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书画常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9 16: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杜小龙 于 2016-8-17 15:58 编辑 <br /><br />书法常识
这方面网上内容很多。我这是从各个方面搜集并进行了删选汇集而成。这里主要汇集了五个方面内容:一是书写形式分类,二是用笔方法,三是书法笔画之间连接的技巧 ,四是书法三戒八病,五是用印常识,六是书画尺寸换算等,其实还有一些内容,可以在网上查阅参考。
一、书写形式分类
1.条幅:以长宣纸全开及对开(半截或半折),直书之作品为条幅。
2.楹联:两张对开条幅,分别书写上下联语者,亦称对联、对子或楹帖。
3.中堂:将料纸全开或比全开稍小而单独或并挂于楹联间之条幅。
4.斗方:将宣纸裁成八开左右大小(约1尺见方) 之体裁,称之。         
5.匾额:又称横披,条幅横书装框或刻于木板悬挂于壁上。
6.条屏:以中堂、条幅等尺幅相类之料纸,写成一组作品,依诗文长短。
7.扇面:尺寸如扇形,有纨扇与折扇,亦可装裱或轴成册。
8.册页:将小幅作品装裱以便翻阅,合之成册,展开成册故名册页,其内容或相互连贯,或单独成立。
9.手卷:亦成横轴,不便悬挂,只适合在书桌上舒展,观后卷置之横幅作品。
二、用笔方法

     用笔的方法,古人多称“用笔”,今人多称“笔法”,是指提、按、擒、纵、使、转、顿、挫等;从笔墨行迹分析说“笔法”,指方、圆、肥、瘦、血、肉、刚、柔等。操作为因,墨迹为果,故有时也将二者合在一起说,如中锋、侧锋、藏锋、回锋等。因此可以说,“用笔”与“笔法”仅是不同的说法,实质是一回事。
用笔要涉及的内容很多,这里仅就最基本的方面简述己见,以供探讨。
一、关于运笔运腕
运腕,是用笔的主要手段。写中字和小字主要靠运腕。即使是写大字或榜书,运腕也是主要的环节。运腕的好处在于方便调整笔锋和加强点画力度。
写字主要靠运腕实现,但通身皆要配合。坐写小字,手指相对配合较多;立写大字,手臂就较显用场了。无论坐书还是立书,腿足身肩的支撑平衡作用都很重要。所以清学者、书家程瑶田说:“书成于笔,笔运于指,指运于腕,腕运于肘,肘运于肩。肩也、肘也、腕也,指也、皆运于右体者也,而右体则运于左体。左右体者,体之运于上者也,而上体则运于下体。下体者,两足也;两足着地,拇踵下钩,如履之有齿以刻于地者,然此之谓下体之实地。下体实矣,而后能运上体之虚。”
  应该说,指的主要任务是执稳笔杆,腕的主要任务才是运转,这就是谈用笔必谈运腕的道理。
运腕的本意,是以腕为动力,引笔而行。运腕不仅限于平腕的摆动,还有提、按、扭、转、等各个方向的转换,运腕的动向是全方位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笔法了。做到了这一点,腕才算真的活了。
二、关于八面锋和调锋
笔头是圆锥形的(蘸墨后),笔杆直立后可以向水平的任意方向用锋。按中国人传统习惯,约简为八面用锋,既“八面锋”(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
汉字的点画有不同方向,学会八面用锋是必备的基本功。而八面用锋不是各个方向点画的简单混合,而是要按一定规则搭配,并使之有紧密的联系。
由于各种点画的形态和用锋不同,实现点画的交接和转换,离不开“调锋”。调锋的任务,在于及时将散开的笔锋合拢起来,将弯曲的笔锋伸展开来。膏笔也是调锋的一种方式。
三、关于笔头使用部位
对毛笔笔头的使用与要求各有不同,有的喜用小笔写大字,有的却喜以大笔写小字。有的喜用短锋,也有喜用中锋和长锋的。
假如我们将笔头分为三截:尖的部分为笔锋,靠笔管的那端为根部,中间为笔腰。那么,喜用小笔写大字的人,爱用笔腰和笔根;喜用大笔写小字的人,爱用笔腰及笔锋。应当说,毛笔的三截都是有用场的,但从既发挥笔的功能又保证笔的寿命这点出发,还是应该以用笔锋、笔腰为主。以用笔根为辅。要使点画粗、就去换大笔。常用笔根,不仅不能充分利用笔毛的弹力,还会使点画书写准确率降低。另外,由于笔根过度磨损和受力,还会造成笔毛弯曲无力和笔杆劈裂。
四、关于用笔的基本要领
一副书法作品,无论字多大多小,都可视为汉字点画的组合,都要从一点一画写起。因此,历代书家很重视点画,把用笔的成功与否,看作书法的关键。
1、点画的三运笔
点画的书写,无论何种书体,无论粗细长短,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既“三运笔”。三运笔的要领,按刘熙载的说法是逆入、涩行、紧收。
2、提按和藏露
用笔的提按,是造成点画轻重的具体铺毫方法。轻则用提、重则用按。点画由轻变重,则用笔由提变按;点画由重到轻,则用笔从按到提。提和按没有固定的法则,都是相对的。笔的大小不同,点画的粗细不同,提按的幅度也有区别。按不是体现在简单的执笔动作里,而是在相互比较中或者是在有形的点画里才能显现。轻按较之于重按为提,低提相对于高提为按。有的点画先提后按,有的点画先按后提。有的字是提多按少,有的字却按多于提。提按是用笔的基本之法。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提比按更重要,更有难度。能够提得起,用笔才能更加灵活,调锋才更便利和准确。
藏露也是用笔的两种基本方法。藏是点画的起处或收处不出现锋尖(利用逆回之法把笔锋藏在点画中)的用笔方法,或叫“藏头护尾”法。这样的点画看起来凝重、含蓄。露锋则与藏锋相反,使点画起处直入,收处直出。这种用笔的点画直率、果敢、飘逸。藏锋对于点画头尾,多为逆峰起笔和回峰收笔;露峰则是顺锋而入和顺锋而出。
3、中锋和侧锋
中锋和侧锋,是指书写时毛笔的锋尖行走在点画中的位置而言,锋尖近点画之中的为中锋,在点画一边的为侧锋。中锋用笔是遣毫在运笔方向的反方向,既笔杆之后侧。这样铺毫,正副齐用,笔心可在点画中线(或近中线)上。侧锋用笔是遣毫在笔杆的一侧与笔杆同时向一方向行进,有些像扫帚扫地。
中锋和侧锋写出的点画效果是不一样的。中锋点画厚重、圆润、富有立体感;侧锋点画就显得单薄、浮涩和平扁。这是因为中锋以笔尖着纸铺毫,注墨实而快,写出的点画两侧墨色均匀一致(相对),还由于笔头的锥形和顺锋使用,点画的正中线受力大,注墨多,因而点画圆润,且呈中间深两侧稍浅的立体效果;侧锋以笔腹着纸,笔尖倒于一侧,笔锋和笔肚之墨含量不一样,点画两侧用力也不一致,所以出现浮涩平扁之感。
中锋是用笔的基本原则,可谓千古不易。龚贤说:“笔要中锋第一,唯中锋乃可以学大家。”钱杜说:“作书贵中锋。”我们当然也要把它继承下来。但这不是一个死方,在书写中,侧锋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只要用得好,也会使字增色,甚至会有干脆利落的效果。正如丰坊所言:“用笔必以正锋为主,又不必太枸,隐锋以藏气脉,露锋以耀精神,乃千古之秘旨。”
4、轻重与缓疾
