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1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孔子和他的徒弟冉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2-11 1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孔子和他的徒弟冉求
              (历史记实小说读本)
  贫苦出身的冉求到鲁国大臣季康子家做工,由于冉求聪明好学,而且又有管理才能被季氏很重用。做了一段时间的家臣之后,冉求觉得自己的见识不够远大,他听说本国的孔子是个有学问的人,决定拜他为师。孔子很赏识冉求的聪明才智,于是就收了这个徒弟。
  公元前501年,包括鲁国在内的一些国家举行了夹谷会议,孔子做为鲁国的宰相,帮助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了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乐去。 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了鲁国去。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却躲着孔子。
  这天冉求约了几个师兄弟一起来见孔子,冉求说:“鲁君现在沉迷声色喜乐,不办正事,不如咱们走吧!”
  孔子高兴地看着冉求,说:“我看也是,不如我们离开鲁国,一起周游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向这些国家传授我们的知识和政治主张。”
  冉求和十多个徒弟一致赞成,于是他们便一起出发周游列国。
  一日,孔子和冉求等徒弟一齐到了卫国,走在卫国的大街上,人来人往,一派繁荣热闹。孔子说:“这里人口怎么这么多啊!”
冉求跟着孔子身后,思谋着这次出游一定要跟老师学到一起东西,懂得一些治国之道,于是便说:“夫子,治理国家,人口多了以后,我们该为他们作些什么呢?”
  孔子没有想到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想了一下,说:“那就要改善他们的生活,使更多人都富裕起来啊。”
  冉求又问:“那富裕之后,还能为他们再做些什么呢?”
  孔子笑了:“冉求,你的问题很不错——富裕之后那就是要开始教育、教化他们了。这样可以使人民丰衣足食,也是我们想要施行德治的基本条件之一啊。”
  冉求不住地点头,觉得老师确实学问很深,他说:“将来回到鲁国,我们一定要让鲁国强大起来。”
  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冉求走进孔子的书房,见孔子还在读书,于是说道:夫子,外面天气这么好,师兄弟想和夫子一起去赏景。孔子放下手里的书本,抬头看看几个徒弟,说:好啊,我们一起到田野里去走走。
  来到一棵老柳树下,冉求看到有几块光滑的石头,四周还有一些小石凳,然后冉求让孔子坐到中间,几个徒弟围着孔子坐了下来。
  冉求对其他几个人说,现在我们有什么想法可以请教夫子。
  孔子看着冉求说:“是啊,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但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的才干’如果有人问你的能耐,你们怎么回答呢?”
  孔子又转过脸看了冉求一眼。冉求想了一下,说:“我以为我的能耐是管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大约三年工夫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我不专修明礼乐,要是象老师说的,要对百姓进行教化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了其它几个徒弟。子路也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公西赤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著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也不错。”
  所有的人都回答完了,冉求一心想听老师孔子最后看法,两眼看着孔子。孔子说:“治理国家主要讲究礼,从你们的谈话中我知道你们的想法和才能。冉求所讲的是国家大事,子路、公西赤讲的也是。但重要的是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们就是要通过教化,让大家都遵循礼,这样才能让众人心服口服。”
  冉求说:“夫子的话说到根本上,这些对我们做事都是非常重要的。”
  不久,他们一行来到了齐国,找了一间房子居住下来,这天吃完饭,冉求到孔子的书房坐了下来。
  冉求说:夫子,听说公西华奉您的命令到齐国来了。
  孔子点点头,西华多年跟我在外,这次到了他的家乡却有事不能前来,我安排人把他叫来,也好和家里人团聚一下。
  冉求说:“西华是我的师兄弟,他离开母亲多年,是该尽一些孝道,那就给西华的母亲一些小米吧。”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吧。”
