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由 敬一兵 发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苏轼的《临江仙》,特别是"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诗句,确实既表达了苏轼超越的心态,也昭示着随了岁月的流逝,苏轼从容,大度与淡泊的心理走向越来越趋于成熟和明显.这些,通过本文章都得到?..
最初由 修江 发表
古代知识分子的地位缺失是一种常态,庙堂与江湖本是不相容的,而文学与出仕也是相悖的,所以,“长恨此身非我有”也就成了几乎所有文人的感受。
最初由 凌云昕 发表
真巧,前几天我也去了一次雪芹的故乡辽东丰润,
但却没写出什么,佩服佩服。
最初由 拈花微笑 发表
小云兄过谦了,此行收获应是良多。呵,问好。
最初由 太阳神 发表
小妮子解读得非常到位啊。
不过,题目是否再改一下。苏哥他没有归隐啊。到黄州那是被贬的啊。
最初由 凌云昕 发表
这个称呼不通,
既说小就应是弟,
既为兄就应是大,
矛盾,:)
最初由 梅之雪 发表
这篇极好,分析得极到位。
就是第二段话,写得太繁琐罗嗦,废话连篇,看得人眼花缭乱。
苏东坡早就说过,寄至味于淡泊.
最初由 拈花微笑 发表
沿着古人足迹之——
由《临江仙》谈东坡先生的“归隐”
我一直很想去黄州,因了东坡先生在黄州四年的美丽诗篇,我想踩着东坡先生的足踪,将那片赭红色的陡峭石坡走遍,然后,再攀上坡...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