书写有轻重,也有缓(迟)疾(速),轻与重是点画形质的两个方面,既细与粗。也可说是用笔的两种方法,既提与按。不过这里的粗细或提按不是指某一字或某一点画的书写变化,而是指书写的风格,指用锋的深浅。周星莲说:“用笔之法,太轻则浮,太重则踬。恰到好处,直当得意。唐人妙处,正在不轻不重之间,重规叠矩,而仍以风神之笔出之。”如颜真卿用笔稍重,气象丰腴,谓之“筋书”;柳公权用笔略轻,神采挺秀,誉为“柳骨”。看来,用笔的轻重具有重要意义。
缓疾是用笔速度的两个概念。缓和疾是互为参照的对立的两种书写速度。缓就是慢,疾就是快。缓疾都不是一味的,缓中有疾,疾中有缓。缓疾要根据自己的书意审美追求和驾驭毛笔的能力选取。“迟则生研而姿态毋媚,速则生骨而筋络勿牵,能速而速,故以取神;应迟不迟,反觉失势”(宋曹〈书法约言〉)。“迟以取妍,速以取劲”,这已成为书家共识。但“轻、重、疾、徐四法,唯徐为要。徐者缓也,即留得笔住也。此法一熟,则诸法方可运用”(倪苏门《书法论》)。
5、使转和方圆
在书写的过程中,随点画之势运笔,带来了运腕方向上的不断变化。诸多的变化归纳起来,用“使转”二字便能概括。“纵横牵制谓之使,钩环盘纡谓之转。”(王绂《论书》)。点画的“遣送”为使,点画的“交接变向”为转。“使”皆实,“转”有虚,“转”更难。转笔作用很大,极须用意。它即是换笔,又是调笔,方法也需视情况而变。徐用锡在其《字学札记》里这样说道:“用笔要转,不转,恐锋顺行而偏也。或回、或翻、或倒,下笔都是此意。”要知书写转多于使,更需用心领会和把握。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这里的方圆是形容点画形质的两个概念。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点画头尾形状;一是点画布势形状。所谓方圆是点画首尾形状,即点画起笔(止笔)之形是圆形则为圆笔,是方形则为方笔。方笔用翻笔,圆笔用绞笔,翻的角度不同,绞的狐度不同,造成风格、特征的差别。
方笔的翻,有方向正相反的回翻,有小于180度的折翻,都需要借助于切、顿、驻等方法折锋实现。圆笔的绞,有弧度大小和偏正的不同,需要借助笔尖或笔腹的圆转方法实现。不论是方是圆,笔锋提按的深浅和手腕运动的幅度是把握此法的关键。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方圆墨迹的形态和意味。
所谓方圆是点画布势的形状,既点画使转之方圆。使并非绝对不变向,如横,有仰写和俯写的变化,其本身包含了一定的圆转意味。转,并非一概为方折,也有圆势。揩、隶之转多方势,篆、草(行)之转多圆势。方圆的运用大概如此,但也需要灵活掌握,康有为曾言:“正书无圆笔,则无宕逸之致;行草无方笔,则无雄强之神。”
6、骨肉筋血
用笔的好坏必然要通过书写的墨迹展现,所以用墨的技巧,成了用笔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谈用笔不能少了谈用墨。
古人非常重视用墨的效果,总结出许多经验。最富有形象感的理论当数“骨肉筋血”之说了。
“骨肉筋血”的理论,将用笔用墨拟人化,丰富了点画形质的内涵,使点画不仅具有笔势,而且具有了笔意。东晋卫铄在《笔阵图》里指出:“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第一次为骨肉筋血理论勾画了标准。
后来又有许多书家如朱履贞、丰坊、笪重光、王澍等都有对骨肉筋血的论述,分析它的产生、意义和作用。王澍说,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全具,而后可以为人,书亦如是。丰坊说,筋生于腕,骨生于指,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朱履贞说,血能华色,肉能出姿,血肉生于筋骨,筋骨不立,则血肉不能自荣,故书以筋骨为先。萧衍说,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
关于对骨肉筋血的理解,当代书法理论家丁文隽有比较明确的解答,不妨作一引录,以飨广大读者。他这样说道:于人,骨所以支形体,筋所以司动转。骨贵劲键而筋贵灵活。故书,点画劲健者谓之有骨,软弱者谓之无骨;点画灵活者谓之有筋,呆板者谓之无筋。欲求点画之劲健,必须毫无虚发,墨无旁溢,功在指实,故曰骨生于指。欲求点画之灵活,必须纵横无碍,提顿从心,功在悬腕,故曰筋生于腕。点画劲健飞动则见刚柔之情,生动静之态,自然神完气足。故曰筋骨相连而有势,势即赅刚柔动静之情态而言之也。夫书以点画为形,以水墨为质者也。于人,筋骨血肉同属于质;于书,则筋骨所以状其点画,属于形,血肉所以言其水墨,属于质。无质则形不生,无水墨则点画不成。水湿而清,其性犹血,故曰血生于水。墨浓而浊,其性犹肉,故曰肉生于墨。血贵燥湿合度,燥湿合度谓之血润;肉贵肥瘦适中,肥瘦适中谓之肉莹。血肉惟恐其多;筋骨惟患其少,少则神气全无。必也四质停匀,始为尽善尽美。(宋凤洲)
三、书法笔画之间连接的技巧
      书法笔画之间连接的技巧,如同人与人交往的技巧一样,看似简单,实际包含很多的技术,会说话的人,见不同人说不同的话,一个好的交往,往往语言不多,却给人一种亲切感,舒服的感觉,能说到点子上。相反,不会说话的人,一句话就能把人噎死。但会交往的人与不善交往的人,从本质上可以说没有品质上的差别,都可以成为很优秀的人。站在交往的角度来说,那差别就大了,会交往的人往往有很大的活动空间,不善交往的人相比活动空间就比较小。这如同书法上的连接,只具备优秀的笔画,没有好的连接,写出的字肯定是僵硬的,没有生机的。优秀的笔画必须加上优秀的连接技术、好的思想,写出的字肯定是漂亮的,所以书法的连接在书写的过程中占很重要的地位。连接在书法的专业语言称之“笔意”,属技术的范畴,是书法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不可忽视。
    书法的笔画是靠线条连接的。在连接中它分为实连、虚连。实连:顾名思义就是笔画与笔画之间用线连着,多见于行草书;虚连:是笔画与笔画之间不连,但意相连,有顾盼之态,多见于篆隶、楷书,行草中也有其表现。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字体的不同,连接方法也不相同。这是根据不同字体的特性所决定的,篆隶用的是裹笔法,楷体用的是顿笔法,行草可以用顿笔法也可用裹笔法。在这说明的是,楷书也可用裹笔法,篆隶不可用顿笔法,道理很简单,是先有父后有子,不可倒置。我们知道了这一点,我们把书法的连接从形式上分:上连接、下连接、左连接、右连接,从字体上连接可分为,篆隶的连接、楷书的连接、行草的连接。只有全面了解,我们才可以做的更好。下边我分别做一介绍:
篆隶的连接
    篆隶的连接先看篆隶的笔画的特点,篆隶的笔画多是平白直铺,笔画中的变化不多,起笔是裹笔藏锋。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在连接的时候如何才能做到裹笔藏锋,这是篆隶书连接的关键。从笔画的连接方式上,可以分为横向连接、纵向连接、斜向连接。
    横向连接的方法:在横的结尾处,笔向上、在空中向右进行运动,与下一个横连接时,如同飞机降落,在跑道上滑行,到终点,然后裹笔向左进行运动。与下一个竖连接时,在空中再做一个向上裹笔的动作和竖连接。
