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7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情人节被国人追捧背后的“文化性格玄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2-15 11: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青年报  思想者观察:

  情人节被国人追捧背后的“文化性格玄机”

       2006年02月15日

           陈阳



  在相当多的年轻人眼里,情人节这个舶来节日堪称最浪漫最具个性化气息的一个,当玫瑰、巧克力、烛光晚餐像呼唤已久的心灵使者一样降临时,恐怕没有人不想在俗常的生活记忆里表白些什么。

  于是我们看到,围绕情人节的主题诠释,越来越汹涌和壮观的亚文化波开始大规模泛起:以玫瑰和巧克力为代表的经典节日“文化套餐”占据了市场主流;学生们纷纷选择提前返校,以便能和恋人们共度良辰;在人们眼中原本属于年轻、时尚一代的这个西方节日,已逐渐向老少两个年龄端向蔓延,在各种市场和文化因素的合力助推下,情人节俨然已成了一种社会化的情性记忆……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包括春节在内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却被人们无奈地定语为“味道越来越淡”……任何一个有着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国人,想必都不会淡然漠视这极具反差效应的一幕,于是我们的耳边很自然地响起了“保卫”的呼声,于是洋节在国内的盛行似乎早已超越了生活情趣与时尚习性的范畴,而高度聚化为一种文化的危机意识。

  对于本土文化和文明的珍藏者与捍卫者,笔者一向是尊重且钦敬的,正如一个公民永远不可抹去的国籍、族裔标识一样,文化籍贯与文化性情也是与生俱来、深烙于生命骨血的,它必须被尊重和珍视,必须被景仰与呵护,基于文化意义上的疏淡与放纵,都将是一种不智和背叛。可是,与情绪激昂的文化民族主义者略有不同,在呼喊与审问的同时,笔者更看重循现实与历史文化纵深而上的反思与自省。在让本土文化生存空间越来越局促的僵持棋局面前,仅仅振臂疾呼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继续深问一句:造成洋盛土衰之文化尴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有人将病因开给了随经济一体化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在经历信息技术洗礼的今天,传统的地理和时空疆域被前所未有突破了,地球真正成了信息朝夕可递的小小村庄。那些政治和经济的强势国家,在向别国输送经济、技术和文化产品的同时,一并捎带上了生存价值观、生活时尚等等隐性产品,事实上,这种强者通吃式的显见文化困局的出现,不独为中国所有,在其他很多不同文明背景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存在,只不过缘于中国悠久文明古国的历史背景和独特鲜明的文化传承,才更让人瞩目和深思。

  应该看到,我国的一些传统民俗节日,无疑是特定思想和文化生态土壤上的产物。它们既有农耕社会的原生背景,又受制于彼时的“主流”政经、文化思潮和情绪,加之儒文化理念影响下的国民性格、生活品位、文化审美,充斥着太多的含蕴、内向、矜持和婉约性,从而产生了与之形态、性情吻合的大量民俗节日。以元宵节为例,人们熟知它有着团圆的节日主旨,可事实上,它还含咏着清美的爱情主题,这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情境经典。可是很遗憾,这一文化审美的绝佳背景内涵(包括七夕节)远未被发掘和张扬到与人性情绪心心相印的合适层面,它们的含蕴、婉约与唯美更像一种“文化自恋”和只适合远观的“文化爱神”,而非可以直接对应抒情的文化商品,这也造成了它们与当下开放社会时代的历史性文化代沟。而反观一些流行的西方节日,它们无一例外印刻着主题明确、指向鲜活,表现形式奔放激情、直抒胸臆等文化特征,纵观情人节、母亲节、感恩节等,莫不如是。很显然,在这个生活节奏明快、生活方式日渐开放和个性化的时代,这么一些节日氛围和情绪,恰好成为许多人不求而遇的审美幻念释放途径。从这个角度看,它们的得宠与盛行也就丝毫不足为怪了。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些不可忽视的民族性格因子起着作用。比如从众心理,价值信仰“半真空”状态下的移情需求等。无论基于何种文明视角,文化要素的“侵入”、融合与演绎,都绝非上下游传递这么简单,认识到洋节被国人追捧背后的“文化性格玄机”,才有助于我们解开这个年复一年被呼喊与“保卫”的文化困惑。
2#
 楼主| 发表于 2006-2-15 11:21 | 只看该作者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些不可忽视的民族性格因子起着作用。比如从众心理,价值信仰“半真空”状态下的移情需求等。无论基于何种文明视角,文化要素的“侵入”、融合与演绎,都绝非上下游传递这么简单,认识到洋节被国人追捧背后的“文化性格玄机”,才有助于我们解开这个年复一年被呼喊与“保卫”的文化困惑。
3#
发表于 2006-2-15 12:17 | 只看该作者
情人节作为一种舶来文化在中国日渐红火,也可以说是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一种挑战。
4#
发表于 2006-2-15 19:17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谢谢你!问好!

文化籍贯与文化性情也是与生俱来、深烙于生命骨血的,它必须被尊重和珍视,必须被景仰与呵护,基于文化意义上的疏淡与放纵,都将是一种不智和背叛.
5#
发表于 2006-2-16 08:16 | 只看该作者
也不仅仅是年轻人,很多中年人也步入这个节日的行列了,心里不是滋味,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6#
发表于 2006-2-16 18:56 | 只看该作者

^_^

最初由 木卯易 发表
也不仅仅是年轻人,很多中年人也步入这个节日的行列了,心里不是滋味,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谢谢柳版支持!
7#
 楼主| 发表于 2006-2-17 12:42 | 只看该作者
应该看到,我国的一些传统民俗节日,无疑是特定思想和文化生态土壤上的产物。它们既有农耕社会的原生背景,又受制于彼时的“主流”政经、文化思潮和情绪,加之儒文化理念影响下的国民性格、生活品位、文化审美,充斥着太多的含蕴、内向、矜持和婉约性,从而产生了与之形态、性情吻合的大量民俗节日。以元宵节为例,人们熟知它有着团圆的节日主旨,可事实上,它还含咏着清美的爱情主题,这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情境经典。可是很遗憾,这一文化审美的绝佳背景内涵(包括七夕节)远未被发掘和张扬到与人性情绪心心相印的合适层面,它们的含蕴、婉约与唯美更像一种“文化自恋”和只适合远观的“文化爱神”,而非可以直接对应抒情的文化商品,这也造成了它们与当下开放社会时代的历史性文化代沟。而反观一些流行的西方节日,它们无一例外印刻着主题明确、指向鲜活,表现形式奔放激情、直抒胸臆等文化特征,纵观情人节、母亲节、感恩节等,莫不如是。很显然,在这个生活节奏明快、生活方式日渐开放和个性化的时代,这么一些节日氛围和情绪,恰好成为许多人不求而遇的审美幻念释放途径。从这个角度看,它们的得宠与盛行也就丝毫不足为怪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4 18:40 , Processed in 0.05481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