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21|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余秋雨,你为什么写散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28 07: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树大招风。或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余秋雨先生以一个大学教授之身份,不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传承文明,却忽发奇想,写了些历史文化散文,来与作家们抢饭碗,成功是大获成功了,却也惹得天怨人怒。既怨且怒的人们纷纷拿起放大镜,要看一看这个姓余的到底有什么能耐——要看一下他皮袄下面藏着的“小”来。不看则已,一看,发现这位先生并非白玉之身,于是纷起而攻击,其弹着点,主要有三:

  第一、余秋雨的个人历史有不清白的地方,在“文革”中,他曾在政治上表现得不够高尚。

  第二、余秋雨做了名人之后不知收敛,反而到处去当评委,大显其摆,出人头地。更有甚者,就是他面对镜头太爱说三道四,太能说三道四。

  第三、余秋雨是搞学术研究不太成功,这才转而写作散文,而这显然是一种“投机行为”。

  关于余秋雨的第一个软肋,首先就有与他同宗同族的余杰揪住不放,逼他悔过。接着就有西安人伊沙掀风作浪。他不无幸灾乐祸地在自己的文章《小余咬老余》里云:“我以为被余杰这样的人一口咬住是一件极窝囊的事。如今,余秋雨正在经历着这种窝囊。这是上天用来戏弄精明人的游戏方式?——这个以精明为旗的上海人?”

  但是余氏却拒不认罪。肋之软处,有种东西,竟然“硬硬地还在”。

  关于余氏的第二个问题,因为我自己就能判断出这样评说的人毫无疑问是心存嫉妒,所以,我这里也“拒不论述”。

  这里主要看看他的第三个问题。

  几乎所有诘难余秋雨的人在说他学术不成转而散文的时候,他们的潜意识,其实是对散文抱有一种深深的轻视。我估计说这话的人一定是一个不会写作散文的大学末流教授,因为我自己就经常听这样的末流教授如此胡说八道。

  这里我想借机请教他们几招:学术研究一定比散文写作高级么?或者散文写作一定就比学术研究低级么?或者说学术一定就比散文难么?或者说散文一定就比学术容易么?按你们的说法,莫非鲁迅是写长篇小说不成而转短篇小说的么?或者说是小说不成而杂文的么?或者说是学术不成而文学的么?或者说是医学不成而文学的么?

  末流的教授们,你们倒是说说看。

  你不说,那么我说。我认为:一个真正有学术造诣的教授,往往同时也是优秀的写作者。学术研究与文学写作并非水火不容。一个人在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之间也并非只能是非此即彼。我们为什么不能说余秋雨先生倒是由于在学术研究上在所领悟,这才大长了自己的文思与才情呢?一个学者写作散文,这既是散文的光荣也是学术的光荣。一个学者写作散文,或者一个创作者对自己的创作进行思考,这只能是创作与学术的皆大欢喜。

  这哪里是什么“什么不成而转攻什么”呢?

  说这话的人,一定是什么也不成!

  由于我曾写诗,也由于我曾思考诗,这里我想腾挪一步再说一说诗歌的写作与诗歌的研究——说一说诗人与学者的关系。

  人们一般把诗人和学者的区别,理解为诗人写作诗歌而学者研究诗歌,这就好像诗人是种桃子的,而学者是贩桃子的,或者说诗人是种桃子的农民,而学者是果树研究所的桃树研究员。

  如果在生存以及职业的层面上,这样的理解也许是有道理的。一颗桃子,从它的种植者到研究者,到贩运者,到小摊小贩,到收税者,确实可以让好多人赖以为生。能种的种,不能种的贩;爱种的种,不爱种的,只靠收桃子税,那也是可以存活下去的。当桃子——或者文学——成为一个产业,确实需要很多的人们在一定的分工与合作之下,才能运行这个产业。

  然而我认为这样的区别,只是对诗人与学者极为表相的理解。诗人与学者在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就是说他们其实都是努力寻求着一种发现,继而进行着一种创造,从而也谋求着一种人生的快乐。他们是“创造”这一棵人生的快乐之树上不同方向的两根枝杈,一个指向了对于自然人生之美的发现,一个指向了对于诗歌文本之美——其实仍然是通过诗歌文本而发现自然人生之美——的发现;一个指向了对于诗歌语言的发现,一个则指向了对于诗歌精神与诗歌真理的发现。

