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97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旧学重提理有生命成语,积习重弹养严谨治学气——《论语》成语整理前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6-2 1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汉语言文字既是一种工具,又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对此,人们已取得共识。儒家经典《论语》作为早期的语录体散文,文字简约,口语化又不乏文采,篇章短小精致,片言只语中,往往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富于哲理与启发性,天然具有格言警句的特性。所以,《论语》有很多语句对后代的影响特别大,“成语率”特别高。其中,既有继承前代的,又有自创的。对这些成语的来源做一个整理,对它们起源与意义的流变做一个归纳,能不能让我们更清楚看到《论语》对中国语言、文化以及思想等产生的深远影响呢?
  决定做这方面的整理,还有一个直接起因。今年CCTV十二届电视歌手大奖赛里的综合素质题里有“成语”的知识问答,歌手们的回答并不尽如人意,如对“百步穿杨”原意的判断选择,歌手选了一个最不应该选的答案,让余秋雨先生急,也让我们看的人着急。
  很多成语,我们并不知道来由。如何使用得当,也常云里雾里,以讹传讹。如对“美轮美奂”的使用,如对“首当其冲”使用,都错得让人们再记不起它们的本来正确义。在大学校长误读已不是新鲜事的时代,在余秋雨先生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乐”字误读为“le(去声)”也不以为意的时代,面对承载中华民族文化的语言,我们应该怀着怎样的姿态?
  蕴含丰富文化的那些词语的张力,可能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引经据典,常被讥为“掉书袋”“酸秀才”。当然,山水并不主张言必有据,用“字字有来由”来趁机卖弄,但是,“点石成金”,“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效用,倒是一直推崇的。毛泽东主席就曾非常巧妙地赋予“对牛弹琴”以新义,让人会心一笑之余,顿悟到许多。再举一个日本的例子:
  很多中国人都知道日本的“国骂”是“八格牙路”。“八格牙路”是音译,用汉字写就是“马鹿野郎”。“马鹿”(“八格”)是从《史记》中“指鹿为马”的典故而来。根据“指鹿为马”的典故,日本把连马和鹿都分不清的愚者叫做“马鹿”,即傻子、笨蛋。而日语中“野郎”(“牙路”)的本意是村夫,用来比喻没有教养的粗俗之人。因此骂别人“八格牙路”,就是骂对方蠢笨、没有教养。
  呵呵,我们常听别人如此骂,有时自己也学舌,但知道有这番来由否?知道具体语意否?还有,日本天皇的年号,有很多就是从中国最古老的《易经》等书里化用去的,如“明治”。例子其实很多。常常是别人视我们的很多东西如珠玑,而我们,却弃若敝履,任意糟蹋。平日里也没有留心,或者不懂就不懂了,错了也就错了,或者是“以已昏昏”,而想“使人昭昭”。
  我们对待自己的语言,确实是太马虎。这与治学的品格有关,少的是严谨,多的是浮躁。前几日,想系统看一下《古文观止》,补补以前漏掉的篇目。找遍书店,没有好的版本。偶然发现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又光有上册,无下册,价钱是打在下册上的,没法买。回来,到网上查电子版,也是鱼龙混杂,眼花了。竟看到有一选本的最后一篇是《少年中国说》,大为惊异。顺口问一网上朋友,能不能记起他看的《古文观止》的最后一篇。他说一时记不清。然后是沉默,什么动静也没有。以为他忙去了,便带着些许遗憾到处乱翻乱看。
  记不清过了多久,他说,刚才他找书去了,一时没找到。只说,他看的是乾隆版。我便说没事,然后把这事丢开。谁料,到了第二天晚上,他上来说,他翻了他带在身边的书,找到一本,是岳麓出版社的,最后一篇是《五人墓碑记》。其实,我差不多把这事忘了,没想到他会一直记在心上,并翻找书去确认。我的不过偷懒顺口一问,竟让他如此,心里有不安,更有惭愧:自己提的问题自己没有想办法去解决,轻放过找一个全些的版本初衷。在怕麻烦的心理作用下,在沉不下去的浮躁里,我们错过了多少灵光一闪的思想火花?我们错过了多少能让自己丰厚起来的天赐机缘?我们蜻蜓点水似的所谓学问,我们浅尝辄止般的所谓研究,常常蒙骗了我们自己:已经知道得够多啦!
  我的这番思量,隔着电脑屏幕,他是不知道的。或许,他有些犹豫地打出这样的一行字:我这样子去找书核对,是不是有些太古板?他还说,他对不知道不敢确定的知识或者什么其它的,从不敢轻易下结论,也不胡乱给别人答案。就是孩子问问题,如果不懂,他也会去查证,不以“不懂”搪塞,更不会随意给孩子一个自己也不敢确定正误的回答。
  古板?不,不,不。我知道他深厚汉文化功底的来由了,我知道他几乎无所不通的广博来由了,我知道他的英语相当于美国高中生水平(这是他自谦的)的来由了,我知道他连房屋装修在何处该用30*30还是70*70地砖的来由了……继而又有些悲哀,对“严谨”,什么时候连他自己也产生了等同于“古板”的疑惑?这不是他的错,应该是我们的错,是环境的错,是熙熙攘攘的时代的错!众口可烁金,积毁能销骨,人们一遍又一遍地嘲笑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古板迂腐的“孔乙已”时,坚持的人信心也要消失殆尽。
  既把自己定位为文化的传承者,渡学子到新的彼岸,就是孔子说的“述而不作”,那么,这是职业使然,也是责任使然。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对这个角色的基本要求。
  我想起曾听过的一节公开课,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位老师先解题,说是“邹忌劝谏齐王接纳他的建议”,并书写于黑板上,学生立刻认真抄写下来。我们就有些皱眉了,这个老师没有认真读文,备课也不认真。(正确完整的题意是:邹忌劝谏齐王,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接下来,是精彩的分析邹忌如何由已及王的推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在表述的过程中,这位老师一直把齐王称为“皇帝”。学生回答问题时,也跟着说“齐国的皇帝皇帝”如何如何。我坐在后面,几乎有些忍不住了,望望其他听课的老师,多数老师面色如常,只有个别年长些的老师和我一样皱眉。春秋战国时期,哪来的“皇帝”?那些个王,虽有一统天下的野心,也只不过是分封各地的诸侯国里的“王”罢了。称皇称帝的,从“秦始皇”嬴政始,“始皇”,第一个皇帝也。整个先秦文学里出现“王”的地方,都不能称“皇帝”,“周天子”也只是称“周天子”非“皇帝”!这是一个经过四年学习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老师最最基本的常识,为什么会忽略过去?四年里,干什么去了?
  有鉴于此番种种,趁着翻阅《论语》的机会,找一找本书中到现在还有生命力的成语源头,古今都做个注,尝一回“学者”的味。这方面的整理,也有人做过,但多零散,不全,随意性大,甚至有误。我主要依据的,一是三秦出版社的《白话四书》(1990年版),一是商务印书馆的《成语大词典》。这事不容易做,要花时间,还要仔细考证,这也正好去去浮华,养些严谨治学之气,也让想培些文化之土的人们省却翻查词典的麻烦,更是给随意乱用词语的人们一个提醒。
  说到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闹得起劲又好笑的陈水扁“罄竹难书”案来。我们的陈水遍说,一个人勤奋工作很多年,做的好事数不清,真是“罄竹难书”啊。正儿八经地用这表扬起人来了!此词一出,陆海台一片哗然。然后台湾教育部好象姓孙的一个部长出来替水扁辩解,说这个词原意就是好的,只有“有水平的人才会正面用”。不解释还好,一解释,喜剧味就更浓了,真成了“水平特别高的人”才用的了。看看,因胡乱用词出丑越描越黑的的事件和人也并不难找不是?
  如果再不认真审视我们的用语环境,如果再随心所欲地到处“默默无蚊”“咳不容缓”,那么,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而言,我们有意无意的遗祸,真是“罄竹难书”呢。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6-5 14: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10:01 编辑

