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1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旁观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3-12 1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旁观者》 原作出版时间:1979年

内容简介:

  在德鲁克的著作中,没有一本反刍的时间像这本这么长——20年,那就是他的回忆录:《旁观者》。这本书虽不是德鲁克“最重要”的著作,却是他个人最喜爱的一本。

  《旁观者》是德鲁克知识及人生旅程的记录,但这首先是一本有关“人”的书,而不是以德鲁克个人为主题。该书可以说是一本短篇故事集,每一章都可个别独立。全书15个章节、15组人物,并非即兴式的思念忆旧,每一组人与事都扣合着20世纪里最重要的某些领域和特性。而就在夹叙夹议中,真正的德鲁克也就格外清晰地浮现出来。
  
  作者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神髓、韵味与感觉,比如两次大战间的欧洲、罗斯福的新政时期(New Deal years),以及第二次大战刚结束时的美国。

  事实上,德鲁克早在肯尼迪执政时,写作此书的念头已开始萌芽。他说,那些年代对我的孩子、我的学生以及许多年轻朋友而言,虽还不算是“历史”,却已如吉亚述王国的尼尼微和阿苏尔般遥不可及。

    读完《旁观者》,我们也许能明白在德鲁克以前的几十本书中一以贯之的思想渊源是什么了。

    詹文明:值得领导者细细品位的旁观者  

  与其说《旁观者》是德鲁克近百年的思想轨迹,倒不如说是二十世纪一部“管理”的演进史。

  《旁观者》(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一书为什么是值得任何组织的领导者细细品位的经典人物传记?

  唯一的理由是因为经营任何组织,包括政府、企业、非营利或非政府机构都是以“人”为核心,否则纵然有再卓越的政策、策略、构思、创意等等,也都难以实现成真。但是事实上大多数的领导者对“人”却是模糊的,反而对“事”较为熟悉。然而任何组织往往是惟有透过找对“人”,再找出对的“事”来做,任何政策、策略才有实现的机会。正因为如此,“旁观者”书中十五组人物恰巧可以作为领导者选才、育才、用才、发展人才及挑选接棒者的重要借镜和自省。

  德鲁克以其对人性深邃的洞察力、人物刻画的张力、丰富的文学素养、社会动态的观察力及那罕见的博闻强记,将每一组人物活生生的呈现出其立体的面貌和性格,更有意或无意地突显出其价值取向和优劣处。对照于历史的轨迹,经历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也涵盖了欧洲、美洲及亚洲,横跨了地中海、太平洋的地理位置,融合了欧洲的人文素养、中道思想与美洲的科技、现代思维,展现了无比的生机与活力,加上社会的演化,由工业革命、生产力到管理思想的创新,使得德鲁克的历史地位以及影响力超乎想象,在书里处处流露出其稳健成熟的心智、宏观兼具微观的视野、开阔坦荡的格局,点出了跨世纪的人类命运,也导引出历史的未来。

  “就在我十四岁生日前一个礼拜,我惊觉自己已成为一个‘旁观者’,那天是一九二三年的十一月十一日——再过八天就是我的生日了。”德鲁克如此般写着。

  俗话说得好,“旁观者清”,德鲁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并反复思考——他的思索,不是像镜子般的反射,而是一种三棱镜的折射。让我们一起来瞧瞧这些德鲁克生命中重要的人吧!

  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地利爆发第一宗有关“发国难财”的丑闻,主角的名字叫克伦兹,他是维也纳高级饭店的老板,因黑市交易而被捕,成了报纸好几个礼拜的头条新闻。当时才八岁大的德鲁克,在一次圣诞派对上,居然慷慨激昂地为克伦兹辩护说:“克伦兹令人敬佩;他提供顾客期待的肉品,遵守自己的诺言,让顾客每一分钱都花得值得,何罪之有?”此时大人进来了,也是父执辈的老朋友,他把我拉到一旁说道:“你的观点很有意思,我从来没听过有人这么说。至少,我们在另外一间吃饭时,没有一个人提出这种意见。不过,彼得·德鲁克,你不要觉得伯伯在批评你。你对克伦兹的看法或许没错,但只有你一个人这么想。如果要做个特立独行的人,一定要有技巧,而且要很小心。伯伯建议你注意自己的行为,多为自己想想,惊世骇俗是不可取的喔!”还好德鲁克活到如今九十七高龄,看来并没有改掉其特立独行、真心的表达。

