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0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农业科研管理改革的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18 13: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农业科研管理改革的探讨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农业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环,是管理学与农业科研、农业经济有机结合的调控系统。人类科学发展步入21 世纪,传统的农业科研管理理论、方式、方法,旧的模式、形态、思维不断被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业科研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对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运作良好的农业科研管理机制及体系,向管理要效益、要成果、要人才,进行农业科研管理创新,是摆在农业科研单位决策层和芾聿棵诺闹卮罂翁狻?

  一、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基础研究薄弱重视不够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改革十 多年了,在体制改革中,一些地方忽视了农业这个基础,甚至不顾农业科研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使农业科研机构盲目地“放开”、“断奶”,出现了农业科研机构网破人散的局面。在研究机构内,由于研究与开发两方面经济效益差距拉大,使研究受到不良影响,有的科研单位处于“一心一意搞开发,凑凑合合搞研究”的状况,基础研究还受到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等因素,以及市场经济中短期行为等消极行为的冲击,近年来有明显的被削弱的趋势。必须清楚地看到,基础研究是当代科学的前沿,也是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赖以发展的基础。不重视基础研究,将会导致农业科研的后劲不足,也将拉大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2、农业科研管理的力度不够

  科研课题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有限的科研经费不能相对集中使用,造成经费投入的效益低,试验材料、设备不能集中使用,研究力量分散。加上高新技术研究的难度大,出成果慢,影响晋升,近年来虽然科研课题较多,通过鉴定的成果也不少,但高水平成果并不多。

  3、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不够

  农业科研经费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事业费,一是科研费。目前这两方面都很短缺。有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大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准,而农业科研单位的支出却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来源不稳定。许多农业科研单位的领导只能集中精力抓创收,不少科研人员成年为课题的立项和科研经费而疲于奔波。既便立了项,经费也到位很晚。一些农业科研单位“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经费投入少,资助强度低,科研条件较差,已成为困扰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4、科研人员队伍的稳定不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使各阶层、各行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国力不足,有关政策没有配套等原因,使许多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与其他的行业的差距越来越大。于是有的农业科研人员跳入“商海”,有的无心搞科研,而去谋求第二职业搞开发。出现农业科研队伍的严重不稳。还有领导干部兼科研课题职务,造成领导得到的越来越多,这又直接造成了干群关系的紧张;……

  二、深化农业科研管理改革的措施

  1、创立新型的科研队伍

  人才是科研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中,一方面要选拔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其中包括管理人才、科技开发人才,以及科学研究前沿上的人才,建设起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新型分配制度,制定目标管理责任制,允许科研机构自主决定内部分配,拉开收入档次,高薪聘用拔尖人才;采取效益分成和奖励政策,允许获得专利权的研究人员享有部分专利份额;积极探索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通过调整结构、分流人员,优化科技力量和科研机构布局,人尽其才,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2、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从一个时期的发展来看,受综合国力的限制,在短时间内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不可能超过发达国家。高新技术的研究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特点,这就要求在农业科研管理上要针对市场需求,根据自己单位的优势在项目选择和主攻方向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集中物质条件,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加速成果的市场化,建立健全全国范围内规范化的技术成果应用、推广体系。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一直是限制我国农业生产效益提高的一个普遍性问题。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只有30-40%,离美国等发达国家的60-70%相差较大。例如,铁岭市农科院在过去科研成果是比较多的,水平也都很高,在同行业中是比较公认的,结果是却没有很好的开发出来,不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而且单位本身也没有得到应得的利益。科研项目越多,需要投入越大,单位经济也就压力越大,科研条件无从改善,无法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职工积极性不高,路子越走越窄。
为了实现科研成果的效益最大化,铁岭市农科院一方面对种子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并扩大了注册资本金,对在调动全院职工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又扩大了业务范围和经营量;一方面又成立管理处,对自主知识产权进行依法保护和对外知识产权转让,既保护了农科院和全体职工的利益,又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农科院职工的知名度,并通过积极开展依法打击侵权及规范“铁牌”种子市场秩序,保护了客户和广大农民的利益。

  3、将常规化工作模式转向高效信息化

  信息网络时代是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国家信息骨干网络的建设,先后实施了“政府上网年”和“企业上网年”等推进性措施。目前农业科研机构中相当一部分已经上网。网络的发展为多渠道获得科研资金,迅速便捷地实施科研进程管理,以及科研成果的交易和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注重对信息网络知识的学习,自觉主动地利用网络提高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水平,是信息网络时代对科研管理人员提出的新的素质要求。通过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使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做到更加有序和高效。

  4、优化科研机构,调整科研方向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保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工作。通过定期的科研能力评估,同时考虑地域性等因素,引导科研机构的合理布局,逐步形成一批能真正上水平的,以基础研究为主的农业科研机构。

  科研管理的创新要求优化科研机构,调整科研方向。由过去只重视高产研究,转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研究;由只重视产中研究,转向产前、产中、产后研究兼顾,并在继续重视作物研究的同时,逐步加强重视养殖业、加工业的研究。注意发挥地区优势,重视特种作物、创汇作物和野生资源的研究,使农业科研在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中焕发生机,,增强活力。

  5、农业科研企业化管理

  企业化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永恒主题。企业化管理的实质是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取得更大社会效益。企业化管理并不是去盈利,同样是去谋取社会效益。对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是有利的,对于全额拨款、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也是有利的。目前各地正在探索的人事制度改革做法都是趋向企业化管理模式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也可以取得国家的资助。事实上,国家更加依靠这种管理效率高的事业单位,既省钱,又多办事,何乐不为呢?搞企业化管理,就要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方面借鉴企业的做法,采取全社会招聘管理技术人才、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及年薪制等措施,提高事业单位运行效率。但是,提倡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并不是生搬硬套。绝不能像企业那样搞股权激励或开展借贷活动。没有这些限制,事业单位将不再是事业单位,其风险也是不可低估的。

  6、将农业科研管理转向国际化

  农业科研管理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提,随着研究与开发国际化的趋势明显加快,农业科研管理国际化已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顺应国际科技发展趋势,按国际共识的准则处理好各类科技活动的实施和协调,才能加快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研究结果才能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此外,大力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也是建立创新型科研队伍的重要途径。加强国立科研机构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设立流动人员基金,吸引国外、大学、企业和科技人员到国立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鼓励科研人员在大学、研究所和企业中兼职。通过创造出气氛宽松、管理严格的一套运行机制,促进农业科研人员的流动,以高标准、高强度的工作和相对应的高收入、高回报,维持一支相对稳定、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5-19 06:42 | 只看该作者

^_^

欢迎电子玫瑰l朋友!注意格式排版.段落间空一行,首行空两格.
3#
 楼主| 发表于 2006-6-27 14:1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两位版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26 20:50 , Processed in 0.04959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