  冉求说:“再增加一些吧。”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吧。”
  冉求说:那就增加一些,给她八百斗。
  孔子面色平静地说:“公西华到齐国来,骑着肥壮的马,身穿轻暖的裘皮衣服,已经够富有的了。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只周济急需的人而不再去帮助已经富有的人。”
  冉求看着孔子,突然觉得自己的无知,老师说的是做人更重要的东西啊,他的脸涨红了,羞愧地说:“夫子,我的想法错了。”
  孔子笑了笑,说:情和理都很重要。
  过了几日,冉求陪孔子散步。孔子说:“冉求,子路曾问过我,听到了一件应该去做的事,是不是马上去做?我告诉他有父兄在,应该先问问父亲和兄长,怎能一听到消息就去做呢?”
  冉求说:“如果我问同样的问题,老师该怎么答复我呢?”
  孔子说:“你应该马上去做。”
  冉求看着说:“为什么会有两种结果呢?”
  孔子笑了。说:“冉求,你现在缺乏的是勇气,性格有点迟缓,所以叫你马上去做。子路的性格很急躁,所以叫他慢一些去做。”
  冉求大悟。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秋后天,孔子和冉求单独坐在一起,孔子说:“季康子想寻找一个有旷世能力的家臣辅佐自己,去拜访我,问起冉求跟随我周游列国,不知现在可有从政的才能?为师看你很有才艺,是我最好的学生之一,对老师的主张领悟的很快,你有治国才能,你的机会来了。”
  冉求非常感恩,站起来向孔子深深地鞠了一躬,说:“没有夫子的教诲,冉求何谈进步。”
  孔子说:“你做过他的家臣,了解他吧。”
  冉求点头:“那时我太年轻。”
  孔子说:“你是我徒弟当中最有智能的一个,多才多艺,很有头脑,从政会有有前途的。”
  不久冉求便回到鲁国,再次来到季康子的府上,拜见季季康子,做了季氏家族的总管吧。
  吴国侵伐鲁国的战争,鲁国以弱胜强,取得了胜利。但是齐简公少年气盛,不肯罢休,这一年的夏天又兴师伐鲁问罪,夺取了歡、阐两邑。齐简公终于在公元前484年春,再次兴师伐鲁,国书、高无平统率五百乘兵车直达齐鲁边境的清地(齐地,今山东省长清县东南)。这时,鲁国首都曲阜草木皆兵、人心惶恐。冉求主动请缨带领三百兵士打败了来犯的齐军。正当冉求要剩胜消灭敌人时,季康子说,“你只看齐军元气大伤,却不见我军伤亡几何!”
  冉求按耐不住内心的反感,大声地说:“如果不消灭敌人,等于放虎归山!”
  而季康子却说:“放虎归山,只是外患;损伤我家兵卒,却要受孟、叔二氏挟持,将遗害无穷呀!”
  国难当头,季康子仍念念不忘“我之家兵”,不忘争权夺利。冉求抬起头来注视着季康子,露出一脸的失望之色。
  冉求叹息道:政权在这些只知保护自己的权贵们手里,天下还有复兴之日吗?难怪痴情而固执的孔子老师子到处碰壁,他真为夫子鸣不平!夫子满腹经纶,但手中却无起码的权柄。而这些胆小如鼠,脑满肠肥的庸碌之辈,却主宰着天下的命运,他紧握双拳,默默地看着大地、苍天,然而大地、苍天默然无语……
  鲁国再次以弱胜强,取得了胜利,冉求充当了中流砥柱,成了鲁国的英雄。冉求改革作战武器,令三百名精兵换刀剑为长矛,是这次战役取胜的重要措施之一。
  孔子讲学即将返回鲁国,冉求去见季康子,说:“季大人,我孔子老师是当今最有学问的人,是我这一生当中最敬佩的人,所以我建议季大人派人以币迎孔于归鲁。”
  季康子接受了冉求以币迎孔于归鲁的建议,将孔子迎回了鲁国。孔于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孔子见到冉求赞扬说:“冉求能执干戈以保卫社稷,真正的勇士也。”
  冉求谦虚地说:“我只是向老师您用心学了点东西。”
  作为鲁国的豪门贵族,季康子的势力甚至超过了国君。现在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又想去攻打紧邻自己领地的颛臾。在季氏那宽大空旷的议事厅里,季康子正在眯目品茶,冉求陪坐一边。季康子静静地想着心思。他忽然说:“冉将军,我欲出兵伐颛臾,你看如何?”
  冉求自率部打败齐国军队之后,冉求闻听,先是一怔,然后彬彬有礼地问道:“颛臾乃鲁国的附庸,一向俯首帖耳,言听计从,为何要出兵征伐呢?”
  季康子呷了一口茶,抿了抿厚嘴唇,将双眼睁得稍大一些说:“颛臾地处东蒙山下,邻近多山,是盗贼经常出没无常的地方,许多富家们,不时遭遇盗劫,不得安枕,他们都在思谋着远避。为保民安全起见,我不得不伐颛臾啊。”
  冉求觉得出兵打这样一个小国不好,但听季康子说得似乎有理,为难地说:“现在我们仓廪空虚,军费不足,如何敢兴师动众呢?”
  季康子有些不悦地说:冉将军,您身为季府总管,难道还需我给你想办法吗?你就不会改丘赋为田赋,以充仓廪吗?”季康子又将改革的精神叙说了一遍,让冉求去具体实施。
  冉求两度为季康子的家臣,他非常明白季康子这样说话,已毫无相商的余地,只得从命,开始作讨伐颛臾的筹备工作。第一步是解决“仓廪空虚,军费不足”的问题。冉求不愧是孔门弟子中最多才与艺的一个,经过一段煞费苦心的思索,拟订出一分改丘赋为田赋的计划交季康子。季康子阅后大加赞赏,称颂不已。
