文,则集六朝之大成,而导四杰之先路”。庾信晚年北迁之后,生活上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创作风格也为之一新,所作如《拟咏怀二十七首》、《哀江南赋》等诗赋,华实相扶、情文兼至、苍劲悲凉、时见风骨,抒发了故国之思和乡土之情。因此,杜甫在诗中说他的诗文老而弥精,健笔凌云,才气纵横。对于庾信的诗赋,当时有人贬之为“辞赋之罪人”,有人说他的诗赋“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采”,是一种“亡国之音”。这些评论,显然是不符合庾信诗赋的实际。杜甫一则说“清新庾开府”,再则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乡关”,三则说“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云健笔意纵横。”,对他的诗文给予了高度的、科学的评价。因此,杜甫写到现在有些人“嗤笑点评”庾信流传下来的诗赋,我未觉得“前贤庾信”比不过你们,反而是他的诗赋成就,不见得后来者会超越他。“后生”,就是指那些讥笑胡乱评论庾信诗赋的“今人”。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第二首论四杰的诗歌成就和对诗歌发展的作用。“王杨卢陆”,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以文章齐名,号称“初唐四杰”,又以王勃为“四杰”之首。“当时体”,是指初唐的文章体裁。“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是说“四杰”的诗文,反映了唐初的时代风貌。那些浅薄的文人对他们的诗文,却大放厥词嘲笑不休。“四杰”的作品,虽然“时带六朝景色”,但是他们的诗歌,冲破了当时宫体文学的藩篱,开始面向较为广阔的现实生活,吐露出一种刚劲、清新的气息,在诗歌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尔曹”,是指那些哂笑“四杰”诗文的人。这两句是说,你们的身体和声名,都要随着时间淘汰,而“四杰”的诗文却象江河一样万古长流。在杜甫的年代,有人却说“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又有人因杨炯好用古人姓名,谓之“点鬼簿”,骆宾王好用数字作对仗,谓之“算博士”。惟独诗圣杜甫,对“四杰”诗文体裁面向现实生活,诗风质朴清新予以了高度评价。
  “纵使卢王操翰墨, 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 历块过都见尔曹。”第三首是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对“四杰”的诗文继续作出历史的评价。“纵使卢王操翰墨, 劣于汉魏近风骚。”,“卢王”就是卢照邻和王勃,这里指代“四杰”。“风骚”,指“国风”和“楚骚”。这两句是说,即使卢照邻和王勃振笔作文,在文风上也要劣于接近风骚的汉魏作品。“龙文虎脊皆君驭, 历块过都见尔曹。”,“龙文虎脊”原来指毛色斑驳的骏马(“文”字,即“纹”字。),这里用来比喻绮丽的文辞,并借指“四杰”写作技巧的能力和水平。“君”,指“四杰”。“历块过都”,指经过小土块,驰过大都市。《昭名文选》中有“过都越国,蹶如历块”。杜甫在这里活用此典,意思是“今人”历块如过都之难,而“四杰”过都如历块之易。这两句是说,“四杰”他们那操纵自如的写作技巧,过大都市如历小块,远远超过了你们。这首诗前两句是抑,抑其未能继承“汉魏风骨”,不如汉魏作品那样接近“风骚”作品的高古。后两句是扬,扬其掌握摛文铺藻的水平,远远超过了当代人。
  “才力应难跨数公, 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 未掣鲸鱼碧海中。”第四首,老杜进一步就庾信和“四杰”的才力展开议论,重点由作家论转移到艺术论,对诗歌的艺术造诣展开议论。“才力应难跨数公, 凡今谁是出群雄。”,“跨”,超越。“数公”,指庾信及“四杰”。“出群雄”,指出类拔萃的雄才。这两句是说,才力应很难再超越庾信和“四杰”,当今谁是超群拔俗的奇才。“或看翡翠兰苕上, 未掣鲸鱼碧海中。”,“翡翠”,指翠鸟。“兰苕”,指兰花。“翡翠兰苕”,语出晋人郭璞《游仙诗》“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杜甫这里是借指当时一些追求辞藻揣摩声律的小作品。“掣鲸碧海”,力能在碧海中制鲸,比喻才气雄伟的诗篇“或看翡翠兰苕上, 未掣鲸鱼碧海中。”这两句是说,即便是出现了“翡翠兰苕”这样精致的小作品,也未达到掣鲸碧海的壮丽境界。在这首诗里,杜甫提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境界,即“翡翠兰苕”和“掣鲸碧海”。前者是优美,是阴柔之美。学者往往只注重雕琢辞藻,讲求声律,因而容易流于纤弱,流于小巧。后者是壮美,是阳刚之美,学者必须从炼意、炼气上去下功夫,才能达到气度恢弘、意境壮美的宏篇巨制。