  身为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担任钢琴独奏、段数一流的老奶奶,专注、热情、充满了长者的智慧,她乐于助人,挑战权威,相当程度地反映出德鲁克那种兼具务实保守与开明自由的价值取向。他不羡慕这个世界的伟人,也不梦想成为上流阶级的人物,只希望做自己,并做好自己的本行,因而受到应有的敬重。

  德鲁克没有成为小说家,实在对不起赫姆和吉妮亚,赫姆是天才型政府官员,而吉妮亚则是天赋异稟的女教育家。赫姆成就非凡,他是奥地利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公职人员,为什么?在德鲁克十四五岁时,请他父亲解释道:“有时,我们碰到一些极为棘手、难以处理的事情,必须找一个毫无惧色的人来处理的时候,就会想到赫姆,或是事情复杂到没有人能理解时,也只有赫姆可以解决,他具有直指核心的洞察力,并愿意去面对最艰困的任务。”

  “光做好还不够,一定要不断地突破”是吉妮亚个性的最佳写照,不到二十出头就取得了德国的文学博士,他办教育可说是顶尖、卓越有效的,她的至理名言是“不要问一个人该怎么办,直接告诉他怎么做就可以了”。

  德鲁克自己承认「埃尔莎与苏菲」两位老师给他一生的影响总结:“无可救药地感染上教学的狂热”。

  埃尔莎小姐是标准的苏格拉底学派,而苏菲小姐则是禅宗大师。然而德鲁克还是没有学会她们认为应该学会的东西:即不成写一手好字,也仍旧不会使用工具。话虽如此,从她们那里学到的,要比没学会的那些更为重要。像苏菲小姐让他一生都懂得工艺,见到干净利落的作品不禁为之欣喜若狂。埃尔莎小姐教给他的是工作纪律与组织能力,然而好多年他都滥用这种技巧了,也引发了德鲁克一生最重大的成就之一:“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雏形了。

  怀恩师中,德鲁克作了总结:“对真正的教师和以教学法为主的老师而言,没有所谓的坏学生、笨学生或是懒学生之别,只有好老师和差劲的老师之分。”

  一代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其不为人知的真相,是因在幼小时在餐厅遇见他时,德鲁克父母对他说:“你要记住这一天,你刚刚遇见的人是奥地利,嗯,或许该说在欧洲最重要的人了。”德鲁克问道:“比皇帝还重要?”父亲回答:“是的,比皇帝来得重要。”

  他拆穿了人们对弗洛伊德三大迷失,找出了相当程度可信的佐证,让我们多一层认识和了解。而真实的弗洛伊德要比传统迷失中的弗洛伊德,要来得有趣多了。

  伯爵与女伶则是特劳恩特劳聂克伯爵和女伶玛丽亚·米勒,伯爵是全奥地利最有能力的人,真遗憾,他得把自己藏起来。直到德鲁克为了研究“在法律哲学里最难的问题是什么”,在图书馆找着了两本红色小册子,伯爵走进来发觉他手里握着的两本,就问道:“这两本写得怎么样?”德鲁克回答:“在汗牛充栋的书堆中,只有这两本对于犯罪问题有所解释。”他似乎对这个答案很满意,微笑着说:“这两本册子居然还在这儿,你知道作者是谁?”相信读者已经知道答案了。

  德鲁克从未听过比玛丽亚更为优美动人的声音,她也是最伟大的诗歌朗诵者,她知道如何以口语表达韵文之妙,然而这一对鸳鸯悄悄地自尽了。

  老波拉尼教导孩子的方法是依据卢梭在《爱弥尔》一书立下的教育典范:孩子一定要彻底和社会的伪善与腐败隔离。令人惊异的是,在这种教育法之下,他的孩子果然个个不同凡响。老大奥托是日后菲亚特公司意大利的顶尖企业家,老二阿道夫是巴西顶尖的工程顾问,老三穆希是一家中最有天份的女孩,十九岁即创办一本杂志,老四是卡尔,是奥地利经济学人的总编辑,也是《大转型》一书的作者,老幺是迈可,他是波拉尼家中最出色的一位,不到三十岁,迈可这位年轻的科学家就在柏林担任爱因斯坦的助手,他曾一度是诺贝尔奖的候选人呢!