  如同种桃子的人和贩桃子的人其实都在不同的层面上指向了对桃子精神与桃子真理的发现。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诗人与学者都是这样一种人生的表达者:他们表达自己生命中的发现并表达这种发现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他们的不同,只是他们所选择的表达方式的不同。所以,能让人们从中看到诗意的学术论文,就是优秀的学术论文;能让人们从中看到态度与观点的诗歌,也就是优秀的诗歌。

  这种诗人和学者的关系,其实也就是教授和作家的关系,其实也就是写散文的余秋雨和搞学术的余秋雨之间的关系。

  这,恐怕——在我简单的理解中——就是余秋雨之所以要写散文的原因之所在。

  一个研究桃子的人,研究得有些烦了,为什么就不能亲自去种一种呢?或者一个种桃子的人种得烦了,为什么就不能亲自去研究研究桃子呢?一个真正热爱桃子的人,不会只爱树上的桃子,他也会喜欢箱子里的桃子和柜台上的桃子以及研究室里的桃子。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4-28 08:07 | 只看该作者
树大招风,余秋雨作了证明。但对他所攻击的这三条,我以为后两条是不置一辨的。:)
3#
发表于 2006-4-28 09:13 | 只看该作者
"这种诗人和学者的关系,其实也就是教授和作家的关系,其实也就是写散文的余秋雨和搞学术的余秋雨之间的关系。"
是这样。
但我不喜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30来篇读了二十多篇。不谈此问题了。
4#
发表于 2006-4-28 09:34 | 只看该作者
文革的事情议论较多。
5#
发表于 2006-4-28 21:19 | 只看该作者
欲扬先抑乎?寓褒于贬乎?
6#
发表于 2006-4-28 21:25 | 只看该作者
散文有散文的写法,论文有论文的笔法,各不相同,但都 不容易也,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写论文的就瞧不起写散文的吗,写散文更累更让人增长知识。我们不防换位思考何防。
7#
发表于 2006-4-29 08:39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写散文,至于谁在写散文的过程中成名了,那怎么可能说是作者一个人投机倒把造成的呢?有趣的是,人们在盲目崇拜中树立起来的一个散文界的偶象,之后却要痛心疾首地声称要打倒。搞笑的不是个人,而是社会现象。余老前辈只不过是这场波澜中的一个得利与失利的牺牲品。
8#
 楼主| 发表于 2006-5-1 09:16 | 只看该作者

问好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这种诗人和学者的关系,其实也就是教授和作家的关系,其实也就是写散文的余秋雨和搞学术的余秋雨之间的关系。"
是这样。
但我不喜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30来篇读了二十多篇。不谈此问题了。


不喜欢的人很多,但是喜欢的人也很多,这才是真实!
9#
发表于 2006-5-4 09:39 | 只看该作者
说得有理。回来说话。
10#
发表于 2006-5-4 11:50 | 只看该作者
我喜欢余秋雨的散文,也喜欢雪潇老师的文章。

写吧,学者们;研读吧,诗人作家们!
11#
发表于 2006-5-4 12:14 | 只看该作者
老余这两天又在当歌手大奖赛的评委了,不喜欢
12#
发表于 2006-5-5 14:15 | 只看该作者
干吗不攻他呀?攻他可以借光成名啊!我没这水平,要有的话我也攻啊。或是任何人都可以,只要是名人就行了,无论胜败,这一攻连带着我们也出名了。不信你试试?
13#
发表于 2006-5-5 16:10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好!
14#
发表于 2006-5-5 21:25 | 只看该作者
刚刚看完余秋雨评委评关于汽车尾气的成分是铅,他说话还是很幽默的嘛。
15#
发表于 2006-5-6 00:23 | 只看该作者
“一个研究桃子的人,研究得有些烦了,为什么就不能亲自去种一种呢?或者一个种桃子的人种得烦了,为什么就不能亲自去研究研究桃子呢?一个真正热爱桃子的人,不会只爱树上的桃子,他也会喜欢箱子里的桃子和柜台上的桃子以及研究室里的桃子。”赞赏如此的说法!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问好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3 04:18 , Processed in 0.04924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