    纵向连接的方法:在竖的结尾处,笔向上、在空中向上进行运动,与下一个竖连接时,如同跳高运动员,腾然跳起,然后裹笔向下进行运动。与下一个横连接时,在空中再做一个向右裹笔的动作和横连接。
    斜向连接的方法:斜向连接分左斜的连接,右斜的连接。是撇捺、的连接的方法,其方法与横竖的连接不同,前两种都属于直线连接,撇捺多属于弧线连接,顾名思义就是在空中画一个弧,然后裹笔和下个笔画连接。
楷书的连接
    楷书的连接先看楷书的笔画的特点,楷书的笔画多是上下起伏,如同步行高低变化,前后交替。故笔画中的强调起伏变化,起笔是顿笔藏锋。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在连接的时候如何才能做到顿笔藏锋,这是楷书连接的关键。我们知道顿笔的特点是在起笔时,从坐上往右下顿笔,故在连接时也要符合这一个特点,在连接时必须从左向右下顿笔。从笔画的连接方式上,从形态上分,可分为:夯式连接法、鸿毛连接法。前者如同打石从空中落下;后者如同鸿毛从空中降落。从笔画特点上分,可分为:上连接、下连接、左连接、右连接。从力学分,可分为:轻连接、重连接,两种连接交替进行,方法是从重到轻、从轻到重。其方法如下:
    轻连接:在连接的瞬间如同鸿毛从空中缓缓落下,起笔处要轻盈,在笔画中表现在左尖横、上尖竖、左尖撇、右尖捺等等。
    重连接:在连接的瞬间如同夯石从空中重重落下,起笔处要重顿,在笔画中表现在平横、直竖、左撇、方捺等等。
行草的连接
    行草的连接来源于篆隶的连接、楷书的连接。它有篆隶的平白直铺的笔法,也可有楷书的起伏变化的笔法,还有自己独特的牵带的笔法。有虚有实,虚实相生,大大丰富了行草的连接。使行草的表现空间得到充分的扩展,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书写者的情绪得到充分的宣泄。所以受到历代书写者的追捧。
    行草连接可以篆隶的连接为主,也可以楷书的连接为主。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行草独特的“牵带式”连接;苦藤形态的“缠绕式”连接;丝带飞舞式的“折射式”连接;青蛙的“跳跃式”连接。故而就形成了。有牵有带、有连有断、有粗有细、有蹦有跳,十分活泼,真乃变化万千。
    书法笔画之间连接,简单地说就是上车、座车和下车的连接,是从这到那的连接。一句话不管怎么连接一定要自然和谐,感觉舒服。那些牵强,别扭的连接会直接影响书写的。
四、书法三戒八病
这是前人总结的,书写中的一些问题,可以参考。
书法三戒:一是戒字的呆板和呆滞,二是戒字的分布不均匀,三是戒书技稍有成熟就开始狂荡怪 诞,   如丐儿村汉,颠朴丑陋。
书法八病:指不符合笔法要求的八种点画病笔。字的点画虽有方有圆,有斜有正,有锐有钝各不相同,然都须符合一定之书写方法。以圆满自然为原则,否则即为“病”。元代李溥光《雪庵八法》中有“八病”一章:(一)牛头  (二)鼠尾   (三)蜂腰   (四)鹤膝(五)竹节  (六)棱角  (七)折木  (八)柴担。
  书法病笔十六种
学习书法,一般都从正楷入手,毫无疑问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但当手拿毛笔,在临习碑帖时,某些点画总是不尽人意。这些不尽人意、有毛病的点画称之为“病笔”。为了能识别这些病笔,这就需要我们找出原因,改变用墨、用笔或书写技巧上的不良习惯,从而克服病笔。这里归纳有十六种病笔,并一一加以分析,以便在临习或创作时,进行对照,避免这些不正确的点画出现。
  1.牛头。如图一,像牛头状。主要是笔头墨水过多,造成涨墨过甚。或是笔锋转驻过重,下按之力太大,而出锋太快,提锋大疾所致。故在书写时,笔头濡墨不宜过多,下按之力根据字的大小适可而止,笔锋逆入回返时速度略快于提锋出笔。
  2.鼠尾。如图二,常出现在撇画上,似老鼠的尾巴,样子不好看。主要原因是用笔无力,轻浮在纸上,飘滑而去。毛笔在运行时有提无按,不得撇画用笔要领所致。书写撇画应用笔沉着,向下的按力均匀,笔锋送到顶端,由粗向细的过渡要缓慢自然,中锋用笔。
  3.扫帚。如图三,指点画收笔时,散锋过多,无回锋之状,而散乱的出锋像扫帚一样,故而得名。如果经过藏锋回出,笔锋送到末端,提锋收笔。仍不能改变“扫帚”之状时,建议改换毛笔。
  4.竹节。如图四,点画似竹节状。这是因为对点画形质认识模糊,用笔不当所致。经观察可知,下笔逆入方位不够正确,笔锋转驻时大生硬,而中间运行过于上提,收笔应提锋时却下按,使点画失态,盲生圭角。“竹节”在大多数楷书中系病笔,但在某些魏碑法帖中,有所应用。 
  5.蜂腰。如图五,这种病笔出现在弯钩、竖画及横画等笔画中。两头浑圆粗大,而中间细柔,像蜂腰式。这种病笔的发生,常常是起笔和收笔下按过重,不注意中锋运行,造成中间和两头比例失调。故书写时,要提按平稳,用力匀称,出锋自然。
  6.鹤膝。如图六,丹顶鹤的脚又长又细,而它的膝盖则圆而粗大,很有特性。人们把点画线条细柔,而转折、驻笔处浑圆突出的病笔,称为“鹤膝”。为了避免这种状况,要求在起笔或收笔,转折或横钩时,惯性不能过大,不能有太多的圆转与下按之力,驻笔、顿笔时笔锋动作不能过大。保持原帖上的姿态,见好即收。
  7.钉头。如图七,钉头与牛头不同,它宛如一颗钉子,头大身子小。一般系指力失控,随心所欲而致。这种情形应尽力避免。
  8.折木。如图八,指笔画收笔处犹似折断的木头,参差不齐,圭角盲生,完全违背了点画收笔的法度与要求,用笔时没有作回锋处理,只是轻提飘扫而书。故书写时,要耐得住气,心思泰然,笔笔送到,该回锋时必定回锋,切不可偷工减料。
  9.柴担。如图九,样子与蜂腰差不多,但又不是“蜂腰病”,确切地说是“柴担”,或叫“扁担”。两头粗中间细,所不同的是-整个笔画有较大的弯势,这种病笔大都表现在横画。因此,应逆入折锋,往右运行,以平横为主,按力不要大下压,根据结体需要略作弯势时,适可而为,不能过甚,收笔顿笔回锋,注意法度。
  10.锯齿。如图十,锯齿病笔一般是使用偏锋不当而致,以撇画者居多。稍不注意,其它点画亦有可能出现“锯齿病”。它的主要特征是一边光滑,一边带齿状,也有两边带锯齿状的病笔。要克服这种现象,必须强调中锋用笔。
  11.尖棱。如图十一,落笔过于露锋,致使点画呈尖角锐棱,张牙舞爪,失去了点画圆润含蓄的遒丽特点。要记住“逆入回出”的道理,可方圆兼备,但不能有“尖棱病”。
  12.发丝。如图十二,在点画繁多的结体中,容易出现此病。其点画过于纤细,柔如发丝,运笔只提不按,缺乏力度与变化。
  13.垂尾。如图十三,笔画的捺脚最后应顺势向上提,显得饱满有精神,充满形象与姿态。如果笔力向下,倒垂滑出,则会造成“垂尾”病。捺脚在楷书中是很重要的主笔,当毛笔在驻笔趁势踢出时,转捻下按的动作不能过大,在顿按提锋过程中,上边保持平直,下边裹锋上提,笔力要到位,保持捺脚的造型美。
  14.耸肩。如图十四,与鹤膝不同的是,耸肩以方折为主,虽然有楷书的“折味”,但过于高扬,故作姿态,与下方的竖画过于悬殊,不能自然过渡。与左方的横画亦失去比例,不能达到协调与一致。故在书写时应予以重视,防患未然。
  15.脱肩。如图十五,转折处脱开,笔断意断,互不关联,既“脱肩”又“塌肩”,与“耸肩病”恰好相反。脱肩病笔字形字貌上严重失真,系缺乏读帖与缺乏临帖所致。对结体的形质缺乏认识,故在书写时必须认真读帖,懂得布白,掌握间架组合技巧,避免这样的病笔。