  远近驰名的美国外交天才基辛格,之所以有今日的成就,完完全全要归功于他的再造恩人——克雷默,他不但天资过人而且见识广博,是位大师级的人物,在所有人当中,帮德鲁克了解最多的就是克雷默。他引导并迫使德鲁克发掘自己的兴趣。

  克雷默发掘了基辛格,训练他,安排他到哈佛大学念书,且也成为他的精神导师与顾问,直到基辛格在哈佛大学取得第一份教职。然而弔诡的是他们在外交上的主张却是:外交重于内政,外交关系应以权利为重,外交大臣该由伟人来担任等三大重点。但德鲁克深不以为然,他说:“美国外交政策的确需要领导才具,但这种才干最好不是以狡狤与精湛的技巧为主,而应崇尚简单和诚实。”

  怪兽与绵羊,是很有趣的对比,怪兽是汉斯,为追求地位、名利,不计任何代价。绵羊谢弗以政论见长,犀利的作家和分析家。然而罪恶之所以会在汉斯与谢弗身上发生作用,正因为罪恶力量之大,而人却是如此渺小,人变成罪恶的工具,就像汉斯那样的人,他以为靠着自己的野心可以驾驭罪恶,而谢弗本以为可以藉着加入罪恶而避免最坏的情况,最后也为罪恶所用。

  英国最后一个异议份子居然是支持印度独立运动的第一个人,他是诺埃尔·布雷斯福德,他是知名作家,也是所有以英语写作的记者中最顶尖的一位,就性情而言,德鲁克是个旁观者,他则是个行动家,他那种清晰、简朴而优雅的散文风格,他是那么风趣,专心听你说话,而且很会鼓励别人。他试图结合他的良知与权利,以发挥影响力——最后,却为他人所忘,不再重要了。

  宣称二百年来的银行传统都在他的骨子里,严格说来,他应该不是银行家,而是商人,因为他是靠交易生存的,假如二十分钟都没有交易的话,他就会变得消沉。他就是德鲁克的老板之一弗里德伯格,他是智者,尤其在用人方面或对人方面有相当不凡的见解。某一天,弗里德伯格常常看德鲁克埋首在书堆里。或许,藉由从书中学习,可以成为经济学家,但是银行业务却都是和人往来的,所以必得先学会观察人,会找个值得观察的人来让他好好瞧瞧。

  第一位就是亨利伯伯,他是美国零售业的改革者,他采取“包君满意,否则退款”,他以制度来对应员工监守自盗,迄今依然管用得很。

  第二位则是凯尔斯达特,他是施乐百百货公司的总裁,是位极为成功的商人,也是肯尼迪总统和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面前的红人,是能洞察问题本质的人。

  第三位是帕尔布,他特别具有理财的才具,他想出的方法总是最创新、最完美的解决之道。

  这三位确实给了德鲁克上了极为宝贵而实用的经营之道,尤其在用人之长方面。然而他们都能归纳一个准则出来,亦即将自己的长处透过“有目的、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使它卓有成效。

  银行家的女人玛丽恩出身望族,又甘心乐意成为新股东的情妇,亦即已成为该银行的公共财,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确实又是如此。玛丽恩却又能扮演极为成功的专业情妇,的确了得,真叫人拍案叫绝!

  谈到TIME时代杂志、FORTURE杂志、LIFE生活杂志,无人不晓,但说起鲁斯这个人就不尽然大家都认识,他是这些杂志的创办人,他为了寻才,可下了很大的工夫,譬如他从公事包里拿出两个档案夹,一厚一薄,“这里面”,他指着厚厚那一叠,“是你抵达美国前在英国报纸上发表的文章,还有你每个月为银行客户写的经济通讯。而那个——,”他指着薄薄的档案夹,“是你来到这儿后,在美国杂志上写的文章,”他把所有的资料交给德鲁克,他一翻,发现每一篇文章、报告,鲁斯都读得相当仔细,在边缘上加了不少注解与评论,这些眉批显然都出自鲁斯本人的手笔。