  “不薄今人爱古人, 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 恐与齐梁作后尘。”第五首,是杜甫自述其学诗的态度和追求的目标。“不薄今人爱古人, 清词丽句必为邻。”,“薄”,鄙薄。“邻”,邻居,指学习和取法。这两句是说,我不鄙薄今人,也不偏爱古人,只要是文采斐然的作品,就是我学习和取法的对象。“窃攀屈宋宜方驾, 恐与齐梁作后尘。”,“窃攀”,(“窃”字,谦词)暗地使劲追攀。“窃攀屈宋宜方驾, 恐与齐梁作后尘。”,这两句是说,暗暗地使劲,使诗文能与屈原、宋玉并驾齐驱,生怕自己步了六朝齐梁绮靡文风的后尘。这首诗里,杜甫指出,自己上攀屈宋,下视齐梁,撷取其精华,吸取其营养,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作品;同时,摈弃其糟粕,使自己的作品中也祛除浮艳绮靡的风格。
  “未及前贤更勿疑, 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 转益多师是汝师。”第六首诗,杜甫对诗歌的继承和创新展开议论。未及前贤更勿疑, 递相祖述复先谁?”,“前贤”,指前代有成就的诗人。“递相祖述”,辗转学习,互相影响。这两句就是说,赶不上前贤再也不用怀疑,互相学习又何必问他是谁。“别裁伪体亲风雅, 转益多师是汝师。”“别”,分别,区别。“裁”,裁去,祛除。“伪体”,指模拟因袭和无病呻吟之作。这两句就是说,祛除伪体文风,继承风雅的传统,只要对我有益,那就是我的老师。粗看这诗,好象只谈论到了继承前人诗歌的传统。其实不然,“别裁伪体”和“转益多师”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别裁伪体”,强调创新;“转益多师”,重在继承。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不去继承前人的传统和精华,诗文就缺乏沿承性而孤立,取材立意范围狭隘;不去除那些糟粕,不去除模仿沿袭,没有经过自己的吸收消化,开拓创新,那么,诗文就缺乏鲜动性而僵化,情感虚假而无病呻吟。同时,“转益多师是汝师”即无所不师而无定师,放弃了门派。师承之争,包容万象,熔古今于一炉而自铸新辞。
  这组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当时诗人已五十岁。前三首时作家论,后三首是艺术论,都是针对当时诗坛的片面性和极端论而发的。这六首诗组合起来,形成了杜甫的诗歌理论,是十分精辟而警策的。它包括诗的形式风格、继承与创新、诗的时代性、诗歌创作方法等诸多领域。关于诗歌的形式风格,要求诗歌意境开阔、风格壮美;笔法清新,富于文采。关于继承与创新,要求“别裁伪体”和“转益多师”。关于诗的时代性,杜甫要求正确认识“当时体”的价值,作品要面向广大的现实生活。否则,只会造成文化的倒退和诗歌创作的衰落。关于诗歌的创作,杜甫在《解闷十二首》里也有论及,要求先“陶冶情性”,熟悉生活,培养创作灵感;然后,“改罢长吟”,一字不苟,学习阴铿与何逊 苦心创作的精神。对于诗歌的沿承,继承和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杜甫用小诗发表大议论,即事见义,寓宏大精深于轻松幽默里,深入浅出,更见作者对诗歌独到的见解和功力。组诗称为戏作,有如围炉闲话,剪烛谈心;娓娓道来,给人以亲切、率真、诚挚之感,使人不经意中领悟诗学道理,耐人寻味。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1-22 02: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51 编辑

小云又长见识了,学习中。

3#
发表于 2006-1-23 16: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51 编辑

秋水姑娘,真是一篇观点精准、评论独特的文章。
对杜甫绝句的独特风格,也分析得很到位。
“杜甫用小诗发表大议论,即事见义,寓宏大精深于轻松幽默里,深入浅出,更见作者对诗歌独到的见解和功力。”
学习~~~~~
不足之处,我认为,杜甫当时写这六首绝句的时代背景,也应在文章中分析,使人理解杜甫写诗的针对性和用意,更好地从本质上理解这六首独特的组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5 17:55 , Processed in 0.19094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