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526|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俞平伯的红学研究说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3-31 0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俞樾35岁就任河南学政,在一次招录新学生的考试后,他的上司曹登康把22名考生条子交给他,请他录取,俞樾却把这些条子投于火中,及发榜,22人无一录取。曹登康恨极了,上奏称俞樾出试题割裂圣贤语句,皇上大怒,马上给了他革职的处分。俞樾就这样丢了官回到家中,从此著书、讲学,终其一生。秉承曾祖父如是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和情趣广泛的遗传特征,俞平伯在致力于诗歌、散文、昆曲的研讨创作获得硕果累累的同时,又把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的研究目光,投到了在文学史上和读者中已经散发出来、并将继续散发着伟大与优秀魅力的《红楼梦》的领域内,以学者特有的细腻和敏感,采用推理考证的方法,通过认真的考察、体味、分析,辨明《红楼梦》原书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续作的,同时对高鹗续书进行了评价。这是他对《红楼梦》研究划时代的贡献。1922年,他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红楼梦》的第一本书稿《红楼梦辨》,于1923年出版。此后他又写了不少关于研究《红楼梦》的文章发表在各种报刊上。“五四”以来的学人大都把胡适、俞平伯看作是新红学的代表人物。
  尽管这种考证也涉及《红楼梦》思想内容的评论,但那是次要的。如果说,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主要集中在作者(包括作者的身世、家世等)的考证问题上,那么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则主要集中在对文本本身的考证上。虽然胡适那篇文章也涉及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非一人所作问题,但与俞平伯的论说角度不同。俞平伯在《红楼梦辨》中举出大量内证并结合外证,考定后四十回确非曹雪芹原作。书中还举出前八十回的内证来考索曹雪芹原著八十回后的内容,同时根据戚蓼生序本中的批语,考索另一个续本的内容,后来随着脂砚斋重评本的发现,证明俞平伯所考证的不是另一个续本,而是曹雪芹原本的内容。这种方法和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后来《红楼梦》探佚学的基础。《红楼梦辨》可说是《红楼梦》版本学的开端著作之一。俞平伯不像胡适那样,把文学研究中的考证方法绝对化,而是基本上采用哲学的辨证认识论观点来一次又一次地拷问自己的研究结果。
  诚然,对历史文学作品的考证与探研,同所掌握的证据或研究线索有关,也与认识的切入点密不可分,但绝对与研究者的出生成分和血统没有丝毫的联系。或者也可以认为,红学研究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出现是与非的争论实属自然,但如果把是与非的争论与研究者的血统或遗传因素牵强附会地强行纠缠在一起,就肯定是一种人为意识的干预或强奸的非自然现象了。俞平伯在研究《红楼梦》的过程中,就遭遇了这样的强奸。比如1954年,李希凡、蓝翎两个青年在山东大学文史哲刊物上发表了批评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的文章,之后,《人民日报》发表钟洛的文章《应该重视对〈红楼梦〉研究中错误观点的批判》,随既引发了全国轰轰烈烈烈的批判俞平伯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论的运动。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说这样的运动是一场悲剧一点也不为过。更为悲剧的是,俞平伯迫于舆论的强大压力,为了把自己从“红学家”这个帽子下摆脱出来,不得不终止了自己钟爱的红学研究,转而将精力倾注于李白的学术研究之中。
  俞平伯转而将精力倾注于李白学术研究的现象从表面上看,是被打棍子和扣上“资产阶级唯心论的代表人物”帽子那来式凶猛的姿势恐吓震慑了,同时也仿佛是由于《红楼梦》不是一部影射某人某事的书,不是暗藏有与它表现出来的人与事截然不同的谜底的谜,它没有什么像今天的刘心武说的“密码”,是不能用“破译”或者“揭秘”的方法来弄清小说所写的究竟是什么的,因而才停下自己的步伐重新反思,端睨过去自己在红学研究中究竟有没有唯心或是形而上学的现象。然而,透过这种表面现象,特别是结合“文革”后他重又从事红学研究的行为来分析不难发现,俞平伯其间对红学研究停顿的现象,本质上是他对舆论打击和知音寥落的深深失望与欲反抗而又无路所走的苦闷表现。他的这种耽于深思和独立的性格,导致他在孤独中作出了暂时放弃红学研究的决定,就象鲁迅、老舍、郁达夫、庐隐和沈从文等人面对当时的腐败与各方面的烦恼而放弃了幻想一样。
  从俞平伯的红学研究历程中我初步得出了这样的印象,正如红学研究原本就有索隐派和考证派之分那样,人们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乃至对人自身的认识与探索,因为认识的角度不同,研究方法的差异以及对历史判断考证的把握能力的高下,出现观点上的分歧并由此而引发争论本是无可厚非的,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百家争鸣和求同存异的原则来对待,相信在这样的大原则下产生的争论,都会象一股作用力一样推动我们的探索行为最终逼近真理。然而,在包括红学研究在内的现实当中,许多情形并不是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中规中矩又客观公正地发展。譬如在红学研究领域内,迄今仍存在着习惯于引证权威的观点、不加思考地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一旦出现与权威的理论相悖便想当然地认为其必错无疑、在研究心理上倾向于寻求归属感和安全感以及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中,以“机构”或“机构化”的形式,采用某种权力,特别是意识形态的权力将红学的学术研究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式化、商品化和无差异化等现象,从而导致为人诟病的不公正情形屡屡发生,以至于在“五十笑百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和搞话语霸权,树自己为权威,彷佛一般读者就不配读或者读不懂红楼,仿佛自己比《红楼梦》的作者还作者的危险,日趋严重地潜伏在了红学的研究之中。
  俞平伯是我比较喜爱的一位文人,我俩一直保持着神往,即使现在他已经带了诗歌、散文、昆曲和对红学研究的成果去到了天堂。虽然我不知道他在天堂里是否见到了曹雪芹,但是他却在冥冥之中见到了我对他的思念。在这样的思念里,自然我是希望象俞平伯被迫停止对红学研究的那类现象,随了文学艺术以自身的规律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彻底在我们的眼前消失。同时也希望,那种把红学专家视为“书蠹”或“把书往歪里读”的认识态度,能够及时得到纠正。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3-31 16: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3:37 编辑