  鲁斯招募了很多天份很高的人来为他做事,结果这些人一旦加入,一生就此写不出什么著作,甚至在离开之后,也是鲁斯的善意,他给的高薪与溺爱,简直是对才智的谋杀。若是为鲁斯工作,德鲁克怀疑自己是否有那份能耐,能成熟到抗拒那些诱惑?很少人做得到吧!但德鲁克却谢绝了他。

  荒野上的先知,一个是富勒,一个是麦克卢汉,富勒在“美国名人录”里,以他的篇幅最长,有75行之多,他拥有34个名誉博士,或许没有人需要这么多学位吧。富勒自称为“几何学家”,他体验到空间的秩序和韵律,通俗的说就是“天体的和谐”,德鲁克称他是一位先知。

  麦克卢汉是位传播大师,他倡导“媒体即讯息”与“地球村”的概念,但他是不折不扣的一位电视先知。

  德鲁克后来学到,要有成就,必得在使命感的驱使下“从一而终”,把精力专注在“一件事”上。富勒在荒野上待了四十年,连一个追随者也没有,然而他还是坚定地为自己的愿景奉献一切;麦克卢汉却花了二十五年的光阴追逐他的愿景,从不曾退缩。因此,时机成熟时,他们都造成相当的影响。

  斯隆的专业风采,一直认为自己在麻省理工学院所缔造的记录是傲人的成就,他以前所未有的高分光荣毕业,退休前后他将巨额财产都捐给了教育界,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管理学院、斯隆基金会、纽约斯隆——凯特林癌症医院的医学教育与研究工作。在通用汽车公司,他个人最重视的的计划,并投入相当多时间与心力的,便是在密西根弗林特的通用技术学院。

  他为杜邦设计出有名的财务控制系统与投资报酬率公式,现今仍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管理经济体系。而在组织销售设计、销售预测、长程计划,特别是资金投资与预算划分方面,他也是第一人。

  有一回,德鲁克问斯隆:“你怎么愿意花四个小时来讨论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职务?”“德鲁克先生,我们公司有多少个部门,你知道吗?”斯隆反问道,这时斯隆猛然抽出那本闻名遐尔的黑色小册”,47个,那么,我们去年做了多少个有关人事的决策?”这个就问倒了德鲁克,“共有143个”,最后斯隆淡淡地说:“如果我们不用四个小时来好好地安插一个职位,找合适的人来担任,以后就得花几百个小时的时间来收拾这个烂摊子,我可没有这么多闲工夫。”

  斯隆不仅是史上第一位“专业经理人”,也是“联邦分权化”的创始人,更是比尔·盖茨、安迪·葛洛夫心目中的偶像,成为企业界的真正CEO典范。

  与其说《旁观者》是德鲁克近百年的思想轨迹,倒不如说是二十世纪一部“管理”的演进史。德鲁克许许多多的管理概念的创见,诸如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顾客导向与创造顾客、结构追随策略、效能与效率、知识工作与知识员工、分权化、知识组织与知识社会……等等都是清晰可见,这就为什么是领导者必读精读的一本巨著了。

   (詹文明,德鲁克管理资深权威,德鲁克管理研究中心及远流管理咨询公司大中华地区首席顾问)


    曾昭逸:德鲁克热眼旁观写世界  

  在人们印象中,旁观总是和冷眼相提并论的。旁观者很容易采取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任世事风云变幻而自巍然不动,只凭自己一双眼冷冷觑去,世界在他们眼中是冰冷的,而他们自己也是冰冷的。但是,被誉为20世纪“管理大师中的大师”的德鲁克却不是这么一个旁观者,他是带着一双热眼去感知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并真实地写下了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中有趣的人。

  《旁观者》是德鲁克于1979年一气呵成写就的,并成为其最喜爱的著作。作者说,本书的目的在于刻画“一些特别的人,以及他们的特立独行”。由于出身上流社会,其父曾任奥地利经济部的高级官员,师友都是各方俊杰,作者从小就有机会接触许多杰出的人物。本书中,德鲁克以自己为线,串起了弗洛伊德、美国报阀鲁斯、管理大师斯隆和基辛格等15组人物,分章讲述了他们的故事。这些人物及故事,并非随意拼凑而成,也非即兴式的思念忆旧,而是都扣合着20世纪里最重要的某些领域和特性。他们或是曾引领时代潮流的风云人物,或是如作者祖母那样体现人类真情与特质的“对作者很重要的人”。作者以其独具的慧眼,一一为其解析评论。在《真假弗洛伊德》一章中,德鲁克为我们还原了一位真实的弗洛伊德:他并非“一生穷困”、“被反犹人士歧视而无法得到应得的大学教职和学术界的认可”以及“为当时的维也纳医学界所轻视”。所有这些,都是弗洛伊德自己“想象的折磨”,是无中生有的。

