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57|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不该遗忘的感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30 1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该遗忘的感恩

        渭水河

  读一篇介绍一位79岁台湾老兵殷昌杰的义举受到孤独的报道,不由让人感叹是谁遗忘了感恩。

  殷昌杰家境富足,儿孙满堂的情况下,他6年来,他只身住在厦门,用退休金和经营旅馆的收入,资助周边的贫困大学生,已花费数十万元。

  他本来无忧无虑,可让这位79岁的桃园人殷昌杰没想到也无不遗憾的是,那些受他资助的学生,毕业后没一人来向他告别,6年来,也从没有来人问候过他。他唯一收到过一张贺年卡,还没有署名。于是老人感到了自己的义举特别的孤独,于是3月29日,《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刊登了《一个台湾老兵的孤独义举》。这篇报道发出后,殷昌杰接到了近两百封读者来信和不计其数的电话,可他真正帮助过的人没有一人说声感恩的话,或许有人写过信,打过电话,但他们不愿意提及老人帮助过他。

  这个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仅余0.1的老人,在一次次拆阅、阅读和倾听中,品尝着人心冷暖、世态炎凉。真是无不凄凉,让人感慨万分。

  殷昌杰老人尽管感到遗憾,但他还是希望,这些学生对其虽没有感恩之举,只要他们生活的好,也能去帮助别人就好了。多么善良的老人,多么让人不能忘记的义举,多么朴实的语言,也多么的遗憾啊?

  老人是遗憾的,可社会是复杂的。

  我们能否扪心自问一下,自己难道就忘记了那些传统美德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诚心能叫石头落泪,实意能叫枯木发芽。”“花要叶扶,人要人帮。”为古训在受助和助人者之间能否产生效应,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不论是否摆脱贫困,感恩是不可少的,毕竟,一己之力不够,但自己帮助过的学生回来向老人道声谢,才说明他们真正对受助者有所感恩,才有可能今后去帮助更多的人。

  也有不少贫困生写信、打电话给殷昌杰,用颤抖的笔调或是怯生生的声音,倾诉自己的困惑。他们怕别人说自己受到殷昌杰老人的帮助,脸上无光。

  这些人只能说是“忘恩负义”之人,不懂得感恩回报社会的人,他们能有社会主义荣辱观吗?真是“蜂屁股吃蜜--恬(甜)不知耻(刺)也。

  孟子曰:“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荀子曰:“人不知羞耻,乃不能成人。”

  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则说:“人是唯一知道羞耻和有必要知道羞耻的动物。”

  《施润泽滩阙遇友》是一篇以“好人有好报”为主题的小说。主人公施复是一位养蚕织绸的小工商业者。他把卖丝时拾到的银子交给失主朱恩,后在去洞庭山买桑叶时巧遇朱恩,并得到他的全力帮助。两家结成儿女亲家,生意日益红火。这是知恩图报的喜剧。可这位老人的施恩怎么就没有人去报答呢?没有人去感恩?

  这些忘恩负义的家伙真是不知道羞耻啊?“耻”是什么?耻是作为衡量是非、曲直的一个标尺。不知道耻者,经常会避重就轻,不能坦诚相见,更有甚者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的架势。

  你看这些贫困生,是自己强烈的自尊把自卑压制在最底层而不去感恩。有人说:“可我毕业后,未必就能‘混’出个他满意的‘样子’。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不给他写信打电话,并不是说我不懂得感恩,而恰恰是因为我始终记得他对我的关心和期待”。

  确实这帮孩子精神匮乏,遗忘了人世间还有“感恩”二字。正如一位青年读者用毛笔给殷昌杰写了一封文言书信,其中写道:“人之贫在精神而不在钱粮,先生以钱粮授之,此乃小善。然先生弃安乐以从善行,忍孤苦以利世人,此大德感化世人之效,较之前之小善,实为一粟之比与沧海……然,扶人先扶志,盼先生以钱粮施人时,另授之以德。”

  这些贫困生内心应该受到拷问,让这些忘记感恩的人还是改学人文社会学吧,多读读个人修养学,多学学如何感恩。当年鲁迅留学,专攻医学,中途转修文科,因为鲁迅认为中国人最急于被救治的是灵魂而不是内身。那么这些人不也缺的是灵魂吗?