  16.柳叶。如图十六,笔画似柳叶形状,俗称“柳叶病”。一般来说这在楷书中是不允许的,在颜真卿的《勤礼碑》帖中,有些长撇呈两头尖中间粗状,但它过渡自然,反差不大,具有长撇的特点与优美形象,两者之间有根本性的区别。点画成了柳叶状,也就成了病态。所以在临习时,要入帖,在出帖创作时,点画要更刚劲遒丽,形质优美。
五、用印常识
(一)印章的艺术作用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是书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为完整的书法作品。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书、印相映成趣,不但使书法作品增色,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在书法作品上署名盖章,以示郑重,可防止伪造;盖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闲章,还可寄托书者的抱负和情趣。因此,历来书家都非常重视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书印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更美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书法作品上常用的几种印
1、姓名章
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反之,则贻笑大方。现代书画家张大千认为,姓名章的形状以“方形最好,圆形还可,若腰圆天然形等都不可用。”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一幅书法作品上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时,次序是先姓名章,后字、号章。
2、引首章
       刻章,一般用于绘画,可分为“名印”和“闲印”两类,你所说的“引首”属于“闲印”一类。“押角”也属于“闲印”,“名印”印文,刻有作者的姓名、表字、别号等。“闲印”刻有作者的籍贯、住址、年龄外、还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爱好、理想、从艺心得、治学态度等,希望对你有关帮助。印章的字体一般是用篆书。如小篆、大篆(金文)、摹印篆等等。
       引首章一般为长方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我们叫随形)。至于是阴文还是阳文,这个是随意的。
       名章一般是正方形。阴阳自选。也有姓与名分开的话,一般姓为阳,名为阴。而且分开的姓章可以用圆形。但这个圆形大小要小于或等于下面的名章的大小。
       再整幅书法的应用中,印章的大小主要是根据你书写的尺幅来搭配的。如果你一般是写整三尺或四尺的作品,那么一般名章则要用2.5厘米到3厘米的印章。
  引首章按内容可分为如下几种:   
        (1) 斋号章 世传斋号章始于唐相李泌端居室玉印。宋、元以后,此风渐盛,书家几乎人人有斋号章。明书法家文征明云:“我之书屋多起造于印上。”斋号通常称斋、堂、室、楼、阁、馆、轩、庵等,如惟清斋、雪溪堂、磨剑室、笑隐楼、松风阁、来禽馆、赏雨轩、乐天庵等。   
       (2) 雅趣章 即古之吉语章、词句章,多有寓意,富有雅趣,或辑录具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成语警句,或记录自己的情趣和心声。雅趣章内容广泛,有勉人学习的,如“琢”、“师法”、“书痴”、“精于勤”、“艺无涯”、“师古不泥”、“广采博取”、“观书为乐”、“人好学则明”、“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等;有表露情怀的,如“恃德”、“明志”、“清趣”、“乐而康”、“苦中乐”、“惜分阴”、“孺子牛”、“玉洁冰清”、“淡然天趣”、“老骥伏枥”等;有表达笔墨情趣的,如“泼墨”、“笔耕”、“香田”、“神趣”、“藏拙”、“癖于斯”、“心慕手追”、“业在砚田”等;有祝愿吉祥的,如“如愿”、“长乐”、“美不老”、“吉日良辰”、“人寿年丰”、“书翰长寿”、“天长地久”等。   
       (3) 年号章 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年代,如甲子、乙丑、丙寅或一九八九年、一九九0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等。   
       (4) 月号章 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月令,如上春、如月、蚕月等。
3、闲章
闲章亦称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和腰章。
   书画闲章,是印章的一脉,是区别于姓名字号章的一类。广义地讲,它滥觞于战国及秦汉时的“吉语”、“成语”、“祝辞”印。从狭义上区分,一般是指起始于宋代的诗词文赋类的印章。
    闲章内容是“包罗万象”的,粗略归纳,大致有以下的几类。
    一、诗词类。由于印面大仅枣栗,故多是摘诗词中的精彩名句。若明汪泓所刻“半潭秋水一房山”、汪高垲所刻“闹红一舸”之类。
    二、文句类。也多是指录古来文土妙言或自出心声。当然,也有以全文人印者,如清周芬即在方寸的印石上不厌其烦地刻了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的一百十七个字,字若芝麻,很是粗工。
    三、箴言类。文人好以警句自励、自律。若明苏宣刻有“君子有常体”、清张宏牧刻有“动正用和”。
    四、吉语类。文士也多撷以人印,若清赵次闲刻有“永受嘉福”,清蒲华有“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寿”印,清吴昌硕刻有“美意延年”等印。
    五、记事类。若近人杨度尝请齐白石刻有“前生浙江杭州观音寺僧圆淨”印。
    六、寓意类。此类印非用者道出,每不可释解其心结。如大画家陆俨少上世纪50年代被错划“右派”,爲表明其受国本旨及冤屈心情,曾令笔者刻有“越人”、“我自爱桐乡”等印。
    七、述志类。此类印或爲人,或爲艺,多有座右铭的意味。又如明归昌世刻有“闭门读奇书开门迎高客出门寻山水”更是总结了生平志趣。
    八、诫谏类。这类印多爲处世哲学中自我反省、自我警示告诫的文句。清代上海籍的篆刻家王玉如尝刻有“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更是直接到似是诲人,也似自诲了。
    九、纪年类。若清金冬心就使用过“龙年丁卯”的印的,清赵次闲就刻过“丁亥生”、“猪”肖形的两面印。大画家谢稚柳的“龙年七十九”,这类印在书画家中尤盛行。