  鲁国一直实行的是丘赋(实行每一个丘出一定数量的军赋)之法。“丘”是一个行政单位,“方里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每一丘根据其田地和财产,每年出马一匹,牛三头。现将田地与财产分开,各为一赋,所以叫作“田赋”。改成“田赋”之后,每一丘每年要出马二匹,牛六头。其实质就是农民将增加一倍的负担,季氏将增加一倍的收入。季康子赞誉了冉求一番之后,又对冉求说:冉求,你将伐颛臾和改田赋的事一并去与孔子商议,因为孔子是国老,有了他的支持,实行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冉求知道老师肯定不会同意,但又不能不来找老师,于是便来到杏坛拜见了孔子,说明了来意。孔子说:“求啊,这是你的过失!当初先王封颛臾于东蒙山下,使主旅祭,且在鲁疆之内,乃社稷之臣,何用征伐呢?”
  冉求低头说:“我也是这样给季康子这样说的,但他并不听从我的。”
  孔子叹息说:“鲁之邦域已被三家瓜分,季孙氏取其二,孟孙氏与叔孙氏各取其一,只颛臾为附庸,尚算公臣,季氏又想霸为己有,不嫌过分吗?求啊,你乃季氏两代家臣,季康子倚你作为心腹,你对季氏又有大功。他怎么不与你商量呢?人臣在位,应尽力陈辞进谏;谏而不听,应去其位。臂如瞎子用人引路,跌倒不相扶,蹈险不引避,引路者何用呢?又如虎逃出栏外,珠玉坏于匣中,岂不是看管人之过失吗?”
  冉求说:“季康子说颛臾城固,并且靠近季氏费邑,如今不取,必为子孙后患。”
  孔子说“冉求,讨伐颛臾是季康子的主意,但你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冉求低垂了头。孔子继续说:“我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担心百姓少,只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贫困,只担心不安全。如今你帮助季氏,远人不服,不能招来;疆域分崩离析,不能保全,却谋动干戈。我恐怕季氏之患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冉求没有说话,想到季康子交代的田赋的事,他说:季先生关于田赋的事想问一下父子的意见。”
  孔子说:“你们不是制定好实施了吗。”
  冉求颇感为难,两只手揉搓在一起。
  孔子又说:“我不是富家儿、理财家出身,不懂田赋。”
  冉求抬起头来,鼓鼓勇气,说:“老师前为鲁司空,别五土之性,使全国无荒废之田地,如何说不是理财家呢?如今身为国老,国家政事,待老师一言而定,何故不发一言呢?”
  冉求恳求再三,孔子只是不答,冉求留也不是,走也不好,只是恭立一旁,动也不动。
  孔子徐徐地说道:“君子施行政事,需合礼法,然后颁行。苟有施与必求厚,行事无偏倚,取赋但求薄,鲁国旧有丘赋之法足矣。若然不合礼法而妄行,贪得财利而无厌,那么,虽分田财各为一赋,百姓无法负担,取者尚嫌不足,这便如何?季氏欲行合法的政令,周公之典法尚存,何必问我?若欲逞私意妄行加赋,何必来访问我呢?求啊,你专为季氏聚敛私财,公室田地,半数已归季氏,欲壑难填,何时是个尽头呢?”
  一番话说得冉求沉默半晌,冉求明白老师的一番训示在道理上也许是对的,但在季康子那里却显然是行不通的。季氏掌权执国,专横数代,一意孤行,哪里是他冉求所能左右!冉求,家臣而已,孔子对冉求的要求是有些苛刻了。
  冉求回到季康子身边,没有将孔子的意见全部说出来,他委婉地说出了老师的道理。他不想破坏了孔子与季康子之间的关系。
  冉求想,即使老师当着季康子的面引经据典地侃侃而谈,怕也无济于事,所以季氏还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公元前483年的春天,一直对老师深怀敬意内心深为不安的冉求想到,是该去拜访老师孔子了。
  这天冉求早早来到杏坛等候,这时孔子从乡下回到杏坛,看见冉求冷淡地说:“冉求,你好久不曾来杏坛听讲了。”
  冉求恭敬地说:“政务太忙,实在是不得脱身!”
  “定然很忙,”孔子有些生气地说,“你不忙,季氏何以能钱财日增,仓满廪盈呢?”
  冉求求小心地说:“弟子不明白夫子的意思。”
  孔子的脸色陡然一变:“你现在到城外去看看,许多村里主事的人都在吆喝‘众位乡亲听着,宰府总管冉将军有令,从今以后,改丘赋为田赋。今年每家需再交粮五斗,钱三百,两丁抽一,攻打颛臾。违令者严惩不贷!’。几乎每个村子里都张贴着一张浆迹未干的告示,衣衫褴缕的老少在围观,青年和几个面如土色的老汉正愁眉苦脸地蹲在地上叹气。君子之过,犹如日月之蚀,人皆得而见之;他若改正了,人皆仰望之。”
  “老师,为人家臣,冉求有什么办法?……”冉求摊出两手,无可奈何的样子。
  “冉求不再是孔丘的弟子!我的弟子需助善为贤,不得助纣为虐!小子们可鸣鼓而攻之!”
  冉求垂手立正,泪水在眼圈里转悠,使劲地低垂着头。
  冉求知道老师孔子从教四十余年,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从未向弟子们宣过恶言,冉求痛苦地揪着自己的头发。同学们劝慰了冉求一番,冉求没有说话,默默地离去了。
  冉求听到背后有脚步声,回转头看见了一个师弟,师弟看着冉求说:“夫子很后悔,痛心。他说自己对你的要求太苛刻了,委屈了你。季氏世代贪婪成性,岂是冉求的好心劝谏所能改变的。”
  冉求沉默了一会,看着远方的田野说:“夫子是对的,老师怀有仁义治国的宽大胸怀,我突然觉得自己是多么渺小……”他大声地向远方喊道:“我不做季康子的家臣了!!”
  不久,冉求重又回到孔子讲学的杏坛,继续聆听孔子的教诲,继承发扬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处世态度……

