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98|回复: 2

[转贴] 一篇参考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4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华诗词悔吟诗客发表了一种“入作三声”与“入、上代平”观点,我进行了询问,并问他有无根据,他把有关内容发到理论探讨版面,并请我研究探讨,看了之后,觉得不错,很有收益。现将此文转来,供大家参考。首先声明,发此转帖主要是让大家增长知识,并不是要大家平、上、入混用,不要音韵格律。在我们这里还是要认真把握诗词格律,打造符合格律规范的好作品。



    “入作三声”与“入、上代平”    (中华诗词论坛:悔吟诗客)

  经常看到有人填词把入声作平声用的现象,很多诗友把这种现象视为出律,也许填词的诗友是误用了入声,被别的诗友指出后也认为是出律了。其实在宋词中,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尤其到了宋代中后期。这是词向曲演变的自然现象,词与曲之间不可能没有一个融合的过程。不仅如此,还有“入、上代平”的现象。下面,我把涂宗涛先生总结的原文录下,与各位诗友共赏。

  “入作三声”与“入、上代平”
  戈载《词林正韵.发凡》论“入作三声”的现象,指出:入声作三声,词家亦多承用。押韵者如晏几道《梁州令》“莫唱阳关曲”,“曲”作上;柳永《女冠子》“楼台悄似玉”,“玉”作去;辛弃疾《丑奴儿慢》“过者一霎”,“霎”作去;杜安世《惜春令》“闷无绪、玉箫抛掷”,“掷”作平等。
  在句中者如欧阳修《摸鱼子》“恨人去寂寂凤枕孤难宿”,“寂寂”作平;周邦彦《瑞鹤仙》“正值寒食”,“值”作平;秦观《望海潮》“金谷俊游”,“谷”作上;万俟雅言《梅花引》“家在日边”,“日”作去;方千里《瑞龙吟》“暮山接翠”,“接”作上;又,《倒犯》“楼阁参差帘栊悄”,“阁”作去。等等。
  可见“入派三声”的现象,并不是从元曲开始,在宋词中早就有了。因为入声的消失有个过程,这种在实际语言中“入派三声”的现象,在宋代已经开始,故在宋词中有所反映;到了元代,入声在以燕语为基础的北方官话中基本上消失,故元曲中才普遍出现了“入派三声”的现象。
  除“入派三声”之外,在宋词中还有一普遍现象,即以“入、上代平”,就是词律规定用平声的地方,可以用入声或上声去代替。因平声疾呼不会变音,它在音理上与入最近。入声稍引长即变为平声。故入可代平。万树《词律》卷一载石孝友《南歌子》一词,注称:“故知入之作平,当先词而后曲矣”。并指出:“有本是平韵而以入代叶者,如金谷(按:指石孝友《金谷余音》)此篇之类,虽全用入声,而实以入作平,必不可谓是仄声,而用上去为韵脚也”。按石孝友这首《南歌子》,以“薄”、“巾莫”、“角”、“恶”、“著”、“削”等六字为韵,都是入声,实际上是“以入代平”。我们只要打开《词律》、《词谱》之类的书,其中在“独”、“一”、“寂”、“不”、“亦”等字下标出“作平”的现象很常见,即是说,这些入声字,在这里都是作平声用的。
  另外,上声也可代替平声,万树在《词律》卷一所载石孝友《南歌子》的注中也同时指出:“若夫以上作平,如永叔《少年游》‘千里万里’‘里’字;东坡《醉蓬莱》‘好饮无事’、‘为我西顾’‘饮、我’二字;芦川《贺新郎》‘肯儿曹恩怨相尔汝’‘尔’字;诚斋《好事近》‘看十五十六’‘五’字,皆以上作平,亦不可胜举”。以上这些上声字“里、饮、我、尔、五”等在这里都是当作平声字用的。不过,有一点必须注意:中古音读上声的字,有的今天仍读上声,而有的今天却读为去声,如“近”今读jin(四声),去声,中古音属“吻”韵,却读上声,故姜白石《莺声绕红楼》中“近前舞丝丝”句,作者在“近”字下自注“平声”,即“以上代平”,若认为这是以去代平就错了。为什么能“以上代平”呢?因宋人填词用的是当时的实际语音,并不避用方音,可能当时的方音有把上读为平的现象,故在宋词中有了这种反映。
发表于 2006-3-25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与欣赏,试创作与方言入诗词,口语通俗语言入诗词,这些权当作欣赏或个人作品,也无可厚非,包括以入借平,只不可作范例.
发表于 2006-3-27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7 00:19 , Processed in 0.07993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