    十、履曆类。其中也包括里籍等。如清邓石如就刻有“家住灵岩册下香山溪边”印,赵时枫刻有“家住灵岩册下香山溪边”印,赵时枫刻有“祖籍隶慎国今居六代都”印。
    十一、生肖类。以生肖图案作印是近今风尚,一般爲书画家钤记用。
    十二、鉴赏收藏类。一般以斋馆名、姓氏附以“藏书”、“藏画”、“珍藏”、“赏玩”、暂得”、“过目”等。
    十三、世系类。由传统的家谱世系引申而来,若明汪关刻有“弥勒后身”印,清黄均刻有“大痴后人”印。
    十四、自嘲自谱类。若清赵之谦刻有“爲五斗米折腰”,清陈鸿寿刻有“我书意造本无法”,清黄易刻有“画梅乞米”,齐白石刻有“老夫也在皮毛类”,李可染的“白发学童”,皆可玩味。
十五、若清吴让之刻有“人因见懒误称高”。齐白石衰年,每爲屑小所作僞品所扰,无奈之余,刻有一印,文日“吾画遍天下僞造居多“
1、引首章
引首章是钤盖在书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造型顺势刻成的的章,一般不宜为方形,而以半通、长方、圆形、半圆形、随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为好。书法作品上是否盖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过于整齐,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单调,需“调整”,这时应考虑盖引首章。
引首章按内容可分为如下几种:
(1)斋号章 世传斋号章始于唐相李泌端居室玉印。宋、元以后,此风渐盛,书家几乎人人有斋号章。明书法家文征明云:“我之书屋多起造于印上。”斋号通常称斋、堂、室、楼、阁、馆、轩、庵等,如惟清斋、雪溪堂、磨剑室、笑隐楼、松风阁、来禽馆、赏雨轩、乐天庵等。
(2)雅趣章 即古之吉语章、词句章,多有寓意,富有雅趣,或辑录具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成语警句,或记录自己的情趣和心声。雅趣章内容广泛,有勉人学习的,如“琢”、“师法”、“书痴”、“精于勤”、“艺无涯”、“师古不泥”、“广采博取”、“观书为乐”、“人好学则明”、“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等;有表露情怀的,如“恃德”、“明志”、“清趣”、“乐而康”、“苦中乐”、“惜分阴”、“孺子牛”、“玉洁冰清”、“淡然天趣”、“老骥伏枥”等;有表达笔墨情趣的,如“泼墨”、“笔耕”、“香田”、“神趣”、“藏拙”、“癖于斯”、“心慕手追”、“业在砚田”等;有祝愿吉祥的,如“如愿”、“长乐”、“美不老”、“吉日良辰”、“人寿年丰”、“书翰长寿”、“天长地久”等。
(3)年号章 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年代,如甲子、乙丑、丙寅或一九八九年、一九九0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等。
(4)月号章 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月令,如上春、如月、蚕月等。
2、拦边章
拦边章是指盖在书法作品一边的章,起拦边聚气的作用。
3、压角章
盖在书法作品的边角的章称压角章。取右上角的称“迎首”,取两下角的称“押角”。拦边章只管一边;压角章则可管两边,紧贴边角起“拦边封角”、“补充空虚”和调整稳定画面的作用。
4、拦腰章
长幅书法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间显得太空,可加盖拦腰章,其内容多为书者的籍贯,亦可用书家生肖肖形印。拦腰章应小于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盖在一条直线上。
上述种种闲章实则不“闲”,若铃印得当,既能起到笔墨的作用,又能起到笔墨所起不到的作用。正如现代书画家潘天寿所说:“起首章、压角章也与名号章一样,可以起到使画面上色彩变化呼应、破除平板,以及稳正平衡等效用。”
印章具体使用要求
书画印章――是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1.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需盖了。
2.国画棋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下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需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3.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尔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否则,就喧宾夺主了。
4.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
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需盖了。
国画棋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下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需要盖闲章,而勉強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均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
方形闲章,若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就喧宾夺主了。
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
盖二印,一方形,一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盖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样大小可匹配。
盖二印,一长方形,一橢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盖二印,上阳文,下阴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盖二印,上阳文,下阳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盖二印,上阴文,下阴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落款盖印之下,不可再题字,。印章上下有字掣肘,就失去自然现象。