有幸首先阅读一兵大作,有观点,有思想,不错。小云抽调德州帮忙,上网时间受限制,我替他解释一下,望大家谅解。

3#
发表于 2006-4-1 06: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3:37 编辑

呵呵,确属好文,
需要小云认真学习。

4#
 楼主| 发表于 2006-4-1 09: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3:38 编辑
最初由 高迎春 发表
有幸首先阅读一兵大作,有观点,有思想,不错。小云抽调德州帮忙,上网时间受限制,我替他解释一下,望大家谅解。

十分感谢高版第一时间阅读和点评。

5#
 楼主| 发表于 2006-4-1 09: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3:38 编辑
最初由 凌云昕 发表
呵呵,确属好文,
需要小云认真学习。

还请云昕版主多提意见才是。问好!

6#
发表于 2006-4-1 13: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3:38 编辑

虽然很少读书,但俞平伯的书我是读过的,很喜欢他的平实严謹,读老师此文后,便想找他的红楼见解来看看,但我完全赞成老师此言“同时也希望,那种把红学专家视为“书蠹”或“把书往歪里读”的认识态度,能够及时得到纠正”。
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09: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3:38 编辑
最初由 拈花微笑 发表
虽然很少读书,但俞平伯的书我是读过的,很喜欢他的平实严謹,读老师此文后,便想找他的红楼见解来看看,但我完全赞成老师此言“同时也希望,那种把红学专家视为“书蠹”或“把书往歪里读”的认识态度,能够及时得到...

感谢拈花斑斑的支持与认同,问好!

8#
发表于 2006-4-2 14: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3:38 编辑

呵呵,有人说应该还原红楼的本来文学面目,
红楼应该赏析而不应去研究,
这也许有一定的道理。
人人心中都有一部红楼,
只要她让自己快乐也许就行了。
何必非要去追求什么伟大亦或永恒呢?

9#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16: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3:38 编辑
最初由 凌云昕 发表
呵呵,有人说应该还原红楼的本来文学面目,
红楼应该赏析而不应去研究,
这也许有一定的道理。
人人心中都有一部红楼,
只要她让自己快乐也许就行了。
何必非要去追求什么伟大亦或永恒呢?

即使就是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无论是还原它的本来面目,还是认识它的真实容貌,对它的形成渊源没有了解,没有一个大致的判断,显然是不行的。

10#
发表于 2006-4-3 11: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3:38 编辑

俞平伯是我比较喜爱的一位文人,我俩一直保持着神往,即使现在他已经带了诗歌、散文、昆曲和对红学研究的成果去到了天堂。虽然我不知道他在天堂里是否见到了曹雪芹,但是他却在冥冥之中见到了我对他的思念。在这样的思念里,自然我是希望象俞平伯被迫停止对红学研究的那类现象,随了文学艺术以自身的规律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彻底在我们的眼前消失。同时也希望,那种把红学专家视为“书蠹”或“把书往歪里读”的认识态度,能够及时得到纠正。
学习敬版的好文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4-3 16: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3:39 编辑
最初由 杨灵燕 发表
俞平伯是我比较喜爱的一位文人,我俩一直保持着神往,即使现在他已经带了诗歌、散文、昆曲和对红学研究的成果去到了天堂。虽然我不知道他在天堂里是否见到了曹雪芹,但是他却在冥冥之中见到了我对他的思念。在这样的...

十分感谢杨灵燕朋友的回帖!

12#
发表于 2006-4-4 12:27 | 只看该作者
从俞平伯的红学研究历程中我们初步得出了这样的印象,正如红学研究原本就有索隐派和考证派之分那样,人们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乃至对人身的认识与探索,因为认识的角度不同,研究方法的差异以及对历史判断考证的把握能力的高下,出现观点上的分歧由此而引发争论本是无可厚非的,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百家争鸣和求同存异的原则来对待,相信在这样的大原则下产生的争论,都会象一般作用力一样推动我们的探索行为最终逼近真理。
  言之有理。好文认真学习了。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4-4 15:5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雨点 发表
从俞平伯的红学研究历程中我们初步得出了这样的印象,正如红学研究原本就有索隐派和考证派之分那样,人们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乃至对人身的认识与探索,因为认识的角度不同,研究方法的差异以及对历史判断考证的把握...

谢谢雨点朋友的回帖!
14#
发表于 2006-4-4 22:32 | 只看该作者
敬版说的是,
我其实只是想说明对红楼中一些确不可考的东西,
不可过于拘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4-6 18:2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凌云昕 发表
敬版说的是,
我其实只是想说明对红楼中一些确不可考的东西,
不可过于拘泥,:)

同意你的这个看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6 00:00 , Processed in 0.17428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