  同样,作者认为管理大师斯隆身为大企业家,对社会大众及通用员工有公共职责,也热心教育,惟一遗憾的是只追求专业表现,而忽视了对员工的福利、员工社区等的关怀。

  作者描述这些人物,不是用来供奉的,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许多。

  作者写道,富勒在荒野上待了四十年,连一个追随者也没有,然而他还是坚定地为愿景奉献一切。麦克卢汉花了二十五年的光阴追逐他的愿景,从不曾退缩。因此,时机成熟时,他们都形成相当的影响力。而其他有着很多兴趣,而没有单一使命的人,一定会失败,而且对这个世界一点影响力都没有。今日读来,颇为惊心,让我们领略到才华本身并不等于成就。一个人的才华,惟有通过有目的、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能发挥成效。

  通过这些人物,作者“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象的那种神髓、韵味与感觉。”他一生经历过整个20世纪的时局变化,包括美国经济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德日两国从战争废墟中重生、苏联的兴盛与瓦解,也体验到战后美国强大的经济力及太平盛世的荣景。他以丰富的人生阅历,洞烛入微地观察着他所经历和感知的世界。他写道:“经济大萧条之下的美国所强调的虽是不拘小节,但是真正的特色却是愿意互相帮助,并给别人一个机会。”进而,作者评价道,“经济大萧条却为美国带来了社区意识的抬头、强调共享的价值、生命的喜悦和共同的希望———这就是不屈不挠的幸存者对‘天灾’的反动”。

  《旁观者》明里写他人,暗里却是德鲁克人生及知识旅程的记录,尽管作者自己声明:“旁观者没有个人历史可言。”德鲁克于1909年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1929年后在伦敦任新闻记者和国际银行的经济学家,1937年移民美国,曾在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和跨国公司任经济学家与管理顾问。

  1946年,他将心得成果编辑为《公司的概念》一书出版,对大企业的组织与结构做了详细而独到的分析;1954年出版《管理实践》一书,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discipline),从而奠定其管理大师的地位;1966年出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成为高级管理者必读的经典之作;1973年出版的《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则是一本给企业经营者的系统化管理手册,成为经典教科书。

  通过他对他人的描写,我们得以略窥这位管理大师多彩多姿的一生,以及他在“管理”之外的许多见解,明了德鲁克何以成为今日的德鲁克。

  旁观者注定会是个思考者,他也注定会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当今世界,很难找到一个比德鲁克更具有时代洞察力、能引领时代的思考者了。1950年代初,他指出计算机终将彻底改变商业;1961年,他提醒美国应关注日本工业的崛起;20年后,又是他首先警告这个东亚国家可能陷入经济滞胀;1990年代,他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了阐释。而所有这些,都与作者始终把自己置于一个旁观者的地位密切相关。

  自从惊觉自己在14岁生日前一周已成为一个“旁观者”起,作者一直保持着旁观者的清醒和公正。

  德鲁克一生的论述,无不强调“有机体”、“离心化”和“多元化”等抽象的概念。但本书截然不同,力争真实地描述出“社会图像”,因为只有社会图像中的人物才能反映出社会的相貌,而这种“社会图像”正是19世纪伟大的小说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德鲁克写了很多人,采取的却不是为其立传的方式,而是有如和诸多好友在茶馆里,品着好茶,说:“来,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过去的人和过去的事。”而这,就是一个旁观者的至高境界。(曾昭逸,国内知名理财顾问,北京大学法学学士,清华大学国际MBA)
2#
 楼主| 发表于 2006-3-13 15:03 | 只看该作者
德鲁克30多部的管理学著作令人目不暇接。
3#
发表于 2006-3-16 18:2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4#
发表于 2006-3-23 11:26 | 只看该作者
把他的著作都吃透了 是不是就成了富豪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06-3-23 13:59 | 只看该作者
这篇写得相当不错,希望大家多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5:25 , Processed in 0.06244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