已经落款盖印字画,款后不可再落上款赠人,就失敬了。
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這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
匠刻印章,不可用于书画上,需用艺术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
普通印,不适用于书画上,要用八宝印泥。
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個印距离正好。
盖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异,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
画上不可题打油诗,一來识者奚落,二來作品就贬为低俗。
上款上端不可盖闲章,压在人名头上,人家很忌讳。一來失礼,二來破坏了画面。
盖压角闲章,不可太小,宣纸四开,用方形石印,大约三公分,比较适中。
盖压角闲章,不可盖二方上,一方正好。印与边距离约1.5 公分为适中。
落款字下不盖印,而偏要盖在款字左右,脫离字行,而成画外物,特殊情形例外。
书画上,不可盖上劈头大印,即成巨印炸弹,毁灭了美丽的画面,令人看了很恐怖。
小画不可题大字,大画不可题小字。小空不可题字多,大空不可题字少。
书画上姓名印,不可连盖三印以上,应盖二印,或一印妥当。
书画上下左右,不可任意盖印。盖多不当,不如少盖,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盖好。
盖二印,不可东倒西歪,如何盖法,用力轻重,印章印泥保养,一切要潜心研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画上不可题上粗俗字题,致影响画面美感,就未能免俗了。
书法四联首幅,右上可盖印首小长形章,其余不可盖,如统统盖上,行气就破坏了。
4、鉴藏章
鉴藏章是鉴赏收藏者用章。据载,鉴藏章亦始于唐,宋以后盛行。唐太宗自书“贞观”二字作连珠印,唐玄宗作“开元”二字连珠印,皆用于御藏书画。后来鉴藏名称颇多,如收藏,珍秘、审定、鉴赏、过目等。鉴藏用章,应视字画之大小,以不损字面与画面为要。有些鉴藏者为了自己流芳千古,盖章时往往破坏画面,这是要注意防止的。
(三)钤印的艺术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不是随意钤盖的,而是有一定法度的。如若印盖得不当,非但不能锦上添花,反而会弄巧成拙,破坏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因此,怎样钤印,需要认真对待,精心斟酌。通常情况可掌握以下几点:
1、大小适宜
印章大小,应与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应与题款字相等为宜,小一点亦可,不能大于题款字,大则不雅。如若款字细小,纸地逼仄,可用小联珠印,自显周到。一幅作品钤用大小不一的两枚印章时,要上小下大以求平稳,避免头重脚轻之弊。倘属几人合作,几人印章大小亦应相当。
2、数量宜少
钤印数目,古喜单数。有钤印“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盖取奇数,其扶阳抑阴之意乎。”印数不宜多,过多则易杂乱,甚至喧宾夺主。如若一幅作品用数印,需择不同形式的印面,避免雷同。
3、位置恰当
钤印,要慎视位置。一幅作品,总有虚实、疏密之处。密处不够紧凑,可用印章补之;疏处如觉空荡,可借印章充实,宛如挪动小小的“秤砣”,使画面均衡熨贴。款尾姓名、字号章的位置要安排精到,若题款下留有空白,则钤在署款之下;若无空白,宜左不宜右。款尾印章要保持适当间隔,既忌拥挤,亦防松散。一幅作品同时钤用引首章和压角章,忌排放在一边。压角章宜放在左下角,与引首章成对角之势。
4、轻重权衡
就印色彩而言,朱文印份量较轻,白文印份量较重。墨色淡雅之作,宜钤朱文印,保持两者和谐一致;墨色浓重之作,宜钤白文印,使红彤彤的朱色与乌黑的墨色产生强烈对比,相映成趣。若一幅作品钤用数印,印色应有主次,即多朱配少白,多白配少朱,使之既有变化,又协调一致。
5、风格一致
印章的风格,应与作品的书体,风格相协调一致。如单刀直入的急就印章,不宜钤盖在工整秀丽的小楷作品上,奔放雄健的书法作品,不宜钤盖娟秀工丽的铁线印章,否则,便格格不入,直接影响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钤用闲章,不仅要注意使其内容与作品正文浑然一体,不可违悖,而且应注意保持印章内容与风格的协调一致,如“祖国河山”印不能刻得支离破碎,“一代英豪”印不能刻得纤细无力。如此等等。
(四)印泥的使用与保养
一枚精美的印章,如果没有质地细腻厚重光洁的印泥,就不能将其风神充分地显现出来,效果就会大为逊色。一般说,大字多用殷红印泥。小字多用朱红印泥。尤其在字帖黑底上钤印,则必须用朱红印泥。清朝以来红色加重,甚至为求古雅效果而多用古印泥,以求其深沉凝重。更有讲究者,钤盖一遍,惟恐其色过浅,遂重盖一遍,以增其厚重。当然需相重如一,这只能借助印规才能办到。钤印时下面的垫物,可用胶皮或其他较软物,但不能过软,过软易失印迹。
印泥的材料是由朱砂、油脂和艾绒三者混合一起组成的。朱砂质重、油脂质轻,若长期不调和,两者会分离,朱砂下沉,油脂上浮到表面,甚至沾结变质,不好使用。因此,每隔一段时间,要用骨制的桨(不可用金属制品)把印泥翻拌一下,使三者匀和。翻拌时,要顺一个方向,不要来回倒。印泥要经常保持清洁。印章蘸泥前,应先揩擦干净;特别是新制石印要注意清除笔道内的石屑,以免污染印泥。蘸泥时,用力不宜过重,忌在印泥中央猛揿,可顺印泥的丝缕,用推拉的手法,多蘸几次,使印泥均匀地沾在印面上。钤盖时,要持正按下,用力均匀,勿动摇,勿偏重一侧或一角,这样,钤印效果就会比较理想。
                        
附:闲章内容举例
                       
二字閑章
B 抱樸 百忍 博雅 步月 奔騰 補勤
C 暢神 暢懷 蒼潤 傳神 粹美 翠微 澄懷 藏珍 長樂 長慶 春歸
D 獨醒 獨樂 頓悟 滴翠 多福 達觀 達智
F 飛雪 飛霜 扶疏 浮翠 阜康 福壽 福祿 奮擊 奮發
G 歸真 歸樸 孤高 孤貞 國香 廣博 廣裕 瑰富 耕雲
H 弘毅 懷德 寒碧 寒煙 惠風 含芬 鶴壽 華旦 華英 合歡 厚福 鴻福 鴻祯
J 精誠 居德 濟世 靜觀 隽雅 寄情 極致 吉祥 吉慶 錦繡 嘉祥
K 曠達空翠
L 樂道 樂天 勵精 流輝 流風 淩雲 蘭馨 蘭芝 爛漫 靈犀 靈慧 龍升 龍光
龍虎 龍鳳
M 妙境 妙善 墨癡 墨緣 墨趣 墨狂 夢蝶 鳴謙 鳴翠 魔韻
N 弄月凝霜
Q 清曠 清心 清真 清芬 清暑 清陰 清梧 求索 瓊枝 謙和 鵲喜 慶祥
R 仁壽
S 守拙 神德 慎獨 慎思尚志舒暢 舒揚 素澹 素秋 隨風 隨緣 書緣 師心 升恒 肅慎
T 天趣 天香 天祉 天祿 聽雨 聽月 聽濤 圖強 騰飛 踏浪
W 無我 無逸 萬福 萬壽 五福 舞翠
X 心畫 洗心 逍遙 笑傲 馨遠 雪浪 雪影 薰風 嘯風 銜月 寫心 祥瑞 祥祯 戲浪 雄飛