  有人曾感言:“并不是人们不懂得感恩,而是这个社会始终未能给人心一个顺畅的表达渠道。”当他们面对自己时,还是总逃脱不过它的拷问。
 
  让我们期待社会良心的回归,正如我们期待着每个人都能畅意表达内心的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的社会不再遗忘感恩,也不让殷昌杰的义举再孤独。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4-30 14:17 | 只看该作者
这些人只能说是“忘恩负义”人,不懂得感恩回报社会的人,他们能有社会主义荣辱观吗?真是“蜂屁股吃蜜--恬(甜)不知耻(刺)。

骂得好,骂得痛快
事实上,这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3#
发表于 2006-4-30 14:23 | 只看该作者
“不该遗忘的感恩”——是啊,是不应该遗忘。“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即使不报,感激之情也没有,其灵魂也真是有病了。
文章现实性强。
4#
 楼主| 发表于 2006-4-30 16:2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微风轻行 发表
骂得好,骂得痛快
事实上,这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事实上就是一种社会现象,让这种社会现象存在那些好人还敢施恩吗?
5#
 楼主| 发表于 2006-4-30 19:2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不该遗忘的感恩”——是啊,是不应该遗忘。“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即使不报,感激之情也没有,其灵魂也真是有病了。
文章现实性强。



  谢谢武版的点评,我是通过现实的东西去唤醒人们的良心。
6#
发表于 2006-5-1 09:58 | 只看该作者
社会造成的!!
7#
 楼主| 发表于 2006-5-1 19:1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段成仁 发表
社会造成的!!


  谢谢,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思考,也需要各方面的积极协调和努力,争取解决这种问题,当然也离不开杂文家的批判和引导。
8#
发表于 2006-5-3 17:06 | 只看该作者
古人有言: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唉……
9#
发表于 2006-5-3 20:56 | 只看该作者
 这不是个人的问题,也不是几个人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导致了一系列的现象,什么都不足奇怪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5-4 07:4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许也 发表
古人有言: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唉……



谢谢许版的点评,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们每个人都 应该这样。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5-4 16:33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水如空 发表
 这不是个人的问题,也不是几个人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导致了一系列的现象,什么都不足奇怪了。


水如空说的很对,社会问题也是由人去作的,每个人都有了知恩图报意识,也知道感恩,那慢慢社会也会转变的。
12#
发表于 2006-5-4 21:15 | 只看该作者
一声叹息
13#
发表于 2006-5-4 21:45 | 只看该作者
不知感动,不知感恩,是因为人性的的麻木,良知的缺席,道义的变味。是一个普遍性的话题,并非仅仅限于几个受资助的学生。应该是我们大加呼唤的主题。不然,这个现实太可怕了。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5-5 22:33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薛林荣 发表
一声叹息



叹息也罢,感恩也罢,我们的社会还是缺少一种感恩的机制,但我今天 人民日报一篇文章一位私营企业家,资助了几位贫困学生,他们都知道感恩,还每年要到该企业家里去看望这位企业家,还不断叫着叔叔,真是救助和救助不一样感恩和感恩不一样啊。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5-5 23:03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安永红 发表
不知感动,不知感恩,是因为人性的的麻木,良知的缺席,道义的变味。是一个普遍性的话题,并非仅仅限于几个受资助的学生。应该是我们大加呼唤的主题。不然,这个现实太可怕了。




  安老师说的很对,这是我们应该好好呼唤的主题,否则我们的感恩意识还能存在吗?让做了好事的人还能去做好事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3 04:23 , Processed in 0.06969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