说理清晰,事例翔实,对于重视成语意义准确把握和运用有着积极的意义。

3#
 楼主| 发表于 2006-6-6 07: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10:01 编辑

呵,谢版主的鼓励。
“八格牙路”例似不当,但也先留着了。
整理工作正在进行中,量大,这要一定的时间。过后再发上来。

4#
发表于 2006-6-6 21: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10:01 编辑

细啊。论语还是字数少了些。强烈要求:有时间的话不妨给《史记》《汉书》什么里边的成语都找一下,叫大家开开眼界啊!

5#
发表于 2006-6-6 22: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10:01 编辑
最初由 宜山宜水 发表
呵,谢版主的鼓励。
“八格牙路”例似不当,但也先留着了。
整理工作正在进行中,量大,这要一定的时间。过后再发上来。

欢迎宜山宜水朋友发文交流。

6#
发表于 2006-6-21 20: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10:01 编辑

不错,喜欢这样的文字

7#
 楼主| 发表于 2006-6-27 10: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10:01 编辑
最初由 水如空 发表
细啊。论语还是字数少了些。强烈要求:有时间的话不妨给《史记》《汉书》什么里边的成语都找一下,叫大家开开眼界啊!

——呵,这位同志哥想害人啊?不怕我累得呛?
真没同情心!

8#
 楼主| 发表于 2006-6-27 10: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10:01 编辑

不错,喜欢这样的文字
——谢谢江南到此一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5 19:32 , Processed in 0.27323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