Y 養拙 養真 養性 怡心 雅趣 雅集 雲龍 雲遊 吟雪 吟秋 吟風 幽馥 逸翮
Z 真純 真趣 制怒 致遠 造極 醉墨 醉舞 爭春 早芳 祝福 中瑞 正祥 至誠 貞仁 逐鹿
三字閑章
B 不容易 抱赤心 碧連天 白玉脂 伴君醉
C 常無欲 春之聲 催春回
D 德潤身 德不孤 達心志 道無窮 道心清 得天趣 東籬菊 獨暄研 度秋聲 蝶戀花
F 奮則勤
G 龜鶴壽 廣陵濤 觀滄海
H 華而實 翰墨緣 和爲貴 寒徹骨 喚春歸
J 金石壽 靜者安 淨無塵 江南好 解語花 將進酒
K 苦寒香
L 樂逍遙 隴頭春 淩雲飛 淩雲竹
M 梅花雪 穆以溫 滿庭芳
N 南山壽
P 平蕪碧 平常心 癖於斯
Q 慶雲集 清且儉 清入骨 千秋月 千杯少 全無敵 強其骨
R 人長壽 仁者壽 如椽筆
S 四時春 四海春 思無邪 師造化 水竹居 說豐年 少則得 守靜笃
T 天行健 天如水
W 甕頭春 物外遊 舞春晖 無雙品
X 下水船 惜寸陰 惜分陰 惜秒陰 香滿座 香如故 香風遠 香盈袖 閑自香 雪霜枝 潇湘雨
Y 壹枝春 壹段香 養其拙 藝無涯 意自如 遊於藝 飲清露 欲淩雲 雁影遙 雁南飛
Z 志於道 知不足 醉春風 醉歌行 正氣歌 致虛極
四字閑章
B 百忍成金 百花齊放 百福具臻 博學笃志 博學笃行 博學濟世 博學慎思
博學悠遠 博古通今 博覽精思 博愛向善 筆走龍蛇 筆精墨妙 筆情墨趣
筆歌墨舞 抱樸含真 抱璞藏真 抱璞守拙 把酒臨風 半生若夢 冰心玉壺
冰清玉潔 碧雲黃葉 白發學童 八面威風 比翼雙飛
C 寵辱不驚 澄心清神 澄懷觀道 長樂無極 長風萬裏 長風破浪 長繩系日
長笑放歌 長毋相忘 春和景明 春華秋實 春風化雨 春風雨露 春風得意
春風桃李 春在天涯 春樹暮雲 春池洗硯 曾經滄海 誠毅和愛 誠樸雄偉
從善如流 啜菽飲水 吃虧是福 草情篆韻 彩筆淩雲 寸陰是競 慘澹意匠
叱吒風雲 椿萱並茂 呈祥獻瑞
D 敦厚周慎 敦品修學 砥節勵行 淡泊明志 澹定自若 澹定從容 道法自然
道履曼茀 對酒當歌 疊雲長風 登雲釣月 登高望遠 淡懷卓識 達者爲師
度德量力 笃行有爲 笃靜悟初 德厚流光 丹桂飄香 大巧若拙 大愛無疆
E 鷗語濤聲
F 防微杜漸 法貴天真風花雪月風調雨順 風鵬正舉 風雨同舟 風雨雞鳴
風神灑落 泛水約風 繁花似錦 飛花點翠 飛舉沖霄飛鴻越海飛雲含碧
飛黃騰達 奮發踔厲奮圖精進敷析淵微 福域同登 福如東海 福惠雙修
鳳凰來儀
G 高風亮節 高風峻節 高情遠致 高山流水 高蹈自守 高瞻遠矚 剛健中正
光風霁月 光明磊落 廣結法緣 過猶不及 歸真返璞 歸璞返真 耕雲種月
孤雲雁影 公誠勤樸 格物致知 敢爲人先 肝膽相照
H 浩氣長存 厚積薄發 厚德載福 厚德載物 漢書下酒 皓月禅心 渾厚華滋
和風清穆 和風秋雲 和若春風 和氣致祥 惠風和暢 花意竹情 華夏龍騰
含英咀華 海運飛鵬 河山帶砺 河清海晏 好學深思 翰不虛動 翰逸神飛
翰海騰龍 渾金璞玉 寒雲遠征 寒塘鳴翠 鶴路雲天 海棠春醉 懷仁慕德
J 見賢思齊 儉以養德 敬慎不敗 敬慎無忒 敬勝者吉 敬業樂群 進德修業
教學相長 精研覃思 精骛八極 精進努力 精思擘畫 驚浪奔雷 君子無逸
及鋒而試 劍氣鬥牛 舉案齊眉 嘉文懿行 嘉福成基 九朽壹罷 積水成淵
積善余慶 吉星高照 吉祥如意 錦上添花 錦羽春晖 景星慶雲
K 寬仁厚德 開巻有益 困知勉行 空谷足音 鲲鵬萬裏
L 老當益壯 老骥伏枥 勵精圖治 勵學敦行 镂月裁雪 綠玉含露 籬落疏影
龍騰虎躍 龍吟虎嘯 龍興華夏 龍翔獅吼 蘭馨素室 蘭馨松壽 蘭馨松盛
蘭風桂露 蘭亭稧後 蘭亭韻事 蘭臯比翼 樂此不疲 靈芝瑞露 攬辔澄清
力爭上遊 力挽狂瀾 俪福百益 鸾飛鳳舞 柳浪聞莺 蘆蕩飛雪 鸾鳳和鳴
蓮開並蒂
M 眠雲臥石 眠沙踏浪 敏事慎言 敏而好學 夢筆生花 妙造自然 妙筆簪花
妙法理數 梅開五福 穆如清風 墨海遊龍 墨韻詩魂 民富國強 民殷國富
秒分應惜 鳴琴而治 梅鶴同春 明德惟馨
N 甯靜致遠 鳥語花香 南極星輝
O 鷗語濤聲
P 平淡天真 鵬程萬裏 披肝瀝膽 破浪乘風 普天同樂 普奏華章 培蘭育桂
Q 清風峻節 清風朗月 清芬可挹 清興高懷 強學力行 氣吞雲夢 晴風暖翠
淺翠深黃 秋月春風 秋原馳獵 秋林飲露 秋露成珠 秋水素翎 千裏清秋
千秋功業 千難一易 秦漢遺風 勤能補拙 勤則不匮 勤慎亷和 勤思會學
謙虛謹慎 琴心劍膽 卿雲歌起 前車可鑒 锲而不舍 青萍結綠 群英集萃
器宇軒昂
R 人夀年豐 人傑地靈 仁者無敵 仁言利博 任重道遠 日新其德 熔金合璧
如日中天 瑞氣盈門 瑞氣集門 瑞氣雲集 瑞彩祥雲
S 思逐風雲 思接千載 思逸神超 神遊千古 神與物遊 神氣宛然 神氣晏如
神龍騰飛 神酣筆暢 室雅人和 書爲心畫 書魂琴韻 書畫同源 書畫延年
松竹含韻 松風水月 松風雪霁 松鶴遐齡 松鶴延年 疏影橫斜 適者長壽
歲月無情 詩酒余音 水到渠成 生龍活虎 審微見遠 實事求是 熟讀深思
審攻得當 四海升平 時和歲豐 時雍道泰 世泰時豐
T 天長地久 天道酬勤 天朗氣清 天下爲公 天錫純嘏 停雲落月 苔枝綴玉
踏月尋桂 同舟共濟 同登壽域 泰山北鬥 推陳出新 太平盛世
W 爲政以德 爲人師表 爲善最樂 溫故知新 問梅消息 晚翠淩寒 悟道歸真  
無欲則剛 聞雞起舞 聞過則喜 萬馬奔騰 萬事如意 萬象更新 五風十雨
毋息半途吳越同舟物我兩忘 握發懸鍾
X 先憂後樂 心即是佛 心曠神怡 心馳神往 心慕手追 心手雙暢 心隨天籁
心靜興長 閑雲野鶴 行雲流水 行爲世範 杏花春雨 曉月清香 雪裏梅花
雪鄉雁迹 學海無涯 學海泛舟 學貴有恒 學造風雲 潇灑出塵 息妄歸真
新喜萬福 向紙三日 香流翰墨 霞喚椿庭
Y 頤性養壽 逸志不群 逸興雅懷 遊藝依仁 言爲心聲 壹葦可航 壹默如雷
月明風清 月皎林疏 幽谷鳴春 幽節孤芳 野岸秋聲 遠清歸雁 與時俱進
勇攀高峰 勇者不懼 勇猛精進 勇往直前 永不放棄 業精於勤 雲天壹嘯
雲起龍骧 玉瀾無影 語妙天下 飲馬投錢 與人爲善 以榮增愧 雅抱沖矜
愚公移山 藝海無涯 藝苑新聲 堯天舜日 莺歌流翠 意在筆先
Z 知白守黑 自強不息 志存高遠 止於至善 彰往察來 正本清源 澤如時雨  
栉風沐雨 智者不惑 智珠在握 智水仁山 戰無不勝 衆妙之門 衆星拱北
衆善奉行 中華掘起 祖國騰飛 祖國萬歲 坐言起行 醉步溪月 中流砥柱
忠信笃敬 壯志淩雲 擇善而行 鍾靈毓秀 芝蘭玉樹 濯古來新 珠藏澤媚
珠聯璧合 種德收福 紫氣東來 振迅天真
五字閑章
書存古氣中   何處不思量   四座無凡兵   飄然思不群   博學而約取   
螢窗萬卷書   靜專神自歸   聞壹以知十   爲學心難滿   好學近乎知     
以文常會友   以日新爲道   往來無白丁   自有閑中益   觀往以知來  
酌古又斟今   心與浮雲閑   高空看過雲   佛從心上見   靜坐對衆妙   
任心即爲修   山色有無中   閑讀白雲中   一切從心生   無法本是道   
心孤欲近禅
   
六字閑章  
花雨禅心俱寂   豈能盡如人意   獨于閑處開看
七字閑章
道莫求悟本無迷    長竿放去隨波浪    放下身心如敝帚    水在瓶中雲在天
忙中爭得作閑人    浮生適意即爲樂    長恨此身非我有    字字看來皆是血   
昨日之日不可追    好書悟後三更月    重簾不卷留香久    不薄今人愛古人