  附注:冉求(前522-?),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冉子、有子。春秋末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卒年不详。小孔子29岁。出身微贱。青年时作过鲁季氏家臣,后拜师孔子,并辞官随孔子周游列国。鲁哀公五年(前490)秋,经公之鲁推荐,回鲁当上季氏家族的总管。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曾率鲁军击退齐军的侵犯,立下赫赫战功。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2-11 19: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10:09 编辑

房版身处孔孟之乡对于孔子之说很有研究,化为小说,则灵动有致.
儒家学说的人情味很浓,小说中孔子与弟子们的问答那一段,便可见出.
惜乎后代的皇权对于孔子多有歪曲利用.

3#
发表于 2006-2-12 21: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10:10 编辑

房版对《论语》很有研究啊!佩服!

4#
 楼主| 发表于 2006-2-13 10: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10:10 编辑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房版身处孔孟之乡对于孔子之说很有研究,化为小说,则灵动有致.
儒家学说的人情味很浓,小说中孔子与弟子们的问答那一段,便可见出.
惜乎后代的皇权对于孔子多有歪曲利用.

武兄看历史人物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是博学之人。
谢谢。

5#
 楼主| 发表于 2006-2-13 10: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10:10 编辑
最初由 安永红 发表
房版对《论语》很有研究啊!佩服!

我只是学习,谢谢鼓励永红。

6#
发表于 2006-2-17 21:08 | 只看该作者

^_^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10:10 编辑

进来好文,问好房子!

7#
发表于 2006-2-19 10: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10:10 编辑

  孔有道,施仁政.然解者廖廖,怆也!

8#
发表于 2006-2-24 07: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10:10 编辑

孔子、房子、票子我都爱之

9#
 楼主| 发表于 2006-2-24 14: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10:10 编辑
最初由 简然 发表
孔子、房子、票子我都爱之

你比孔子、房子、票子都可爱:)

10#
发表于 2006-3-2 12: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10:10 编辑

欣赏好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5 19:35 , Processed in 0.12100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