腹有詩書氣自華   紅袖沾香處讀書   壹簾疏雨琴書潤    萬裏山川供筆劄  人讀花箋字句香
醉墨狂舞  墨卷行雲  墨卷飛雲  點畫靈動  守墨待月  賞墨聞樂  品書得樂
點畫如樂  品墨悟樂  墨挟五音
六、书画尺寸换算
  书画尺寸对照 :
厘米与平方尺换算公式 :
(长cm X 宽cm)X 0.0009 = 平方尺
宣纸规格:  八尺       六尺        五尺       四尺       三尺      二尺    尺八屏  
对应面积    26        16          11         8         5        2   
(平方尺)   
规格   120x240    95x180  84x148   68x136   55x100    69×33  53×234
(cm)
当在初学时,通常以“全开纸”书写作品,如须写较小些,可裁成二等分,称为“对开”,裁三等分是“三开”,裁四等分为“四开”,这些称呼已成为一般使用者的习惯,不过除了这些尺寸外,也可依需要来裁开使用。

宣纸尺寸(单位:CM)
三尺全开:100 x 55     三尺单条:100 x 27
三尺横批:100 x 55     三尺对联:100 x 27
三尺斗方:55 x 50
--------------------------------------------------------------
四尺全开:138 x 69     四尺单条:138 x 34
四尺横批:138 x 69     四尺对联:138 x 34
四尺斗方:69 x 68       四尺三开:69 x 46
四尺四开:69 x 34       四尺六开:46 x 34
四尺八开:35 x 34
----------------------------------------------------------------
五尺全开:153 x 84      五尺单条:153 x 42
五尺横批:153 x 84      五尺对联:153 x 42
五尺斗方:84 x 77
-----------------------------------------------------------------
六尺全开:180 x 97     六尺三开:97 x 60
六尺对联:180 x 49     六尺斗方:97 x 90
------------------------------------------------------------------
八尺全开:248 x 129    八尺屏 :234 x 53
--------------------------------------------------------------------
一丈二尺:367 x 144
一丈六尺:503 x 193
一丈八尺:600 x 248
--------------------------------------------------------------------
厘米与平方尺换算公式 :
(长cm X 宽cm)X 0.0009 = 平方尺

附:四尺三开的宣纸尺寸规格
四尺整纸的尺寸是 69*138(厘米)
四尺三开是指将纸宽不动,长分裁为三,每幅尺寸即 69*46(厘米)。
四尺对开则是将纸长度不动,宽分裁为二,每幅尺寸即 138*34.5(厘米)。
四尺斗方则是将纸的长度,分裁为二,每幅尺寸即 69*69(厘米)。
四尺的对开、三开、斗方,这是中国书画常常用的三个规格术语。  
注:其它常用宣纸规格(单位:厘米)
小三尺:50*100
大三尺:69*100
四尺:69*138
五尺:84*153
六尺:97*180
八尺:124.2*248.4
丈二:144.9*367.9
尺八屏   53*234
什么是尺八屏
是一种常用宣纸的规格。宣纸尺寸:自古以来在中国书画的市场交易中,一般都是按书画的大小尺寸来谈论价格的,即通常是以“平方尺”为计价单位的。而由于中国书画在形制上的纷呈多样,“形制”与“平方尺”之间又有着某种行内约定俗成的换算关系宣纸规格 八尺 六尺 五尺 四尺 三尺对应面积(平方尺) 26 16 11 8 5应规格(cm) 120x240 95x180 84x148 8x136 55x100厘米与平方尺换算公式 : (长cm X 宽cm)X 0.0009 = 平方尺   
常用宣纸规格(CM)如下:   二尺69×33;   小三尺:50*100   三尺100×69;   四尺138×69;   五尺152×85;   六尺180×97;   八尺240×124;   丈二368×145.   
中堂: 宽度为69 长度自裁   
条幅、横幅 : 四尺对开   详细尺寸:   三尺全开:100 x 55 三尺单条:100 x 27   
三尺横批:100 x 55 三尺对联:100 x 27   三尺斗方:55 x 50   
四尺全开:138 x 69 四尺单条:138 x 34   
四尺横批:138 x 69 四尺对联:138 x 34   
四尺斗方:69 x 68 四尺三开:69 x 46   
四尺四开:69 x 34 四尺六开:46 x 34   
四尺八开:35 x 34   
五尺全开:153 x 84
五尺单条:153 x 42   
五尺横批:153 x 84
五尺对联:153 x 42   
五尺斗方:84 x 77   
六尺全开:180 x 97
六尺三开:97 x 60   
六尺对联:180 x 49 六尺斗方:97 x 90   
七尺全开:238 x 129   
八尺全开:248 x 129   
八尺屏:234 x 53   
丈二尺:367 x 144   
丈六尺:503 x 193   
丈八尺:600 x 248   
整张 对开(斗方) 竖开(条幅)三开
小三尺 50*100 50*50 25*100 33.3*50   
大三尺 69*100 50*69 34.5*100 33.3*69   
四尺 69*138 69*69 34.5*138 46*69   
五尺 84*153 76.5*84 42*153 51*84   
六尺 97*180 90*97 48.5*180 60*97   
八尺 124.2*248.4 124.2*124.2 62.1*248.4 82.8*124.2   
丈二 144.9*367.9   
丈六 193.2*503.7   
丈八 206*566.7   
二丈 216.2*629.1   
七尺屏 53*200   
尺八屏 53*234   
其它   
毛边纸 48*78   
元书纸 41*45   
其中   尺八屏 53*234

2#
发表于 2016-5-4 11: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杜小龙 于 2016-8-17 15:58 编辑 <br /><b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11 08:42 , Processed in 0.05648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